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本堂考试100分钟,满分100分。
3﹑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2小题,本部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它填涂在答题卡上。)
1.周王族作为原商朝西方的一个“小国”战胜强大的商王国,成为中原新的统治者,不能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周武王克商后“自夜不寐”、周公“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的状态正是这种忧患意识的表现。在“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的思想指导下,周初统治者
A.将新征服的土地分封给同姓亲族 B.建立了内外服制度
C.加强中央集权 D.采取了分封政体 2.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皆称诸侯曰友邦君,是君臣之争亦未定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
A.分封制进一步明确君臣等级 B.宗法关系是维系皇权的纽带 C.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D.分封制的主体是王族和功臣 3.《国语·晋语》说“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按照这个说法,黄、炎两族是从互通婚姻的少典氏和有蟜氏繁衍出来的。下列与此相关的是
A.井田制 B.宗法关系 C.分封制 D.郡县制 4.《礼记·乐记》中载:“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这最能说明礼乐制度
A.强化等级观念、和谐等级关系 B.以礼乐来区分尊卑,亲疏,贵贱 C.成为维系西周统治的重要制度 D.礼中有乐,烘托崇高和谐的氛围 5.直至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人殉现象仍相当普遍,战国时期尚有余风,其中以秦国人殉之风最为兴盛,东周列国与秦国人殉较为接近的是保存了东夷人习俗的齐国,但人殉规模还是比秦国稍逊一筹,而与齐国一山之隔的鲁国,人殉现象就很少。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人殉制得以维持的关键 B.生存环境和社会阶段影响社会习俗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 D.周礼文化与儒家思想决定社会习俗 6.《左传·成公十三年》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用复合陶范铸造鬼斧神工的青铜礼容器和礼乐器,成为中国青铜文明的标志性工艺,考古发掘出夏商时期大量的青铜爵、鼎和箭头,意味着这种技术成果主要体现了统治者
A.提高凝聚力和掌握绝对的打击能力 B.征服自然和扩大统治区域
C.提高贵族宫廷生活品质和争霸战争的需要 D.利用神权的力量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7.观察下列表格,据此可知
汉帝 太尉
在任时间 任前职位 去职原因 备注 1
高祖 卢绾 公元前205~前202年 周勃 公元前196~前196年 列侯 列侯 列侯 将军 中尉 迁燕王 高祖世交 罢省 迁丞相 迁丞相 迁丞相 高祖遗命 惠帝 周勃 公元前184~前179年 文帝 灌婴 公元前179~前177年 景帝 周亚夫 公元前154~前150年 A.国家政局稳定已不需要设置太尉 B.汉初为加强皇权太尉设置无常 C.太尉大多为皇帝亲信而得以提拔 D.当时各地封国削弱了中央集权 8.有学者指出:“中国较早形成了一种早熟的政治体系,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其法律身份至少在名义上是平等的,这就使得国家能够通过某种标准化的规则来选拔官员。像日本这样等级森严、贵族势力强大的社会不可能引入科举制,引进了也无法运作。”该学者重在强调
A.科举制让世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B.日本缺乏科举制的经济基础 C.科举制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D.科举制与贵族政治极不相容 9.唐制,凡属皇帝命令,必须政事堂会议正式议决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后方可颁行生效。……后来唐朝有的皇帝违反这一制度时,只得将其发诏敕的封袋改为斜封,所书“敕”字,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即表示此项命令未经政事堂研究,虽没有“中书门下之印”,亦请下面马虎承认之。这一规定
A.三省议政对皇帝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B.唐朝丞相独揽行政大权
C.标志唐朝建立二府三司制度 D.使皇帝再也不能为所欲为 10.鉴于唐末五代的乱象,北宋统治者“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由此完成了制度设计。北宋制度设计
A.分化兵权铲除了割据基础 B.分化相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C.政策与措施的针对性较强 D.利于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 11.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说:“行省是一个极不合理的制度……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无权,权只在中央。……这种行省设施,实际上并不是为了行政方便,而是为了军事控制。”在这段材料中,钱穆先生认为
