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2例静脉血标本发生溶血的原因追踪分析及对策
An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hemolysis in 372 venous blood specimens
王 芹(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广东 中山,528401)
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860(2019)17-0143-03 中图分类号: 目的:追踪和探索静脉血标本采集、运送、检验全过程对溶血的影响因素,并制定对策。方法:由质控小组按追踪【摘 要】地图对我院在2015年1-6月发生溶血的372例标本进行系统追踪访谈并分析。结果:导致标本溶血的主要原因是扎止血带过紧或时间过长86例(23.1%)、反复穿刺及采血时空气进入标本产生气泡67例(18.0%)、用力拍打血管57例(15.3%);通过实施对策后,2016年同期溶血率为15.2%,显著低于2015年的20.2%(P<0.01)。结论:多部门联动的系统追踪法更能发现导致静脉标本溶血的深层次问题,为减少标本溶血提供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血液标本;溶血;追踪方法学;质量控制【关键词】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hemolysis in the collection, delivery and testing of venous blood 【Abstract】
specimens, and to formulate countermeasures. Methods: The QC team tracked 372 samples of hemolysis in the hospital from January to June 2015 according to a follow-up map. Results: The hemolysis of the specimens was caused by too tight or prolonged bleeding (23.1%), repeated punctures and air entering the specimens resulting in air bubbles during the blood collection process (18%), and venous vascularization (15.3%). The hemolysis rate in the same period of 2016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2015 (P<0.01). Conclusion: The multi-sector linkage system tracking method can find the deep problem of hemolysis of venous specimens and provide targeted measures to reduce hemolysis of specimens.
Hemolysis; Blood specimen; Tracer methodology; Quality control【Keywords】
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9.17.056
标本溶血是指在静脉血采集、运送和分离过程中,红细胞膜发生破裂,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等成分释放进入血清或血浆的现象[1],从而使血标本的组成成分发生变化,干扰待检验项目的检测,误导临床医生对患者作出诊断。本研究通过对溶血标本进行系统追踪法,并对追踪所得的造成标本溶血的影响因素进行对策分析,旨在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5年1月1日-6月30日发生溶血的静脉血标本372例进行系统追踪。其中男性223例,女性149例,年龄为16~80岁。排除标准:由贫血症、药物反应、严重感染、输血反应及其他疾病所引起的体内溶血。1.2方法
1.2.1成立溶血标本质控小组
专家成员包括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安全组成员3人,其中一名护理部副主任,一名护士长,一名干事,负责溶血标本的具体追踪,实行按周值班制;检验科工作人员,负责溶血标本的汇报、登记;各科室住院总值班医生31人,负责本科室溶血标本的样本排除,专家指导。1.2.2方法
本研究重点是对2015年1月1-6月30日我院372例静脉溶血标本进行个案追踪,检验科工作人员接到溶血标本后,通过电脑退回系统,发送到质控小组,质控小组成员及时根据绘制的追踪地图进行现场追踪,将结果登记在记录本上。每月在会上讨论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
图1 追踪地图研究和实施对策,持续改进,并观察效果。同时对2016年1月1-6月30日标本溶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1.2.3绘制追踪地图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19 Vol.(11) No.17-144-1.2.4实施方案
在检验科设置溶血标本登记本,
登记溶血标本患者、科室、采血护士、运送员、送检时间、溶血的严重程度等信息。检验科工作人员实时报告安全组成员。
质量控制小组成员接到退回系统信息后,携带标本溶血追踪记录本,第一步去检验科,访谈检验人员,查询溶血标本登记本,了解溶血标本基本信息;第二步去相关科室医生办公室,查看患者病历基本信息,排除患者自身疾病因素;第三步去相关科室护士站,访谈抽血护士,询问采血时间、地点、体位、使用器具、穿刺部位、频次、操作要点等;第四步去病房,访谈患者和家属,询问采血时间、地点、体位、使用器具、穿刺部位、频次等;第五步去后勤部门,询问血标本运送员,询问运送时间、运送工具、运送过程、运送员的培训等。
