1.1 检查项目
1 2 天线挂高检查,天线安装位天线实际挂高与网络规划一致,天线安装位置应置检查 避雷针检查 符合工程设计要求 天线应在避雷针保护区域内,避雷针保护区域为避雷针顶点下倾45°范围内(视技术协议书或工程设计要求,此指标可为30°) 3 天线支撑杆检查 所有天线支撑杆必须牢固安装,不可摇动,满足抗风要求;屋顶安装的抱杆必接地或在防雷保护范围之内 4 5 天线抱杆 所有天线的抱杆安装稳固,抱杆接地良好,要求所有天线抱杆垂直于地面,垂直误差应小于2° 方位角检查,下倾角检查 定向天线方位角误差不大于±5°,定向天线下倾所需工具:罗盘,刻度尺 角误差应不大于±0.5°且同一扇区的单极化天线的俯仰角和方位角应保持一致 6 天线水平隔离度检查 天线(全、定向)水平和垂直隔离度符合设计要求(特殊天线根据厂家指标)同一扇区的两根单极化天线之间的分集距离是:900M系统,要求分集距离大于4m,1800M系统:要求分集距离大于2m 7 8 9 10 11 12 天线垂直隔离度检查 装在同一根天线支架上的不同扇区天线的两根定向天线的垂直间距应大于0.6m 与其他设备的天线的隔离与C网天线隔离,要求垂直隔离距离大于1m,度检查 全向天线安装检查 检查 全向天线安装检查 水平隔离距离大于2m 全向天线应保持垂直,误差应小于±2° 塔体距离应不小于1m 全向天线护套顶端应与支架齐平或略高出支架顶部 全向天线与避雷针的距离全向天线在屋顶上安装时,应该避雷针的保护范检查 围之内,并且全向天线与避雷针之间的水平间距应大于2.5m 13 全向天线安装位置检查 全向天线在屋顶上安装时尽量避免产生盲区 全向天线和铁塔之间距离全向天线离塔体距离应不小于1.5m,定向天线离
1.2 检查所需工具说明
(包含工具,辅助线缆)卷尺,皮尺,刻度尺,罗盘等
1.3 检查项目指导
1.3.1 项目一:天线的隔离度
1.3.1.1 检查方法说明
检查天线之间的距离,用卷尺或者皮尺测量出天线抱杆之间的距离
1.3.1.2 合格情况描述
全向,定向天线之间的水平隔离度为:900M系统,要求分集距离大于4m,1800M系统:要求分集距离大于2m。
全向,定向天线的垂直隔离度要求:定向天线的垂直间距应大于0.6m
1.3.1.3 合格情况图示
暂缺
1.3.1.4 常见错误情况图示
暂缺
1.3.2 项目二:避雷针的安装
1.3.2.1 检查方法说明
检查避雷针与天线的距离,观察天线是否在避雷针的保护范围
1.3.2.2 合格情况描述
天线应在避雷针保护区域内,避雷针保护区域为避雷针顶点下倾45°范围内(视技术协议书或工程设计要求,此指标可为30°)
1.3.2.3 合格情况图示
暂缺
1.3.2.4 常见错误情况图示
暂缺(主要表现在避雷针过小,天线的高度高于避雷针。或者天线安装的位置超过避雷针的保护范围)
1.3.3 项目三:抱杆的安装检查
1.3.3.1 检查方法说明
检查天线抱杆的安装是否牢固,是否垂直。
1.3.3.2 合格情况描述
所有天线的抱杆安装稳固,抱杆接地良好,要求所有天线抱杆垂直于地面,垂直误差应小于2°
1.3.3.3 合格情况图示
暂缺
1.3.3.4 常见错误情况图示
暂缺(有问题的情况是天线抱杆不垂直,安装不紧固,有松动)安装件有腐蚀
1.3.4 项目三:天线下倾角,方位角的安装检查
1.3.4.1 检查方法说明
用下倾刻度尺进行下倾角检查,用罗盘检查天线方位角的检查。(详情见测试部分)
1.3.4.2 合格情况描述
定向天线方位角误差不大于±5°,定向天线下倾角误差应不大于±0.5°且同一扇区的单极化天线的俯仰角和方位角应保持一致
1.3.4.3 合格情况图示
暂缺
1.3.4.4 常见错误情况图示
暂缺(有问题的情况是天线抱杆不垂直,安装不紧固,有松动)安装件有腐蚀
第2章 馈线检查项目
2.1 检查项目
