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榕意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大庆文化形态之分析

大庆文化形态之分析

来源:榕意旅游网
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09年第3期(总第110期)民族学与人类学

大庆文化形态之分析

博彦贺喜格

(杜尔伯特文化研究会,黑龙江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166200)

要:大庆市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其文化主要有三种形态:一是土著文化,即草原文化;二是移民文

化,即农耕文化;三是工业文化,即近现代文化。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大庆市在发挥工业文化主导作用的同时,要重视农耕文化,尤其要研究和重视草原文化的民族特性,从蒙古族所处的地理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文化、民族特点等实际出发,依托和借助于地域的和民族的载体与形式,使草原文化不仅在传承中发展,也能在与农耕文化、工业文化的交融中更新。

关键词:民族;文化;和谐发展;作用中图分类号:C950.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922f2009)03-0158-04

大庆市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境内辖黑龙江省主要有三种文化形态:一是土著文化,即草原文化

唯一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杜尔伯特蒙古族自

(按地理区域应为草原文化,按照其产生所依赖

治县,东南部毗邻肇源县,历史上也是蒙古族集聚

的生产方式,应为游牧文化,以下称草原文化);的地区。在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抓好民族工作

二是移民文化,即农耕文化;三是工业文化,即近尤其抓好民族文化工作,发挥其思想保障和精神

现代文化。三种文化形态相得益彰,和而不同。支持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其在大庆地区产生并形成影响的时间与空间差异较大,民族历史的文化背景又不尽相同,因而具有许多异同点。因为相同,才构成了社会主义

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民族历史积淀的的、大众的、科学民主的本质特征框架;因为其不

同,又呈现出丰富多彩、争奇斗妍的文化特色。

草原文化,是大庆地区最悠久的土著文化。早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建设和谐社会,在辽金时期,古老的蒙古部落“朵尔边”与“豁罗刺

思”两个部落就在这里生息繁衍。大蒙古国建立初

主要体现在文化上。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中,我

期,成吉思汗的四弟帖木哥斡赤斤分封于大兴安岭东西之地,东境又扩展至嫩江、松花江一带。1293年,即元朝至元三十年,“兀速”蒙古迁徙至嫩江、松花江流域,在两江汇合处北岸建肇州城,即肇州蒙古屯田万户府。他们与“乞里吉思”人一道,主要

从事渔业生产。明嘉靖年间,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

哈萨尔的第十四世孙奎蒙克塔斯哈喇,为辅佐北元大庆市的文化,由于历史进程的特点所决定,

达赉孙库登汗徙牧于大兴安岭以东到松嫩平原,开

收稿日期:2009—04—25

作者简介:博彦贺喜格(包玉林)(1949一),男(蒙古族),主要从事蒙古族文化研究。

158

精华。各个民族,不仅以经济形态,而且主要是以具有特色的文化形态屹立于民族之林。中华民族是一个由最主要的是人的和谐、民族之间的和谐,民族特点们不仅要抓好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同时应下大力

气,抓好文化建设,使各民族文化在和谐、交融中更

新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努力使各民族历史文

化具有时代性,现代文化体现民族历史的传承性,让文化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在民族与民族之间,在

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纽带与桥梁作用。

始称自己的部落为诺恩(嫩)科尔沁部。杜尔伯特

部与郭尔罗斯部(即现在的肇源县与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为科尔沁四部中的两个部。清顺治五年(1648),清廷在蒙地建立哲里木盟右翼杜尔伯特旗和哲里木盟左翼郭尔罗斯后旗。纵观千年风云,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世代居住在这里的蒙古族人

民,在大庆地区演绎着可歌可泣的雄壮史诗,抒写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和谐的游牧渔猎的欢

