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试卷40 (题后含
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辨析题 3. 简答题 4. 材料分析题
单项选择题 1.“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语出自()。 A.《论语》 B.《大学》 C.《孟子.尽心上》 D.《劝学篇》
正确答案:C 解析: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下列表述中属于社会本位论的是()。 A.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B.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C.社会要求会阻碍个体素质的发展 D.教育目的应根据个人发展需要制定
正确答案:A 解析: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因此要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意教育的社会价值。B、D两项为个人本位论的观点。
3.人们的生活经验证明,人们由于长期进行某一方面的训练,就可以使脑的某一方面反应能力提高,如印染工人可以比一般人具有更强的颜色鉴别能力,酿酒老工人具有敏锐的鉴别酒质的能力,这种现象说明()。
A.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B.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C.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D.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正确答案:D
解析:遗传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可能,并且具有可塑性,即遗传提供的可能会在环境、个体主观能动性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改变。
4.教育的普及、成人教育的迅速发展、传统教育走向终身教育,体现了现代教育的()。
A.生产性 B.科学性 C.民主性 D.商品性
正确答案:C 解析:教育的民主性体现为教育的普及、教育机会的均等及传统教育向终身教育的发展。
5.著名生态学家、生物学家洛伦兹发现,刚出生的小鸭子会发生“印刻”,即模仿第一眼看到的动物进行学习。这一观点支持了教育的()。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劳动起源说 D.心理起源说
正确答案:B
解析:生物起源说认为学习是动物的生存本能,“印刻”的概念恰恰体现了动物这一本能。
6.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评价模式是()。
A.目标评价模式 B.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C.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 D.CSE评价模式
正确答案:A
解析:目标评价模式是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是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
7.某校大力美化了校园环境,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和校规校纪。这种现象说明该校重视()
A.显性课程 B.隐性课程 C.学科课程 D.经验课程
正确答案:B
解析: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等。隐性课程是伴随着显性课程而生的,没有显性课程也就没有隐性课程。
8.“你是个文静的孩子,学习认真,能独立思考,语言表达能力很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属于()。
A.前置评价 B.即时评价 C.量化评价 D.质性评价
正确答案:D 解析:质性评价是指教师用描述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的评价,题干中的评价属于描述性的语言。
9.《学记》云:“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提出的教学原则是()
A.犹豫原则时间原则谦逊原则团结互助原则 B.犹豫原则时间原则循序原则学习观摩原则 C.预防原则及时原则谦逊原则团结互助原则 D.预防原则及时原则循序原则学习观摩原则
正确答案:D 解析:“禁于未发之谓豫”要在不良倾向尚未发作时就采取预防措施;“当其可之谓时”要把握教学的最佳时机,适时进行;“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10.有一天,小明上学迟到了。班主任并没有立刻把小明找来训斥一顿,而是在班上责备全体同学:“咱们班今天有人迟到了,希望以后不要再发生这样的事情。”事后,全班的人都来教育小明,对他说:“你迟到了,就等于说我们全班都迟到了!”小明很快就克服了上学迟到的毛病。通过这种方法进行品德教育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A.平行教育原则 B.疏导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知行统一原则
正确答案:A
解析:平行教育原则,又叫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即通过对集体的教育影响个体,通过对个体的教育影响集体。题干中班主任对小明的教育是通过对集体的教育来影响小明个体的体现,是平行教育原则的体现。
11.利用校园的文化墙和黑板报来影响学生的品德,这种德育方法是()。 A.品德评价法 B.榜样示范法 C.情感陶冶法 D.说服教育法
正确答案:C
解析:利用学校环境影响学生品德,属于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属于情感陶冶法。
12.如果用眼睛注视一朵红花,约一分钟,然后将视线转向身边的白墙,那么白墙上将看到一朵红花,这种现象是()。
A.视觉后像 B.联觉
C.视觉适应 D.感觉对比
正确答案:A 解析:视觉后像是指光刺激作用于视觉器官时,细胞的兴奋并不随着刺激的终止而消失,而能保留短暂的时间的现象。
13.孙老师讲课时,迟到的王娜突然推门而入,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她。学生的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A.无意识记 B.有意识记 C.无意注意 D.有意注意
正确答案:C
解析: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同学们把目光投向王娜,没有预定目的,也没有付出意志努力,因此是无意注意。
14.对于“在天平的一边加一点东西,天平就失去平衡,怎样使天平重新平衡”的问题,儿童不仅会考虑把东西拿走,还能考虑改变另一边的力臂来维持平衡。这表明该儿童处于()。
A.前运算阶段 B.感知运动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正确答案:D
