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三地理 《环境保护》练习1

来源:榕意旅游网
翔安一中11~12学年下 高三地理 《环境保护》练习1

编辑:康福气

班级 姓名 座号 成绩

(2011年高考福建卷)图21示意1986~2002年我国长江三角洲某地区地面沉降的发展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地面沉降面积(km)

1986年 4000

1991年 3000 2002年

2000

1000

20-60 60-100 >100 沉降深度(cm)

(l)指出1986~2002年该地区地面沉降的空间变化特点,并分析其人为原因。(9分)

(2)简述地面沉降的防治措施。(6分)

(2010年高考福建卷)苏州河是上海的一条城市内河(贯穿城区的河流),其沿岸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河流水质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图16示意苏州河沿岸土地利用类型和水质的变化趋势(水质污染综合指数高表示污染严重)。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

(l)指出1989--2006年苏州河水质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原因。(7分)

(2)简述改善城市内河水质的主要措施。(8分)

(2009年高考福建卷)图12为某流域示意图。该流域是我国实施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区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说出甲、乙地区环境保护的侧重点,并说明理由。(7分)

(2)针对甲地区近年来水资源供需紧张的形势,提出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的措施。(8分)

2

(l)沉降面积不断扩大,深度不断加深。

该地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生活需水量加大,过度开采地下水。

(2)合理开采地下水等管理措施;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人工回灌等工程措施。

(1)总体趋势:水质有所转好。

原因:工业用地面积大量减少,并主要转化为居住用地和城市绿地,污染源减少;城市绿地面积增加,改善了水质

(2)打捞漂浮垃圾;清除河床淤泥,引水冲淤;沿岸绿化;禁止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解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水质污染曲线在下降,说明了水质有所转好。从图中可以看出这得益于工业用地面积大量减少,城市绿地的增加,使得污染源减少,水质得到了改善。

(2)此问考查河流综合整治的措施。结合图中信息,可以从河流的污染源进行治理。清理污染物,禁止新的污染等。

【解析】考察考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根据获取的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考答案:(1)甲地区以防治污染、保护湿地为主。位于下游三角洲,人口、城镇与工业密集。乙地区以保护森林、水土保持等生态保护为主。位于上游山区,地形起伏大。

(2)加强水污染防治和污水的处理与利用;依法保护水资源,开展生态环境建设;提高节水意识,全面推广节水措施,提高水的利用率;在上游修建水库,开渠引水;在三角洲地区全理开发利用地下水,防止水的倒灌。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