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題解
1 藝文志:《漢書》有《天文志》、《地理志》、《食貨志》、《五行志》等,“志”是記錄的意思。“藝文”是書籍的意思,《藝文志》是關於書籍的記錄,它對後世史書的影響很大,《隋書》中有《經籍志》,與《藝文志》相類。《漢書》的《藝文志》是根據西漢劉歆《七略》寫成的。其中《諸子略》是根據劉歆《輯略》中有關諸子部分及其諸子略寫成的。
2 諸子略是關於先秦諸子的概括介紹。
3 《漢書》是繼《史記》之後的著名歷史著作。作者班固,東漢人。全書共一百篇,包括十二帝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記事起自漢高祖元年,止於王莽地皇四年,是我國第一部斷代史。
4 《漢書》的注解:漢末服虔、應劭作過音義。唐顏師古的漢書注常有名,清王先謙有《漢書補注》。
二、文義解讀 第一段:儒家
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為高。
譯文:儒家這一流派,大概源於掌管教化的官員,他們
1 / 22
是協助國君依順陰陽、闡明教化的人員。學習研究在六經範圍之中,留心著意在仁義和誠信之間。奉行堯舜傳下的治國之道,遵照文王、武王的法制,推崇尊重孔子,為了增加自己學說的重要性,認為是“道”的最高理論。
1儒家者流:儒家之流。
2司徒:動賓結構。相傳少昊始置, 唐虞因之。 周時為六卿之一,曰地官大司徒。掌管國家的土地和人民的教化。 漢哀帝元壽二年,改丞相為大司徒,與大司馬、大司空並列三公。 東漢時改稱司徒。
3 游文:學習研究文化典籍。
4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祖述指奉行其道;憲章指守其法制;宗師指尊敬並以其爲師。
5以重其言:重,使動用法。
孔子曰:“如有所譽,其有所試。”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業,已試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隨時抑揚,違離道本,苟以嘩眾取寵。後進循之,是以五經乖析,儒學𥧲衰。此辟儒之患。
譯文:孔子說:“如果我對人有所稱譽,那是因為我用過他。”唐堯虞舜之興隆,商代和周代之繁盛,仲尼的學說,已經用過且有效果。然而,拘泥於小道理的人,已經失去儒家學說的精細微妙之處,而邪僻不正的人又隨著時世的需要
2 / 22
抬高或貶低它,他們背離儒家學說的根本宗旨,隨意解說,只求嘩眾取寵。後來者循其道而行,因此,違反五經的本義,將經義搞得支離破碎。儒家學說就漸漸衰亡了,這是邪僻不正的儒者造成的弊病。
1如有所譽,其有所試:見《論語,衛靈公》:“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
2唐虞:堯舜的代稱。堯,又稱唐堯;舜,又稱虞舜。 《史記·五帝本紀》:“帝堯者,放勳。”[正義]:“《帝王紀》云:‘摯于兄弟最長,得登帝位。封異母弟放勳為唐侯。摯在位九年,政微弱,而唐侯德盛,諸侯歸之,摯服其義,乃率群臣造唐而致禪。’今定州唐縣也。”[正義]:“《帝王紀》云:‘堯都平陽,於《詩》為唐國。’”
《史記·五帝本紀》:“虞舜者,名曰重華。”[正義]:“酈元注《水經》云幹橋東北有虞城,堯以女嬪于虞之地也。”
3 殷周:商代和周代。
《史記·殷本紀》:“殷契,母曰簡狄。”[索隱]:“契始封商,其後裔盤庚遷殷,殷在鄴南,遂為殷家始祖,故言殷契。”
4惑者:拘泥小理的人,指儒家學派中沒有掌握儒家學說精妙細微內核的人。
5辟者:邪僻不正的人。指儒家學派中曲解學說,為己所用的人。
3 / 22
6違離道本:違背遠離儒家之道的根本宗旨。 7 苟:苟且,隨隨便便。
8五經乖析:乖:背戾,相反。析:分離,離散,支離破碎。
9䆮衰:通“浸”。漸漸衰亡。 第二段:道家
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合於堯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及放者為之,則欲絕去禮學,兼弃仁義;曰:獨任清虛,可以為治。
