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育种目标的发展状况
我国小麦品种种植区划和育种目标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小麦分布广,各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和耕作制度差别很大,各地小麦生产发展也极不平衡,因此对品种的要求也就各不相同。
因为任何一个品种都是在一定的生态和经济条件下,经过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成培育的。因此优良品种的性状表现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相互综合作用的结果。
作为新育成的品种必须要能够适应当地生态环境,以求充分利用当地有利的生态条件,争取高产、优质,同时克服不利的生态条件而争取稳产。 以需求为导向制定育种目标
小麦育种目标的制定涉及4 个方面:丰产性,稳产性, 品质和生产成本(或投入产出比)。但在不同历史阶段, 生产水平不同, 社会需求不同, 其侧重点也各有不同。 20 世纪50 年代、60 年代, 小麦生产水平低下, 在几乎没有有效的化防措施的情况下, 病虫害是主要的限制因子, 因而抗病虫害的南大2419 、碧蚂号小麦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推品种, 而且这批品种的育成和推广也的确显著提高了我国小麦的产量, 同时也使我国的小麦育种工作蓬勃发展起来。
20 世纪70 年代以后,黄淮麦区大面积推广的丰产3 号、泰山1 号、济南13 都具备了666.7m2 500kg 以上的丰产潜力, 而且兼备了广泛的适应性和较高的稳产性(抗病性) 80 年代以后,小麦主产省区都相继开展了以强筋小麦育种为主的品质改良工作,。因此90 年代我国的小麦育种更多地侧重高产优质。
我国人口众多, 土地资源少, 小麦产量维系计民生。在今后一段时间内, 稳定地提高单产, 增强稳产性, 改善品质, 降低成本, 提高生产效益将是小麦育种的主要目标。 选择观念和选择方法的更新
近年来, 小麦育种者逐渐认识到提高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才是根本所在。把经济产量化 分为3 个产量因子, 主要是帮助认识经济产量的构成。实际上3 个产量因子在每个生态环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平衡, 这种平衡取决于当地的日照长度和光热资源, 并受水肥供应的影响。产量因子的平衡具有生态学的稳定性(Rajaram , 1993)。从我国冬麦情况看, 从北向南, 穗数逐渐减少, 而穗重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我国北方冬小麦生育进程有一长两短的特点, 种植多穗型小麦品种可以扬长避短, 非常适合这一麦区的生态条件,故多年来该地区大面积推广的品种多属这一类型。因此, 即使选育超高产品种, 也需保证较多的单位面积穗数 3.1 稳定地提高单产仍是我国小麦育种的首要目标
产量和产量因子都是小麦代谢的结果, 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须从代谢的过程和成因上着眼。在进行杂交组合选配和后代选择时, 应从增加同化能力, 提高光能利用率入手, 提高生物产量, 提高或保持较高的经济系数, 才是提高产量的实质所在 3.2 提高小麦品质及其稳定性, 实现高产优质
短短十几年来, 我国小麦品质育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 成功地进行了优质资源收集鉴定, 品质性状的遗传、生理等理论研究等工作。我们对品质育种的亲本选配、杂交后代品质指标的鉴定和选择及协调产质关系等重要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3.3 增强小麦新品种的稳产性
近年来由于有关因素的影响, 气候条件逐渐恶化, 自然灾害有加重的趋势, 因此提高育成品种的稳产性成为小麦育种工作的重要内容。针对我国目前的情况, 我们应着重加强品种抗旱性和耐热性的选择。
国内外的育种家对小麦的耐热性育种已经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总结起来主要集中在
两个方面:一是在细胞、组织水平上提高小麦在高温胁迫下的生存能力, 从而提高品种的耐热性;另一方面是研究群体在高温条件下新陈代谢的稳定性, 直接从生产的角度提高品种的耐热性。可以通过测定电解质渗漏的方法进行耐热资源的鉴定和耐热品种的选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