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医内科学试卷B

来源:榕意旅游网
广西中医学院2008~2009学年上学期考试试卷(B卷)

课程名称:中医内科学 适用课程序号: BZ0301007 适用专业年级: 04 对外、05传统、05中医

考试时间:2009年1月13日 15:00-17:30 考试方式:闭卷

姓名 年级 专业 学号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其中1-20题为单选题,在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最佳答案,并把它的标号写在答题卡上;21-30题为多选题,在备选答案中有2~5个是正确的,将其全部选出并将他们的标号写在答题卡上,错选或漏选均不给分) 单选题:

1.泄泻的主要病因是:(c )

A.暑邪 B.水饮 C.六淫 D.湿邪

2.下列哪一项对诊断痢疾最有意义?(c )

A.大便里急后重 B.腹痛腹泻 C.有饮食不洁史 D.大便培养出痢疾杆菌 3.内伤发热中气虚发热的主方应选(c )

A.清胃散 B.归脾汤 C.补中益气汤 D.黄连温胆汤

4.患者咳嗽气粗,痰多色黄粘稠厚,咳吐不爽,胸胁胀满,咳时引痛,身热,口干口粘,舌红,苔黄腻,脉数。其最佳选方是:( A )

A.清金化痰汤 B.沙参麦冬汤 C.二陈汤 D.泻白散

5.喘息气急,胸满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粘腻色白,咳吐不利,或呕恶、食少,口粘不渴,舌苔色白厚腻,脉滑。其辨证属何证?(D )

A.风寒闭肺 B.水凌心肺 C.肝气乘肺 D.痰浊阻肺

6.癎病休止期急躁易怒,心烦失眠,咯痰不爽,口苦咽干,便秘溲黄,目赤,舌红,舌苔黄腻,脉沉弦滑而数。治法是:(B) A.涤痰熄风,开窍定痛 B.清热泻火,化痰开窍 C.补益心肾,健脾化痰 D.补益心脾,健脾化痰

7.胃痛的病因,在感受外邪之中,以下哪一病邪最易导致胃痛?(D ) A.风邪 B. 热邪 C.湿邪 D.寒邪 8.呕吐的基本病机是:(A )

A.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B.脾胃虚寒,胃中无火 C.痰湿中阻,浊气上逆 D.脾胃阳虚,虚气上逆

9.饮食停滞之腹痛,若食滞较轻,脘腹满闷者,其治疗应首选:(A)

A.保和丸 B.枳实导滞丸 C.大承气汤 D.柴胡疏肝散

10.突然呕吐,胸脘满闷,频频泛恶,伴有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濡缓。此乃属呕吐之:(B ) A.饮食停滞证 B.外邪犯胃证 C.肝气犯胃证 D. 痰饮内停证 11.水肿的主要病变脏腑是:(C )

A.肝脾胃 B.肺肝肾 C.肺脾肾 D.肺肝脾

12.身目俱黄,黄色欠鲜明,身热不扬或无热,头身困重,胃脘痞闷,呕恶纳呆,厌食油腻,腹胀便溏,小便短少而黄,口粘,舌苔厚腻微黄,脉弦滑或濡数。治疗的主方是:(C) A茵陈蒿汤 B.大柴胡汤 C.茵陈四苓汤 D.茵陈术附汤 13.治疗水湿浸渍型水肿首选方是:(C )

A.越婢加术汤 B.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C. 五皮散合胃苓汤D.疏凿饮子 14.便血脾胃虚寒证之治疗,首选方是:(C ) A.地榆散 B.归脾汤 C.黄土汤 D.无比山药丸

15.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有尿甜,口干唇燥,神疲乏力,头晕耳鸣,皮肤干燥瘙痒,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病属消渴,辩证为:(B)

A.肺热津伤 B.肾阴亏虚 C.胃热炽盛 D.阴阳两虚

16.头痛头重如裹,四肢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舌苔白腻,脉濡滑,辩证为:(D ) A.风寒头痛 B.风热头痛 C.痰浊上逆 D.风湿头痛 17.黄疸的治疗原则主要是:(D ) A.清热化湿 B.运脾利湿 C.清热退黄 D.化湿利小便 18.脾胃虚寒可引起下列何种血证?(D )

