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艾灸的适应症、特点、禁忌及注意事项

来源:榕意旅游网
艾灸的适应症、特点、禁忌及注意事项

性能】

温经通络、益气活血、祛寒止痛、升阳举陷、补虚固脱。 【适用范围】

肩周炎、腰肌劳损、腰腿疼痛、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胃脘寒疼、咳喘、面瘫、痛经等症。 【禁忌】

1、大醉大怒大惊大喜过劳过饱情形禁灸 2、皮肤过敏者不宜灸

【功能】温经通络,益气活血,祛寒止痛,改善局部循环,增加免疫力. 【主治】颈椎病,肩周炎,腰肌劳损,腰腿疼痛,骨质增生,胃脘寒痛,咳喘,面瘫,痛经等症.

【注意事项】1)如遇温度过高有热烫感,请及时取下,以免灼伤。2)皮肤过敏者禁用。3)孕妇施灸遵医嘱;4)置于干燥通风处,防止受潮 【艾灸的特点】

艾灸具有效果明显、简便易行、经济实用的优点,几乎没有什么毒性和副作用,只要认真按照治疗原则和操作规程,对人体一般不会产生不良反应。 【艾灸的禁忌】

由于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另一方面,施灸的过程中要耗伤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

1

的,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古代施灸法,禁忌较多,有些禁忌虽然可以打破,但有些情况确实是应禁忌的。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4.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艾灸的注意事项】

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3.防火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2

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5.要防止感染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6.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7.注意施灸的时间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8.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9.防止晕灸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甚至发生晕倒。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

10.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示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返回顶部

专家讲解如何进行家庭艾灸及穴位图示_

3

韩剧里经常可以看到剧中人物在家中艾灸的场景,其实,艾灸是我们老祖先传承下来的保健良方,它能温经散寒、消淤散结,除了日常保健,还能协助高血压、盆腔炎等病的治疗。 艾灸时是躺是坐要看穴位位置

还记得韩剧《人鱼小姐》里雅丽英给婆婆做艾灸的场景吗?艾绒制成的艾炷、艾条(艾条在药店可以买到),点燃后,熏灸身体相应的穴位,能治病防病。

\"艾灸取穴是否正确,直接影响灸治效果,灸前必须选好体位,坐点坐灸,卧点卧灸,使体位与点穴相统一。\"河南中医学院三附院针灸科主任医师高希言说,若坐着点穴,躺下施灸,受骨骼、肌肉牵动变化,必影响取穴准确。灸肢体的穴位:以正坐为主灸胸腹部的穴位:取仰卧位灸背腰部的穴位:取俯卧位要点:体位须摆放平直,肌肉放松,让准备施灸的穴位暴露而出,既防烫伤,亦增加疗效。 自我保健可选择温和灸

艾灸有艾炷灸、艾条灸等多种方法,最常用、操作简便的是艾条灸还有专用的药艾条,如哮喘病药艾条、冠心病药艾条等,可根据不同病情选用。

买来艾条,在家怎么用呢?这里,给读者介绍最常用的方法温和灸。

温和灸方法:

4

将艾条一端点燃,让燃端靠近皮肤穴位,使穴位很快得到温热。将艾条慢慢上提,距皮肤3~4厘米,保持不动。灸时,温热感会使皮肤发红却不灼痛,局部、远端部位还有酸、麻等舒服感觉。

要点:每次选3~5个穴位,每个穴位灸5~10分钟,过多易疲劳,过少达不到温热效果。

高希言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艾灸经验:

●开始,艾条燃端距穴位不能太远,不然温热感出现太慢。 ●艾条上提时,速度要快,避免热感中断;患者感觉太热,可上、下、左、右或回旋移动艾条,以连续地温热刺激穴位。

●为局部皮肤感觉迟钝者、小儿、老人施灸,可将左手中、食指张开,放在受者穴道两旁,从而感知其局部受热度,随时调节。当患者有痒、发热、痛感时,用手指揉、搓、按帮助缓解不适。 在家艾灸注意安全

\"温和灸作用温和,适用广泛,最适合患慢性病或年老、体弱者,还能消疲劳、防感冒,很适合家庭保健。\"但河南省中医院针灸科大夫吕沛宛提醒,艾灸虽有\"能透诸经而除百病\"之说,却不意味着有病不用看医生。艾灸是人体自身的有限调节,一旦疾病发展超过自身调节,就要求助医生。