解析: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具有可逆性和补偿性。题干所述是思维补偿性的表现,因此该儿童所处阶段是形式运算阶段。
15.小学低年级学生在教师指导进行识字学习时,有的按字音归类识字,有的按偏旁结构归类识字,这种知识学习的策略是()。
A.组织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资源管理策略
D.精细加工策略
正确答案:A
解析:归类属于认知策略中的组织策略。
16.当其他同学向卓卓借文具时,卓卓从不拒绝。她认为,能够帮助别人满足他人愿望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否则就是坏孩子。卓卓道德发展处于()。
A.相对功利主义的定向阶段 B.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C.寻求认可定向阶段
D.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正确答案:C
解析:处于寻求认可定向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以和谐为导向,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
17.某学生活泼,好动,乐观,灵活,喜欢交朋友,爱好广泛,稳定性差,缺少毅力,见异思迁,他的气质类型属于()。
A.多血质 B.胆汁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正确答案:A
解析:该学生的典型表现符合多血质的气质类型。
18.在指导学生参考面试考试时,除了对面试内容的重点讲解外,教师还非常重视训练学生进入面试考场中的仪表、仪态、眼神以及与考官打招呼等细节,以给考官留下好印象,这是利用了()。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首因效应 D.近因效应
正确答案:C 解析:首因效应是人们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他人作出判断的现象。在面试考试时。注重仪表仪态以及初入考场时与考官的互动等都是为了给面试官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利用的是首因效应。
19.转学生小红在加入新班级之前总是担心不适应新生活,但进入学校和新班级后,她深深感受到了班级的温暖,和同学老师相处也非常融洽,甚至为自己能够进入该班而感到自豪,这体现了群体的()。
A.归属功能 B.支持功能
C.认同功能 D.塑造功能
正确答案:A 解析:群体的归属功能是个体一旦明确自己是属于某个群体的,就能免除孤独与怯懦,获得安全感。在群体中能够感到踏实、感到温暖,甚至会为自己成为其中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20.教师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进行教学材料的组织的阶段是()。
A.关注生存阶段 B.关注学生阶段 C.关注情境阶段 D.关注生命阶段
正确答案:B 解析:根据教师在不同阶段关注的问题不同,福勒和布朗把教师的成长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其中,在关注学生阶段,教师能够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具有不同的需要,题干中描述是处于该阶段的特征。
21.王丽是一名中学生,每次下课总是去卫生间反复洗手,自己也知道没有必要,但就是控制不住,这是()的表现。
A.强迫症 B.焦虑症 C.恐惧症 D.抑郁症
正确答案:A 解析:强迫症有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两种。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强迫洗手、强迫计数、反复检查(例如门是否锁好)、强迫性仪式动作是生活中常见的强迫症状。
辨析题 22.在泰勒的课程原理和评价原理基础上设计的课程评价模式是目标评价模式。
正确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目标评价模式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评价原理”可概括为七个步骤:确定教育计划的目标;根据行为和内容来解说每一个目标;确定使用目标的情境;设计呈现情境的方式;设计获取记录的方式;确定评定时使用的计分单位;设计获取代表性样本的手段。泰勒的评价原理是以目标为中心来展开的,主要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
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
23.教学活动除了发展学生的智力,也应发展学生的品德、体质等。
正确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教学是指在国家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这种教育活动的核心,是学生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积极引导和培养,主动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从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过程。故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24.倒摄抑制是顺向负迁移。
正确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倒摄抑制是指后来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后来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属于逆向迁移,两种学习之间是干扰作用属于负迁移。所以,倒摄抑制是一种逆向负迁移。故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5.所有教学活动中都渗透着德育。
正确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根据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的思想。学校德育工作不仅仅是政教处、班主任、政治老师的事,所有的学科教学中都渗透着德育,在教师备课的教学目标中包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将德育目标融化在一切教学活动中。因此,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简答题
26.简述中学德育的途径。
正确答案:(1)思想政治(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社会实践活动。(3)课外、校外活动。(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6)班主任工作。
27.简述我国中学班级管理的主要模式。
