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卷第3期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1.12,NO.3 2010年6月 J.of Wuhan Uni.of Sci.&Tech.(Social Science Edition) Jun.2010 “后刘备时代”蜀汉政权政治遗产清理 马冠朝 (宜宾学院政府管理学院,四川I宜宾644007) 摘要:刘备去世后的蜀汉政权存续时期可称为“后刘备时代”。以刘备精神内化作为政治动力、以“兴复汉室” 作为政治旗帜,体现了“后刘备时代”蜀汉政权的基本特征。刘备去世后给蜀汉政权留下了沉重的政治遗产。 鉴于刘备在认识和实践上对于规划先霸业政权继而指向王业政权的蜀汉政权开辟道路的最高战略纲领—— 《隆中对》的理性考量不足,成为蜀汉政权衰势命运走向的直接主观原因。 关键词:“后刘备时代”;蜀汉政权;基本特征;政治遗产;主观原因 中图分类号iK23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699(2010)03—0074—05 一、“后刘备时代"及蜀汉 上是拥兵自重、各据一方的军阀割据势力。这与 政权的基本特征 春秋时期的诸侯不能等而视之。春秋时期,诸侯 国是以周天子为天下共主的王国政治体制,诸侯 “后刘备时代”是指刘备去世后直至蜀汉政权 国霸主地位的确立要获得周天子的册封。到东汉 灭亡这一时期。广义上讲,“后刘备时代”即刘备 灭亡之前,国家政权仍是中央集权之帝国政治体 去世后整个蜀汉政权的存续时期;狭义上讲,“后 制,虽然是名义上的。另,此时所谓霸业政权,亦 刘备时代”是指刘备托孤后,以诸葛亮为实际权力 不类春秋时期之诸侯国会盟而建立霸主之“名誉” 核心的蜀汉政权存在时期,其时间上限是刘备的 逝世,下限是诸葛亮病逝。由此,“后刘备时代”的 地位政权。此处所说王业政权,对于刘备军事集 重心是以诸葛亮为统治核心的蜀汉政权存在时 团来讲显系继承汉统,恢复刘氏祖业,还汉家天 期。 下。结合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的实际情况, 从蜀汉政权的开国之君以及政权发展过程 天下形势已经明朗,北有曹操集团之区域地方政 看,“后刘备时代”蜀汉政权有两大基本特征。其 权,东有孙权集团之区域地方政权,两者都立足于 雄踞一方,巩固霸业政权,进而征伐侵吞。诸葛亮 一,蜀汉政权的精神领袖是刘备,围绕在刘备身边 并与之并肩奋斗、创业的,基本上是刘备生时招贤 显然看到了建立区域性政权的重要性,因而先主 纳士而来的名臣与武将。刘备逝世后,怀着对先 张建立霸业政权,待条件成熟时指向王业政权,即 帝的追思与感恩,他们对后主刘禅的辅佐以及对 恢复天下于刘汉)是开辟蜀汉政权的道路,“兴复 蜀汉政权的维护确乎发自内心和理所当然。刘备 汉室,还于旧都”是蜀汉政权的政治旗帜。从刘备 去世后,其精神内化为蜀汉重臣的政治动力,承继 在世时确定这一道路和付诸实践这杆大旗指引的 者的杰出代表显然是诸葛亮;其二,先霸业政权后 政治目标,且这一政治目标经《隆中对》到前后《出 王业政权(霸业政权和王业政权说的依据乃《三国 师表》得到重申和延续,始终贯彻着这一政治主 志・诸葛亮传》中所云:“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题。因而,尽管刘备去世,但由于确立这一政治目 矣!”l_】j5“霸业政权是指在东汉末年,群雄蜂起,依 标的核心人物诸葛亮的存在,依然能够坚定地倡 仗武力建立的区域性地方政权。黄巾起义前后, 行不辍。 汉朝政权日趋式微,特别是黄巾起义失败后,诸侯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诸葛亮而言,“后刘备时 联合征讨董卓,汉家天下仅徒名耳。此时之诸侯 代”蜀汉政权虽然在政治格局、政治目标以及军事 大都门阀士族出身,以名望和家资招募兵员,实际 斗争上没有较大实质性的变化,或者认为在刘备 收稿日期:2010—04—14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宜宾学院四JII思想家研究中心课题“蜀汉周边民族政策考察——以诸葛亮治 蜀为重心”(编号:SXJZX 2007 O12). 作者简介:马冠朝(1979一),男,宁夏石嘴山人,宜宾学院政府管理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民族史学理论研究. 2010年第3期 马冠朝:“后刘备时代”蜀汉政权政治遗产清理 75 去世后诸葛亮集大权于一身,有利于实现其治理 蜀汉以及实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政治目 标,但毕竟与刘备生时不可同日而语。