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医药论丛》Contemp。mry Medical Symposium 2016年第14卷第21期3讨论 .I 蜃学・—— 7Z 颅脑外伤是由外力作用于头部导致的脑部损伤。近年 来,由交通事故、工程事故所导致的颅脑外伤的发生率不 易导致与视空间和执行能力相关的前额叶一纹状体环路之 间的交互作用被阻断有关。如果患者的颞叶组织受损,其 注意力和语言能力会明显降低,这可能与颞叶组织损伤可 导致海马一颞叶内侧一皮层下功能通路发生障碍有关。如 果患者的丘脑组织受损,其大脑皮质会出现低速、弥漫性 代谢状,进而可导致其记忆功能严重受损。此研究结果与 高亚南 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因此,在对颅脑外伤患者 进行治疗时,应尽早对其认知功能的状况进行评估,根据 评估结果为其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提高对其进行 治疗的效果,改善其预后。 综上所述,不同受损部位的颅脑外伤患者,其认知功 能障碍的发生率、认知功能受损的特征均存在差异。因此, 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受损部位,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治 疗,从而提高其治疗的效果及预后。 参考文献 【1]王黎明。徐静。刘爱兵.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颅脑外伤后大鼠 认知功能的保护作用[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4, O9(4):31 5-323. 断升高。颅脑外伤患者的病情复杂且变化快,此病患者若 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极易导致其伤残、甚至死亡[2]。 董晓敏[3】等人经调查研究后发现,颅脑外伤患者可出现脑 水肿、炎症反应、脑组织氧自由基损伤等临床症状,进而 使其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常见的认知功能障碍包括记忆障 碍、定向障碍、语言障碍、计算能力下降、视空间与执行 能力受损等,可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因此, 对颅脑外伤患者进行早期的认知功能评估,对于这些患者 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并取得好的疗效和预后具有重 要的意义。 MoCA量表和MMSE量表都是临床上快速评估患者认 知功能障碍的评定工具。其中,MoCA量表运用方便,其敏 感度和信效度较高,多用于评定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程度 [41MMSE量表因使用方便、测量项目相对较多、记分简单 等优点,多用于评定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特征。为了探讨 不同的受损部位对颅脑外伤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我院用 MoCA量表和MMSE量表对此病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估。 结果显示,患者受损的部位不同,其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 。率各不相同。其中,额叶受损的患者、丘脑受损的患者和 颞叶受损的患者其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分析 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在患者的额叶组织、丘脑组织、颞叶 [2】陈步翰.黄诗军,陈素明,等.颅脑损伤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特点 与受损部位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医院.201 3。13(11):38—39. [3]董晓敏,吴立红,李爱萍,等.早期不同频度的康复训练对创伤 性颅脑损伤患者认知及运动功能的影响[J].东南国防医药. 2O1 3.1 5(4):340—342. 组织受损后,其与学习、记忆功能相关的乙酰胆碱和单胺 类神经递质的传导通路受到破坏,从而易导致其出现认知 功能障碍。此研究结果与任明霞[5 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 笔者通过临床研究发现,如果患者的额叶组织受损, [4]沈夏锋,于惠贤,吴军发。等.早期跑台训练在改善颅脑外伤大鼠 认知功能中的应用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2):112—11 6. 【5]任明霞.重复经颅磁刺激配合认知功能训练在颅脑外伤后认知 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 3。34(5):833—834. [6】高亚南.徐琛。陈雪丽.强化认知训练结合高压氧治疗对颅脑 外伤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影响的疗效观察[J]. 北京医学,201 5。37(4):388-389. 其视空间与执行能力会明显降低,这可能与额叶组织损伤 对行内固定术的锁骨骨折患者进行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 醉的效果分析 王(1.盐城市盐都区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毅 彭国庆 江苏盐城224031;2.江苏大学附属句容市人民医院江苏镇江212400) 【摘要】目的:探讨对进行内固定术的锁骨骨折患者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近年来我院收治 的60例锁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联合组,每组各有30例患者。我院对这两组患者均使用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对 常规组患者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联合组患者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然后,比较两组患者进行麻醉前、麻醉后5 min 和手术结束时其心率及平均动脉崖的变化情)兄。结果:在进行麻醉前,两组患者的HR和MAP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进行麻醉后5 min和手术结束时,联合组患者的HR和MAP均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联合组患者麻醉的优良率高于常规组患者,其不良 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进行内固定术的锁骨骨折患者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 麻醉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地提高患者的麻醉质量,降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关键词】锁骨骨折;内固定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 [中圈分类号】R6l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2095—7629一(2016)21—0077—02 锁骨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类型。进行内固定术是 临床上治疗锁骨骨折的主要方法…。由于锁骨骨折的部位比 较特殊,所以增加了麻醉的难度。如果麻醉效果不佳,患 者会因疼痛感强烈难以配合治疗。因此,良好的麻醉效果 经阻滞麻醉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是保证手术治疗效果的关键。过去,临床上常对此类患者 单纯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但效果一般。近来,我院选 取了30例进行内固定术的锁骨骨折患者,对其进行臂丛神 通讯作者:彭国庆。