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 陛致病菌样品检测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食品安全已成为当今世界 性公共卫生热点,而食源性致病菌是食源性疾病中最常见的 生物致病因素.感染后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和多种感染性 腹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针对致病菌的检测技术多种多 样 灵敏度.特异性及检测速度都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基于核 酸扩增的技术很难避免样本中存在的死亡菌体对检测结果的 影响而造成的假阳性结果,很多传统增菌培养方法低估了由 温度、盐类、干燥 辐射、重金属、抗生素、高压等多种因素造 成的微生物受损,这些受损微生物在合适的条件下可以恢复 到正常状况 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一种潜在威胁。另外,目前的 热点技术,如基因芯片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等虽然使用方 便,但依旧很难避免样品处理过程对检测的影响。本文将对 食源性致病菌相关样品前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 便开发出快速灵敏、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的检测技术。 1.膜浓缩技术 利用膜浓缩技术或免疫磁珠等浓缩技术选择性去除样本 基质中影响致病菌检测的物质,同时浓缩样本中致病菌的浓 度,从而达到间接增高检测灵敏度的目的。Chen,W T等2005 年利用膜过滤技术研究了膜结构、孔尺寸及吐fA2o等对单增 李斯特茵的分离浓缩效果。回收过程中添加吐温20可以防止 菌被膜不可逆吸附以保证高回收率,另外通过比较聚碳酸 酯、混合纤维素、尼龙及PVDF等不同材质的膜及0 2--0 45 41 m 大小不同的滤膜孔径,发现0 2 m的聚碳酸酯 单向直孑L可 获得较高的回收率。该课题组利用注射过滤器可将5OmL食品 样本浓缩至500 L,菌的回收率为95%.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 48食品安全导 1 201 2年8月刊 口侯东军王海姜艳彬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液体量较大的样品中病菌的浓缩。F Jtzmau rice.J等结合多重 PCR检测比较了膜技术和免疫磁珠分离技术对大肠杆菌在牛 肉中的回收效果。研究表q37℃下 增菌时i6>16h Fl ̄ 菌量高 T-log(10)9 6~7 5efu/mL ̄7,,膜分离和免疫磁珠分离均可回收 到相同程度的茵.{IJ ̄PCR技术都可检测到。若大肠杆菌量降  ̄log(10)6 4cfu/mL,只有免疫磁珠分离的菌量可以用PcR检 测到,低于这个水平后,两种菌分离方法分离的菌都不能通过 PCR检测到 2.离心浓缩技术 K A Stevens等采用离心分离牛奶中的单增李斯特菌和肠 道沙门氏茵,结合PCR ̄.行检测。Fukushima,H等利用浮力密 度梯度离心(Buoyant 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从复杂 的食品基质中分离细菌,除去一些不利于快速检测方法反应 如PCR反应的物质 避免死细胞中来源DNA带来的假阳性结 果。结合过滤,低速 高速离心,浮选和浮力密度梯度离心,在 13种不同类的食品中12种致病菌可以被快速分离(沙门氏茵、 大肠杆菌、结肠炎耶耳森菌、空肠弯曲杆菌、霍乱弧菌o1 3g、 副溶血弧菌、创伤弧菌、产碱普罗威登斯茵、嗜水气单胞茵 蜡 状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产气荚膜梭菌)。这种方法可 以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和活细胞计数进行检测。这些技术 相结合 理论上,食品中的这些目标微生物可被浓缩 ̄250倍. 