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牛顿第二定律。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我想这就是物理学的魅力所在。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用获取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去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重视学生知识的获取过程。基于以上情况,我制订了相关的教学设计。
课程导入环节,我将以科学技术为背景,通过给学生播放火箭发射升空的视频片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出,火箭升空过程燃料燃烧产生巨大推力,从而使火箭具有很大的加速度;并通过生活事实,让学生对力、加速度、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更加理性的认识。高一学生在已有的对力和质量的认知基础上,上节课也已经对加速度与质量、力的关系进行了实验探究,得到了规律性的认识,因此学生不难概括出牛顿第二定律的具体内容表述,及其数学表达式,从而实现从定性到定量的一个转变。由实验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是我们认识客观规律的重要方法,让学生沿着科学家发现物理定律的历史足迹体会科学家的思维方法。
接着,我将通过多媒体展示播放电影《赛车总动员》片段及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思考“赛车为什么设计成质量小、发动机牵引力大的结构?”,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不断的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新课标要求,以物理学的内容作为素材,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所以本环节我采用的是启发式教学法。
物理公式不仅确定了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同时也确定了物理量间的单位关系。教学中,我将通过1N的定义,让学生小组讨论,自主完成,将公式化简成F=ma。接着抛出问题,“若质量的单位是克,加速度的单位是厘米每二次方秒,那么力的单位还是牛顿吗?表达式中的k还是1吗?“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层层深入,步步惊心,为下一节
内容-力学单位制的学习做好铺垫。
接下来,通过创设物理情境并设置问题及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同向性、同体性和性,加深学生对力与运动的因果关系的理解。同时,建立加速度决定式与定义式的联系,对比分析,使学生对力、加速度、速度和速度的变化量几者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而突破学习的第一个难点。此环节我主要采用小组讨论及分析法,体现了三维目标里面的”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知识的来龙去脉。
物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物体的运动,都是与牛顿力学相联系,因此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是学习的重点。物理核心素养要求教学过程渗透物理方法,本教学环节我将设置三个例题,整个例题安排由简单到复杂,由课本到生活,以生活中的实例来分析物理问题,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同时,让学生先学先行,小组讨论,学生展示,教师加以点播,使课堂真正走向高效。最后我对牛顿第二定律的解题方法进行总结,促使学生对已有的思维过程再思考、再认识,从而突破教学第二个难点。
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主要是对力与加速度关系的理解,而加速度是联系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的纽带,因此牛顿第二定律是连接运动学和动力学的桥梁,在本章内容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高一学生第一次接触动力学问题,运用牛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存在一定的难度,更需要老师加以引导。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
最后以小材料的形式布置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生活。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采用激趣导入——自主探究——分析讨论——交流合作——巩固新知——走向生活的教学程序。将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型结合起来,让物理不再是“勿理”和“雾里”,而变成了“悟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nry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