刘备的去 世虽然没有把作为精神领袖的个人魅力以及蜀汉 政权的政治旗帜一并带人坟墓,以权臣诸葛亮及 其他元老重臣为权力体系构成的人依然报先帝遗 恩和打出政治旗帜,但与刘备在世时却有很大不 同。非但如此,刘备的去世,并未终止蜀汉政权的 保其岩阻”的战略规划,实质上是在占据荆、益的 前提下由霸业政权指向王业政权。 对《隆中对》中的“跨有荆、益”与“保其岩阻” 是不能割裂看待的。“跨有荆、益,保其岩阻”不仅 仅是空间战略上对地盘的占据,也应该是时间概 念上对其的经营。赤壁之战后天下未三分而荆州 先三分,曹操占有南阳郡,孙权占有南郡、江夏郡, 刘备占有长沙、桂阳、武陵、零陵四郡以及由南郡 衰势命运走向。就是说,刘备的去世也不能成为 “后刘备时代”与刘备在世时蜀汉政权的一个强弱 分出的宜都郡,因而使得荆州成为三方政治、军事 实力并存且纷争的利益交集点。建安二十年(公 分水岭,这可从对“后刘备时代”蜀汉政权政治遗 产的清理中发现端倪。 二、“后刘备时代”蜀汉政权 的政治遗产 (一)荆州丢失——规划与实践的矛盾 《隆中对》是一篇谋求霸业政权继而指向王业 政权的战略描绘图。“跨有荆、益”是霸业政权的 基础,它成为其后所有战略步骤的基础和关键之 处。在《隆中对》里,“跨有荆、益”具有完全性,既 包括荆州和益州的全部,也应该包括襄阳和东三 郡连成一片这样一些区域_2]。但是,“跨有荆、益” 也只是“若跨有荆、益”,这对刘备集团给出了这一 战略步骤的必要性。实际上,这一假定在后来实 现的可能性中确实打了折扣,最终只能是占据益 州一州之地,荆州丢失了。 “跨有荆、益”实质是夺取地盘。东汉群雄割 据的战争实践给时人最深刻的印象是夺取并割据 地盘,在此基础上谋取发展。荆州所处的地理位 置遂成为曹操集团、孙权集团、刘备集团的必争之 地,“湖广之形胜,在武昌乎?在襄阳乎?抑在荆 州乎?日: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以东南言之, 则重在武昌;以湖广言之,则重在荆州”_3]。荆州 是中原进入南方的要冲,进可统一天下,退可盘踞 襄阳:对于孙权来说,可将扬州与荆州建立一体的 军事防线;对于刘备而言,则是“跨有荆、益”战略 步骤的基础依据,由此出兵,北可克中原,东则可 征东吴。三方政治势力中,曹操在北方进行“灭国 大战”,渐次统一北方,向南方进军统一全国是题 中应有之意,而盘踞于荆州的刘表地方军阀自然 成为征伐的对象。在《隆中对》之前,鲁肃业已有 了夺取荆州的规划,“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 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 之业也”[1" 。鲁肃的想法是先占有荆州,控长江 水域天险,继而进可成就王业天下,退而求其次亦 可自保。刘备求贤诸葛亮时制定的“跨有荆、益, 元215年),孙权发兵夺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 当孙、刘大战一触即发之际,曹操进兵汉中,孙刘 遂息兵,长沙、江夏、桂阳归孙权,南郡、零陵、武陵 归刘备。对于孙权来说,这是在承认刘备占据部 分荆州而非还荆州的让步;对于刘备来讲,则是在 占据部分荆州基础上实现了“跨有荆、益”的既定 步骤,从此荆州不再存在“借”与“还”的问题,而是 实际控制并统治经营的问题。至此,二分荆州似 乎是孙、刘两家不错的利益分割结局。但是,由于 刘备对“跨有荆、益”的战略步骤缺乏足够的认识, 在“保其岩阻”上就显现了出来。刘备任命“善待 士卒而骄于士大夫”的关羽镇守荆州以及调诸葛 亮守成都,都是一种非理性的考量。后人有言: “荆州之败,始于娆吴,终于失援,则先主之褊迫疏 慢为之”[ 。 由此,在如何“跨有荆、益”、夺取荆州问题上, 刘备与诸葛亮有着认识和实践上的差异。诸葛亮 从理论认识的高度充分肯定了荆州的战略价值以 及夺取荆州的必要性。其为刘备规划之前,放眼 天下,唯有荆、益可渐次取得,而其他地方不是为 曹操占据就是为孙权所有,故诸葛亮对于荆州的 重要性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刘备求贤,诸葛亮 托出《隆中对》,从认识上来讲“跨有荆、益”不是刘 备思考的结果,而是诸葛亮研究天下大势得出的 基本结论。这是建立霸业政权的基础条件,至于 在实施手段上则是可能性问题。隆中一席话,刘 备称“善”,只能理解为漂泊半生而今处于穷途末 路的刘备看到了诸葛亮为其量身定做的“先霸业 而后王业”的战略规划,如拨云见日,喜不自禁。 此时,从理论规划乃至全局上,刘备是认同诸葛亮 的谋略的;但从实践层面上看,刘备并未按照诸葛 亮的策略夺取荆州,只是赤壁一战客观上帮助刘 备部分地占据了荆州。