A.鼻衄 B.齿衄 C.吐血 D.便血

19.口渴多饮,烦热汗出,消谷善饥,尿频量多,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滑数。病属消渴,辩证为:( A)

A.肺胃燥热 B.胃热炽盛 C.肾阴亏虚 D.阴阳两亏

20.头痛起病较急,痛剧或拘紧,痛连项背,遇风尤剧,恶风畏寒,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辩证为:( B)

A.风热头痛 B.风寒头痛 C.风湿头痛 D.暑湿头痛 多选题:

21.关于心痛的概念下列哪几项是正确的?ABCD

A.正气亏虚 B.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犯于心脉 C.心脉痹阻不畅 D.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痛疼 E.心悸不安

22.眩晕的病因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ABCD

A.肝阳上亢 B.气血亏虚 C.肾精不足 D.痰湿中阻 E.肝气郁结 23.有关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是:ABCDE

A.肝经郁热 B.瘀血阻滞 C.中气不足 D.阳气虚衰 E.血虚失养 24.黄疸常并见于下列哪些病证:ABCD

A.胁痛 B.胆胀 C.鼓胀 D.肝癌 E.肝郁 25.胁痛主要责之于:BD

A.脾 B.肝 C.胃 D.胆 E.心

26.积聚的病因病机与下列那些有关(ABCD )

A.情志抑郁,气滞血瘀 B.酒食内伤,滋生痰浊 C.寒邪侵袭,留着不去 D.它病转归,日久成积 E.外感风热

27.鼓胀病的发生主要与哪些脏腑有关?ACD A.肝 B.胆 C.脾 D.肾 E.心 28.水肿的基本病机是:ABCD

A.肺失通调 B.脾失转输 C.肾失开合 D.三焦气化不利 E.肝阴虚 29.噎膈痰气交阻证的治法为ACE

A.开郁 B. 滋阴 C.化痰 D.散寒 E. 润燥 30.引起痢疾基本病机是:ABC

A..邪滞于肠,气血壅滞 B.肠道传化失司 C.脂膜血络受伤 D.脾虚失运 E.胃失和降

二、是非题,每题1分,共10分

1.“治外感如将”之意是指外感病证祛邪之法因外邪性质和证候特征不同而采用不同治法,且祛邪务净。( + )

2.积证具有无积块,腹中气时聚时散,发有休止,痛无定处,病程较短,一般病情较轻,

治疗较易等特点。 ( _ )

3.哮因热邪诱发,素体阳盛,痰从热化,属痰热为患,则表现为热哮。( + ) 4.肺胀病变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病及于心。( + )

5.阳水多因风邪外袭,水湿浸渍导致肺不宣降,脾不健运而成。( + )

6.癃闭的病位是在膀胱,但和三焦、肺、脾、肾、肝均有着密切的关系。( + )

7.水肿外感内伤均可引起,但病理变化主要在肺脾肾三脏,其中以肾为本。(+ )

8.已婚男子不因性生活而排泄精液,多在睡眠中发生,每月1次,持续3个月以上,可以诊断为遗精。( _ )

9.内伤发热主要由于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所导致。( +)

10.鼓胀先从眼睑或下肢开始,继及四肢和全身。轻者仅眼睑或足胫浮肿,重者全身皆肿。( _ )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气虚便秘的特征是 ,治法是 ,代表方为 1.粪质不干,欲便不出,便下无力 补气润肠 黄芪汤 。

2.消渴有三消之分,即 、 、 。2.上消 中消 下消

3.厥证的特点有 , 和 。3.急骤性、突发性 一时性 4.治痿独取阳明,其义有二: , 。4.补益后天 清阳明之热 5. 痞满病机的关键是 , 。5. 中焦气机壅阻 脾胃升降失司 6. 癃闭的治疗应根据 的原则,着眼于 。6. 腑以通为用 通 四、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4分