歌。他们在千百年来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具有独

特民族特点的观念、礼仪、习俗等,以鲜活的生命力

展示着草原文化的风貌。

大庆地区的农耕文化属移民文化,形成时间

只有近百年历史。元、明、清时期,大庆地区一直是杜尔伯特和郭尔罗斯部落的游牧渔猎之地,除清初驿站外,没有其他定居村落。1898年,沙俄

修建中东铁路时,建泰康、萨尔图车站。1904年开始放荒拓垦,大量汉族移民源源不断地涌人大

庆地区。把农耕文化也带到了这里。汉族移民在几十年问,人数就超过了世居的蒙古族,他们不仅带来了汉字、汉语,还把农业生产技术、村落定居方式,价值观念、服饰礼仪、风俗习惯等也带到这里。充满活力的草原文化与博大精深的农耕文

化,在松嫩平原开始了新一轮的交流与融合。

工业文化即近现代文化,其来的更晚一些。解放初期,大庆地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工业企业。1955年,随着松辽石油勘探局开始在安达大同一

带进行石油资源钻探,大批科技人员和解放军官兵

也涌入了大庆地区。“松基三井”喷出工业油流,石油工业蓬勃发展,石油工人也异军突起。他们不仅带来并创造着先进的石油工业科技,也带来并广泛传播着工人阶级的先进思想理念,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

工业文化的时代性和先进性是其最显著的特点。

工业文化形态的形成,不仅使大庆地区的文化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更在文化内涵上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从此,大庆地区的三种文化形态,在工业文化

的引导下,开始了日新月异的进步历程。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同为中华文明的主要源流,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原文化是以中国北

草原为载体,由

生息在这里的先民特别是阿尔泰语系民族和族群

共同创造的文化。该文化是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统一,历经匈奴、突厥、鲜卑、契丹、蒙元、清朝,近

现代几个高峰期的发展,以及与中原文化的长期碰

撞融合后,已经演变为以蒙古族为典型代表的,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文化体系。

草原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持久、广泛、深远的历史性作用。从大量考古发掘发现,草原文化是中华文明升起的曙光,“中华第一

龙”、“中华第一凤”、“中华第一村”、“中华老祖母石雕像”,都印证着草原文化悠久的文化底蕴

和古老的文化遗产。该文化对中国政治经济的影响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年代。从公元前307年,赵

武灵王“胡服骑射”,到西汉初年与匈奴“和亲”、“昭君出塞”;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长江以北尽是夷狄”,到唐代“胡风劲吹”、“自从胡

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成洛”、“胡音胡骑与胡妆,

五十年来竞纷泊”的盛况;从唐代以后,契丹、女

真族先后入主中原,到金主完颜亮迁燕京,设中都,表现出草原民族对中原内地文化的影响持久而渐次高涨。蒙古汗国的建立,使该文化在世界

上的影响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在成吉思汗及其

继承者的推动下,不仅整体上开通了我国与欧亚

各国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也使中国地域文化之间加快了汇聚融合的进程。蒙元“行省制度为后

世各朝代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清朝,草原文化在多领域得到长足发展。

“蒙藏委员会”的成立,更表现出国家政权对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视。一部草原文化史,就是多民族

相互依存,交流融合,共同进步的发展史。

草原文化在内涵上的独特性、原生性、协调性,更使中华文化在一体中体现丰富多彩的多样性。

其崇尚自然,尊崇长生天,自然为本,“天人合一”的素质上反映出来的坚韧品格、勇敢气质、豪放性格和开放的文化心态;其崇拜英雄,“贵壮尚勇”的价

值取向和讲真话,诚实守信为特征的道德理念;以

存、经贸理念和兼容并蓄、天人和谐为特征的和谐

理念等,蕴涵着现代文明赖以传承的精神资源和思与和谐社会构建将产生重要影响。

.159.

