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舞蹈教学中舞蹈表现力的培养策略
作者:濮米雅
来源:《各界·下半月》2019年第11期
摘要:在当今社会,艺术领域的发展逐步受到更多人的关注。舞蹈专业在大部分高校中都有开展,吸引了很多喜欢舞蹈的学生前来报考。现在大众对舞蹈表演的艺术性要求越来越高,舞者不仅要有专业的舞蹈技能,还要有良好的舞蹈表现力。因此,在高校舞蹈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舞蹈表现力能力的培养,进而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大众需求的专业舞者。本文就高校舞蹈教学中舞蹈表现力的培养策略进行探究分析。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学;舞蹈表现力;培养
舞蹈本身是一种表演艺术,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学生除了要掌握最基础的舞蹈动作之外,还需要有一定的舞蹈表现力,两者相结合才能提高舞蹈表演的整体质量水平。随着大众的艺术欣赏水平逐步提高,对舞蹈表演的艺术展现效果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在高校舞蹈教学中教师应该尤为注重培养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制定科学、规范的培养策略,让学生在掌握舞蹈技巧和舞蹈内涵之外,还要具备让观众明确舞蹈所传递感情的能力。 一、提高学生对舞蹈艺术的认知水平
舞蹈是一种常见的艺术形式,舞蹈表演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够让观众从舞蹈动作中感受到作品内在的情感,以及独特的艺术魅力。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很多优秀且经典的舞蹈作品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它们有着浓厚的时代特色和丰富的内涵,经得起时间流逝的考验,仍然能够成为当代舞蹈教学的重要参考案例。随着时代的变化,现在观众在欣赏舞蹈的过程中,不仅更加看重舞蹈技巧的应用能力,也十分重视舞者是否具备把观众带入舞蹈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境界中的能力。因此,在高校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师除了要训练学生的舞蹈基本功之外,也要在培养学生舞蹈表现力方面多下功夫。要想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水平,应该先要增强学生对舞蹈艺术的认知能力,只有学生全面了解和喜愛舞蹈艺术,才能更加专心致志的学习舞蹈。首先,可以通过理论教学让学生了解舞蹈的发展历程,以及不同舞种的背景知识。其次,让学生知道舞蹈可以传递哪些情感,以及舞蹈在不同背景下发挥的作用,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舞蹈的艺术价值有更多感悟。总之,学生的舞蹈艺术水平提高以后,有利于在他们内心中产生要主动学好舞蹈以及将舞蹈艺术传承下去的信念,对提升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很有帮助。 二、加强基础技能训练
虽然在舞蹈技能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并不意味着舞蹈表现力也一定会提高,但是培养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基础要求就是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舞蹈基础技能。有了舞蹈基础,才能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舞台上游刃有余的将舞蹈情感展示的淋漓尽致,更好地吸引观众眼球。所以,舞蹈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就要重视学生的基础技能学习情况,指导学生练就扎实的基本功,为今后培养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创造必备的条件。比如,作为舞蹈教师应该知道怎样让学生提升身体各个部位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及时给予指导,便于学生能够在舞蹈表演中可以把动作与情感传达相结合,给观众带来良好的艺术体验。加强学生的基础技能训练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要强化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良好的身体素质可以让学生学习更多高难度的舞蹈动作,帮助学生不断挑战自我,在舞蹈学习中有更多突破。另一方面要强化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部分教师在基本技能教学中会忽视一些细节问题,比如手指的弯曲程度,脚尖的朝向等,基本技能学习需要长期坚持,如果教师对细节问题忽略次数太多的话,不容易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影响舞蹈表现力的提升。 三、创新教学理念和方式
时代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人们的各种思想观念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教育是无论哪个时代都会被重视的领域,教育理念应该与时俱进,才能让培养出来满足社会发展要求的专业人才。舞蹈教学同样是教育领域的一部分,在现代舞蹈教学中,不仅要面对大众多元化的舞蹈喜爱风格,还要迎接西方舞蹈文化盛行所带来的挑战。因此,在舞蹈教学中必须要创新教学理念和方式,才能更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培养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教学目标。首先,高校应该让教师建立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依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来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尽量避免用一个标准来要求所有学生,那样可能会让潜能大的学生没有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也有可能会让基础差的学生感到巨大的压力,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所以教师应该创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的努力方向。其次,舞蹈教师需要及时创新教学方式,因为教学方式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在高等教育中情景教学法和范例教学法等方法比较受学生的欢迎,学生可以在创造的情境中充分展现自己的舞蹈技能,而且模拟情境会帮助学生更快进入到舞蹈作品的情感世界中,有利于学生积累还提升舞蹈表现力的经验。
四、强化学生对舞蹈的情感理解
舞蹈艺术的魅力不仅在于可以欣赏优美的舞蹈动作,还可以从中感受到作品真挚的情感,对提升个人的艺术修养很有帮助。要想使舞蹈表演能够打动观众,让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前提是舞者自己要在舞蹈表演中投入充分的情感,才能让舞蹈表演更加有生命力。因此,舞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强化学生对舞蹈情感的理解,提升学生对舞蹈作品内涵的认知和学习能力,让学生产生与作者相同的情感共鸣,在日常训练中注意去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感情,这样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舞蹈艺术领悟能力。常见的强化学生对舞蹈情感理解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方面是教师在课堂上多利用多媒体举例教学,通过让学生观看经典的舞蹈作品,引导学生学会对其传递的情感进行解析,这样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舞蹈作品的理解程度,掌握情感解析的技巧,便于在舞台表演中结合动作和神情去传递情感。另一方面,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力,艺术源于生活,在课堂上把舞蹈教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逐渐让学生学会联想,学生会在丰富的想象中收获不一样的情感体验,进而能够在表演中展示出来。 五、培养学生舞蹈节奏感
舞蹈表演的形式有很多种,不过增添音乐之后的舞蹈表演会更加精彩,音乐在舞蹈表演中可以充当传递情感的重要媒介,观众也会随着音乐的律动而有不一样的观看感受。不过要想让音乐为舞蹈表演加分,那么舞者应该有很强的舞蹈节奏感,才能与音乐的律动完美结合,呈现出精彩的表演效果。教师在舞蹈教学中不能忽视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应该经常选用一些节奏感强烈的音乐对学生进行专门训练,指导学生对节奏感有准确的把握,把舞蹈、音乐和情感三者结合起来,就可以展现出非常熟练的舞蹈表现力。另外,也有一些情感很细腻的舞蹈作品,这些舞蹈不能搭配节奏感很强的音乐,而是选用非常柔美的音乐作为点缀,柔美的音乐对学生来说很难准确找到节奏感,所以舞蹈教师也要强化学生对此类音乐的节奏感训练。这样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舞蹈表演技能范围,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舞蹈表现力水平。 六、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舞蹈教学中对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培养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分别是提高学生对舞蹈艺术的认知水平、加强基础技能训练、创新教学理念和方式、强化学生对舞蹈的情感理解以及培养学生舞蹈节奏感。今后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还要积极搜集更多高效的培养策略,通过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提高,有助于高校发掘更多优秀的舞蹈专业人才,进而对我国舞蹈艺术事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王紫涵.浅析高校舞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舞蹈表现力[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22).
[2]李志晓.高校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情感表现力的策略研究[J].大众文艺,2016(1). [3]韩霜.浅谈高校舞蹈教学中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培养[J].大众文艺,2014(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