1.癃闭 2.内伤发热 3.黄疸 4.关格 5.痫病 6. 呕吐 7. 喘证

1.癃闭是由于肾和膀胱气化失司而导致尿量减少,排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又以小便不利,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称为“癃”;以小便闭塞,点滴全无,病势较急者称为“闭”。

2.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为基本病机的以发热为主的病证。

3.黄疸是感受湿热疫毒,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表现的常见肝胆病证。

4. 关格是指脾肾衰惫,气化失司,浊毒内蕴,而致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为临床特征的危重病证。分而言之,小便不通谓之关,呕吐时作称之格。

5.痫病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疾病,又名“癫痫”或“羊羔风”。是因气机逆乱、神机失控而致精神恍惚,甚则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移时苏醒,醒后如常人的一类病证。

6. 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胃内容物经食道、口腔吐出的一种病证。 “有物有声为呕”,“有物无声为吐”。

7. 喘证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致肺气壅塞,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五、写出以下内科常用方,每题1分,共10分

1.小柴胡汤 2.小蓟饮子 3.天王补心丹 4.右归丸 5.玉女煎

6.芍药汤 7.补中益气汤 8.定喘汤 9.黄芪建中汤 10.新加香薷饮

1.小柴胡汤: 柴胡 黄芩 半夏 人参 甘草 生姜 大枣

2.小蓟饮子:生地黄 小蓟 滑石 通草 炒蒲黄 淡竹叶 藕节 当归 山栀 甘草 3.天王补心丹:人参 玄参 丹参 茯苓 五味子 远志 桔梗 当归 天冬 麦冬 柏子仁 酸枣仁

生地黄 辰砂

4.右归丸: 熟地黄 山药 山茱萸 枸杞子 杜仲 菟丝子 附子 肉桂当归 鹿角胶 5.玉女煎:石膏 熟地黄 麦冬 知母 牛膝

6.芍药汤:黄芩 芍药 炙甘草 黄连 大黄 槟榔 当归 肉桂

7.补中益气汤:党参 黄芪 白术 陈皮 升麻 柴胡 当归身 炙甘草 8.定喘汤:白果 麻黄 半夏 款冬花 杏仁 桑白皮 苏子 黄芩 甘草 9.黄芪建中汤:黄芪 白术 桂枝 炙甘草 生姜 大枣 饴糖 10.新加香薷饮:香薷 金银花 扁豆花 厚朴 连翘

六、病例分析题,每题7分,共21分

1.夏某,女,32岁,干部。1999年6月10日初诊。 主诉:解稀烂便2天。

病史:因两天前同学聚会,食用过多辛辣之物,并喝白酒后,继而出现解稀烂黄褐色大便,日解3次,伴有腹痛,自服“保济丸”2瓶,未见好转而来就诊,现症见:泻下急迫,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腹痛拒按,烦热口渴,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要求:写出疾病诊断(1分)、证候诊断(1分)与分析(2分)、治法(1分)、代表方名(1分)、药物与用量、煎服法(1分)。 1.诊断:泄泻(湿热泄泻)

分析:根据患者由于食用过多辛辣之物及喝白酒后,继而出现解稀烂黄褐色大便,日解三次,故诊断为泄泻。而患者出现泻下急迫,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腹痛拒按,烦热口渴,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此乃属湿热泄泻之证候。因湿热蕴结,下迫大肠,大肠传导失常,故泻下急迫。肠道气机不利,泻而不爽,故腹痛拒按。湿热下注,则肛门灼热,粪色黄褐,气味秽臭,小便短赤。湿热上扰则烦热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内盛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味:葛根15g 黄芩10g 黄连10g 甘草6g 白芍15g 木香5g(后下) 茯苓15g 车前草10g 日一剂,水煎服。