制定相应制度、流程及应对措施,并观察实施和持续改进效果。1.3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5.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组间计数资料用χ2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 果2.1溶血类型和程度
372例溶血标本中体内溶血29例,占7.8%;体外溶血343例,占92.2%,其中轻、中、重度体外溶血分别占64.2%、19.1%、8.9%。见表1。
表1 标本溶血的类型和程度类型体内溶血体外溶血
轻度中度重度例数(例)292397133比率(%)
7.8
64.2
19.1
8.9
2.2引起溶血的主要原因
扎止血带过紧或时间过长86例(23.1%),反复穿刺及采血时空气进入标本并产生气泡67例(18.0%),用力拍打血管57例(15.3%)。见表2。
表2 引起标本溶血的原因比较问题主要因素
例数发生率(%)患者很难抽血不充盈318.3紧张
133.5检验科标本放标本未完全收缩即离心或放置时205.4置时间不当间过长冬天时放置冰箱82.2抽血器具
抽血器具接触不紧,产生气泡102.7消毒液未待干
308.1扎止血带过紧或时间过长8623.1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抽血
113.0护士采血操作不规范、运送混匀血标本时用力过猛82.2过程不当
反复穿刺及采血时空气进入标本并产生气泡6718.0用力拍打血管5715.3采血时机不正确
8
2.2
(续表2)问题
主要因素
例数发生率(%)
标本在科室放置时间>30mins82.2运送时间超时
标本运送过程剧烈震荡61.6运送时间>30mins
9
2.4
2.3对策实施效果
统计2016年同期的标本溶血发生率,与2015年同期进行数据对比分析,标本的溶血情况明显下降(P<0.01),见表3。
表3 2015年和2016年同期标本溶血发生率比较[例(%)]时段标本溶血例数χ2值P值2015年1−6月372(20.2)2016年1−6月
275(15.2)
15.3
<0.01
3 讨 论从表1可见溶血标本主要来自体外,占总溶血标本的92.2%。有多项研究表明[2-5]溶血会直接导致检验结果偏离真值,尤其是血钾、血糖、心酶、肝功能等项目,此类检验对标本要求极其严格,微量溶血即可对检验结果造成较大影响,因此应在标本采集30mins内送检并尽快分离血清。
表2显示,导致标本溶血发生的各方面原因,其中占前三位的分别是扎止血带过紧或时间过长(23.1%)、反复穿刺及采血时空气进入标本并产生气泡(18.0%)、用力拍打血管15.3%)。通过追踪分析发现,76%的护士抽取血液后未沿着试管壁缓缓注入,50%的护士血标本摇匀方法不正确,46%的护士习惯性用力拍打血管。由此可见,导致标本溶血的主要责任在于护士的技术水平。因此加强培训护士的正确抽血操作技能和技巧刻不容缓。
在被调查的372例患者中(体内溶血者29例,体外溶血343例)除9例是因中重度贫血血管不清晰外,其他患者均可通过全身保暖、热敷、轻揉采血部位、放松等方式解决血管不清晰的问题。因此为了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降低静脉血标本溶血发生率,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抽血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采血过程中要准确选取穿刺部位,常规消毒,待
消毒液干燥后,争取一针见血,同时将采血针头斜面靠近试管壁,缓慢将血液沿试管壁注入试管,严格避免红细胞直接撞击造成破裂和向试管注入泡沫的现象[6,7];②对于静脉血管不充盈的患者,避免对穿刺部位进行反复拍打,控制扎止血带时间不超过1min,见血即松拳松止血带;忌反复穿刺,对穿刺部位进行局部热敷,等血管充盈后再抽血,或者由经验丰富的护士进行穿刺,提高准确性;同时控制采血时间小于3mins[8,9];③严格按照规范摇匀试管,并对一次性注射器、试管的进货渠道进行严格把关,避免溶血,从而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减轻患者不必要的痛苦和经济负担;④妥善保存好血液标本。按正规流程保存好血液标本,有效预防血标本溶血,严禁在运输过程中过度震荡引起溶血[10];⑤发现采血真空管负压过大时,嘱患者及时松拳,降低血流速度,避免溶血,血流速度保持在2mL/s左右;⑥对试管和注射器的供货渠道进行严格把控,杜绝因器械问题引起的标本溶血的发生;
(CJCM 中医临床研究 2019年第11卷 第17期 -145-⑦对标本运送人员进行培训,注意温度,勿拖延,忌振荡;⑧血标本分离血清时,应待血块收缩完全后方可离心,且离心机的速度不得超过4000γ/min,以免造成溶血。切忌将标本长时间放置,妥善处理标本,严格遵守操作流程。
结合在标本采集系统追踪中发现的问题,修订标本采集操作流程及要点说明,对止血带压迫静脉时间、静脉血采集时机、摇匀方法等做出明确规定,促使护理人员对流程及行为标准达成共识。建立标本交接运送制度,使静脉血标本采集与运送尽量做到无缝隙衔接,使用标本收集与巡视表,尤其在晨起采集大量标本时。如一个运送人员同时运送内分泌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3个科室的标本,将3个科室排序,测算每一个科室收取、核对标本的时间及护士采集标本所花的时间,尽量在护士采集标本后5mins之内收取。