譯文:道家這一流派,大概源于記事官員。一一記錄成功失敗、存在滅亡、災禍洪福、古今之治國要道,然後懂得秉持重要的原則執掌根本的法度。主張清淨致虛以守住內心純潔,卑微弱小以保持自身存在,這些都是統治人民南面稱孤的方法。符合帝堯的能夠謙虛禮讓的原則,也符合《周易》的“謙謙君子”的原則,做到一個“謙”字,可以處處獲益。這些是道家的長處。待到主張放任無為的人掌權做事,則想要斷絕禮學,拋棄仁義;說:單憑清淨無為,可以達到天下大治。
1 史官:記事官員。班固等人認為道家學派是由記載歷史事件的史官發展而來的。
4 / 22
2 歷記:歷爲“歷歷”的省略。清楚分明地記載。 3 秉要執本:秉持重要的原則執掌根本的法度。 4 君人:動賓結構。做人民的君主。即統治人民。 5 克攘:通“讓”。能謙虛禮讓。
6《易》之嗛嗛:嗛通“謙”。《周易·謙卦》:“謙謙君子。”謙而又謙,極其謙退。
7一謙而四益:做到一個“謙”字,可以四道獲得增益——“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周易·謙卦)天道損盈而增謙;地道滿則流走而退少則流益;鬼神害盈者而加福於謙;
8 放者:放任的人。指道家學派中過分強調無為而治的人。
第三段:陰陽家
陰陽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官。敬順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此其所長也。及拘者為之,則牽於禁忌,泥於小數,舍人事而任鬼神。
譯文:陰陽家這一流派,大概源於上古執掌天地四時的官員。恭敬地順應昊天的意思,推算曆法,觀測日月星辰,小心謹慎地傳授老百姓農作時令。這些是他們的長處,待到固執不通的人執掌國事,則受禁忌的牽制,拘泥於小術數,捨棄人事而聽憑鬼神。
5 / 22
1陰陽家:研究陰陽日曆的學派
2羲和之官:传说尧曾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两对兄弟分驻四方,以观天象,并制历法。《书·尧典》:“乃命 羲和 ,欽若昊天,厤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班固認為陰陽家學派是由掌管天文曆法的官員發展而來的。
3歷象日月星辰:動賓結構,名詞用作動詞。推算曆法,觀測天象。“歷”通“暦”。推測計算曆法,觀察記錄日月星辰。
4敬授民時:謹慎小心地告訴老百姓農業時令。 5拘者:拘泥邪說,固執不通的人。指陰陽家學派中迷信思想嚴重的人。
6牽於禁忌:受有關凶吉的禁忌的牽制。 7泥於小數:拘泥于擇日選時辰算命等小術數。 8舍人事而任鬼神:拋棄人事努力,聽憑鬼神控制。任:聽憑,任憑。
第四段:法家
法家者流,蓋出於理官。信賞必罰,以輔禮制。《易》曰:“先王以明罰飭法。”此其所長也。及刻者為之,則無教化,去仁愛,專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於殘害至親,傷恩薄厚。
譯文:法家這一流派,大概源於審理獄訟的官員。賞罰
6 / 22
必信,以輔助推行禮制。《易》說:“先王闡明懲罰整飭法規。”這是他們的長處。待到刻薄寡恩的人執掌權柄,則不講教化,拋棄仁愛,專靠施行刑法來統治,卻想要達到大治的目的;發展到殘害至愛親朋的地步,使恩惠德澤減少,使仁厚變為刻薄。
1 理官:審理獄訟的官。即今之法官。班固等人認為法家學派是由掌管獄訟的官員發展而來的。
2信賞必罰:動賓結構的並列。賞必定兌現,罰必定施行。
3 明罰飭法:闡明懲罰的條例,整飭法規法令。 4 刻者:刻薄寡恩的人。指法家學派中不主張施仁政的人
5 致治:達到天下大治。
6傷恩薄厚:動賓結構並列。使恩惠德澤減少,使仁厚變為刻薄。
第五段:名家
名家者流,蓋出於禮官。古者名位不同,禮亦異數。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此其所長也。及譥者為之,則苟鉤鈲析亂而已。
譯文:名家這一流派,大概出於古代執掌禮儀的官員。古代名份地位不同,禮儀等級也不同。孔子說:“一定要我
7 / 22