在赤壁之战前,刘备具有 夺取荆州的机会,当诸葛亮劝刘备对荆州采取行 动时,刘备却道“吾不忍也 ̄[11523,念及同宗及其立 身处世之道,刘备没有按照诸葛亮的策略实施《隆 76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 中对》中“跨有荆、益”的战略步骤,使这一计划的 实施得以延迟。赤壁之战给刘备集团带来了挑战 和机遇,甚至可以说打乱了《隆中对》中“跨有荆、 益”战略规划原定的实施意图,但却使刘备意外地 从没有地盘到部分占据荆州,为实现“跨有荆、益” 打下了基础。与此同时,在荆州之后“借”与“还” 的问题上亦给荆州的归属带来了隐患。就孙权而 言,本来目标是据有荆州,但此时因为联盟的关 在道义上感到理屈,因而对赵云既不听其劝亦不 用其人。再次,刘备其时已是人过中年,大半生奋 斗,目标是夺取天下。此时,乘自己有生余年为子 孙后代扩展疆土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最后,从 刘备发动战争的准备来看,阵容颇为强大:一是亲 征,具有无比的号召力;二是动员了蜀汉相当强大 的军事力量。由此,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最终目 的应是征伐孙权,消灭东吴。 刘备伐吴,从夺回荆州的直接目标看,表现了 其在认识和理解上对《隆中对》的回归,但从最终 系,予刘备权“借”荆州,只是战后“分赃”的权益之 计,因而与刘备就荆州问题产生了纠葛。总之,在 如何“跨有荆、益”以及“保其岩阻”上,刘备对《隆 中对》战略规划的实施是缺乏理性认识的,这是导 致以后荆州的失去来自于刘备主观方面的原因。 (二)险象环生——夷陵之战的恶果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是在其称帝之后进行的, 此时,距关羽被杀已有近两年的时间。“先主忿孙 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 吴”_】J5钉。这是一般意义上理解刘备发动夷陵之 战的原因。实际上,刘备借报关羽之仇行夺取荆 州之实而发动战争,其直接目标是重新夺回荆州。 尽管刘备在认识和实践上对《隆中对》的战略规划 缺乏足够理性的考量,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仍然是 《隆中对》战略规划的支持者和践行者,更何况他 业已实现了霸业政权。刘备发动对东吴的战争, 直接目标就是夺取荆州;即便不是如此,夺取更多 的地盘是由霸业政权指向王业政权的常理动机选 择,至少替关羽报仇而发动战争为这一选择提供 了借口。刘备发动战争,孙权随即“遣书请和”,刘 备“盛怒不许”,表明了他发动这场战争的决心。 当刘备决意伐吴时,赵云曾劝道:“国贼是曹操,非 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不应置魏,先 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_ll5 刘备弗 听,并将其留守后方。从道义上讲,难道刘备不知 道篡汉的是曹操吗?当然不是。刘备之所以下如 此决心应更有一层深意。从表面上看是为了复关 羽之仇,直接目的是夺回荆州,深层次包含着借此 一役而行灭吴之实,固然伐吴不占道义之先。 从蜀汉政权的发展逻辑来看,首先,按照《隆 中对》的规划最终目标必然是指向王业政权。荆 州从无到部分占有再到完全丢失,不能不引起刘 备对“跨有荆、益”这一战略规划的重新审视。如 果此役能够夺回荆州,将霸业政权的根基夯实,可 为王业政权奠定两路出兵的基础。其次,即便不 是为夺取荆州,消除割据,实现王业政权,征伐东 吴也是题中应有之意。刘备自己不能以这样的方 式号召并发动战争,但赵云的劝解之辞又使刘备 目的看又是对《隆中对》的偏离。这样一场缺乏理 性和不占道义之先而发动的战争背离了《隆中对》 中“外接好孙权”的联盟策略。刘备伐吴时荆州已 经丢失,关羽已经被杀,三国力量的强弱仍然很明 显,曹魏依然是两方皆弱小的刘备和孙权共同的 敌人。此时,把枪口对准东吴是对孙、刘联盟理性 认识的不足。后来,诸葛亮在北伐之前遣邓芝重 结孙、刘联盟即是对刘备错误发动夷陵之战恶果 的修正。刘备伐吴,初时不听劝诫之言,起而丧弟 张飞,继而一心求战,东吴陆逊则采用疲敌之计, 避而不战,使得寻求殊死之战的刘备放松警惕,结 果被陆逊用火攻之法致其全军覆没。“其舟船器 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 下 ̄E11 797。夷陵之战最直接的损失莫过于蜀汉损 失了四万余将卒,未复荆州而自身元气大伤,进而 刘备一病不起,使蜀汉政权丧失了精神领袖,进入 了“后刘备时代”,继而导致蜀汉政局不稳而发生 叛乱。 (三)外交困厄——联盟策略起伏跌宕 孙、刘联盟大体上经历了“初盟——破盟—— 再盟”三个阶段。初盟建立在曹操大军挥师南征、 刘备新败于当阳之际。