她提醒在家艾灸注意这些:

1.艾灸火力先小后大,灸量先少后多,程度先轻后重。2.在头面、胸部、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处艾灸,灸量宜小;在腰腹部、肩及两股等皮厚而肌肉丰满处艾灸,灸量可大一点。

5

3.体质强壮者,灸量可以大;久病、体质虚弱、老人、小儿,灸量宜小。

4.出现晕灸,须立即停灸,让患者头低位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休息片刻或喝点温开水,重者掐按人中、内关、足三里。

5.精神紧张、大汗、劳累或饥饿时不宜灸,妊娠期妇女腰骶部和腹部不宜灸。 足三里穴 涌泉穴

调理脾胃灸足三里

穴位点:在小腿前外侧面的上部,外膝眼下四横指,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

方法:艾灸条每次一支,点燃对准穴位,左右两穴灸完为止,一天1次,勿烫伤。

作用:理脾胃,调气血,助消化,补虚弱,加强消化系统功能。 治高血压灸涌泉穴

穴位点:涌泉穴,约在足底前中1/3的交点,第二、第三跖趾关节稍后处。

方法:每晚睡前,患者洗脚后平卧,艾灸条每次一支,截成两段,由他人点燃后对准穴位,左右两穴灸完为止。一天一次,七天一疗程,休息一两天后,再进行第二疗程,可连灸3~5个疗程。

作用:能温通血脉,引热下行,调和阴阳,使血压趋于正常。 盆腔炎患者如何进行艾灸

6

三阴交穴

治盆腔炎灸三阴交穴

穴位点:三阴交穴,在内踝尖上三寸,胫骨内侧面后缘,患者可四指并拢,小指放在对侧内踝尖上,食指放在与胫骨内侧面后缘交界处。 方法:艾灸条每次一支,艾灸痛点有温热舒服的感觉,灸至皮肤出现红晕,每次灸20~30分钟,七天一疗程,休息一两天后,再进行第二疗程,一般灸1~2个疗程。除了灸三阴交穴,也可灸腹部压痛点。 治疗腱鞘炎,也是哪儿疼灸哪儿。

作用:灸痛点能疏通经络,促进气血循环及炎症消散;灸三阴交穴,能补脾肾,助运化,通经络。 艾灸疗法治疗畏寒怕冷

艾灸穴位:关元穴、足三里、和大椎穴

灸法:每穴灸15-30分钟,每天一次。还可以用艾状,每穴放2-4状,每天一到两次。

也可选用艾条配合随身灸器或精艾条配合多孔灸盒,这样艾灸比较方便 艾灸的方法,用艾灸来改善你的整体免疫功能,艾灸关元穴、足三里、和大椎穴,先从扶阳做起,经文中对于灸法的治疗范围和原则有着明确的记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具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经络坚紧,火所治之,陷下则灸之;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关元穴

7

【穴位取法】:由脐中心至耻骨联合上缘,作为五寸,仰卧,当脐下三寸处。

【主治】:诸虚百损,四肢厥冷,六脉微细,真阳欲脱,中风脱证,失眠,奔豚,寒邪入腹,水肿腹胀,疝气,虚痨咳嗽,潮热,咯血,大小便失禁,溏泻,便秘,尿频,遗尿,遗精,阳痿,白浊,闭经,不孕,癃闭,便血,尿血,少腹瘀血等。 足三里穴

《医说》“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养生灸,不仅可用于防患于未然,治未病,治未乱,抗早衰,而且亦用于治已病,治已乱。

【效能】壮元阳固虚脱,培补元气,回阳益阴,调和营卫,延年益寿,抗衰防疾。

为什么艾灸法,能壮阳气呢?艾炷之连续燃烧,使温热之气由肌表透达经络,又因经络和脏腑相互联系、络属之关系,致使通达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循环全身。

明代龚居中在《痰火点雪》中说:'灸法去病之功难以枚举,凡虚实寒热,轻重远近,无往不宜。’可见灸法治病之广。几十年来据临床上的实践,很多病均适宜用灸法。 教你如何进行冬季养生艾灸