1 馈线的弯曲半径检查 路由走向正确,应符合工程设计要求,馈线拐弯应圆滑均匀,弯曲半径大于等于馈线外径的15倍(软馈线拐弯弯曲半径大于等于馈线外径的10倍),不得重复弯曲 2 馈线的接地检查1 馈线自塔顶至机房至少应有三处接地(离开塔上平台后1m范围内;离开塔体引至室外走线架前1m范围内;馈线离馈线窗外1m范围内) 3 馈线的接地检查2 馈线水平长度超过20m时,馈线每隔20m接地一次;塔高大于60m时(垂直部分超过50米时),馈线垂直部分(第一与第二接地中间)应在馈线中间增加一处接地 4 馈线的接地检查3 当馈线较短时,可采用一点或两点接地,原则是:馈线长度小于5m时采用一点接地,馈线长度小于20m,大于5m时,可采用两点接地,其他要求不少于三点接地, 室内外接地铜排不可直接相连 7 8 9 馈线与天线扇区的对应馈线连接正确,扇区正确。馈线标签和相对应的扇区一关系检查 馈线头安装制作检查 馈线固定检查 致。 馈线接头制作规范,无松动 安装后的馈线固定夹间距应均匀,方向应一致,固定夹应牢固安装不松动,馈线水平布放时,馈线卡子间距不大于1.5m, 竖向布放时,馈线卡子间距不大于1m,要求间距相同 11 馈线回水弯检查 12 馈线安装检查 13 馈线外观检查 14 室外走线架检查 15 馈线走线工艺检查 馈线入机房之前和室外跳线固定部分,应做“回水弯” 馈线入室的室内.室外部分应保持0.5m以上平直 馈线无明显的折、拧现象,馈线无裸露铜皮 馈线自楼顶沿墙壁入室若使用下线梯,则下线梯应接地 馈线布放不得交叉,要求行、列整齐、平直、弯曲度一致 16 馈线与机顶条件的对应各扇区主分集天线与机架的机顶跳线一一对应 关系检查 17 馈线驻波比检查 天馈线系统驻波比要求小于1.3
2.2 检查所需工具说明
(包含工具,辅助线缆)卷尺,sitemaster,地阻仪
2.3 检查项目指导
2.3.1 项目一:馈线弯曲半径的检查
2.3.1.1 检查方法说明
目测馈线的弯曲处是否有折变形的情况,用卷尺测量馈线的弯曲半径,是否符合馈线的弯曲要求
2.3.1.2 合格情况描述
馈线拐弯应圆滑均匀,弯曲半径大于等于馈线外径的15倍(软馈线拐弯弯曲半径大于等于馈线外径的10倍),不得重复弯曲
2.3.1.3 合格情况图示
2.3.1.4 常见错误情况图示
2.3.2 项目二:馈线的接地检查
2.3.2.1 检查方法说明
检查馈线接地的部位,次数,包扎等情况。馈线接地的阻值要求符合要求
2.3.2.2 合格情况描述
馈线自塔顶至机房至少应有三处接地(离开塔上平台后1m范围内;离开塔体引至室外走线架前1m范围内;馈线离馈线窗外1m范围内)。馈线水平长度超过20m时,馈线每隔20m接地一次;塔高大于60m时(垂直部分超过50米时),馈线垂直部分(第一与第二接地中间)应在馈线中间增加一处接地。当馈线较短时,可采用一点或两点接地,原则是:馈线长度小于5m时采用一点接地,馈线长度小于20m,大于5m时,可采用两点接地,其他要求不少于三点接地, 室内外接地铜排不可直接相连。 馈线接地的阻值小于5欧姆
2.3.2.3 合格情况图示
2.3.2.4 常见错误情况图示
2.3.3 项目三:馈线的固定
2.3.3.1 检查方法说明
检查馈线卡的安装距离
2.3.3.2 合格情况描述
安装后的馈线固定夹间距应均匀,方向应一致,固定夹应牢固安装不松动,馈线水平布放时,馈线卡子间距不大于1.5m, 竖向布放时,馈线卡子间距不大于1m,要求间距相同
2.3.3.3 合格情况图示
2.3.3.4 常见错误情况图示
2.3.4 项目四:馈线防水弯的检查
2.3.4.1 检查方法说明
馈线进机房前,是否做馈线防水弯。馈线防水弯是否符合要求
2.3.4.2 合格情况描述
馈线入机房之前和室外跳线固定部分,应做“回水弯”。馈线防水弯弯曲半径符合馈线弯曲半径要求。
水平走线时要求有明显的回水弯,垂直走线不要求有回水弯