刘备集团中倡行孙、刘联 盟并制定“外接好于孙权”策略的是诸葛亮。诸葛 亮晓孙权于厉害,献计于周瑜,联盟既成,随之共 同解除了曹操对南方的威胁。初盟的建立,最重 要的现实是孙、刘力量薄弱且又共同面临倾覆的 命运,这个联盟是双方共同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初盟之际,刘备几无容身之地,所以《隆中对》中将 东吴作为外援的既定策略,遂获得刘备的积极支 持。 破盟则是在三国鼎立后,三国矛盾交织,孙、 刘为争夺荆州而发生的。荆州问题由初盟而来, 发展到三国鼎立以后已不存在所谓“借”与“还”的 问题,恰恰正是在这种“借”与“还”的表面下掩盖 着对于荆州控制的实质利益问题。关羽在荆州问 题上最大的失误,在于没有贯彻、至少没有认真贯 2010年第3期 马冠朝:“后刘备时代”蜀汉政权政治遗产清理 77 彻诸葛亮的“北拒曹操,东和孙权” 这一策略。 关羽为配合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发动襄樊战役, 取得辉煌战果,“威震华夏”,达到了“北拒曹操”的 芝问其人为谁?亮日:‘即使君也。’乃遣芝修好于 权。”口]6。 邓芝果然不辱使命,晓利害于孙权,再盟 于东吴。那段人物对白与鲜活行为特征跃然纸 目的;但在“东和孙权”的问题上却犯了低级错误。 先是简单粗暴地拒绝孙权的联姻之意,再则没有 上。从再盟可以看出,三国纷争,区分战争的敌友 是非常重要的。但当荆州丢失、刘备置本已疏远 的孙刘联盟于不顾,冒然发动对吴战争时,诸葛亮 曾劝道:“但念迁汉鼎者,罪由曹操;移刘祚者,过 非孙权。窃谓魏贼若除,则吴自宾服。愿陛下纳 秦宓金石之言,以养士卒之力,别作良图。则社稷 处理好内部团结问题,当出师顺利之际又主动进 犯东吴的湘水关,最终在东吴的进攻下身陷囹圄, 身首异处。固然关羽的性格“善待卒伍而骄于士 大夫,,Eli 。。是其败亡的原因,但是对于联合孙权的 策略认识不足则是主要原因。那么,问题究竟出 在哪里呢?命关羽镇守荆州的是刘备,诸葛亮留 守成都也是刘备的安排,关羽素性刘备岂有不知? 虽然在镇守荆州人选上关羽较为合适,但刘备对 于荆州的重要性以及孙、刘联盟的认识上首先显 幸甚!天下幸甚!”②刘备置若罔闻。夷陵之战加 剧了孙、刘之间的裂痕。“初盟——破盟——再 盟”过程中,始终对孙、刘联盟有着清醒认识的是 诸葛亮,而刘备对孙、刘联盟关系的认识缺乏理性 把握。 得不足,“徒以信羽者骄羽”l5]。有鉴于荆州在三 方政治势力中的相对不平衡位置以及对孙、刘联 盟的认识不足,破盟随即产生。 (四)昏暗之君——政权的继承人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永安病笃,召诸 葛亮于成都,托孤有言:“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 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 自取。”_1]5 这句话包含着刘备本人对于其政权及 事业的继任者一一刘禅的才能和德行的中肯评 价。“知子莫若父”。刘备对于自己身后事的安 再盟的实质是对《隆中对》的回归。再盟问题 是在没有刘备的情况下,由诸葛亮单独完成。但 这与刘备有很大关系,实际上是刘备留给诸葛亮 的一个外交困境。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惨败而归, 其死后,曹魏发动五路大军攻蜀,诸葛亮安居平五 路,其中一路即是派使者人吴重新结盟。“芝见亮 日:‘今主上幼弱,初在位,宜遣大使重申吴好。’亮 排,从父子相传以及政权的生死存亡来讲首要考 虑的是继承人问题。因为继承人的德行与才智对 于国家而言是相当重要的,后来的事实证明,刘备 的担心不无道理。 答之日:‘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 ①荆州防务问题,史料上未见“北拒曹操,东和孙权”之确切说法。关注三国史此问题的学者因史料阙失之惑而疑虑颇多,这给荆州 丢失及谁该为荆州丢失负责的研究带来困难。有一些倾向性见解:或为关羽自身性格失误,或为诸葛亮之失误,或为刘备用人之失误, 或为诸葛亮假魏、吴之手剪除关羽,或为荆州与益州、汉中在地理上难以相呼应的天然不利条件而难以据守,是《隆中对》本身的策略失 误,等等,这里存疑不论。此处引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之语,再对照《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中的几条史料:一是“权遣使为子索羽 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二是“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将军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己。