2. 黄某,女,57岁,渔民。

病史:1999年2月就诊。自诉四肢关节疼痛反复发作十余年,加重一个月,症见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关节肿大、晨起僵硬、棱状变形,四肢肌肉萎缩,筋脉拘紧,肘膝不得伸,疼痛夜甚,遇寒冷加重,舌暗红,脉细涩。 要求:写出疾病诊断(1分)、证候诊断(1分)与分析(2分)、治法(1分)、代表方名(1分)、药物与用量、煎服法(1分)。 2.诊断:痹证(痰淤痹阻证)

分析:久居水上,感受寒湿,日久则损伤阳气,壅滞经络,阻滞气血,故肢体多个关节疼痛;久病入络,寒湿痰瘀互结而不散,故关节肿大、晨起僵硬、棱状变形;筋脉失养,故四肢肌肉萎缩;寒湿为阴邪,其性凝滞收引,故筋脉拘紧,关节曲伸不利,疼痛夜甚,遇寒冷加重;舌暗红,脉细涩为气滞血瘀之征。 治法:化痰行淤,益痹通络.

方药:双合汤加减:桃仁10g 红花6g 当归15g 川芎10g 白芍15g 伏苓15g 半夏15g 陈皮6g 甘草6g 白芥子15g 鲜竹沥8g 生姜6g 水煎服,每日一剂

3. 赵某,男,64岁,工人。

病史:有“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二十多年”,平时嗜食肥甘厚味,常酗酒,一月前出现右胁下痞块,且痞块迅速长大,伴胁痛逐渐加重,痛引背部,拒按,入夜更甚,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大便溏,舌质紫暗有瘀点,脉弦细涩。 要求:写出疾病诊断(1分)、证候诊断(1分)与分析(2分)、治法(1分)、代表方名(1分)、药物与用量、煎服法(1分)。 3.诊断:肝癌(气滞血瘀)

分析:饮食失调,损伤脾胃,脾虚不运,精微变为痰浊,痰阻气滞,肝脉阻塞,渐为肝积,见胁下痞块;气结不行,血瘀日甚,故痞块迅速长大,伴胁痛逐渐加重,痛引背部,拒按,入夜更甚;脾胃运化失司,故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大便溏;舌质紫暗有瘀点,脉弦细涩为气滞血瘀较甚之征。 治法:行气活血,解毒散结。

方药:逍遥散合大黄蟅虫丸加减:

柴胡10g、当归12g、白芍15g、茯苓20g、白术15g、生姜15g、甘草6g、 大黄10g、 黄芩5g、蟅虫5g、水蛭6g、白花蛇舌草20g 生地10g、杏仁6g、桃仁6g、牛漆10g 水煎服,每日一剂

广西中医学院2008~2009学年上学期《中医内科学》考试试卷(B卷)

参 考 答 案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1.C 2.C 3.C 4.A 5.D 6.B 7.D 8.A 9.A 10.B

11.C 12.C 13.C 14.C 15.B 16.D 17.D 18.D 19.A 20.B

21.ABCD 22.ABCD 23.ABCDE 24.ABCD 25.BD 26.ABCD 27.ACD 28.ABCD 29.ACE 30.ABC

二、是非题,每题1分,共10分

1.对 2.错 3.对 4.对 5.对 6.对 7.对 8.错 9.对 10.错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粪质不干,欲便不出,便下无力 补气润肠 黄芪汤

2.上消 中消 下消

3.急骤性、突发性 一时性

4.补益后天 清阳明之热

5. 中焦气机壅阻 脾胃升降失司

6. 腑以通为用 通

四、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4分

1.癃闭是由于肾和膀胱气化失司而导致尿量减少,排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又以小便不利,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称为“癃”;以小便闭塞,点滴全无,病势较急者称为“闭”。

2.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为基本病机的以发热为主的病证。

3.黄疸是感受湿热疫毒,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表现的常见肝胆病证。

4. 关格是指脾肾衰惫,气化失司,浊毒内蕴,而致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为临床特征的危重病证。分而言之,小便不通谓之关,呕吐时作称之格。

