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描述 课程编号:T1080180 课程名称:测试技术与仪器
英文译名:TESTING TECHNOLOGY AND INSTRUMENT 课程学时:40 讲课:34 实验:6 上机:0
适用专业:机电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其它相关专业。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系 课程类型:技术基础课 开课时间:第六学期
先修课程: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 电工技术I 电子技术I 自动控制原理
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邵东向等编.《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自编讲义
黄长艺、卢文祥、熊诗波主编.《机械工程测量与试验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年
严普强、黄长艺主编.《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第二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3年
(二)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及任务
测试技术与仪器是机械工程学科中一门技术基础课。本课程研究对象是机械工程中常用参量的测试方法及其基本理论,测试仪器的基本构成、传感器的基本理论及应用等相关知识。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
1、掌握信号及其相关理论的基本概念,掌握测试技术在机械工程中应用的基本知识。从而提高分析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掌握测试系统的构成及基本要求,重点掌握传感器的基本理论及
应用。
3、掌握机械工程中常用参量的测试方法。
4、了解测试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新理论和新技术。 (三)教材的选择与分析
近年来,国内关于测试技术方面的教材和书籍很多,其内容随着侧重点的不同也有较大差异,由于测试技术的基本理论相对比较成熟,在相应领域内的同行中普遍推崇严普强、黄长艺主编的《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第二版)作为教材,但同时也普遍认为该教材内容较深,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各院校根据自身特点和培养学生的目标,对教材内容作了相应的删减,并增加了相关内容。我校培养学生的目标应该是研究型人才,因此应注重基本理论及其应用技术等相关知识的教学,为将来打下较好的基础。为此,在多年的教学积累基础上,编写适合我校教学的教材《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现在为内部教材。
(四)本课程各章的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重点与难点、学时分配
第1章 绪论(共1学时)
测试技术的重要性;测试过程和测试系统的一般组成;测试技术的发展;课程的研究对象和性质。
基本要求:
掌握测量、测试的基本概念;测试技术的重要性;测试系统的基本组成,了解测试技术的地位及发展。
重点难点:
测试的基本概念,测试系统的基本组成。 第2章 信号及其描述(共5学时)
信号的分类与描述;周期信号与离散频谱;瞬态非周期信号与连续频谱;付里叶变换及其主要性质。
基本要求:
1
① 信号的基本属性及分类; ② 信号的时域描述和频域描述; ③ 周期信号的强度表述; ④ 傅里叶级数的三角函数展开式; ⑤ 傅里叶级数的复指数函数展开式; ⑥ 瞬态非周期信号的频谱; ⑦ 瞬态非周期信号的频域描述; ⑧ 傅里叶变换的概念; ⑨ 傅里叶变换的主要性质; ⑩ 几种典型号信的频谱。
重点:①②④⑤⑥⑦⑧⑨⑩ 难点:⑤⑥⑦⑧⑨
第3章 测试装置的基本特性(共8学时)
对测试系统的要求;测试系统的类型和主要性质;有关测试和测试装置的若干术语;测试装置的静态特性;线性系统的动态特性;线性系统的传递函数;一阶、二阶线性系统动态特性的测试;负载效应。
基本要求:
① 对测试系统的要求、测试系统的类型和主要性质; ② 有关测试和测试装置的若干术语;
③ 测试装置的静态特性(线性度、灵敏度、鉴别力阈、分辨力、回程误差、稳定度和漂移); ④ 线性系统对正弦信号的响应; ⑤ 线性系统的频率响应函数; ⑥ 实现不失真测试的条件;
⑦ 典型一阶、二阶线性系统的动态特性分析; ⑧ 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概念及其主要性质;
2
⑨ 传递函数概念与特点; ⑩ 线性系统的串联与并联; ⑪ 一、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
⑫ 一阶、二阶线性系统的脉冲响应函数;
⑬ 系统对单位阶跃信号的响应(频率响应法、阶跃响应法); ⑭ 负载效应及其减轻措施。 重点: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 难点:⑤⑥⑦⑧
第4章 常用的传感器(共10学时)
普通机械、电器式传感器;半导体传感器(部分内容自学);传感器的选用原则。
基本要求: ① 机械式敏感元件; ② 电阻应变式传感器; ③ 电感式传感器; ④ 电容式传感器; ⑤ 固态图像传感器; ⑥ 传感器的选用原则。
重点:②③⑤⑥ 难点:②③④
第5章 测试系统的中间转换电路及装置(共2学时)
电桥(直流电桥、交流电桥、带感应耦合臂的电桥);调制与解调;滤波器;
基本要求:
① 直流电桥、交流电桥、带感应耦合臂的电桥; ② 调幅及其解调的基本概念;
3
③ 调频及调相的数学模型; ④ 调频及其解调方法; ⑤ 滤波器分类; ⑥ 理想滤波器;
⑦ 实际RC调谐式滤波器。 重点难点:①②④⑤⑥
第6章 数据的显示、记录与存储(共1学时)
模拟显示;数字显示;磁记录;光盘式记录。 基本要求:介绍基本概念及方法 第7章 信号分析与数据处理(共2学时)
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步骤;信号数字化出现的问题;常用的窗函数。 基本要求:掌握基本概念。 第8章 常用参量的测量(共5学时)
位移的测量(气动测量方法、回转轴径向运动误差的测量);应变、力的测量。 (五)教学环节
1.课堂讲授(34学时) 任课教师必须做到下面几点:
1)认真备课,做好教案,熟练掌握课程的基本内容。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3)讲课思路要清晰,包括:问题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条件、建立模型、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解题和总结等;
概念要准确,重点要突出,理论联系实际,要适时反映本学科发展的前沿理论和技术,特别是将本单位的科研成果引入课堂。
4
4)教学手段要完备,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恰当运用图片、挂图、CAI课件和多媒体等。
5)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上课精神饱满,以人格的魅力和精神气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活动。
教学组要开展以下教学活动: 1)集体备课。 2)制作CAI课件。 3)试讲。 4)相互听课。 2.实验(6学时)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技术基础课,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教学环节。共安排了6学时3个必作实验,还可做2-3个选做实验。具体的实验如下: 必做实验6学时
1)箔式应变片组成的交流全桥 2)交流全桥的应用——振幅测量 3)差动变压器性能 4)差动变压器的标定
5)差动变压器的振动测量 6)差动螺管式电感传感器测位移 7) 周期信号的合成和分解; 8)典型信号频谱分析; 9)一阶系统阶跃响应实验; 可选实验分2组
10)~15)中任选3个
10)实际信号采样及分析实验; 11)频率混叠和采样定理; 12)信号量化误差; 13)窗函数及对信号频谱的影响; 14)信号调制与解调实验; 15)数字滤波分析;
16)~20)中任选2个
16)位移和负载效应测量; 17)噪声传感器测量噪声实验;
5
18)转速测量实验; 19)涡流传感器计数测量实验; 20)加速度传感器测量固有频率; 每个实验都有实验指导书。
实验时每组人数1-2人,每个教师指导的人数一般不超过15人。任课教师要指导实验,并且要批改至少一个小班的实验报告,写出评语,评出成绩。
3.习题作业:
这是学生理解知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故课后留有习题作业,教师要认真批阅,评出成绩,并进行讲评。
各章的习题作业:
第一章;P30:1,4,5题。 第二章;P79:3,6,7,9题。
第三章;P126:3,5,6,8,9,14,17题。 (六)考核办法
平时成绩占5﹪(课堂测验5次),平时作业占5﹪,实验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