2.3.4.3 合格情况图示
2.3.4.4 常见错误情况图示
第3章 跳线检查
3.1 检查项目
1 跳线在铁塔上的固定 室外跳线应沿支架横杆绑至支撑杆上。 2 跳线和天线之间的安装 跳线与天线的连接处,跳线要保持300mm平直(天线接口在背部) 3 跳线与天线安装连接力矩 按照合适的力矩(DIN头的连接力矩典型值1.7N²m,最大不可超过2.3N²m),连接天线和跳线的接头,确保跳线和天线的接头无侧向受力 4 8 跳线的安装弯曲半径 跳线的包扎 单次弯曲:125mm。多次弯曲:200mm 所有室外跳线、馈线接头处均应按规范正确作防水密封处理
3.2 检查所需工具说明
(包含工具,辅助线缆)力矩扳手,卷尺
3.3 检查项目指导
3.3.1 项目一:天线与天线之间的力矩
3.3.1.1 检查方法说明
用力矩扳手进行安装时,用适当的力进行安装
3.3.1.2 合格情况描述
按照合适的力矩(DIN头的连接力矩典型值1.7N²m,最大不可超过2.3N²m),连接天线和跳线的接头,确保跳线和天线的接头无侧向受力
3.3.1.3 合格情况图示
3.3.1.4 常见错误情况图示
3.3.2 项目一:跳线在铁塔上的固定
3.3.2.1 检查方法说明
目测,看跳线有没有在铁塔上正确的固定
3.3.2.2 合格情况描述
室外跳线应沿支架横杆绑至支撑杆上。用馈线卡固定跳线,最大间距不超过0.76m,当风速超过160km/h,应该适当缩短馈线卡间距。
3.3.2.3 合格情况图示 3.3.2.4 常见错误情况图示
3.3.3 项目三:跳线与天线的包扎
3.3.3.1 检查方法说明
目测,跳线和天线之间的连接应该紧固。包扎需要紧密,严实。在胶带外面用黑色防紫外线扎带进行紧固。
3.3.3.2 合格情况描述
在包扎过程中,需要用绝缘胶带,防水胶带共包扎3层,顺序是:绝缘,防水,绝缘。在在外层的绝缘胶带包扎时,包扎的方向是最外层的需要从上往下缠绕。
3.3.3.3 合格情况图示
3.3.3.4 常见错误情况图示
第4章 接地卡,馈线卡检查
4.1 检查项目
1 接地卡地线的安装检查 室外馈线接地线引向应由上往下,与馈线夹角以不大于15°为宜(馈线垂直方向),馈线地线必须与接地铜排或塔体良好接地,不得悬空不接 2 接地卡的端子的处理检查 室外馈线接地应先去除接地点氧化层,每根接地端子单独连接并紧固,馈线接地线不够长时,严禁续接,接地端子应有防腐处理 3 馈线卡的安装距离 一般要求在靠近天线的馈缆顶部、靠近塔底的馈缆末端、馈缆进入机房前均须安装接地卡。对高于60m的馈缆,馈缆中间须接接地卡 4 馈线卡的安装 将接地卡接地端连接到铁塔的主体上或专门的接线柱上。围绕连接处,将连接部位约13mm半径内的油漆和氧化物剔除干净。使用抗氧化膏涂敷干净区域,确保良好的电接触 5 接地卡的包扎 缠绕方向和接地卡抱环的扣入方向相同,使连接更紧密。沿着接地卡的边沿挤压胶带,使胶带和接地卡抱环吻合较好,接触紧密
4.2 检查所需工具说明
(包含工具,辅助线缆)
4.3 检查项目指导
4.3.1 项目一:接地卡的安装位置
4.3.1.1 检查方法说明
目测,检查接地卡是否安装。安装位置是否正确
4.3.1.2 合格情况描述
室外馈线接地卡的安装位置是根据馈线的决定的,一般要求在一根馈线上安装3次接地。安装位置分别是馈线与室外跳线接头处下方馈线1.5米处左右,第二次接地为馈线下铁塔的拐弯处,进入机房处。上次接地
4.3.1.3 合格情况图示
4.3.1.4 常见错误情况图示
4.3.2 项目二:接地卡的包扎
4.3.2.1 检查方法说明
目测,检查接地卡包扎是否紧密,是否可以达到防水的要求
4.3.2.2 合格情况描述
馈线接地卡的包扎为三层包扎,顺序为:绝缘,防水,绝缘。在外层的包扎的缠绕方向为从上往下进行包扎。在胶带的两段用黑色防紫外线扎带进行绑扎