正确答案:(1)常规管理: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订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2)平行管理: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3)民主管理: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法。(4)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28.简述如何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正确答案:(1)培养学生行为的目的性,减少其行动的盲目性;(2)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生活入手培养意志品质;(3)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4)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困难情境,使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各种意志品质。
29.简述教学过程特殊性的表现。
正确答案:(1)认识的间接性。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经验,并在教学中间接地去认识世界。(2)认识的交往性。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特殊的交往活动。(3)认识的教育性。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这种认识是发展,在认识中追求与实现着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与完全人格的形成。(4)认识的引导性。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5)认识的简捷性。学生通过间接知识认识世界,可以减少探索的实践,避免探索的弯路,能够尽快掌握人类的文化精华。因而是简捷的。
材料分析题
30.材料:有一个班的学生习惯乱丢纸屑,屡次教育都无效。有一次,班主任走进教室,见地上有几团纸屑。当时还有三位同学未进教室,老师突然想到这是进行教育的好时机,于是,指着地对大家说:“这儿有几团纸屑,进来的同学却没有捡起来,现在,还有三位同学未进来,我们看看他们会不会发现。”经老师一说,全班同学都瞪大眼睛等着瞧。第一位同学看也不看就冲进了教室:第二位看了一下地面却无动于衷,上座位去了;第三位,一看地上有纸屑,就弯腰捡了起来。全班同学报以一阵热烈的掌声。老师脸上也掠过一丝微笑,他郑重宣布班会开始了。第一个受到表扬的是这位捡纸屑的同学。从此,教室地上看不到纸屑了。问题:分析上述案例中教师运用的德育方法,并说明使用相关德育方法的注意要点。
正确答案:(1)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在此案例中,教师使用的德育方法主要为榜样示范法和奖惩法。榜样示范法是教师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材料中,教师通过让班级学生看到同学捡起丢在地上的纸屑这一行为,使捡纸屑的同学成为同学们注意和学习的爱护环境卫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榜样,从而实现对全班同学培养良好卫生习惯的教育。奖惩法,又叫品德评价法,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促使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督促其不断进步的一种方法。主要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材料中的教师抓住机会及时在全班同学面前对捡起纸屑的同学给予了表扬,不但是对捡纸屑同学行为的肯定和赞扬,而且对全班同学都起到了教育的作用。(2)①运用榜样示范法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选好学习的榜样。第二,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第三,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②运用品德评价法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正确的态度;第二,要公正合理,实事求是,坚持标准;
第三,发扬民主,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第四,把奖惩和教育结合起来,坚持育人为目的,不为了奖惩而奖惩。
材料:小明的父母是房地产开发商,家境很富裕,父母对孩子学习不够重视,没什么成绩方面的要求。小明的生活习惯也较为懒散,经常迟到,学习不努力。此外,小明从一个普通学校转到了省重点学校,成绩跟不上。新学校的同学也常说小明是花钱转来的,不想跟他交流。小明也想跟其他同学交流,但是就是难以融入,导致他的性格越来越内向。问题:
31.从需要的角度分析此学生哪些需要得不到满足?
正确答案:首先,此学生的归属与爱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家庭生活的富裕,并没有让他从父母那里获得应有的关心和爱护,父母对他的学习不重视、无要求,使该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转入新的学校、新的班级,也没有被班级同学接纳,想要与新同学沟通交流的需要难以得到满足,难以融入班级,缺乏归属感。其次,此学生的尊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新同学常说他是花钱转校的,不愿意与他交流并接纳他,他在班级没有自己的地位,也无法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尊重,导致他性格内向。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只有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高级需要才会产生,由于此学生归属与爱、尊重的需要都没有得到满足,自然难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32.如果你是小明的老师,你该怎样引导学生从而满足他的这些需要?
正确答案:作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满足他的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首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示范性和榜样作用。可以率先接纳小明,主动关心他的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交往等情况,为他提供建议和帮助。还可以发动班级的班干部和热心开朗的学生一起帮助他,多多与他沟通交流。其次,应该在私下纠正原本学生对该转校生的误解和偏见。无论该生的家庭背景如何,学习情况怎样,只要转入了班级和大家一起学习,那么就是班级里的一员,是大家的同学朋友。再次,应该和该生的父母沟通,建议他们多关心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生活中要适当地约束孩子的学习行为,使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教给孩子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