自羽之军出。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 救”;三是《三国志》注引典略日:“羽围樊,权遣使求助之,敕使莫速进,又遣主簿先致命于羽。羽忿其淹迟,又自已得于禁等,乃骂日:‘貉 子敢尔,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权闻之,知其轻己,伪手书以谢羽,许以自往。”’;四是诸葛亮答关羽问马超事:“‘孟起兼资文武,雄 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一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见《三国志・关张马 黄赵传》,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61页)又,《华阳国志》言关羽“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华阳国志・刘先主传》,时代出版社,2007年 版,第282页)。从上可看出:一是关羽在性格上之骄狂与过分自信。后世人拜“关公”之忠义情感,多乃历史演义之口耳相传;二是无论 诸葛亮是否有“北拒曹操,东和孙权”之劝诫关羽之言,从关羽角度讲,不可不知著名的《隆中对》,亦不可不知策论中占据荆州及“外接好 孙权”的重要性,深层上反映出关羽缺乏经理政事及外交之文武资才。由此,在荆州丢失如前文“荆州丢失——规划与实践的矛盾”中所 述,倾向于直接地是关羽的失误,根本上是除诸葛亮以外整个刘备集团就荆州存亡问题对于霸业政权的巩固和经营重要性认识不足的 失误。 ②语出《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三国志》中并未见诸葛亮劝诫之言。《三国志・庞统法正传》中云:刘备“将东征孙权以复关羽之 耻,群臣多谏,一不从。”语中“群臣多谏”一笔代过,看不出有诸葛亮劝诫之言。但是对“群臣多谏”至少有四解:一是赵云所谏之词刘备 不听纳;二是除赵云外其他人包括诸葛亮在内亦有类似谏言,刘备仍不纳;三是未见诸葛亮劝诫之言,或因刘备皆不纳,故知再劝无果, 遂沉默;四是要考量刘备伐吴的根本目的到底是什么,是为关羽报仇雪耻?还是重夺荆州?抑或前两者皆是借口。但因“群臣多谏”,正 好触动刘备伐吴即不择时机又不占道义之制高点而理屈却又难以说出口,故“一不从”,生硬拒谏。当刘备败归白帝城,“亮叹日:‘法孝 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也往往被质疑为“事后诸葛亮”,或者诸葛亮在为自己作辩白之词,拿死人欺活 人。此处历来为研究者猜疑,现存疑。但需要说明的是,诸葛亮是否有劝诫之言,对于此时刘备亲征东吴的决心及根本目的并未有多大 实在意义。另,刘备不纳群臣劝诫之言,一意孤行,御驾亲征,设若法正在世亦未见得抵得过群臣的谏言之力。一个重要事实是,此时的 刘备已是天子、皇帝,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善听善纳,因此复关羽之耻而伐吴的表面动机实乃牵强。见《三国志・庞统法正传》,中华书 局,2006年版,第573页。 78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 夏五月,刘禅“袭位于成都”。刘禅是三国最 高统治者中德行和才能最平庸的一位君主。刘禅 受江山之重而胸无大志,缺乏一国之君的才略与 志向。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第一次北 伐之际上前《出师表》,谆谆告诫道:“宫中府中俱 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臣,远小人,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 倾颓也。”翌年,诸葛亮第二次北伐之际上陈《出师 表》(是为后表),以刘汉开国之君汉高祖刘邦与刘 禅作比,明确以禅“未及高帝”劝勉之,希望他继承 先帝遗志,一如既往地支持自己北伐。这些名为 开导之言,实际上也是由刘禅登基以来的德行和 才智而得出来的对其的基本看法。刘禅宠幸宦 官,听信谗言,沉溺于声色犬马,实为亡国之君。 