A.行省制合理划分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 B.行省的职能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 C.元代立国后放松了对国家的军事建设 D.行省设立的初衷加强对地方军事控制 12.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公”“保”等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也打破了“不许宦官识字”的惯例,并且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这表明
A.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 B.监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 C.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 D.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 13.雍正帝用暴力手段打击腐败,维护政治生态的同时,也袒护功臣后代、八旗子弟,特免勤职官员。乾隆帝则鉴于官场人心不稳,干脆对官员采取宽容政策。嘉庆帝更是把和珅贪墨所得收入自己囊中而不是缴纳国库。这说明清朝惩治贪腐的目的主要是
A.维护君主利益 B.清除政敌势力 C.保持官场稳定 D.提高行政效率
14.在中国,“县”作为一种行政区划,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市”作为行政区划,发轫于广州,不到100年。1921年2月15日,《广州市暂行条例》公布实施,广州市政厅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将“市”作为行政区划。上述材料表明
A.县代表着农业社会的管理方式已不适应新的形势 B.广州的政治经济地位优势明显
2
C.中国地方行政区划出现了新的变化 D.标志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 15.据《韩非子·外储说右》记载,战国初吴起的妻子“织组,而幅狭于度。吴子使更之。其妻曰:‘诺。’及成,复度之,果不中度,吴子大怒……出之”。为什么纺织品的幅要合于度呢?因为“幅广狭不中量,不鬻于市”(《礼记·王制》)这说明战国时期的纺织品
A.使用花楼机织成的 B.有严格的尺寸标准 C.主要用于贵族使用 D.被官营手工业主导 16.公元前322年,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证——“舟节”、”车节”,“舟节”规定鄂君使用的船只限额是150艘。自鄂出发一年往返一次。“车节”规定运输限额是50辆,也是一年往返一次。这说明了
A.官营工商业发展情况 B.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出现 C.国家的商品专卖政策 D.水陆交通设施十分完备 17.在唐贞观、永徽时期,永业田只有五品以上勋官和“家贫卖供葬”及“狭乡乐迁就宽者”的一般百姓方可货卖;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田令》又增补了“流移者(包括未经政府批准的流亡人户)”也可货卖。这种变化反映出当时
A.流民问题日趋严重 B.阶级矛盾尖锐 C.土地买卖限制放宽 D.政府管理失控
18.匣钵的使用是窑业技术的一项重要发明,可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了落渣、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陶瓷研究人员劳法盛等人早已指出: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提高了瓷器质量。所以唐代越窑有如冰似玉的质感,成为全国瓷器之冠。这表明
A.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 B.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 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 D.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 19.陕西西安出土了22枚银饼,其中两件錾文“洊安县开元十九年庸调银拾两”。“洊安县”位于今广州。《旧唐书》记载:成年男子每年需为国家服徭役20天,若不服役则可按每日三尺布帛折收,此即为“庸”。官府将所收之布帛,折变成金银等运往京师。据此推断
A.白银已成为国家通行的主要货币 B.缴纳布帛替代劳役曾经普遍实行
C.广州地区成为国家财政主要来源 D.沉重的赋税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
20.宋代陈旉的《农书》中提出:“土壤气脉,其类不一,肥沃硗埆,
美恶不同,治之各有宜也。……虽土壤异宜,顾治之如何耳,治之得宜,皆可成就。”而治的关键在于用粪,当时人们把依据土壤的不同性质而用粪来加以治理称为“粪药”,意思就是用粪如同用药。由此可以看出
A.我国农业生产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B.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C.统治者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 D.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放和利用 21.明末清初张履详的《补农书》中记载了一个他设计的薄产十亩的经营方案:桑田三亩供一家衣食,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按低标准计,足可抵十人之食,即年余五十石,扣除田粮等苛扰,至少每年可积余三十石。积十余年,除“养生送死”、读书外,还可买田数亩。该方案重在强调