由于艾炷灸特别是悬灸的易于操作性和大众的普遍接受性,我推荐大家尽量选用艾炷灸特别是悬灸,悬灸时可直接手持艾卷在穴位上进行持续

8

艾灸或雀啄样艾灸,也可选用合适的艾灸架、艾灸筒或艾灸盒进行艾灸,另外尽量选用无烟艾灸卷,这样会有利于现代家庭室内操作。 在进行艾炷灸前,将艾绒做成一定形状之小团,称为艾炷,艾炷燃烧一枚,称为一壮。艾炷之形状大小,因用途不同而各异。如用于直接灸,必须用极细之艾绒,一般如麦粒大,做成上尖底平、不紧不松之圆锥形,直接放在穴位上燃烧;用于间接灸法,可以用较粗之艾绒,做成蚕豆大或黄豆大,上尖下平之艾炷,放在姜片、蒜片或药饼上点燃。每次灸之壮数多少及大小,以病人、病程、病情、病位、补泻、穴位、有无受灸经验,是否要求化脓及气候等等条件而定,大致如下:成人体壮、新病、病重病急、实热疼痛、病在脏腑者,用泻法;穴位在腹背四肢、有受灸经验、化脓灸、气候寒冷者艾炷宜多宜大;妇女、儿童、年老体弱、久病、病轻病缓、虚寒麻木、病在四肢头项者,用补法;穴位在头项、手足末梢、无受灸经验、非化脓灸者或在天气炎热时,艾炷宜少宜小。

一般每穴灸一次少则3-7壮,多则可灸数十壮、数百壮。至于施灸的时间长短原则是:灸从久,必须长期施行方能见功,这是指慢性病而言。一般前三天,每天灸一次,以后间隔一日灸一次,或间隔两日灸一次,可连续灸治一个月、二个月、三个月,甚至半年或一年以上。如果用于健身灸,则可以每月灸三五次,终生使用,效果更好。如果是急性病、偶发病,有时只灸一、二次,就结束了,以需要而定,不必限制时间和次数。如果是慢性病、顽固性疾病,间日或间隔三、五、七日灸一

9

次均可。要根据具体情况全面考虑,这样和用药的分量一样,无太过不及之弊。

《医学入门》上说:“针灸穴治大同,但头面诸阳之会,胸膈二火之地,不宜多灸,背腹阴虚有火者,亦不宜多灸,惟四肢穴位最妙,凡上体及当骨处,针入浅而灸宜少,下肢及肉厚处,针可入深,灸多无害。”这是说:头面及胸膈以上,均不宜多灸;下肢及肉厚处,多灸不妨。在临床上,凡肌肉偏薄之处,骨骼之上,以及大血管和活动关节、皮肤皱纹等部位,均避免直接灸法;凡肌肉肥厚之处,尤其是背部俞穴多灸长灸无妨,任何灸法均可使用。

至于灸的程度,施灸后应自觉温热舒畅,直达深部,经久不消,停灸多时,尚有余温,才算到家。切不可随便灸灸,无甚感觉便认为艾灸不过如此,便作放弃打算。前人有成熟的经验。如《医宗金鉴》上说:“皮不痛者毒浅,灸至知痛为止;皮痛者毒深,灸至不知痛为度。”这是指外科灸疗痈疮毒而言。更具体地说:“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然头与四肢皮肉浅薄,若并灸之,恐肌骨气血难堪,必分日灸之,或隔日灸之,其艾炷宜小,壮数宜少。有病必当灸巨阙、鸠尾二穴者,必不可过三五壮。背腰下皮肉深厚,艾炷宜大,壮数宜多,使火气到,始能去痼冷之疾也。”

灸法既是一种温热刺激,就必须达到一定的温热程度,决不能浮皮潦草,用艾烟薰烤,表热里不热,就算是灸法,结果达不到治疗的目的,还误以为灸法无效,这才真正是“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白吃苦头)。古人多主张用直接灸,如《针灸资生经》上说:“下经云:凡著艾

10

得灸疮发,所患即差,不得疮发,其病不愈。”这是说每灸必须化脓,病才能痊愈。现在我们除有意识地使用化脓灸法以外,一般灸法不要烧伤太重,成为灸疮,只要长期施灸,也同样有效。

