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腹症的临床治疗与分析
吴代发
(吉水县金滩镇卫生院外科,江西吉水331608)
摘要:目的探讨普外科当中治疗急腹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取96例经普外科手术治疗的急腹症患者,并按照入院就诊顺序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腹腔镜作为辅助技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临床资料进行对照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经手术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方面,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腹腔镜技术进行支持的急腹症手术治疗,能够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关键词:胃损伤;临床诊断;胃切除;脓肿
在普外科的临床当中,急腹症属于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由于致病原因复杂、发病率较高、病情发展较快,因此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与身体健康造成了较
[1]
为严重的影响。目前多数医疗机构当中对于急腹症能够准确诊断并进行针对性处理,但预后效果较差,临床疗效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本次研究当中将腹腔镜技术应用到急腹症的手术治疗当中,旨在探讨采用这种手术方法治疗急腹症的临床疗效,具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96例患有急腹症的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44例,年龄15~40岁,平均年龄为(28.5±6.5)岁,病程5~25个月,平均病程为(12.8±4.6)个月。经入院常规检查,结果显示32例为阑尾炎、28例为肠胃穿孔并发腹膜炎、14例为肠肿瘤、9例为腹部外伤、7例为肠梗阻、6例原因未知。将所有患者按照入院就诊顺序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腹手术进行治疗,手术流程为:①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并采用气管插管的方式实施全身麻醉;②手术操作流程参照《妇产科手
[2]
术学》当中对于常规开腹手术的操作方法;③手术后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输液以及辅助性治疗。
1.2.2治疗组采用腹腔镜下开腹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术前麻醉及术后处理参考对照组的方法。手术前指导患者采取仰卧体位,对术野皮肤进行清洁消毒并铺上治疗巾,手术操作流程为:①沿脐孔上方边缘横向切开长度为1cm的切口,并行气腹穿刺,随后将腹压控制为13mmHg;②按照患者病情选择位置进行套管穿刺操作,随后将腹腔镜置入患者腹腔内部,对例如胆、肝、大网膜以及肠管等处行常规检查,对于术前B超检查表现有明显的病变部位进行重点检查,若探查结果与诊断结果有出入时应结合患者其他临床资料进行纠正诊[3]断;③分别在患者右下腹部麦氏点行5mm穿刺孔、左下腹部点5mm穿刺孔、耻骨上侧10mm穿刺孔、耻骨左侧5mm穿刺孔,随后按照相应病症进行手术治疗;④手术操作结束后,将气腹排空,取出患者腹腔内器械并将穿刺套管拔出,随后对切口采取缝合包扎,并在患者回到病房后采取相应的护理与治疗。收稿日期:2013-11-20
1.3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
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2.1临床疗效比较对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的临床疗效进行对照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组别(n=48)
对照组治疗组显效12(25)27(56.25)*好转
25(52.08)19(39.58)*无效
11(22.92)2(4.17)*总有效率(%)
77.0895.83*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临床数据比较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等方面进行对照比较,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临床数据比较[n(%),x±s]组别(n=48)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住院时间(d)
对照组17(35.42)79.2±8.598.8±12.79.5±4.6治疗组64.4±5.3*74.2±5.5*4.3±3.3*4(8.33)*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在普外科当中,常见患者因腹部出现剧烈疼痛而入院就诊,诊断结果多数为急腹症。在目前针对急腹症的治疗当中,首选方法为手术治疗,而腹腔镜下手术能够通过在患者体内建立人工气腹与手术通道,将光学成像与镜下手术操作融合为一体,使得手术流程得到了改善与简化,减少患者术中及术后的痛苦,并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参考文献:
[1]何千龙.普外科腹腔镜治疗急腹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8):128-129.
[2]章程,黄世峰.腹腔镜在普外科急腹症诊治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
(9):232-233.
[3]邓进巍,张卫华,刘燕.腹腔镜在外科急腹症中的应用价值[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0,22
(6):193-195.
编辑/许言
探讨抗CCP、RF、CRP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诊断价值
杨忠臣,孙帅,王雅洁,白洁,刘洁,袁轶
(齐齐哈尔市解放军第203医院检验科,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0)
摘要:目的分析在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中抗CCP、RF和CRP的联合检测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RA)修订标准的RA患者78例为RA组;选取非RA的自身免疫疾病患者71例为对照组。清晨空腹采血,抗CCP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RF、CRP检测用免疫比浊法。测得的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RA组患者抗CCP、RF、CRP和抗CCP+RF+CRP的阳性率分别为71.60%、62.90%、67.9%和46.91%,显著高于对照组5.79%、27.50%、37.5%和
2.82%,P<0.005;抗CCP诊断RA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1.6%、94.37%;RF诊断RA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62.90%、73.24%;CRP诊断RA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67.91%、7.74%;而抗CCP+RF+CRP虽为敏感性46.91%、但特异性高达97.18%。结论抗CCP对RA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联合抗CCP、RF、CRP可提高RA
诊断特异性。
关键词:抗环瓜氨酸肽CCP;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F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以关节组织慢性炎症性为主,是最多发的慢性炎症性关节疾病,在我国患病率为0.4%[1]。由于RA早期临床症状多不典型,极易漏诊或误诊,导致延误治疗,目前实验室检测指标以IgM型类风湿因子(IgM-RA)为主,联合CRP进行诊断鉴别,但敏感度和特异性均较低。近年来研究认为,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诊断具有较高
[2]
特异度,并在RA早期就可呈阳性。本研究联合检测RA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清抗CCP抗体、RF和CRP联合检测,旨在进一步评价联合检测抗CCP抗体RF和CRP在RA诊断中的价值。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4月~2013年5月在本院诊疗的RA患者81例为RA组,其中男21例,女60例;年龄在21~75岁,平均为(43.6±14.1)岁。RA的诊断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RA)修订标准。选取非RA的自身免疫疾病患者71例为对照组,其中男21例,女50例;年龄在18~81岁,平均为(46.5±16.6)岁,疾病分类为红斑狼疮27例、硬皮病11例、皮肌炎6例、强直性收稿日期:2013-11-10
脊椎炎12例、银屑病3例、干燥综合征12例,确诊病例均符合国内外诊断标
[4]准,两组之间性别、年龄、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意义。1.2方法
1.2.1检查方法晨起空腹取静脉血3mL,置3000转离心15min分离血清。检测血清抗CCP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试剂由德国欧蒙医学实验诊断公司提供,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使用检测仪器为QuikRead101免疫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RF、CRP,按操作流程检测。1.2.2结果诊断抗CCP>5RU/mL为阳性,RF>14RU/mL为阳性,CRP>10mg/L为阳性。
1.3统计学处理计算抗CCP、RF、CRP和抗CCP+RF+CRP阳性率,以及抗CCP、RF、CRP和抗CCP+RF+CRP诊断R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两组相关参数差异。应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的统计学方法为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2.1RA组和非RA组抗CCP、RF、CRP和抗CCP+RF+CRP阳性率对比两组抗
1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