說治國的原則,那大概就是端正名份吧?名份不正,理論解釋不通,理論不能解釋,事情就辦不成。”這是他們的長處。待到愛挑剔找岔的人來辦事,則只會苟且胡搞,鉤取詭怪的道理,分析得名實混淆一塌糊塗罷了。
1名家:闡明名理的學派,即今之邏輯學家。試圖用比較嚴密的推理方法辯論問題。也有詭辯傾向。
2禮官:古代執掌禮儀的官員。班固等人認為名家學派是由執掌禮儀的官員發展而來的。
3禮亦異數:禮節等級有差別。數:有差別的等級。 4為什麼“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不君,臣不臣可能帶來一系列嚴重惡果。名位的不正,絕不是君王個人問題,伴隨而來的,將是社會秩序的混亂。君王的權威,本質上是全社會賦予的。君臣關係,實際上是政府官員同國家最高權力之間的關係,維護君王的權威,就是國家的權威。所以,孔子特別強調臣對君的忠:“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事君以忠,實際上是對國家的忠誠。忠君是政府官員必備的素質,並且總是與報國聯繫在一起。
對君王權威的維護,對等級關係的認定。前者意味著國家權力的集中,後者意味著國家統治機構的嚴密和健全。
5譥jiào者:愛挑剔找岔的人。指名家學派中愛鑽牛角尖,喜歡吹毛求疵的人。
8 / 22
6鉤鈲析亂:動補結構並列。鉤取詭怪的道理而破壞名實,分析得貌似嚴密而實際上支離破碎而混淆名實。認為名家看似邏輯嚴密,實際是混淆名實,危言聳聽,鼓惑人心。鈹:破。
第六段:墨家
墨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貴儉;養三老五更,是以兼愛;選士大射,是以上賢;宗祀嚴父,是以右鬼;順四時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視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長也。及蔽者為之,見儉之利,因以非禮推兼愛之意,而不知別親疏。
譯文:墨家這一流派,大概源於管理宗廟的官員。居住的是茅屋,用櫟木作椽子,因此珍視節儉;奉養三老和五更,因此提倡兼愛;選拔士人,應用射禮,因此推崇賢能;宗廟繼嗣,尊敬父輩,因此尊尚鬼神;依順四時而行動,因此反對天命;以孝頒示天下,因此崇尚上下一致。這些是他們的長處。待到目光短淺,見解片面的人做事,只看到節儉之利,因而不講究禮儀;推廣兼愛的思想,卻不懂得區別親疏。
1清廟之守:守是官之誤。管理宗廟的官員。宗廟肅然清淨,故稱“清廟”。班固等人認為墨家學派是由管理宗廟的官員發展而來的。
2 采椽:櫟木椽子。樸實耐用而沒有裝飾。
9 / 22
3 三老五更:古代設三老五更之位,天子以父兄之禮養之。《禮記·文王世子》:“適東序,釋奠於先老,遂設三老、五更、羣老之席位焉。” 鄭玄注:“三老五更各一人也,皆年老更事致仕者也,天子以父兄養之,示天下之孝悌也。名以三五者,取象三辰五星,天所因以照明天下者。”《禮記·樂記》:“食三老五更於大學。” 鄭玄注:“三老五更,互言之耳,皆老人更知三德五事者也。” 孔穎達疏:“三德謂正直、剛、柔。五事謂貌、言、視、聽、思也。”“更”當爲“叟”之誤。
4選士大射:周代選士制,用射禮選拔人才。大射:古射禮之一。據說諸侯將有祭祀之事,與群臣射,屢中者得參與祭祀,否則不得參與。
5上賢:通“尚”。崇尚賢能。墨子主張賢者居上位,即使天子也不應世襲而應由萬民選擇。
6宗祀嚴父:祭祀父親。也有人理解爲:嚴,恭敬;嚴父,尊敬父親;宗廟祭祀時恭敬地尊崇父親。
7右鬼:右爲尊尚義。右鬼即尊尚鬼神。 8非命:反對天命。
9以孝視天下:視:通“示”,頒示。墨家提倡孝道。 10上同:崇尚上面和下面一致。墨子主張百姓同于鄉長、國君、天子,最後同於天。這樣,天下就太平了。
11蔽者:目光短淺,見解片面的人。指墨家學派中片面
10 / 22
強調“兼愛”的人。
12 非禮:反對必要的禮儀制度。
第七段:縱橫家
從橫家者流,蓋出於行人之官。孔子曰:“誦詩三百,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當權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辭。此其所長也。及邪人為之,則上詐諼而棄其信。
