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本文主要从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解读文本和集体备课的能力,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和认知发展规律三个方面来重新审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途径,这对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课程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一、背景信息
社会在进步,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在教育教学领域,现代信息技术的加入已经是大势所趋。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室多媒体授课、移动图书馆、慕课及各类资源共享平台、卫星教室等,以及疫情期间的“停课不停学”,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的双线混融教学问题,“互联网+”教育和“智能+”教育,无不体现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联系愈发紧密。小学语文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形式较为单一,长期以往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文本解读能力下降。现代信息技术自身具有的教学优势,为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起到良好的助推作用。如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教育工作者、研究者思考的问题。
在以下教学案例中,X学校教师制作了符合学生学情的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辅助资料,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二、案例正文
走进一年级H班,我被教室前的电子白板所吸引,被吸引的还有教室里的每一位孩子。Y老师正在进行《乌鸦喝水》的识字教学。屏幕左上角红字标注了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任务:内容一:识字。在Y老师遥控笔的操控下,页面的右下方缓缓出现了乌鸦的图片。Y老师静静地等待孩子们思考,随之在屏幕正中间又
缓缓出现了一张图片,是“乌”字的金文写法。有细心的孩子注意到了:“这个图形和乌鸦长得好像呀!”慢慢的,更多的孩子注意到了这一点。Y老师手指着屏幕中间的图案,开始给孩子们讲解。同时在黑板上板书“乌”字从金文到大篆、小篆、隶书,直到楷书的演变过程。同时屏幕左边的靠上方位置出示了“乌”在田字格里的楷书写法,田字格上方紧挨着是对应的拼音。
在了解了“乌”字的演变过程后,屏幕上方的中间位置出现了两行醒目的黄字:象形字,单一结构独体字。老师继续拓展,随着课件的右上角又冒出新的动画,孩子们的目光跟随着Y老师的手势又转移到了新的“领域”。新冒出的是一个浅蓝色的长方形对话框,对话框内有两行简洁的白色字体:全身黑色的鸦,鸟类,食肉猛禽,专食腐肉。后常用作形容颜色。Y老师读完这两行字后,有孩子脱口而出:“乌黑!”Y老师借助多媒体引导孩子们组词和说短语,孩子们的兴趣可来了......
三、反思与诊断
(一)提高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011版的《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要结合新时期教育的要求,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具备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
[1
力,以期更好地培养学生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素养]。在教学片段中,白板正中
间的“乌”的金文图片,是Y老师通过搜索汉典网,字源网等多个网站才查找到“乌”的字源字形,然后在网页上将该图片保存成Png格式,再通过在线PS精简版APP对该图片进行背景,字体各部分颜色的编辑,最终保存成PPT所能兼容的透明,全品质格式。最后在PPT中插入,才得到了我们课堂上所看到的这幅图片。同时美观科学的课件背后也体现出了Y老师良好的页面设计和排版能力。和Y老师交谈得知,学校每学期前会进行集中培训,信息技术辅助资料都是全体老师共同研讨、反复修改得出的。
(二)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在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师过于依赖信息技术,不深度理解教材,在课堂上直接照搬的现象,而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很少利
[2]
用多媒体辅助资料,仍旧采用照书宣讲的模式。这些现象之所以普遍存在于学校当中,其一是因为部分教师夸大或轻视了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2
其二是多数教师阅读教材还停留在较浅层次,不能很好的利用教材]。C校寒暑
假期间的课程开发和每周定期的集中备课,就是对教材的深度挖掘和钻研。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在深度钻研课本的基础上,借助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才能让课堂既有活力又有深度。
(三)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和认知发展规律
[3
课堂教学要求真务实,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Y老师
的课堂就采用了引导启发的教学方法,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设计了色彩鲜明,具有吸引力的教学课件,除此之外,C校还有独创的语文特色课程体系。童话剧、海量阅读、探究性学习,项目式学习,跨学科学习......每个早晨,每间教室都是从吟诵诗歌正式开始教学的,从拍手跺脚打着节奏的儿歌童谣,到每天一首唐诗宋词的“农历的天空下”,再到全部的《吉檀迦利》和儒家、道家的经典选文......
四、结语
佐藤学教授提出,要从儿童出发开展教学,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公”。我们常常是为了儿童的“将来”来规定学习,或者说为了儿童的“发展”来规定学习。但是如果不能实现当下的学习、不能感受当下的快乐,那么将来的学习也不会幸福。从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文本解读的能力,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和认知发展规律三个方面,重新审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关系,可以提供给广大一线教师们一些思考。
参考文献
[1] 许守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24):34-36.
[2] 徐云.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29):50-52.
[3] 石义堂.关于深化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几点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9(06):100-103.
[4] 张敏,肖华荣.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及对策[J].中国信息化,2020(05):103-104.
[5] 曹瑾璇.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现状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6] 杜赛,吴琼.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与策略[J].西部皮革,2016,38(16):213+233.
[7] 李长英.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教学艺术[C].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5年8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北京恒盛博雅国际文化交流中心,2015:197-198.
1[1]李长英.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教学艺术[C].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5年8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北京恒盛博雅国际文化交流中心,2015:197-198.
2[] 徐云.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29):50-52.
3[] 冯启佳. 余映潮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研究[D].苏州大学,2016.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