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景观园林史

来源:榕意旅游网
赏析苏州园

摘要:苏州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的精华。作为一名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早在

两年前就已经徜徉过这个为世人所赞叹的艺术殿堂。现结合景观园林史这门课,让我们再次赏析苏州园。

关键词:古典园林 山水 造景 融合

1 苏州园林造景中山、水的结合

1.1 山水结合的景观层次

苏州园林有着“城市山林”的美誉。现在的都市人,既享受着城市的文明,又留恋湖山之趣,城市山林正好统一了这个矛盾。园林中各种建筑形体如何与山水相结合,融为一体,是一个颇为讲究的问题,直接关系到自然风景园林特色的形成。在园林的象征方面,假山有着特殊的地位,它不但丰富了园林景观,增加了景观的层次感,更是由于其遮挡或者掩盖了原本可一览无余的景象,因此更增加

了园林的深幽气息。由于假山逼真的假景勾出了游者的真性情,经过观赏者审美判断后便成了真山。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就必须遵守一些法则,不同的景致如峰、岩、洞、穴等,各有形式章法,不能混同。

1.2 苏州园林的假山

苏州园林,由于大多为私人园林,占地面积往往不大,凿池垒山的规模故相对较小。园林中的叠石造山与园林中的亭阁台榭一样,是园林中不可或缺的点缀,就像山水画中的点睛人物,往往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所以苏州园林常常利用太湖石在堂外厅前叠石造山,许多叠石假山都非常漂亮,非常出名。比如网师园以其黄石假山“云冈”著名,而艺圃

则用“湖石叠造石壁”,用无洞的灰青色石块叠成。这两座园林中的假山都做的比较成功,网师园中云冈有其空间限定与功能

的双重意义,而艺圃中假山则沿山而上与自然山林

融为一体。

1.3 理水的处理

中国古典园林中水的组织,我们一般称为理水。在苏州古典园林设计中,理水是至关重要的。苏州园林最美之处是水,水也是古典园林中的灵魂。走过很多的园林发现,水往往占据了园林中的中心地带,亭台楼阁依水而建,有了水,园林就有了活力,有了水,山石草木也都有了影子,经过太阳光的照射,映射这周围了一切,更加强了园林的空间感与层次感。

江南的园

林建筑大多临水而筑,自然的观念在园林中凸显的尤为明显。在空间布局上采用自山布局形式,就着地势借助亭台的穿插,草木的虚实,创造出一幅“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景象。这种对“城市山林”的追求,构筑了江南园林独特的魅力。纵观园林的理水,从布局上看可分为分散和集中两种形式,集中而静的水面使得人们感到宁静,比如网师园。整个园子以水池为中心,沿水池四周环列各建筑,从而形成一种向心,聚拢的感受,这种布局性形式使得空间有了开朗,宽阔之感。也由于水池和建筑之间留有或多或少的空间,水面倒影依依,加大了空间的光影感受,也使得空间更富有自然情趣了。

2 借景的造园手法

游览苏州园林时,最大的看点是借景和对景在园中的应用了,中国古典园

林讲究“步移景异”,对景物要素的安排有着很巧妙的设计,在这点上,也和西

方的园林有着本质的差别。中国园林试图在小的空间环境中再现外部的大的空间结构。院内亭台楼榭,假山异石穿插其间,各式空间相互渗透,透过格子窗与门洞的框景效果,广阔的风光被定格成微型景观,随处可见的题词铭记也为园林平添了浓郁的文人气息。就造园手法来看,无论是把园外的美景通过精心选择,映寸,收纳到园中来的借景,还是用一处景致映寸另一处景致的互

借,都堪称一绝。这不仅使得面积有限的园林有了更丰富更深远的层次,而且也能大大扩展游者心中的无限遐想空间。拙政园“倚虹亭”中看到园外的北塔寺便是完美的诠释了这一点。

在各种园林中没有修剪整齐如一的松柏,没有阅兵似的道旁树,取而代之的是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高树与矮树穿插其中,

多了一份情调,少了一丝寂寞。整体结构上以小巧取胜,以小见大,步移景异;色彩上顺应自然;空间处理上时而开阔,时而明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等,确实是我国园林的精华之作,值得我们借鉴和深刻学习。

3 一些思考

我国古典园林按产权标准分为四大类:属于皇家的皇家园林;属于各政府部门的官家园林;属于私人的私家园林与各式的寺庙园林。苏州园林乃是私家园林的典范而闻名于世,既然是私人的园林,那么园林的主人肯定会是居住与此地,可是今天呈现在各位游客面前的,供人观赏的苏州园林,还是一个完整的苏州园林么。

一些资料显示,上世界50年代以来,苏州的私家宅园通过不同的途径收归国家所有,并逐步向游人开放。在这个过程

中,苏州园林被肢解,所有的苏州私家园林在向公众开放的同时去掉了它功能主题的部分,也就是住宅部分。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当时的政治氛围,使得那时的人们既要保留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艺术结晶,又不能宣传腐朽的生活方式,所以只能开放园林部分,不开放住宅部分。在当时特殊的历史原因导致的后果,我们当然可以理解。可是到了今天,时代氛围和政治因素早已不存在什么问题,可却没有人想

要恢复苏州私家园林的本来面貌,向游客展示一个完整的苏州园林。所以我认为这个方面值得政府部门重新的考虑,还苏州园林一个完整的面貌。

4 结语

苏州的园林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其中可学习研究的地方数不胜数。在此只对园林中少部分元素做一些初步了解,因为经验不足,有许多欠缺之处,也不够完善,希望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去探索。

参考文献

[1]. 陈玉琴,马晓.从景观造景角度品苏州园林之美.绿色大世界.2010(8) [2]. 傅媛媛.园之眼 境中情.群文天地2010(9)

[3]. 孙晋.由“嶙峋”的释义看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0(10)

[4]. 乔立,刘新军,刘勇.小议苏州园林当中的中国园林的人本精神.现代园艺.2011(7) [5]. 黄雯睿,魏胜林,仲笑林,李杰.苏州古典园林建筑与山石的融合.安徽农业科学.2010,

38(19)

[6]. 孟兆祯.认识苏州古代园林.中国园林.2010,26(7)

[7]. 陈文宏.情感串珠别样风味-苏州园林的创意课堂.现代语文.2010(12)

[8]. 杨芳芳,史佳迪.浅析苏州园林造景手法与文人审美观.大众文艺.2011(1) [9]. 沈括.浅谈苏州园林的造景艺术.中国科技信息.2010(6)

[10]. 马逍遥.漫步园林之胜.文艺生活.2010(6)

[11]. 郭丰涛.略论苏州园林的“隔”.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27(2) [12]. 张渝新.另眼想看苏州园林.成都大学学报.2010(6)

[13]. 李文,陈丽媛.光影在苏州园林空间中的应用.低温建筑技术.2011,33(2) [14]. 夏倩,汪国胜.各放奇彩的造园艺术.中外建筑.2011(6)

[15]. 张红卫,王向荣.漫谈当代纪念性景观设计.中国园林.2010,26(9)

[16]. 曹世焕.风景园林与城市的融合:对未来公园城市的提议.中国园林.2010,26(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