4.3.2.3 合格情况图示
4.3.2.4 常见错误情况图示
4.3.3 项目三:接地卡引出线的安装
4.3.3.1 检查方法说明
目测,检查接地卡引出线是否安装。安装位置是否正确,牢固
4.3.3.2 合格情况描述
室外馈线接地卡接地线与室外接地铜排之间的连接紧固,接头处需要做防水,防腐处理。室外馈线接地线引向应由上往下,与馈线夹角以不大于15°为宜(馈线垂直方向),馈线地线必须与接地铜排或塔体良好接地,不得悬空不接。
4.3.3.3 合格情况图示
4.3.3.4 常见错误情况图示
第5章 室内外走线架,馈线窗检查
5.1 检查项目
1 室外走线架的安装要求 2 走线架的规格 走线架宽度不小于0.4M,横档间距不大于0.6M,横档宽度不小于50mm,横档厚度不小于5mm 3 走线架安装要求 在距离拐弯处40cm处设立横档,使馈线在弯曲后立刻能有一个固定 4 走线架安装位置检查 为使馈线进入室内更安全、更合理,施工更安全便利,建议走线架在馈线孔以下留有1.5M-2M长; 5 6 走线架正确安装 馈线窗安装位置 走线架需设计牢固,有足够的支撑或拉线 在机房的适当位置,按照工程设计文档的具体高度和位置安装 7
馈线窗密封 馈线入室时,必须保证馈线窗的良好密封 从铁塔和桅杆到馈线孔必须有连续的走线架 5.2 检查所需工具说明
(包含工具,辅助线缆)
5.3 检查项目指导
5.3.1 项目一:馈线窗的密封
5.3.1.1 检查方法说明
目测
5.3.1.2 合格情况描述
馈线窗在安装结束以后需要把所有的孔洞进行密封。这样防止有雨水或者风沙进入到机房。
5.3.1.3 合格情况图示
5.3.1.4 常见错误情况图示
第6章 室内,外接地检查
6.1 检查项目
接地铜排的接线工艺 地排上压接位置不够用需要一个螺栓上压接两个端子时,采用交叉或背靠背安装方式必须重叠时将线鼻做45°或90°弯处理,且应将较大铜鼻子安装于里侧,较小铜鼻子安装于外侧 接地线端子的制作 接线端子压接部分应加热缩套管或缠绕至少两层绝缘胶带,不得将裸线和铜鼻子露于外部 接地排,接地线安装工艺 接地阻值 基站地网和引出接地体的要求 接地排要与墙面绝缘,接地线路径应尽可能短 机房接地应符合要求,接地电阻不大于5Ω 对于要单独设计地网的室外型基站,接地系统设计成网格状,接地体长为1.5m,接地体间距为 2m,若条件许可,间距最好能达到5m接地体通常使用φ40³3.5mm 镀锌钢管或40mm³4mm热镀锌角钢,接地体之间用40mm³4mm 热镀锌扁钢可靠焊接,焊接长度大于10cm接地体数量根据土质而 接地线的走线检查 地线系统的走线路由符合设计文件要求和现场实际需要 接地线的色谱检查 接地线的线材检查 地线颜色符合产品安装要求 地线应采用整段多股铜导线,中间不能有接头,绝缘层完好;冗余部分应剪掉,不得打圈或反复弯曲 接地线的压接 电源线及地线应使用铜鼻子,同时应压接牢固,芯线在端子中不可摇动 接地铜鼻的检查 使用与线径及螺栓直径相符的铜鼻子,不得剪掉部分芯线以适应小型号的铜鼻子或者剪开铜鼻子以适应大型号的线径 室内接地排与室外地网的接地线线经要求 室内接地母线应直接连在室内地线排上,室外接地铜排有专用的可靠通路引至地下接地网,接地母线线径必须大于50mm2 室内接地铜排可以固定在靠近馈线窗的墙壁上 室内接地排的安装检查
6.2 检查所需工具说明
(包含工具,辅助线缆)地阻仪,液压钳
6.3 检查项目指导
6.3.1 项目一:地阻的测量
6.3.1.1 检查方法说明
使用地阻仪进行测量,我们对基站的接地电阻的要求为小于5欧姆。在用地阻仪测试后,记录测量数据。
6.3.1.2 合格情况描述
地阻小于5欧姆
6.3.1.3 合格情况图示
6.3.1.4 常见错误情况图示
6.3.2 项目二: 地线的连接
6.3.2.1 检查方法说明
目测。检查地线是否连接牢固,接头是否连接紧密。