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的对象为近年来我院收治的60例 锁骨骨折患者。本次的研究对象排除了存在严重心肺功能 障碍的患者。将这6O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联合组,每 组各有30例患者。在常规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8例, 78 《当代医药论丛》Contemporary Medical Symposium 2016年第l4卷第21期 ・临床医学・ 部偏向健侧,患肢紧贴于体旁。对患者进行臂丛神经阻滞 麻醉(方法与常规组患者相同)。③对患者进行臂丛神经阻 女性患者12例。他们的年龄在36岁~71岁之间,平均年 龄为(51.2±7.0)岁。他们的平均体重为(63.1±5.7)kg 他们中ASA麻醉分级为I级者有2O例,为Ⅱ级者有10 例。他们的平均手术时间为(61.7±12.5)min。在联合组 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他们的年龄 在33岁一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0.7±7.2)岁。他们 的平均体重为(62.8±5.6)kg。他们中ASA麻醉分级为I 。滞麻醉10 min后,对其进行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具体方 法是:以患者患侧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与颈外静脉交点下 0.5 cm处作为穿刺点,对穿刺部位进行常规消毒后垂直刺 入穿刺针,针尖透过胸锁乳突肌肌膜时停止进针,回抽无 异常现象发生后注入5 ml浓度为0.375%的罗哌卡因。 级者有18例,为Ⅱ级者有12例。他们的平均手术时间为 (61.7±12.5)min。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麻醉方法 1.2.1常规组我院对常规组患者进行单纯的臂丛神经阻 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①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 进行麻醉前、麻醉后5 rain、和手术结束时的心率(HR) 及平均动脉压(MAP o②根据患者麻醉后手术的疼痛 感、手术状态、肌肉松弛等情况将患者的麻醉效果分为优、 良、差3个等级 】,优良率=(总例数一差例数)/总例数 X 100%。③观察两组患者喉返神经阻滞、膈神经阻滞、霍 滞麻醉。具体的麻醉方法是:①术前30 min为患者使用0.1 g的苯巴比妥和0.5 mg的阿托品进行肌内注射。②让患者 取去枕平卧位,头部偏向健侧,患肢紧贴于体旁。对穿刺 部位进行常规消毒,用7号注射器针头沿肌间沟垂直刺人, 直至触到横突或患者出现异常感觉为止,回抽无异常现象 发生后注入25 ml的麻醉混合液(浓度为1%的利多卡因和 浓度为0.25%的罗哌卡因的混合液)。 1.2.2联合组我院对联合组患者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具体的麻醉方法是:①术前3O min为患者使用0.1 g的苯巴比妥和0.5 mg的阿托品进行 纳综合症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我们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本研究中 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x 检验。P<0.05时视为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进行麻醉前、麻醉后5 min和手术结束 时其HR及MAP的比较在进行麻醉前,两组患者的 HR和MAP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o在进行麻醉 后5 min和手术结束时,联合组患者的HR和MAP均明显低 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o详情见表1。 肌内注射。②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其各项生命体征, 为其建立静脉通道并进行输液。让患者取去枕平卧位,头 表1两组患者进行麻醉前、麻醉后5 rain和手术结束时其HR及MAP的比较 注:与常规组同一时间点比较,%P<0.05。 2.2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的比较常规组患者麻醉效果的 优良率为86.7%,联合组患者麻醉效果的优良率为9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 o详情见表2。 表2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的比较[(n)%] 需为患者增加辅助镇痛、镇静的药物,进而会增加麻醉的 组别 优 良 差 优良率(%) 联合组(n=30)23(76.7)6(20.0)1(3.3)96.7 常规组(n=30)11(36.7)15(50.0)4(13.3)86.7 x 值 5.38 P值 0.019 风险【4]。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对联合组患者进行臂丛神经 阻滞麻醉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结果显示,联合组患 者的HR和MAP均低于常规组患者,其麻醉的优良率高于 常规组患者,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对进行内固定术的锁 骨骨折患者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 醉可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提高麻醉的质量 ]。 综上所述,对进行内固定术的锁骨骨折患者进行臂丛 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地提高 注:与常规组比较, P<0.05。 2.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麻醉后,在常规 患者的麻醉质量,降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王庆明.臂丛加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 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0):1 5—1 6. [2]安波.臂丛颈浅丛神经联合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临 床应用探讨[J].大家健康(中旬版)。2O14,1 3(2):1i0一i11. [3】游玉琼。徐红霞.超声引导下臂丛阻滞复合颈浅丛阻滞在锁骨骨 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中华全科医学,2013.11(1):70—93. 【4]柏平.彭明清,吕治全,等.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用于锁骨骨折 内固定术的临床观察[J].重庆医学,2O1 2,41(23):2407-2408. 【5】张小利.评价臂丛加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手 术的实施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O1 5,25(6):47—48. 组患者中,有2例患者发生喉返神经阻滞,有1例患者发 生膈神经阻滞,有1例患者发生霍纳综合症,其不良反应 的发生率为13.3%;在联合组患者中,有1例患者发生喉 返神经阻滞,有1例患者发生膈神经阻滞,有1例患者发 生霍纳综合症,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0.0%。两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 o 3讨论 在对锁骨骨折患者使用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时,进行臂 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临床上常用的麻醉方法[3]。但相关临床 研究表明,该麻醉方式易使患者出现局部不适和痛感,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