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结核病的流行和防治研究现状探析

来源:榕意旅游网


结核病的流行和防治研究现状探析

结核病民间促成”肺痨”、”痨病”,其对人类的健康有着严重的危害。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在结核病已被有效地控制,但是因结核病的生物学特性和社会因素,以及近年来人们忽视了结核病的防止的重要性,使得结核病的流行趋势再次抬头。自上世纪80年代起,世界各国及相关组织再次开展了大规模的结合病防治工作,以引起人们对结核病的再度关注。标签:结核病;防治 结核病民间促成”肺痨”、”痨病”,其对人类的健康有着严重的危害。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在结核病已被有效地控制,但是因结核病的生物学特性和社会因素,以及近年来人们忽视了结核病的防止的重要性,使得结核病的流行趋势再次抬头。自上世纪80年代起,世界各国及相关组织再次开展了大规模的结合病防治工作,以引起人们对结核病的再度关注。1 结核病的现状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的调查报告显示,全世界患有结核病的人数约为20亿,占总人口的30%以上,且该数字正以每年800万-1000万的速度递增,每年死于结核病的的人数已接近300万,其病死率位于各疾病前列。此外,长期困扰医学界的是,因结核病的耐药性,结核杆菌对部分抗生素已产生免疫。因此,在世界各国结核病已逐渐成为一项涉及社会及政治因素的难题。在我国,结核病的流行问题同样严峻。根据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表明,当前结核病的发病率在我国依然高居不下,全国结核病的受感染人数超过了5亿,其中约有450万为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其中有超过100万的患者具有传染性,患者人数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每年约有12万人因结核病而死亡,约为其他各项传染病死亡人数总和的2倍。据相关文献统计,在我国,有将近半数的结核病患者因经济困难及得不到恰当的而产生耐药性,其中约有1/4的患者为原发耐药[1]。所以结核病已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卫生健康概念,若不及时加以有效的控制,结核病存在再度发展为不治之症的可能性。2 结核病控制相关的影响因素2.1 传染源不易控制:未能对结核病传染源进行有效控制的原因是,超过半数的传染性肺结核患者没有被及时发现。据相关部门关于结核病控制的研究显示,自上世纪80初我国即对全国肺结核患者进行相关数据的采集和统计,我国结核病传染源在近十年内的发现数量有了显著的增加,从历年的菌阳患者登记人数上来看,20世纪80年代每年不足10万人,现已提高到了20余万人,然而和流行病调查结果比较,传染性患者的发现率仍在1/3水平下徘徊。另外,调查还显示仅有不到半数的肺结核患者进行了医疗诊治,约有60%的患者在综合医疗机构就医而没有进行归口管理。一个没有进行治疗的排菌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一年可传染20个健康人。若不进行有效的防治手段,按照上述理论推断,我国可能每年新发生200万~300万新患者,将有2亿以上的人口在10年内感染结核菌。2.2 高传染性:因呼吸道传播是结核菌传播的主要途径,若未能及时发现,或卫生健康概念不强,经常出现一人得病,继而全家陆续染上结核病的情况。而随着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结核菌传播的机会也随之增多。上述问题也大大提高了管理及控制给结核病传播的难度。2.3 治疗周期过长、治疗难度高:患者到专业医院接受专业医疗人员全面治疗的难度较高。结核病患者应到专业的结核病治疗机构就诊,并积极配合结核防治专业医务人员的诊治,且治疗周期一般长达半年以上,因此具有较高的难度。2.4 耐药性的产生:如果没有按照方案进行治疗或者出现用药不当的状况,结核菌极易产生耐药性,一旦耐药结核菌被传播,受感染新人群同时也是耐药患者,按照目前的结核病治疗方式,不但

费用较常规治疗高出百倍以上,且治疗效果相对较差。2.5 经济因素:结核病的发病率在贫困地区更高。据有关报道,我国各地的结核病发病率有着较大的差别,呈现出的特点是西高东低、农村高城市低、贫困地区高富庶地区低。我国绝大多数的结核患者分布在农村,且其中有半数以上为青壮年,从而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2]。3 措施3.1 加大结核病防治教育的力度,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呼吸系统传播是结核病传播的主要途径,所以,掌握结核病预防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具体措施包括,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经常开窗通风;定期对家居用品进行消毒清洁,勤洗手,保持足量的户外运动量,尽量避免去人群拥挤、空气不够流通的公共场所;保持膳食中营养的均衡摄入,作息时间规律,保证睡眠时间充足;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3.2 不畏惧疾病:彻底治愈肺结核已不是难题,因此应树立积极向上的精神,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疗人员的治疗。3.3 多元化的治疗:只要结核患者和专业的医疗人员配合,遵医嘱,接受治疗方案,比本都能够治愈。同时医疗人员也应根据病情特点,以科学的方式,结合中西医理论,为患者提供多角度、全方位的治疗方案。参考文献[1]叶琳.浅析结核病的现状及防治.中国医药指南,2009,11,7(22):170-172.[2]顾援农.结核病”卷土重来”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2):223.作者简介:黄兴建,1973.11;公卫医师,从事结核病防治工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