总之,一般说直接灸之艾炷,以麦粒大小为适宜,一般成年人,每穴五、七、九壮,小儿灸三、五壮,每次取三、五、七穴为标准。临床上可适当伸缩艾炷之大小穴位及壮数。如用于外科,灸阑尾炎或疔痈初发时,可在合谷、手三里、阑尾等穴,每次灸百壮左右,一日灸二、三次,会使炎症消散,促使其化脓,收到意外的效果。做艾卷灸时每次可灸3~5穴,每次约10分钟左右,以30~6 0分钟为度,过多则易疲劳,少则达不到温热程度。

至于施灸的时间选择,上午、下午均可,一般阴晴天也不须避忌。失眠症可在临睡前施灸;出血性疾病随时灸之。止血后,还应继续施灸一段时间,以免复发。

在施灸时还要求施灸者专心致志、心无杂念,安祥而持重,手巧而心细,这样才能做到灸至速效而不会徒伤皮肉。施灸时还需注意空气冷暖的调节和防火安全,特别是在严冬季节施灸要脱衣服时更应注意调节室内温度,使不至过冷,同时还应适当打开窗户以利于艾烟和艾味的排出,灸法最易落火,烧灼皮肤和衣服,应小心处理,当心失火。所以灸后一定要把火闷灭,以防复燃,最好把艾卷着火之一端,插入口径合适之小铁筒或小瓶内,自然就会熄灭,留下焦头,便于下次点燃。应用物品必须具备,如坐灸之椅,卧灸之床,各种灸料及点火之香等一应用具,务必事先备妥。

11

必须做到姿势端正,体位舒适,穴道准确。《千金方》上说:“凡点灸法,皆须平直,四肢勿使倾侧。灸时孔穴不正,无益于事,徒破皮肉耳。若坐点则坐灸之,卧点则卧灸之……”可见对体位非常重视。这是很有道理的,应该严格端正姿势,然后施灸。灸胸腹应仰卧,腰及下肢后面应俯卧,肩背部要正坐或俯卧位,手足肘膝以下也以正坐为宜。尤其要注意体位自然,肌肉放松,不要取勉强的体位。因为直接灸往往需经多次反复施灸,第一次要打好基础,否则穴位不准,再行更换,则从头灸起,就又要再受些痛苦。临床上在施灸中发现穴位不准,要随时修正。

《千金方》记载:“凡灸当先阳后阴……先上后下。”这里说的是施灸的程序。如果上下前后都有配穴,应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上部,再灸下部,也就是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依次进行。取其从阳引阴而无亢盛之弊,所以不可颠倒乱灸,如果不讲次序,后灸头面,往往有面热、咽干、口燥的后遗症或不舒服之感觉。即便无此反应,也应当从上往下灸,这也和针刺取穴一样,次序不乱,不会遗忘,免得病人反复改变姿势,穿脱衣服,也就省事省时间了。

晕灸者虽不多见,但发生晕灸时也和晕针一样,会出现突然头昏、眼花、恶心、颜面苍白、脉细手冷、血压降低、心慌汗出,甚至晕倒等症状。多因初次施灸或空腹、疲劳,恐惧、体弱、姿势不当、灸炷过大、刺激过重等引起。一经发现,要立即停灸,让病人平卧,一般无什么危险。但应注意施灸的禁忌,做好预防工作,在施灸中要不断留心观

12

察,争取早发现,早处理,防止晕灸为好。经灸一二次后,情况就会好转。

灸后调养的方法和针后的调养是一样的,要乐观愉快,心情开朗,精心调养,戒色欲,勿过劳,清淡素食等。有灸后调养口诀:灸后风寒须谨避,七情莫过慎起居,切忌生冷醇厚味,惟食素淡最适宜。 艾灸疗法(转载)

溫經散寒、扶陽固脫、消瘀散結、防病保健的功效, 同時調整脏腑組織功能,促進體內新陳代謝,增加紅、白細胞的能量和吞噬細胞的吞噬功能,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增加機體的 抗病能力。 用法:

点燃艾灸条,视皮肤感知的温度来调节高度,然后用艾条熏在相应美容、保健部位即可。 作用机理:

中医学认为,灸法适应症广,疗效迅速,安全可靠易学易用,特别适合于家庭治疗和保健。病症无论寒热、虚实、阴阳、农里均可施灸,广泛的运用于各科疾病治疗与保健中。艾灸可治疗的疾病达数百种之多。由于艾灸借助火力、药力透达快,直接作用于病灶、并由表及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艾灸治疗百病的机理是辛温走窜,入十二经络,能通达诸经,舒经通络。野生植物艾叶, 既能入阴又能入阳,补中有通、通中能消,灸疗时释放的红外微波及熏烟,气血双调,是药效广泛的一味中药。现代科学研究发现,艾灸可提高局部气血流量,升高局部温度,缓解局部痊孪症状;能调