譯文:縱橫家這一流派,大概出於掌管朝覲聘問的官員。孔子說:“能夠誦詩三百,出使四方,卻不能獨自應對,雖然會背誦很多詩,又有什麼用!”又說:“好使者呀!好使者呀!”這是說外交官員應當權衡事實制定適宜對策,接受使命時並沒有接受應對之辭。這是他們的長處。待到邪僻不正的人做事,則崇尚欺詐陰謀而拋棄信義。
1 從橫家:縱橫家。策辯之士。春秋時代的使臣很講究辭令。戰國時代的蘇秦、張儀合從連橫,以雄辯的語言遊說諸侯。
2蓋出於行人之官:掌管朝覲聘問的官員。相當於今之管理外交事務的官員。班固等人認為縱橫家學派是由掌管外交事務的官員發展而來的。
3 專對:獨自應對。
4 使乎!使乎:孔子讚美使者的話。
11 / 22
5 權事制宜:權衡事實利弊制定適宜對策。
6 邪人:邪僻不正的人。指縱橫家學派中搞欺騙謀私利的人。
7則上詐諼而棄其信:上即崇尚。諼:詐騙。崇尚欺詐謊言。
第八段:雜家
雜家者流,蓋出於議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國體之有此,見王治之無不貫。此其所長也。及盪者為之,則漫羨而無所歸心。
譯文:雜家這一流派,大概源于諫議官員。相容儒家墨家學說,糅合名家法家理論,知道治國之法有此數家,透徹瞭解王者政治而無不貫通。這是他們的長處,待到學識浮泛的人來做事,則牽涉面很廣而抓不住要點。
1 雜家:糅合諸家之說的一個學派,其學說以《呂氏春秋》《淮南子》所表現的思想為代表。
2議官:諫議官員。班固等人認為雜家學派是又掌管諫議的官員發展而來的。
3 國體:治國之法。
4 見王治而無不貫:洞見王者政治,而對各家學說無不貫通。
5盪者:“盪”通“蕩”。蕩者:學識浮泛的人。指雜
12 / 22
家學派中貌似知識全面,實際上浮華不實的人。
6 漫羨:漫衍。牽涉面很廣。 7 無所歸心:人心沒有歸宿。
第九段:農家
農家者流,蓋出於農稷之官。播百谷,勸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貨。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長也。及鄙者為之,以為無所事聖王,欲使君臣竝耕,誖上下之序。
譯文:農家這一流派,源於管理農業的官員。播種百谷,鼓勵農桑,以滿足衣食之需。所以八政的第一條是足食,第二條是寶貨。孔子說:“重要的是人民和糧食。”待到鄙野的人管理國家,認為不必侍奉聖王,想讓君臣都參加耕種,擾亂了上下尊卑的社會秩序。
1農稷之官:管理農業的官員。周的始祖棄在堯時做稷官,號曰後稷。班固等人認為農家學派是由管理農業的官員發展而來的。
2一曰食:第一條是教民勤于農耕,生產糧食,滿足吃食需要。
3二曰貨:《書·洪範》:“一曰食,二曰貨。” 孔穎達疏:“貨者,金玉布帛之總名。”
4所重民食:治理國家,所重的是人民和糧食。民食是
13 / 22
並列結構。
5鄙者:鄙野的人。指農家學派中主張統治者親自參加農業勞動,自耕自食的人。
6無所事聖王:沒有必要奉侍聖明的君主。
7君臣竝耕:同“並”。簡體“并”。君臣一起耕作。 8誖上下之序:誖,擾亂。
第十段:小說家
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聼塗説者之所造也。孔子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為也。”然亦弗滅也。閭里小智者之所及,亦使綴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芻蕘狂夫之議也。
譯文:小說家這一流派,大概源於負責記述閭巷風俗的官員。他們記錄的都是街談巷語、道聼塗説所傳播的內容。孔子說:“雖是小道理,也必然有可參考之處。不過如果想借此達到遠大的目標,那就恐怕窒凝不通了。因此君子不做這些事。”然而也不斷絕它。閭裏小巷知識淺薄的人所談的道理,也應連綴成句,記錄下來而不至於湮滅,如果其中有一字一句可以採用,這也屬於一般平民的話,可以供參考。
1 小說:記錄下來的街談巷語。
2稗官:負責記述閭巷風俗的官。班固等人認為小說家學派是由記述閭巷風俗的官員發展而來的。
14 / 22