《三国志・后主传》中有一段文字,可谓对刘禅德 行与才智最为生动的描绘: 汉晋春秋曰: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 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 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 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 “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问禅曰: “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邵正闻 之,求见禅日:“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日‘先人 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 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邻正 语邪!”禅惊视日:“诚如尊命。”左右皆 笑。[ 陈寿有评日:“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 阉竖则为昏暗之后”,“自亮没后,兹制渐亏,优劣 著矣!”[ j53 一、三、结语 H H 把“后刘备时代”限定在狭义上即刘备去世后 以诸葛亮为实际统治核心的蜀汉政权存在时期, 并不排斥“后刘备时代”蜀汉政权的政治遗产对整 个非刘备时代的影响。鉴于刘备本人对于《隆中 对》整个战略规划的理性认识不足,使之成为蜀汉 政权灭亡的直接主观原因;《隆中对》作为蜀汉政 权立国的最高纲领和先霸业政权继而指向王业政 权的战略描绘图,倡行者、支持者刘备与制定者、 实施者诸葛亮之间存在着认识上的差距,因而对 “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认识不足带来的相关问题 是:空间上不能完全、稳固地的占据荆州(部分占 据也不可得),时间上未能长久、有效地经营荆州。 时空二者的失误导致蜀汉在三方政治势力角逐特 别是在孙、刘两方的角逐中彻底地失去荆州。对 于刘备政权来讲,部分据有荆州本身是对《隆中 对》“跨有荆、益”战略的非完全实现,更何况未能 妥善处理“保其岩阻”,则是对《隆中对》基础战略 规划实施效果可能性的偏离。夷陵之战是在表面 原因下发生的孙、刘两家唯一一次大规模的战争。 这样一场理性考量不足的战争,显示出蜀汉政权 由霸业而指向王业政权狭隘意识的局限性,以及 对《隆中对》中联盟于东吴外交策略的严重非理性 认识。先是镇守荆州的最高军政长官关羽对孙、 刘联盟的认识不足,最终是蜀汉最高统帅刘备对 于孙、刘联盟的认识不足。刘备接受孙、刘联盟在 初盟上是为情势所迫,是权宜之计;在破盟上是从 实践和认识上缺乏双重考量;及至到再盟,则显现 出诸葛亮的政治远见和智慧。蜀汉的继承人问题 虽不是刘备的直接责任,但后主的少才寡德,从最 高统治者身上已然也折射出蜀汉政权的衰势命运 走向。 历史人物的活动有着特定的时、空条件和指 导其在历史舞台上活动的信念理想与实践规划, 他们既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也是历史活动的客体。 作为主体,历史人物的活动有成功也有失败,这与 其从事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影响着其事业的开 拓与发展;作为客体,历史人物的活动又成为后人 观察、评价那个特定时代历史走向的依据。刘备 是这样,对于诸葛亮也是如此。顾祖禹有言:“四 川非坐守之地也。以四川而争霸天下,上之足以 王,次之足以霸;恃其险而坐守之,则必至于 亡。”¨6]3 虽然刘备与诸葛亮共同开创了霸业政 权,终极目标旨在实现王业政权,且刘备去世后, 诸葛亮力行北伐而未“坐而受之”,但是“孔明有汉 高之略,而无汉高之时” l3 。从蜀汉衰势命运 可看出,三国力量强弱的变化、三国时事的纷扰和 蜀汉政权存在的问题缠绕在一起,共同反映出历 史走向整合的必然趋势。三国分而割据,三国合 而走向统一,其间强弱易位是从割据走向统一的 必然过程,是不以作为主客体的历史人物的意志 为转移的。孙、刘强则三国割据、鼎立时间长些, 其中有一方走向衰败,或两方都渐渐走向衰败则 统一的时间可来得快些。 参 考 文 献 [1] 陈寿.三国志E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杨德炳.《隆中对》“跨有荆、益”得失再评说EJ].武汉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81. E3]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七・湖广方舆纪要[M].