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2003)

来源:榕意旅游网
七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二课《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依据 “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坚持正确人生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 思想品德课程三大基本理念来设计本节课,做到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相统一,力求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

二、教材分析

1、分析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违法与犯罪是法律的基本知识,又是法律对人们行为的禁止性规定,避免违法犯罪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课程标准安排这一教学内容是必要的。教材的课程标准依据是第一部分“成长中的我”中“学法用法”部分:“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犯罪”。 自觉守法,避免违法尤其避免犯罪,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因此有必要让学生了解这些基本知识,进而在思想上树立避免违法犯罪的观念。

2、教材的内容

本节共有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谁都不能违法”,主要说明了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分类;第二部分是“犯罪必受惩罚”,主要分析说明犯罪及其特征,刑罚及我国刑罚的种类。

三、学情分析:

1、从知识掌握程度来看,学生已经学习了七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一框《走进法律》的内容:初步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从学习能力来看,学生能在具体的情景下运用所学思想品德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从心理特点来看,初步具备了“从具体思维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的逻辑思维能力;随着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初步构建。

四、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明白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谁都不能违法,犯罪受惩罚。在案例中感悟,在生活反思,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1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以创设情境导入,典型案例分析等形式,初步培养学生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

3、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三种违法的含义及区别,以及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刑事处罚的含义及种类。

五、教学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违法行为的含义与类别 2、教学难点: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节课采用开放式小组探究活动模式,把三个“课堂活动”贯穿整节课;采用“点拨法”和“探究法”,激发学生的课堂思维碰撞,点燃思维花火,引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和师生互动。

七、教学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认真复习第七课第一节《走进法律》,根据预习提纲初步学习《法不可违》和上网查看一下当前社会有关的热点新闻。

2、教师的教学准备: 下载原唱版和伴奏版的《同桌的你》,下载“高晓松醉驾被刑拘”和“药家鑫杀人案一审判决”的视频,填写《学法的你》的歌词。

3、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准备麦克风,准备多媒体教学平台。

八、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1、教师导入:举例说明身边的不良行为可能导致违法犯罪。 课堂导入 2、歌曲欣赏: (1)播放音乐:播放《同桌的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教师互动:通过一段师生生动对话引入课堂教学环节。 老师:大家觉得奇怪吗?老师刚才还在讲身边的不良行为可能导致违法犯罪,怎么发生了思维跳跃,播放起《同桌的你》,是不是谢老师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学生活动 感知身边的不良行为容易导致违法犯1、通过列举身罪。(1分钟) 边的不良 学生认真地、投入地欣赏行为,让学生感同2

要唱一段呀! 学生:要呀! 《同桌的你》歌深受; 曲,与教师一起互动交流。(22、歌曲欣赏,引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老师:谢老师会在快结束时,会给大家一个惊喜!其实我是要让同学分钟) 猜这首歌的作者。作者是谁? 学生:《同桌的你》,高晓松! 老师:你们知道吗?这位力挺曾轶可的“快女”评委、中华达人的评委,最近却是微博“达人”呀,见诸各大新闻杂媒体,为什么? 学生:高晓松是醉驾入刑以来的第一人。 3、进入教学环节:了解高晓松醉驾事件。 探究播放视频:《高晓松醉驾事件》 探讨主题:高晓松的醉驾行为违法吗? 学生观看 视频并思考。 这既一 :高晓松的醉驾行为违法吗 教师提问1:我们在探讨高晓松的醉驾行为违法之前,我先来来理解一下违法的含义。 教师板书:违法的含义①② 教师提问2:结合违法的含义,说一说高晓松的行为违法吗? 教师点拨:高晓松冲破了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受到了社会法律的制裁。 教师提问3:大家知道违法分为几大类吗? 教师指引:在黑板的表格上指出①行政违法行为,②民事违法行为,③刑事违法行为。 设问启思:我们今天来一个打破石锅问到底,进一步分析醉驾行为。 学生讨论,是本课的回答问题1。引重点之出违法的含义。 一,本环学生讨论,节在教师回答问题2。引的引导下出不违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层层递学生讨论,进,分析回答问题3。引违法的含出违法的分类。 义,违法学生准备的种类。学案,进入活动为下一环探究2。 节深入探究作铺3

垫。 活动导入: 请同学们拿出老师发给你们的学案,我们来探究“酒学生认真 这既驾上路”与“醉驾上路”分别是什么违法行为?并说明理由。 阅读学案上提 1. 教师参与:教师走到学生中去,一起参与讨论,收集学生讨论中供的材料,小组 探究的有价值观点,为全班交流阶段时课堂的引导作重要铺垫。 教师引导1:探究酒驾上路是什么违法行为? 围绕主题展开是本课的讨论,小组内部重点之选定一名发言一,采取(1)教师调查:认为酒驾上路属于行政违法行为的小组有哪做好记录。讨论些?认为酒驾上路属于民事违法行为的小组有哪些?认为洒驾一段时间后,选开放性探二 上路属于刑事违法行为的小组有哪些?有没有哪一小组没有存定小组发言人,究主要是: 在不一统的?[黑板上记录调查结果] 酒驾上路与(2)引导式提问准备: ①回归课本,比较行政违法行为与民事违行为的区别。 ②查看有关资料,分析酒驾上路违反的法律和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是什么? 代表本组陈述的理由。(3分钟) 小组对“酒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让违法犯罪有(3)教师记录与引导:教师一边聆听小组代表的观点,把有效驾上路”定性,4