检测限可低至1O1~03CFU/g。分离 浓缩技术和实时荧光定 量PCR# ̄合在3hlX]就可检测出101-102CFU/g自然感染的鸡 肉中的沙门氏茵和空肠弯曲杆菌,以及食源性中毒食物中的 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果表明使用这些方法是可行的。 3.直接吸附浓缩技术 沸石可以在表面吸收微生物,并且对某种沸石可以选择 性的吸收特异的微生物。Kubota.M等使用不同的微生物细胞 系测试了在不同的pH值下沸石的吸收能力。发现某些微生物 细胞系的吸收取决于pH 还有些微生物喜欢酸性pH。电位势z (zefa—p。tent旧s)被用于计算沸石和微生物细胞之间的双电 荷层互作用能。发现在互作用能和实验吸附结果之间存在关 系。他们还使用微生物吸附碳氢化合物法(MATH)评价了细菌 细胞表面的疏水性并进行了相对定量,结果发现了吸附结果 细菌细胞的疏水作用和沸石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这些结果 表明沸石对细菌的吸附主要可以用双电荷层相互作用和疏水 相互作用来解释。最后 利用沸石Na—BEA ̄I3H—Y.成功地分离 了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明沸石可 以很有效地被用于快速、方便、准确地分离细胞。Kun Yang等 研究发现平均500nm的超顺磁阴离子交换材料磁珠(SiMAG beads)可用于吸附浓缩非常稀释的液体中的病原菌。实验证 明当溶液/磁珠的体积比为1ooo ̄t,可从104CFU/mL显著减低 检坝 限至1 02CFu/mL。 4.免疫磁分离技术 免疫磁分离技术(1mmun。magnetIc separation)是利用一种 表面包被有针对目标菌的特异l_生抗体的超顺磁材料从样本中复 杂的基质中选择性分离目标菌的分离技术。Xiao—Li Su等用量 子点(QDs)作为荧光标记在免疫磁珠上用于选择性分离大肠 杆菌O :H ,分离后再将磁珠与结合有生物素的大肠 杆菌O :H ,抗体结合形成夹心复合物,将复合物用 荧光测量装置进行检测,最终检测限可1氐至]O3CFU/ mL。Zheng-You Yang等用免疫磁珠分离技术分离肉 中的产气荚膜杆菌.结合PCR扩增可在10h内检测肉 中最低1OCFU/g的产气荚膜杆菌,同传统的培养方法 进行比对后,结果一致。Samuel Duodu等结合过滤技 术可在3 5h内快速检测鲑鱼中的单增李斯特菌 Le Ly Thuy l1ram等在3h内利用IMS—PCR技术可最低检 测鸡肉中1OCFU/ ̄L的空肠弯曲杆菌。 5.增菌培养基的改良 目前,针对培养基的研究主要表现在比较不同 培养基的增茵效果 从而达到用于减少增菌时间的目的,一般 不同的致病菌需要的培养基会不同。Zhao,T等研究讨论了一 种普遍适用的培养基(UPB)恢复受损伤的病菌或增菌.以便 于在尽量短的时间下更有效的进入检验阶段,比较了不同增 菌时间下对后续免疫学快速检测或PCR快速检测等快速检测 方法的影响 研究发现在UPB培养基中,对于免疫检测或PCR 检测,增菌6h不足于达到能检测的菌量,受损细菌一般在生长 之前需要3-4h的恢复。 6.展望 各种致病菌检测的前处理技术各有所长 也有各自的缺 陷,很难指望一种技术解决所用问题。为了提高灵敏度和特异 性.缩短检测时间,研究人员通常要把一些技术结合起来,扬 长补短.比如可通过优化增茵培养基成分缩短增菌时间后, 结合离心、超滤等浓缩纯化技术去除影响后续检测反应的物 质 浓缩靶标菌来达到快速、灵敏、特异的检测目的。将快速 有效的前处理技术开发成功后,目前基于不同检测原理的致 病菌检测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和有效的应用, ̄EIG rant, IR等 将lMs和PCR技术相结合开发出免疫磁分离PCR快速检测技 术,(IMS-POR)检测牛奶样品中的分支杆菌和类结核菌 并利 用离心技术将牛奶样品从1 OmL或50mL浓缩至1 mL 然后进行 免疫磁珠分离,大大提高了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 襄 Aug 2。1 2 FOOD SAFETY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