北 京:中华书局,2005:3 484. (下转第92页) 92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their resolution Sun Guosheng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81,China) Abstract:Due to increased college enrollment and the financial crisis,it is getting mo e and m。 diffi- cu1t for co11ege students to find a job after graduation,which leads tO many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the students.In light of this,education workers should make efforts to fully understand the。mploy— ment psycholog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ake effective measures.They need tO COoPerate with other sectors of the society,impart knowledge of psychological health,advance career education,g Ve more helD to the students,10wer the students’expectation,and promote the students’ability of psycholog— ica1 adj ustment.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employment;psychology;adjustmen [责任编辑 彭国庆] (上接第78页) E4]章太炎.章太炎全集E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E63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六・四川方舆纪要[M].北 1982:611. 京:中华书局,2005. E51 王夫之.读通鉴论[M].北京:中华书局,1975:301 Treatment of political legacy by Shuhan regime in post—Liu Bei period Ma Guanchao (Schoo1 of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Yibin University,Yibin 6440O7,China) Abstract:The existence 0f the Shuhan regime after the death of Liu Bei may be termed as the post—Lm Bei Deriod,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internalization of Liu Bei spirit as a pol t caI dr V ng±orce and the upholding of the political goal of“Reviving Han Dynasty".Liu Bei’s death has left heaVy poIit cal 1egacy for Shuhan regime.Liu Bei’s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Longzhong Policy both in theory and in practice,an article that gives strategic guiding principle for the growth of Shuhan regme trom hegemonic regime to king1y regime,is the direct subj ective reason leading to the declining of Shuhan regime in power. . Kev words:post—Liu Bei period;Shuhan regime;basic feature;political legacy;subject Ve reason l-责任编辑 李丹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