6.3.2.2 合格情况描述
地线与接地铜排之间的连接要牢固,紧密。地线和接线铜鼻的安装要牢固。地线使用时需要整根电缆,不能使用几根电缆进行连接。
6.3.2.3 合格情况图示
6.3.2.4 常见错误情况图示
第7章 避雷器检查
7.1 检查项目
避雷器的接地检查 室内馈线避雷器接地必须连接到室外接地排并连接牢固。室内避雷器架的接地铜线在向室外引出时,必须和室内的导体绝缘 避雷器的安装工艺检查 室内馈线避雷器,应悬挂在走线架的两个横挡之间, 要求与走线架绝缘。避雷器标称工作频率必须与基站系统工作频率相对应,二者必须相符。需接地的应就近接地。避雷器的安装应尽量美观,避免歪斜。 避雷器的安装位置,避雷避雷器一般安装在主馈缆进入机房后,间。避雷器有两个接头,均为DIN型,一边阴性,一边阳性。DIN型接头的避雷器最大安装力矩为25N²m;N型接头的避雷器最大安装力矩为1.7N²m,请使用活动力矩扳手,并调整力矩至规定数值,以免力矩过大产生侧向力而损坏避雷器。 避雷器的自身接地检查 小 避雷器的安装检查 在完成馈缆性能测试之前,接头不要密封。在安装测试完成后并确保无误的情况下,用自粘胶带密封接头
避雷器的日常维护检查 不应将RF射频端口暴露在室外应用 避雷器的接地柱必须接到主接地器的类型,安装力矩检查 7/8英寸主馈缆到1/2英寸机顶跳线之柱或系统接地环上,接地电阻应尽可能7.2 检查所需工具说明
(包含工具,辅助线缆)
7.3 检查项目指导
7.3.1 项目一: 避雷器的安装位置和连接
7.3.1.1 检查方法说明
避雷器安装在室内跳线与馈线之间的位置。
7.3.1.2 合格情况描述
避雷器安装在避雷器的固定支架上,固定支架应该牢固的固定在走线架的上方。避雷器和室内跳线,馈线连接器应该紧密固定,不能有松动的情况出现。
7.3.1.3 合格情况图示
7.3.1.4 常见错误情况图示
7.3.2 项目二:避雷器的接地线检查
7.3.2.1 检查方法说明
目测
7.3.2.2 合格情况描述
避雷器的接地线应该接到室外接地铜排上,地线的要求为大于35mm2的多芯铜线。
7.3.2.3 合格情况图示
7.3.2.4 常见错误情况图示
错误的情况为避雷器没有引出接地线或者接地线引到室内接地铜排上。
第8章 室内环境检查
8.1 检查项目
机房温度 环境温度:-5℃~55℃;建议长期保持在15℃~30℃。 机房湿度 相对湿度:10%~90%;建议长期保持在40%~65%。 空调状态 机房的空气调节设施应能达到维持机房所要求的温、湿度条件,检查空调是否可以正常工作,调节是否正常。 照明 机房照明条件应达到设备维护的要求,日常照明、备用照明、事故照明等三套照明系统应齐备 告警 基站的提供的告警工作正常。如门警,水警,空调告警等 消防 室内墙壁应已充分干燥,墙面及顶棚涂以不能燃烧的白色无光漆或其它阻燃材料。机房内严禁存放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必须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 防尘 门及内外窗应能关合紧密,防尘效果好。机房通风管道应清扫干净,空气调节设备应安装完毕,性能良好并安装防尘网。各机房之间相通的孔洞、布设线缆的通道应尽量封闭,以减少两室间灰尘的流动。
给排水 机房内部不应通过给水、排水及消防管道 8.2 检查所需工具说明
(包含工具,辅助线缆)
8.3 检查项目指导
8.3.1 项目一:
8.3.1.1 检查方法说明
8.3.1.2 合格情况描述
8.3.1.3 合格情况图示
8.3.1.4 常见错误情况图示
第9章 Bts安装检查
9.1 检查项目