13

整机体的免疫能力,内分泌功能和植物神经功能,恢复失衡机体,艾叶中所含有多种药物成分及强烈的挥发物质,燃烧时药力可透入人体或吸入体内,起到温经远洛,行气活血、桔湿散寒的效果;艾灸可提高白细胞及淋巳细胞的活动卒,增强人体细胞及体液免疫能力,艾灸还可以剌激人体体液发生改变,有增强肾上腺皮质素分泌及胸腺细胞活力的作用;另外,艾灸还具有增加心脏博动量,强心抗休克的作用;隔姜灸可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止痛;隔蒜灸能清热、解毒、杀虫、消炎;附子饼灸能温肾壮F日;隔盐灸能?旦中散寒,扶阳固脱。 自我保健三法:

艾灸疗法能健身、防病、治病,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广泛使用艾灸法,如《庄子》中有“越人熏之以艾”,《孟子》中也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载。历代医学著作中更比比皆是。艾灸能激发、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现介绍几种常用的自我保健艾灸方法,它见效快,操作方便,相对无药物伤害之忧,读者不妨一试。 一、延年益寿保健灸

穴位: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气海(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5寸处)、关元(位于腹正中线脐下3寸处)。

分组:第一组,关元、气海、左侧足三里;第二组,关元、气海、右侧足三里。

14

方法: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分别对准第一组穴位,每穴悬灸10分钟,以各穴位皮肤潮红色为度。第二天用同样的方法悬灸第二组穴位。如此交替悬灸,连续三个月为一个疗程。休息一周,再继续第二个疗程。使用时注意力要集中,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注意不可灼伤皮肤。

说明:关元、气海、足三里是人体强壮保健要穴,每天艾灸一次,能调整和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增强人的抗病能力。成书于宋代的《扁鹊心书》中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不得长生,亦可得百年寿。” 特别是女士,艾灸此三个穴位后,神清气爽,容光焕发,全身特别是小腹部十分舒畅(此种感觉一般要连续灸半个月后才明显)。 二、艾灸治冻疮

穴位: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之中点处)、足三里穴。

方法:在冻疮局部先揉按5分钟。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对准已发或将发冻疮处,各悬灸3~5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色为度。若冻疮在上肢或耳朵,必须加灸合谷穴3~5分钟;若冻疮在下肢,必须加灸足三里穴3~5分钟。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注意不可灼伤皮肤。用本法连续艾灸3天,冻疮不再复发。 三、艾灸治胃痛

穴位: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处)、足三里穴。

15

方法: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在中脘穴、一侧足三里穴上各悬灸10分钟,以穴位上皮肤潮红色为度。胃痛可立即缓解。使用时要注意力集中,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注意不可灼伤皮肤。

说明:艾灸足三里穴能使胃痉挛趋于弛缓,胃蠕动强者趋于减弱;又能使胃蠕动弱者立即增强,胃不蠕动者开始蠕动。因此,除胃溃疡出血、穿孔等重症,应及时采取措施或外科治疗外,其他不论什么原因所致的胃痛,包括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及胃神经官能症等,若以胃脘疼痛为主者,用本法艾灸,均能立时止痛。 艾灸的特点、禁忌及注意事项:

艾灸具有效果明显、简便易行、经济实用的优点,几乎没有什么毒性和副作用,只要认真按照治疗原则和操作规程,对人体一般不会产生不良反应。 【艾灸的禁忌】

由于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另一方面,施灸的过程中要耗伤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古代施灸法,禁忌较多,有些禁忌虽然可以打破,但有些情况确实是应禁忌的。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16

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4.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艾灸的注意事项】 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

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

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3.防火

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

17

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5.要防止感染

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6.要掌握施灸的程序

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7.注意施灸的时间

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8.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

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9.防止晕灸

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甚至发生晕倒。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 10.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

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示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18