3致遠恐泥:如果想達到遠大的目標那就恐怕窒凝不通了。
4 小道:小道理。
5綴而不忘:連綴成句,不使遺忘。
6芻蕘狂夫:以割草打柴為業的人和自以為是的人。泛指一般平民。
第十一段:總結
凡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
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皆起於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說,蠭出而並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其言雖殊,辟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仁之與義,敬之與和,相反而相成也。《易》曰:“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今異家者,各推所長,窮知究慮,以明其指,雖有蔽短,合其要歸,亦六經之支與流裔。使其人遭明王聖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禮失而求諸野。”方今去聖久遠,道術缺廢,無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猶瘉於野乎?若能修六藝之術,而觀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長,則可以通萬方之略矣。
譯文:總共諸子有十家,計四千三百二十四篇。 諸子十家,其可供觀看的只有九家而已。都是興起于王道衰微,諸侯武力征伐的時代。當時各國君主,喜好厭惡不
15 / 22
同,因此九家的學說像群蜂紛飛同時湧現,各自強調某個方面,推崇自家學說的長處,憑藉所長賓士遊說,獲取諸侯支持。各家言論雖然不同,譬如水火不相容,但是相滅也能相生;仁和義,敬和和,相反又能相成。《易》說:“天下歸於一個目的地,但途徑不同;天下擁有一個目標,但有不同的考慮。”如今持不同觀點的各派學者,各自推崇自家學說的長處,窮盡智慧竭盡思慮,以闡明本門派宗旨,雖然各有蔽塞和短處,綜合他們的主要道理和最終歸宿,也不外乎六經的分支和末流。假使他們這些人遭逢英明國主或賢聖君王,抓住本派學說的中庸之道,都是國家的股肱人才。仲尼有句話說:“禮儀流失而到民間去尋求。”當今距離聖明君主的時代已經十分久遠了,治國法術缺少且荒廢,無處尋找求索,有九家學說存在不是比民間流傳的內容更好一些嗎?假若能夠學習六經的方法,同時觀察辨別九家學說,捨棄短處而吸取長處,就可以通曉天下的一切道術了。
1諸侯力政:犹力征。谓以武力征伐。《逸周书·度训》:“力争則力政,力政則無讓,無讓則無禮,無禮雖得所好,民樂乎?”《汉书·五行志中之下》:“《京房易傳》曰:‘天子弱,諸侯力政。’” 颜师古注:“政亦征也,言專以武力相征討。”
2好惡殊方:不同的方法、方向或旨趣。 3蠭出而並作:蠭,同蜂。像群蜂紛飛而出
16 / 22
4辟猶水火:辟後作譬。 5敬之與和:
6一致而百慮:同一個目標 7合其要歸:主要道理和最終目標
8亦六經之支與流裔:末流;沿承的流派。 9得其所折中:調節過與不及,使合于中道。 10皆股肱之材已:比喻左右輔佐之臣。 11彼九家者不猶瘉於野乎:通“愈”。 12則可以通萬方之略矣:指天下之道術
三、《藝文志·諸子略》的官職
1 司徒:秦代以前掌管教化的官員。班固等人認為儒家學派是由掌管教育的官員發展而來的。
2 史官:記事官員。班固等人認為道家學派是由記載事情的史官發展而來的。
3 羲和之官:“羲氏”、“和氏”相傳為上古執掌天地四時的官員。認為陰陽家學派是由掌管天文曆法的官員發展而來的。陰陽家:研究陰陽日曆的學派
4 理官:審理獄訟的官。即今之法官。班固等人認為法家學派是由掌管獄訟的官員發展而來的。
5 禮官:古代掌禮儀的官員。班固等人認為名家學派是由執掌禮儀的官員發展而來的。
17 / 22
6清廟之官:管理的宗廟的官員。宗廟肅然清淨,故稱“清廟”。班固等人認為墨家學派是由管理宗廟的官員發展而來的。
7 行人之官:掌管朝覲聘問的官員。相當於今之管理外交事務的官員。班固等人認為縱橫家學派是由掌管外交事務的官員發展而來的。