设备之间的间距检查 室内安装相邻机架时,要求相邻机架紧密靠拢,架间缝隙应小于等于3mm;室外多机架安装时,相邻机架的距离应大于50mm Bts安装检查 机架水平,垂直度检查 清洁 按照基站设计图纸,正确的安装BTS设备 机架水平误差应小于2mm,垂直误差应小于3mm 机架不得作为储物柜来存放工具、零部件等杂物,机架内不应有多余的线扣、螺钉等工程余、废料。机柜内及底部地板无明显灰尘。 稳固 机架固定要稳定,用手摇晃机架,机架不晃动 BTS内部的走线检查 假拉手条及假面板应全部安装。各种接头连接牢固,单板固定螺钉拧紧,定位卡卡到位,无损坏。机架线缆出入口防鼠防尘封板保护完好,安装正确、牢固,线缆出入口尽可能封闭,使缝隙最小。 机架检查 机架、柜门、顶部挡板不得有严重损伤或变形,不得有划痕和刮伤、掉漆,掉漆应补同色漆漆
9.2 检查所需工具说明
(包含工具,辅助线缆)
9.3 检查项目指导
9.3.1 项目一:
9.3.1.1 检查方法说明
9.3.1.2 合格情况描述
9.3.1.3 合格情况图示
9.3.1.4 常见错误情况图示
第10章 室内安装工艺检查
10.1 检查项目
各种电缆走线工艺 线缆的规格型号、数量应符合工程设计要求。 1)在电缆走道上应将信号线缆与电源线分开排放,避免接触尖锐物体,各种走线都尽可能的短; 2)、所放线缆应垂直正、整齐,下线安顺序; 3)、线缆在电缆走道的每一根横铁上均应捆绑(或用尼龙锁紧扣卡固),绑扎线扣(或卡固点)松紧适度; 4)、线缆拐弯应均匀、圆滑一致,其弯曲半径大于等于60MM; 5)、线缆两端应有明确的标志。 扎带 线缆的扎带绑扎间隔要均匀一致,多余扎带必须修剪,修剪的接头处于同一类的线缆相同位置。各类线缆的绑扎应选用合适的扎带,每种线缆的扎带应统一,扎带不要扎得太紧或勒伤线缆,尤其是传输线和光纤 走线架上走线顺序检查 布放走线架上电缆必须绑扎,电源电缆、机顶跳线、馈线、传输电缆应分类分离布放,分类走线的顺序,从前至后依次为电源线、馈线、传输线,不同类线缆不纠缠纽结; 电缆走道与墙壁或机柜列应保持平行,每米允许水平偏差为2mm 走道横平竖直,各横铁规格一致,两端紧贴走道扁钢和横铁卡子,横铁与走道扁钢相互垂直 标签的检查 1)、BTS基站侧传输线的布放两端应有标记:收发明确,上行为收用RX,下行为发用TX。两根或两根以上传输,在最后增加序号。如有两根传输,则依次为RX1/TX1,RX2/TX2 3).天馈线施工完毕后,7/8\"馈线标牌必须使用中兴公司统一制定的标牌,固定于两端明显处,标牌内容包括对应天线方向、收发等 3)1/2\"馈线两端用标记粘纸进行粘贴 4)电源架输出端子和电源线上,应标出所连接的机架的机架号
10.2 检查所需工具说明
(包含工具,辅助线缆)
10.3 检查项目指导
10.3.1 项目一:标签的检查
10.3.1.1 检查方法说明
目测
10.3.1.2 合格情况描述
机房内有很多地方需要贴标签:电源线,接地线,馈线,跳线,传输线等。所有的标签都要贴在相对应的位置。标签上应该表明设备的名称,对应的关系。
10.3.1.3 合格情况图示
10.3.1.4 常见错误情况图示
标签没有贴,标签没有标注设备的名称,特别是地线。标签贴的位置不统一。
第11章 电源检查
11.1 检查项目
Bts所需电源的范围 直流配电设备供电电压应稳定,标称值为-48V(-57V~-40V),功率足够 电源线的要求 电源的安装位置(设备上) 电源线缆选用25mm2导线 正确的安装在设备机顶的端口PWR和PGND上,注意在安装的时候电源极性不能接错。 电源线的走线 电源线布放时,应同其它电缆分开布放;在架内走线时,应分开绑扎,不得扎在一束内;在架外走线时也应分别绑扎。电源线及地线从机柜顶部布放、穿过,并绑扎于机房顶部的走线架上,每段绑扎距离为200mm 电源线与接线鼻的安装 铜鼻子压接应牢固,芯线在端子中不可摇动 交流电的检查 交流电供电设施除了有市电引入线外,可配备柴油机备用电源。交流电源单独供电,电压范围:380V±10%;220V±10%。