A.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 B.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 C.精耕细作技术的应用 D.家庭经营的自给自足性 22.封建统治者向来推行重本抑末的政策,而民间又对商人冠以“奸商”的歧视。因而,在
3
那样的年代,商人利用他们天然的乡里、宗族关系联系起来,互相支持。同时,商帮在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的同时,更可以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体的力量更好地保护自己。对材料内容理解准确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商帮的发展 B.古代商业发展毫无法律保护 C.商帮的形成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D.商帮可以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23.清朝徽商开办的“胡开文墨庄”采用前店后坊的经营方式,店面朝街,内部布局为三合院混合楼房、平房,为制墨作坊。到第四代传人胡贞观时,胡开文老店已经拥有管事、副管事、雕工、模工、墨工等各类雇工百余人,年产墨数万斤。这说明当时
A.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开始出现 B.徽商经营方式深受西方影响 C.商业资本渗入生产领域增多 D.徽州坊市制度残余依然存在 24.《孟子·离娄上》中指出: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中也提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二者都表明儒家思想
A.是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的工具 B.注重伦理和政治的紧密结合 C.认为获得知识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D.强调治国是治家的重要基础 25.西汉初期,陆贾在其天人学说中,把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引入了进去;叔孙通等人把“礼”与形而上的“大一”“天地”“阴阳”“四时”联系在了一起;贾谊在其《新书·道德说》中则公开用《老子》的宇宙观作为其儒家道德论的依据。这表明,当时儒学
A.具有成为汉代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 B.奠定了汉代新儒学的发展基础 C.继承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 D.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
26.盖儒学既为“国学”,也就成了仕途的“敲门砖”,则功成名就者自有官方的俸禄赖为供养,因此自然就懒于进取和教化。而后进学者一心钻研仕途,更无心于教化了。这实在是儒学的悲剧,也是一切官方学说的悲剧:一种思想一旦列为官方哲学,则必然没落、僵化,对此亦不妨借今证古。一切官方哲学,无论其如何鼓吹,最终都免不了被人民唾弃的命运。以下对材料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儒学的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 B.主流思想不一定是思想主流 C.所有的官方哲学都会遭到人民的唾弃 D.儒学成为了人们进仕的唯一途径 27.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结构更新主要表现为一个方面: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这主要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中国古代文化向多元化的格局发展 B.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并获得迅速发展 C.道家思想实现宗教化以后才被认可 D.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汉文化相互吸收
28.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据此可知,南宋时期
A.理学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 B.政府注重提高民众素养 C.理学走向世俗化、社会化 D.理学压抑了人性的发展 29.《白鹿洞学规》指出:“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己也……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由此可知,白鹿洞书院的创设精神是
4
A.协助士子应举 B.建立道德典范 C.支持经学研究 D.赞助社会事业
30.有学者认为,16世纪后半期的中国知识分子“直面的课题,大致可以总结为两个:一是形成秩序的能力不再为士大夫独有,而是一边广泛向庶民开放,一边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二是把在经济、社会中活动的主体个人的行动和追求利益的欲望定位于秩序之中。”据此可知,这些知识分子
A.主张挽救瓦解的社会结构 B.质疑理学构建的纲纪伦常 C.顺应市民阶层发展的潮流 D.萌生否定君主专制的思想 31.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已十分明显。就文学而论,北方注重说理,南方倾向抒情。南方文学大量运用神话材料,描绘神奇瑰丽境界,给人强烈审美愉悦,北方文学则与南方文学形成了鲜明对比。下列能够体现先秦时期北方文学特点的是