8 議官:諫議官員。班固等人認為雜家學派是又掌管諫議的官員發展而來的。
9農稷之官:管理農業的官員。周的始祖棄在堯時做稷官,號曰后稷。班固等人認為農家學派是由管理農業的官員發展而 來的。
10稗官:負責記述閭巷風俗的官。班固等人認為小說家學派是由記述閭巷風俗的官員發展而來的。
四、各色人等
1 惑者:拘泥小理的人,指儒家學派中沒有掌握儒家學說精妙細微內核的人。
2 辟者:邪僻不正的人。指儒家學派中曲解學說,為己所用的人。
3放者:放任的人。指道家學派中過分強調無為而治的人。
4拘者:拘泥邪說,固執不通的人。指陰陽家學派中迷
18 / 22
信思想嚴重的人。
5刻者:刻薄寡恩的人。指法家學派中不主張施仁政的人。
6譥者:愛挑剔找岔的人。指名家學派中愛鑽牛角尖,喜歡吹毛求疵的人。
7蔽者:目光短淺,見解片面的人。指墨家學派中片面強調“兼愛”的人。
8邪人:邪僻不正的人。指縱橫家學派中搞欺騙謀私利的人
9蕩者:學識浮泛的人。指雜家學派中貌似知識全面,其實浮華不實的人。
10鄙者:鄙野的人。指農家學派中主張領導者親自參加農業勞動,自耕自食的人。
11小知者:裏巷中知識淺薄的人。小說家學派記錄各色人等的見聞,即使淺薄者的見聞也不遺漏。
12芻蕘狂夫:以割草打柴為業的人和自以為是的人。泛指一般平民。
13名家:闡明名理的學派,即今之邏輯學家。試圖用比較嚴密的推理方法辯論問題。
14三老五更:三老和五更。
五、語法結構分析
19 / 22
1 動賓結構:
1)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 2)此君人南面之術也。
3)歷象日月星辰:推算日曆,觀察天象。 4)信賞必罰
5)明罰飭法:申明懲罰之制,整頓規章法令。 6)傷恩薄厚:使恩惠德澤減少,使仁厚變為刻薄。 7)是以右鬼
六、難點解釋
1 “如有所譽,其有所試”:如果我對人有所稱譽,那是因為我試用過他。見《論語,衛靈公》“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
2 五經乖析:違反五經的本義,搞的五經內容支離破碎。 3 鉤鈹析亂:鉤取詭怪的道理,分析得糊塗混亂。混淆名實,危言聳聽,鼓惑人心。
4 宗祀嚴父:宗廟裏恭敬地祭祀父輩。 5是以右鬼:因此尊尚鬼神。 6 是以非命:因此反對天命之說。
7 是以上同:因此提倡在下者與在上者取得一致。村、鄉、國、天子、上天都相同。
8 當權事制宜:應當權衡事件利弊制定適當的對策。出
20 / 22
使時遇到突發事件能當機立斷,決策正確。
9 受命而不受辭:接受命令時沒有接受應對之辭。 10 見王治之無不貫:懂得王道之治理方式,對各學派的學說無不貫通。融會貫通各家學說。
11 所重民食:所看重的是人民和糧食。
12 致遠恐泥:如果想達到遠大的目標那就恐怕窒凝不通了。
13 綴而不忘:連綴成文記錄在冊,不至於遺忘。 14 雖有蔽短,合其要歸:雖然有閉塞不通或欠缺不全之處,綜合其主要道理和最終目的。
15 通萬方之略:通曉天下的一切道術。
七、通假字、異體字、古今字 1 辟者:後作“僻”。僻邪的人。 2寖衰:通“浸”。漸漸衰落。 3 克攘:通“譲”。能謙讓。
4 《易》之嗛嗛:通“謙”。《易》的謙虛退讓。 5 歷象日月星辰:通“暦”。推曆觀象。記載推算曆法,觀測日月星辰。
6 上賢:通“尚”。崇尚賢者。
7 以孝視天下:通“示”。以孝道頒示天下。 8 從橫家:後作“縱”。
21 / 22
9上詐諼:通“尚”。崇尚欺詐謊言。 10盪者:通“蕩”。
11君臣竝耕:同“並”。簡體“並”。君臣一起耕作。 12諸侯力政:通“征”。諸侯崇尚武力征伐。 13猶辟水火:後寫作“譬”。如同水火不相容 14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今作“途”。目的地相同,道路不同,目標一致,考慮不同。
15 不猶瘉於野乎?通“愈”。不是愈於民間嗎?
[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22 / 2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