5.痫病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疾病,又名“癫痫”或“羊羔风”。是因气机逆乱、神机失控而致精神恍惚,甚则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移时苏醒,醒后如常人的一类病证。

6. 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胃内容物经食道、口腔吐出的一种病证。 “有物有声为呕”,“有物无声为吐”。

7. 喘证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致肺气壅塞,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五、常用方剂,每题1分,共10分

1.小柴胡汤: 柴胡 黄芩 半夏 人参 甘草 生姜 大枣

2.小蓟饮子:生地黄 小蓟 滑石 通草 炒蒲黄 淡竹叶 藕节 当归 山栀 甘草

3.天王补心丹:人参 玄参 丹参 茯苓 五味子 远志 桔梗 当归 天冬 麦冬 柏子仁 酸枣仁 生地黄 辰砂

4.右归丸: 熟地黄 山药 山茱萸 枸杞子 杜仲 菟丝子 附子 肉桂当归 鹿角胶

5.玉女煎:石膏 熟地黄 麦冬 知母 牛膝

6.芍药汤:黄芩 芍药 炙甘草 黄连 大黄 槟榔 当归 肉桂

7.补中益气汤:党参 黄芪 白术 陈皮 升麻 柴胡 当归身 炙甘草

8.定喘汤:白果 麻黄 半夏 款冬花 杏仁 桑白皮 苏子 黄芩 甘草

9.黄芪建中汤:黄芪 白术 桂枝 炙甘草 生姜 大枣 饴糖

10.新加香薷饮:香薷 金银花 扁豆花 厚朴 连翘

六、病例分析题,每题7分,共21分

1.诊断:泄泻(湿热泄泻)

分析:根据患者由于食用过多辛辣之物及喝白酒后,继而出现解稀烂黄褐色大便,日解三次,故诊断为泄泻。而患者出现泻下急迫,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腹痛拒按,烦热口渴,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此乃属湿热泄泻之证候。因湿热蕴结,下迫大肠,大肠传导失常,故泻下急迫。肠道气机不利,泻而不爽,故腹痛拒按。湿热下注,则肛门灼热,粪色黄褐,气味秽臭,小便短赤。湿热上扰则烦热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内盛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味:葛根15g 黄芩10g 黄连10g 甘草6g 白芍15g 木香5g(后下) 茯苓15g 车前草10g 日一剂,水煎服。

2.诊断:痹证(痰淤痹阻证)

分析:久居水上,感受寒湿,日久则损伤阳气,壅滞经络,阻滞气血,故肢体多个关节疼痛;久病入络,寒湿痰瘀互结而不散,故关节肿大、晨起僵硬、棱状变形;筋脉失养,故四肢肌肉萎缩;寒湿为阴邪,其性凝滞收引,故筋脉拘紧,关节曲伸不利,疼痛夜甚,遇寒冷加重;舌暗红,脉细涩为气滞血瘀之征。

治法:化痰行淤,益痹通络.

方药:双合汤加减:桃仁10g 红花6g 当归15g 川芎10g 白芍15g 伏苓15g 半夏15g 陈皮6g 甘草6g 白芥子15g 鲜竹沥8g 生姜6g 水煎服,每日一剂

3.诊断:肝癌(气滞血瘀)

分析:饮食失调,损伤脾胃,脾虚不运,精微变为痰浊,痰阻气滞,肝脉阻塞,渐为肝积,见胁下痞块;气结不行,血瘀日甚,故痞块迅速长大,伴胁痛逐渐加重,痛引背部,拒按,入夜更甚;脾胃运化失司,故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大便溏;舌质紫暗有瘀点,脉弦细涩为气滞血瘀较甚之征。

治法:行气活血,解毒散结。

方药:逍遥散合大黄蟅虫丸加减:

柴胡10g、当归12g、白芍15g、茯苓20g、白术15g、生姜15g、甘草6g、 大黄10g、

黄芩5g、蟅虫5g、水蛭6g、白花蛇舌草20g 生地10g、杏仁6g、桃仁6g、牛漆10g

水煎服,每日一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