11.2 检查所需工具说明
(包含工具,辅助线缆)
11.3 检查项目指导
11.3.1 项目一:电源线在直流电源柜上安装的位置
11.3.1.1 检查方法说明
目测
11.3.1.2 合格情况描述
bts设备电源应该接在直流电源柜的一次下电上,不能任意安装。
11.3.1.3 合格情况图示
11.3.1.4 常见错误情况图示
11.3.2 项目二:设备需要电源的范围
11.3.2.1 检查方法说明
使用万用表进行测量
11.3.2.2 合格情况描述
直流配电设备供电电压应稳定,标称值为-48V(-57V~-40V),功率足够
11.3.2.3 合格情况图示
11.3.2.4 常见错误情况图示
第12章 传输检查
12.1 检查项目
传输线在设备上的安装位置 传输线的结构 在BTS上的安装位置是机顶的E1端口,COMM2 接在设备上的接口为DB25接头,在连接到DDF端子上或者其他设备上的端子为BNC接头。 级连的传输端口不能自环 传输线的检查 传输线的检查可以使用万用表进行测量,检查线缆是否有短路或者开路的情况。另外也可以对BTS进行自环,在设备的CMM板上观察灯闪烁的状态进行检查。
12.2 检查所需工具说明
(包含工具,辅助线缆)
12.3 检查项目指导
12.3.1 项目一:传输线的检查
12.3.1.1 检查方法说明
使用万用表进行检查,也可以对设备进行自环检查
12.3.1.2 合格情况描述
在使用万用表进行检查的时候,观察线缆是否有开路或者短路的情况。另外可以使用自环的方法进行检查:把传输线进行自环,可以对BSC侧自环,也可以对BTS侧自环,然后观察所对应的板件上的灯闪烁是否正常。这样可以判断传输线的好坏。
12.3.1.3 合格情况图示
12.3.1.4 常见错误情况图示
第13章 BtsIDdog检查
13.1 检查项目
btsid的安装位置
13.2 检查所需工具说明
(包含工具,辅助线缆)
13.3 检查项目指导
13.3.1 项目一:btsiddog的安装位置
13.3.1.1 检查方法说明
iddog安装在COMM4端口。在我们所有的基站设备都要安装
13.3.1.2 合格情况描述
13.3.1.3 合格情况图示
13.3.1.4 常见错误情况图示
第14章 Bts内部射频线检查
14.1 检查项目
安装工艺检查 在弯折时注意线缆要求美观、整洁;横平、竖直。线缆上下两边的都得超出载频框。线缆的弯曲半径不得低于线缆直径的5倍。 安装位置检查 为保证信号传输性能,前面板布线要求电缆尽量短,所以在并架过线时,对于不同机架的必须是同层之间过线,不得错层过线。观察连接线上的标签是否和端口相符。
14.2 检查所需工具说明
(包含工具,辅助线缆)
14.3 检查项目指导
14.3.1 项目一:
14.3.1.1 检查方法说明
14.3.1.2 合格情况描述
14.3.1.3 合格情况图示
14.3.1.4 常见错误情况图示 14.3.1.5 常见错误情况图示
第15章 测试项目
15.1 测试项目说明
地阻仪 力矩测试 工具:力矩扳手 驻波比测试 工具:sitemaster
方位角测试:罗盘 下倾角测试:刻度尺 13M时钟测试:频率计 功率测试:功率计 拨打测试:sagem手机 电压测试:数字万用表 天线方位角测试 天线下倾角测试 BTS设备13M时钟测试 BTS设备功率输出测试 基站TRM时隙拨打测试 设备电压测试 天馈系统驻波比测试 设备接地电阻测试 天馈系统连接器测试 15.2 测试仪表和辅助线缆
15.3 测试项目指导
15.3.1 测试连接图 15.3.2 测试方法 15.3.3 测试结果要求
15.4 测试仪表使用说明
参见《附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