醉驾分别是什么违法行为 信息记录在黑板上;有失机时地抓住“关键点”引导同学们达小组代表陈述关知识内到教学目标。 理由。其他小组(4)教师预备:如果学生的基础较差或课堂活跃度不够,教师提出不同观点,进行一定的知识补充1和2(见投影)。 (5)教师板书(预计): 化对学生甚至展示辩论。 中出。 有 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教师引导2:“醉驾上路”是什么违法行为呢?请说明理由。 (1)教师记录与引导:教师一边聆听小组代表的观点,把有效信息记录在黑板上;有失机时地抓住“关键点”引导同学们达到教学目标。 (2)教师引导提问准备: ①刑事违法行为可不可以叫做犯罪? ②如果说醉驾上路是犯罪,它应符合犯罪的基本特征吧? ③根据《刑法修正案(八)》,醉驾上路应该受到什么处罚? ④大家知道刑罚有哪两大类,知道它的用法吗? ⑤大家对药家鑫的行为是犯罪没有异议,请说说其行为是犯罪的理由。 ⑥药家鑫的故意杀人行为触犯刑法,请问什么刑法?刑法有什么作用? ⑦我们一起来区分几对概念:罚款与罚金;拘留与拘役;刑法与刑罚。 (3)继续设疑:醉驾入刑前后对比,进一步说明刑法的作用。 (4)知识拓展3:参与PPT 小组对“醉驾上路”定性,小组代表陈述理由。其他小组提出不同观点,甚至展示辩论。 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深入,达成对刑法、犯罪的基本特征和刑罚的认识。 5

(5)教师板书(预计): 活动三:巩固与提高 教师导入:今天老师与同学们一道走进法律,了解违法犯罪?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所学知识,看一看温馨提示。 设疑启思: ①像高晓松这样名人违法,承担法律责任能打折吗? ②高晓松的醉驾行为是不是犯罪,有没有受到惩罚? 点拨升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谁都不能违法,犯罪必受惩罚 学生与老师一道回顾所 这是学知识,并及时本课的落在书本做好笔脚点,这记。(2分钟) 学生思考一环节体教师提出的问现学以致题。 用,升华情感,提升教育高度的作用。 6

情感提升 教师导入:同学们知道吗?高晓松的《同桌的你》被很多有才学生与教师一网友改编为《酒桌的你》、《醉驾的你》,老师也学习他们的创新起唱《学法的精神,把《同桌的你》改编成《学法的你》,要不要给大家来一你》(1分钟) 段,老师唱得很难听,别见怪呀! 首尾呼应,力求达情感类教学目标

九、板书设计

板书

十、作业设计

七年级下册《学习与评价》

十一、教学反思 (待补充)

7

十二、学案资料

《法不可违》学案

VS

探究活动:分析一下酒驾上路与醉驾上路分别是什么违法行为?

1、相关资料

饮酒驾车:

①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

② 最新修改后《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6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醉酒驾车:

①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

②对于醉驾行为,《刑法修正案(八)》规定,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于拘役,并处罚金。

2、小组探究

违法类别 行政违法行为 ( ) 民事违法行为 ( ) 对社会的危害程度 违反的法律 承担的法律责任 8

刑事违法行为 ( ) 温馨提示:①四人小组进行合作性学习,尽量围绕“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反的法律”、“承担的法律责任”三方面来讨论;

②四人小组进行交流时,选定中心发言人,安排一名小组成员做好讨论记录,简要地写入表格中去。

资料补充:

一、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简称行政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 二、行政法主要调整行政关系,管理与被管理者的关系。

二、行政制裁:

(1)行政处分:①警告、②记过、③记大过、④降级、⑤撤职和⑥开除六种形式; (2)行政处罚:①警告; ②罚款; ③ 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 ④责令停产停业; ⑤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⑥行政拘留。

(3)劳动教养是由公安行政机关对尚不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者所实施的惩罚措施。

一、民事法律法规(简称民法):例如《民法通则》、《物权法》、《婚姻法》、《继承法》、《合同法》。

二、 民法调整关系:平等主体的①财产关系和②人身关系。 ①财产关系:物权、债权、知识产权 和继承关系。

②人身关系:人格类(生命健康权、姓名权、隐 私权、肖像权、名誉权和荣誉权);身份类(配偶权、监护权、探视权等) 三、民事责任与制裁:

责任:①侵权责任、②违约责任和③特殊责任

9

制裁:①停止侵害、②排除妨碍、③消除危害、④返还财产、⑤恢复原状、⑥赔偿损失、⑦支付违约金、⑧更换、⑨消除影响、恢复名誉、⑩赔礼道歉等。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