总之,静脉血标本发生溶血不仅造成物资的浪费、增加患者重新抽取血标本的痛苦,还会延误最佳治疗时机,甚至由于检验结果不准确误导临床医生对病情的判断。静脉血标本采集、运送、检验是一项涉及多部门的工作,而系统追踪方法的应用有助于护理管理者更加注重过程管理、细节管理,有效避免护理事件探讨中的形式主义,通过各环节共同努力,以提高标本送检的合格率,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检验依据。参考文献:[1]陈永红.浅析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及预防对策[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11):54-55.
[2]闫志武.标本溶血对17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 2016,20(05):640-641.
[3]李凤兰.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J].淮海医药,2016,34(03): 323-324.
[4]龚裕雄.分析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50):121.
[5]杜爱国.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09):150-151.
[6]李昱晓.真空静脉采血标本溶血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河北医药, 2014,6(30):886.
[7]黄妍,王甜甜,杜小霞,等.国家行业标准ALT、AST、ALP、GGT参考区间的验证试验[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4,21(04):471-473.[8]李嫦女,郑桂君.血液标本采集及送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5,5(23):3632-3635.
[9]牟勇.临床检验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J].医学信息,2015,1(29):325-326.
[10]卢霞.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干扰和影响.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6(28):109.
作者简介:王芹(1983-),女,主管护师。
编辑:弓良彦 编号:EC-6180411090(修回:2019-06-16)
Bell麻痹的研究进展
Progress of the study in the Bell palsy
王 丹1 贾 云1 汪爱华2
(1.中国地质大学医院,湖北 武汉,432100;2.武汉市第三医院体检中心,湖北 武汉,432100)
R74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860(2019)17-0145-04 证型:IGA中图分类号: Bell麻痹是临床最常见的周围性面瘫,发病率高,病因及病理机制至今不明。国内外多数研究提示发病与病毒感【摘 要】
染,免疫反应等因素有关。目前临床上治疗方案多种多样,糖皮质激素是公认的最有效及安全的治疗方法,是否采用抗病毒治疗要因人而异,要注意保护患者眼部,防止并发症。其他营养神经药物、高压氧被认为有效,物理治疗及中医药治疗的应用时间及效果尚需更多徇证医学证据来评价。大多患者预后良好,少数遗留后遗症,导致患者面部功能及生活质量受到影响。本文概述了Bell麻痹的最新研究进展及治疗选择。
Bell麻痹;发病机制;糖皮质激素;眼部保护【关键词】 Bell palsy is the most common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but its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remains uncertain . Most 【Abstract】
studies at home and abroad indicate that virus infection, immune reaction and other factors maybe related to this disease. There are many clinical treatments to choose from, among them glucocorticoid (a hormone steroid) was recognized as the most effective and safe treatment, antiviral treatment should vary from person to person. It is important to protect the patients’ eyes to prevent complications. Neurotrophic drugs, hyperbaric oxygen is believed to be effective, and the application time and effect of physical therapy and TCM treatment need to be evaluated by more research. Most of the patients had good prognosis and a few remaining sequelae, which affected the patients’ facial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and treatment for Bells paralysis. Bell palsy; Pathogenesis; Glucocorticoid; Eye protection Bell【Keywords】
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9.17.05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