人文精神;其践行自由的特质,在民族性格和心理

及多样的贸易需求和灵活的谋生方式为特征的生

想源泉。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对当代现代化建设

农耕文化是以汉族为主体,在广大的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以较为稳定的疆域、耕地和发

达的农作技术为条件形成的文化体系。学术界常以地域分为黄河文化、长江文化或以耕作种类,分为秦岭、淮河以北的粟作文化,以南的稻作文化。正如周书灿先生所说:“早在四五千年前,兴起于黄河中游

地区的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已经展

现了华夏民族的祖先从渔猎向农耕生产过渡的历史风貌,中华农耕文明在气候适宜、土壤肥沃的黄河中

游地区开始形成。与此同时,长江流域的屈家岭文

化和河姆渡文化,也都显示了耕作农业开始出现,中

华民族先民在这里辛勤耕耘,繁衍生息的时代痕迹。夏、商、周时期,农耕业已成为华夏民族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战国、秦汉以后,以男耕女织为特征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在中国古代以农业为主体的复合经济结构中占统治地位。”“田野考古学资料和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我国是世界最早发明蚕桑、缧丝、织绸的国家”。中原是农耕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中华文明在中原得到了充分发育。农耕文

化是中华文化的主要源泉和主要组成部分。农耕文化虽然也是多民族共同创造的,但在上下五千年一脉承传中,主要体现在华夏文化与汉民族的一脉传

承。人们常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至如今,

就是指以农耕文化为主的中华文化在主体民族和主体文化上的一脉承袭,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创造了璀璨的物质文化和丰富的精神财富。从司马迁的《五帝本纪》和《左传》、《国语》及《山海经》等大量神话传说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华夏民族在传说时代就开了农耕文化的文明先河。到公元前500年前后,

以孔子、老子、墨子等思想启蒙为代表的思想家,全

面总结华夏原始文化和早期文明时期的历史文化,创造了世界三大“轴心文明”之一的“中国轴心文

明”。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众多的思想家和丰富的

文化典籍,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无与伦比的巨大

贡献。至于后来的造纸、火药、指南针、活版印刷“四大发明”,更为近现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工业文化源于西方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机械制造业为主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带动了工业的迅猛发展,工人阶级诞生了。经过众

多的科学家、发明家和广大工人阶级的辛勤劳作,

160.

促进了工业革命的成功与工业文化的发展。工业

文化成为了近现代文明的主体。从历史上看,工

业文化的产生也有一个漫长的孕育期。“希腊轴

心文明之后,相继出现了罗马文明”。从公元476年“直到14世纪,欧洲一直处于东罗马封建帝国教会神学的统治之下,学术界称为中世纪,也称欧

洲历史上的第二个黑暗年代。到了十五、十六世

纪,欧洲历史上出现了一场影响整个欧洲文明史进程的文化运动,这就是‘文艺复兴”’。“文艺复兴”主义者。在复兴古希腊轴心文明的基础上,提

出了新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新的科学创造,“就这

样,中世纪的封建帝国制度,教会思想被推翻破坏了,一个以资本主义为社会形态的,以民主与科学为特征的西方近代文明产生了”。工业革命推进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领域、多学科的科技成果,也带动了工业为主的世界主流经济日新月异。人们物质生活资料极大丰富的同时,其精神财富也更为丰富多彩。在众多的思想流派中,马克思、恩格斯标新立异,集人类优秀思想之大成,创立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工业文化更新进步的

必然产物,是工业文化思想知识库中最智慧的新

星。它给人类以崭新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也给世界经济社会带来惊天动地的变革。它所描绘的世界大同的社会蓝图,是人类社会所追求的最高文明的理想。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列宁、毛泽东

等一批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在实践中创造了以

社会主义为社会形态的,在世界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又一现代文明。他们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的伟大革命实践,不仅在理论和实践上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而且使工业文化的形态多样化,使现代文明在内涵上更趋丰富,更为光彩鲜明。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科技高速发展的新的历史时代,中国人民在邓小平理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

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的进步成果,推进着人类社会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取得的辉煌成就,使工业文化为主体的现代文明,谱写出人类文明史上更为灿烂的新篇章。