A.《离骚》 B.《诗经》 C.《庄子》 D.《二京赋》
32.杜甫在画家刘单创作的山水屏障画上的题画诗“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的创作境界颇为后世文人画家欣赏与向往。王右仲评价道:“篇中最得画家三昧,尤在‘元气淋漓障犹湿’一语,试一想象,此画至今在目。”这说明
A.唐诗的表意功能胜于文人画 B.文人画追求诗画一体的意境 C.中国古代艺术内容是相通的 D.文人画是对唐诗的继承和发展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33题25分,34题12分,35题15分,共52分,根据题目要求作答,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33.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的重要原因。这些制度在继承中发展,在损益中完善。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早期国家的官制是建立在亲贵合一的基础上的,血缘亲族是任官的先决条件,世袭罔替,代代相承。在那种贵族参政、议政、辅政的情况下,官的权力界限也不分明。如西周主管政务的卿事寮可以辅政,也可以将兵作战,也可以主持重要的祭祀大典;而太史寮也可以辅政、将兵。官有一定的分工,但不够清晰严格,这是贵族政治的必然现象。
——韦庆远《中国官制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秦朝的中央官制与西周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
材料二 中国封建社会的每一个王朝都比较重视对各级官吏的管理和监督,这一点在《唐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唐律》首次将非法占有财物的行为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对各种贪赃受贿犯罪行为的概念、具体内容、定罪和量刑都作了详细规定。在多数情况下,官员与一般百姓犯同样的罪,对官员的处罚要比百姓重,主管官员与一般官员犯同样的罪,对前者的处罚要重于后者。同时,唐代统治者在伦理道德上强调贯磐儒家纲常礼教原则,作为官吏为百从政的标准;在政治上限制官吏滥用特权;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俸禄,严格禁止贪污受贿等职务犯罪;在法律上将惩罚、监察、考核等内容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预防。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隋唐卷》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惩治官吏腐败的主要特点。(6分)
材料三 宋太祖时,遇某官出缺,他叫宰相赵普拟名,赵普拟后交给太祖,恰好这人是太祖平时最讨厌的,他愤然说:“这人怎好用”,就把这名纸撕了,掷在地。赵普不做声,把地上废纸捡起来藏了。过一两天,太祖又要赵普拟,赵普早把前日捡起的破纸用浆糊黏贴了携带身边,即又把这纸送上。太祖诧问:“如何还是此人”,赵普答道,据某意见,暂时更无
5
别人合适。太祖也悟了,点头说:“既如此,便照你意见用吧!”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是否符合当时的真实情况。(5分)
材料四 在秦及西汉初年,皇帝行使权力,将意志化为诏书,见诏实行,程序比较简单:或与宰相议定,交御史起草、下达;或直接命令御史起草、下达,即可生效。宋代下诏书需经中书、 门下之制度更加完备,因而反对内批,反对君主独断专行的理由,也就更加充足。或从制度上、 道理上批评滥用内批是违反“礼”“正”“道”;或从历史经验教训上批评滥用内批会导致“祸” “乱”;或从道德上批评滥用内批是出于“私”心。明代表面上废除宰相,皇帝直接指挥六部、 百司政务:实际上多半依靠“票拟”定夺,皇帝的意志和权利受到内阁诸臣极大的左右限制。 由于票拟是下达皇帝诏令的正常途径,所以明代内阁限制皇帝滥用下手诏、中旨的斗争,更加制度化。
——摘编自祝总斌《试论我国封建君主专制权力发展的总趋势》
(4)根据材料四,分析中国古代君主行使权力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产生变化的原因。(8分)
34.(12分) 材料 伦理一般指指导行为的观念,它不仅包含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也蕴含着行为规范背后的道理。关于儒家伦理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概括起来大致有三种基本观点:
一种是认为儒家伦理与现代市场经济根本对立、难以相容的,完全否认儒家伦理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积极作用;一种则认为儒家伦理完全可以与现代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在市场运行中发挥积极作用,甚至认为只有儒家文化才是拯救当代世界的良药;还有一种观点则对儒家伦理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持分析态度,认为儒家伦理从总体上己不可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其封建性的糟粕将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同时又认为儒家伦理中一些积极因素可以融合于市场经济中,并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请结合所学知识,选择材料中的任一观点进行论述。