实践证明,人们无病施灸,可以激发人体正气,增加人体抗病能力,以抵制病邪的侵袭。《扁鹊心书》云:\"人于无病时常灸,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由于灸能益气温阳,而人身的阳气有\"卫外而为固\"的作用,若能使阳气保持常盛,正气充足,则病邪不易侵犯,身体就会健康。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艾灸可以通过经络调整人体生理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血液循环,调整内分泌,提高机体免疫力和防病能力。中医认为其主要作用是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补气益血,协调脏腑,从而达到预防早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中老年人多阳气衰退,应宜施艾灸起到补火助阳,振奋精神的作用。正如《扁鹊心书》云:\"年四十气衰而起居乏,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六十阳气大衰,阳痿,九窍不利,上实下虚,涕泣皆出矣,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著名医学家王焘在《外台秘要》中说\"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阳气逐渐衰弱,所以三里下气也。\"这是说三十岁以上的人阳气逐渐衰弱,灸三里可补气壮阳,不然会出现气短两眼昏花等衰弱现象。由此可见,艾灸确为延缓衰老,防病保健的好方法。

艾灸足三里可增强人体脾胃消化功能、常灸肺俞和增强肺的功能,并可预防感冒和肺结核。常灸气海,可以补气。常灸大椎、管元、命门可以壮阳等。常灸膏盲,则可防百病,甚至具有抗癌、防癌作用。

19

冬春季用艾条熏屋,能杀灭空气中的细菌和病毒,预防感冒,且杀菌无死角;夏秋季熏屋,能抑制虫卵滋生。(使用方法:15M2的房屋,封闭门窗,点燃3支艾条施熏,2小时后再开窗通风换气) 手脚冰凉艾灸除根。

冬天来了,很多人都会出现手脚冰凉,特别怕冷,穿很厚的衣服也不暖和。手脚冰凉和身体的阳气有关。这主要是因为自然界的温度降低,阳气不足,而人体自身的阳气也会不足,身体出现阳虚的表现。另外,因为天气寒冷,人体血管收缩、血液回流能力就会减弱,使得手脚,特别是指尖部分血液循环不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神经末梢循环不良”,而导致手脚总感觉冰凉。这样的情况一般多发生于女性,脑力劳动者要比体力劳动者更易出现手脚冰凉,在身体健康的年轻男性身上则很少出现。

经常长期的手脚冰凉,可以称为“冷寒症”。中医理论认为这是气虚、气滞、阳气不足的反应。女性在经期、孕期和产期等特殊生理时期,由于体虚,更容易引起手足冰冷。如果不及时加以预防,会导致精神不佳、身体畏寒的反应,严重的还可引起下肢的静脉曲张。

手脚冰凉多喝热水、泡脚等办法只是暂时缓解,根治手脚冰凉最好的办法是要补充身体的阳气。阳气是身体健康的根本,是身体的能量,来源于肾,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元气。现代人忙碌的生活阳气过分的消耗,身体就会出现亚健康,如不重视将会导致严重的疾病。

补充阳气最好的方法就是中医艾灸。艾为纯阳植物,火也是属阳的。艾灸通过燃烧的艾绒制品熏灸穴位为身体补充阳气,是现代人养生保健的

20

最佳选择。艾灸起源于晋代,是历代皇家和医家大师的长寿之道。这么好的东西却险些失传了,但近期艾灸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和喜爱,这和我们国艾堂多年的努力和市场宣传是分不开的,为了将艾灸疗法发扬光大,受益于现代人。我们是国内最早从事艾灸研究和产品研发的公司,现已有“火龙灸”“范氏艾灸”“火龙罐”“国艾堂”等旗下品牌。我们的产品“火龙罐”做工考究,效果极佳,艾条均是三年陈艾精工制作而成。香艾肚兜和腰封也以成为深受喜爱的贴身保健品和馈赠亲友的佳品。

为了更好的方便大家,让人们体验到更加专业更高品质的艾灸服务。我们的专家针对亚健康人群发展出各种艾灸养生项目,国艾堂养生馆现已有2家直营店,客人如潮,古朴幽雅的环境,专业的艾灸技师,让您更加了解传统文化的深邃,享受到真正的艾灸神效。国艾堂的艾灸养生以贵族的品质,平民的价格更好为您服务。

专家建议您:很多亚健康,如手脚冰凉,虽是一种现象,但却是身体的综合问题导致的。同样的症状,但每个人的处理是不同的,艾灸毕竟是一种中医疗法,建议到专业的地方调理。

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