草原文化、农耕文化、工业文化,这三种文化

形态在大庆地区相辅相成,交融发展,成为该地区和谐社会建设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最有力的思想保障。文化总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点。如何使三种文化形态在保持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整合为具有地域特点的大庆文化。是该地区文化建设中应做好的十分重要的课题。

们的思想和生活。因此,在大庆地区和谐社会建设中,在发挥工业文化先进主导作用的同时,要重

视农耕文化尤其要研究和重视草原文化的民族特

性,从蒙古族所处的地理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文化、民族特点等实际出发,依托和借助于地域的和

民族的载体与形式,使草原文化不仅在传承中发展,也能在与农耕文化、工业文化的交融中更新。

中华文化是几千年交融中形成的和谐统一体,多

元一体是其内在建构,“因为,只有‘多元’而没有‘一体’就会出现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状况,而

草原文化的传承,不只是对弱化的草原文化的保

护,也是对蒙古族民族情感的理解。当前,在传承中发展和交融中更新两方面,特别应重视并抓好

只有‘一体’没有‘多元’,就会缺失生机与活力。

辩证法则和历史逻辑就这样统一于中华文化生命机体之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文化为主导,既能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能保持中华

传承中发展这一方面。惟其如此,才能使广大蒙古族群众从草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得到民族

心理的满足和民族情感的尊重;也惟其如此,才能使大庆地区三种文化形态既坚持社会主义的共同本质特征和方向,又具有地域和民族形式上的多

文化“一体”的整体性,保护和发展农耕文化,尤

其是注重保护和发展草原文化,就能使“多元”更

为丰富多彩。“多元”的和谐,是“一体”完整性的重要保证。和谐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周易》充满了和谐的观念,《论语》、《孟子>、《中庸》等都有和谐思想的论述。和谐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

一直追求的目标。要落实党中央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就应努力建设好大庆地区的和

样性,使大庆地区的和谐社会建设,在民族和谐和文化和谐的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1]波

少布,何日奠奇.黑龙江蒙古部落史[M]哈尔

滨:哈尔滨出版社,2001:4.

[2]吴团英.略论草原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N],光明日

报,2006一02一cr7.

谐文化,让草原文化、农耕文化、工业文化在大庆地区形成整体、辩证、联系的有机整体。

目前,三种文化形态在物化的显性文化层面上,虽迥然有别,但趋同的发展势态是显而易见

的。但是,千百年通过遗传和潜移默化形成的心

[3]江林昌.东西方“轴心文明”的比较[J].文史知识,

2007,(6).

[4]周书灿.嫘祖文化流变[J].文史知识,2007,(4).

【责任编辑龙岩】

理心态上的隐性文化,将持久而广泛地影响着人

AnalysisofDaqing’Scultural

form

BoYanHeXiGe

(Duerbote

Abstract:Daqingisisaboriginal

a

CulturalSemutonomousinar,DuerboteMongolianA

County

166200)

ainmulti—nationalitycity.ThecultureofDaqinghasthreem

one

f0咖s—the

first

one

culture.i.e.grasslandculture;thesecondisimmigrantculture,i.e.farmingculture;the

a

third

one

isindustrialculture。i.e.modernculture.Inthebuildingofharmonioussociety,Daqingshould

attachiminantroleofindustrialculture.Especial-portancetothefarmingculturewhilegivingplaytothedomly,Daqingshouldresearchandpayattentiontothenationalanalysesofthe

charactersofgrasslandculture.Startingfromthe

cultureand

ent,resources,historicalMongolian’Sgeologicalenvironm

on

national

on

characters,thebasisof

Daqingshouldrelytheregional,national

carrier

and

formtodevelopthegrasslandculture

heritage

as

well

as

thecombinationoffarmingcultureandindustrialculture.

Keywords:nafionality;culture;harmoniousdevelopment;role

16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nryq.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