(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刘邦建汉,恢复调整秦朝上计制度,令张苍以列侯居相府,领主郡国上计。县、道“秋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国”,郡、国“岁尽,遣吏上计”。各郡、国上计于朝廷的计簿中,有关于各郡、国的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等的数量,也有关于各郡、国的盗贼多少以及边郡地区的戍卒、设施等不同簿籍。‘丞相受计(有时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田里,以令贡赋,以造器用,以制禄食,以起田役,以作军旅”,并“课其(指地方官)殿最,奏行赏罚”。由于上计制度同朝廷对郡、国地方官的考核制度密切相关,一些官员上计时虚报成绩以逃避考核的现象便时有发生,早在汉武帝时,就曾出现“流民愈多”而“计文不改”的弄虚作假的状况。
——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汉上计制度的主要特点。(6分)
6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汉上计制度的作用。(9分)
高三10月月考历史参考答案
选择题 DABAB ABDAC DBACB BCABA ACCBB BACBC BB 33、(1)变化:由西周的按血缘关系世袭贵族担任中央官职,变为秦朝时中央官僚由皇帝任命,职业官僚制度产生;(3分)由西周时中央官员的职权分工不明确,变为秦朝时中央的三公分工职权分明。(3分)
(2)特点:制定相关法律作为惩治职务犯罪的主要依据;(2分)对违法官吏实行严厉惩治;(2分)运用综合手段进行预防(2分,若答出具体的内容,如从官吏从政标准、经济上给予俸禄、法律上惩罚、监察、考核相结合等,也可给分)
(3)情况:符合 (1分) 说明:丞相制度自秦朝建立以来,都是皇帝的副手,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同时赋予宰相制约皇帝的权利,因此它是真实情况。(4分)
情况:不符合 说明:宋代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及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及财权,相劝削弱,皇权加强,这是当时的实际情况。材料中的情形不是宋代君相关系的普遍反映。赵普之所以能那样做,只因宋太祖信赖他,这是个例,不能以偏概全。(4分)(任答一种观点均可)
(4)变化:君主行使权力从很少受制约到受到历史经验、道德和制度的制约。(2分)原因:先代王朝灭亡的经验教训;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意识的制约;古代行政体制日益完备的影响。(6分)
34、第一种观点:儒家伦理与现代市场经济是根本对立。如果选择 (1)传统儒学强调“重义轻利”、先义后利,(孔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利于重视牟利的商业活动。 (2)儒家强调社会等级秩序,不利于建立在平等关系上的商品交换活动
(3)宋明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限制了财富积累的意愿。 (4)儒学重视德治,轻视法治,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5)儒家重视个人修养和道德建设,轻视工艺制造和逻辑演绎,不利于工业发展和商业意识。 (6)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古代统治者大多强调“重农抑商”,抑制商业的发展。 第二种观点:儒家伦理可以与现代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1)儒家思想不排斥通过正当途径的获利行为(孔子:“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 (2)儒学代表黄宗羲曾强调“工商皆本”,有利于商业发展。 (3)儒家代表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注重社会生活的实践,有利于商业活动。
(4)儒家民本思想强调,赋予百姓有一定的财产权,禁止苛捐杂税,(孟子“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有利于商品交换关系的发展。
(5)儒家强调诚信、自律、节俭、秩序、社会责任与群体合作意识,也有利于积累资本,促进社会财富增长。
第三种观点:儒家伦理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既有阻碍作用,也有积极作用。(可以结合前两个观点的参考答案,略)
【观点2分;论证8分,其中儒家伦理一个角度采2分,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关联性描述2分,2个或2个以上以上角度赋2分逻辑分】
7
35、(1)特点:承袭秦制,有所损益;政府重视,制度严密,内容详实;经济管控与吏治建设相结合。(6分)
(2)作用:便于中央及时了解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治安等状况,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便于考核官吏与澄清吏治,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巩固封建国有经济,促进西汉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整顿吏治实际效能有限,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官员贪腐问题。(9分)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