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卷第5期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Vo1.27.No.5 2011年5月 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College May.2011 新课程标准下探究式教学原则探讨 张小发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实施新课程以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 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探究式教学也为广大教师所采用。教师在实施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把握这一教学方 式的客观规律,应坚持其教学原则。 关键词:学生;教师;探究式教学;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98(2011)05—0082—03 Discussion on the principles of Inquiry Teaching in the Context of. the Curriculum Standard ZHANG Xiao—fa (Institute of Marxism,Southw ̄t 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 Abstract:Inquiry teaching is the inquiyr—based teaching ̄t/aod.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hte new eurricu・ lure,cultivating studentslndepengdent learning,cooperation learning.i ̄iyr learning has become teachers common view and the method has been used by broad masses of teachers.In using such a method in classroom teaching. we should f Uow hte objective law of hte method and.keep to its principles. Key words:Students;Teachers;Inquiry Teaching;Principles 20世纪9o年代,探究式教学被引入我国,探究 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注重映醒学生的主体意 式教学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是指在教师的积 识,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 极组织和引导下,学生围绕相关主题的问题探讨。通 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过自主和合作的方式发现问题,建构知识和技能,体 验情感的一种教学方式。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 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建构主 推进,探究式教学逐渐大面积地推广且现已成为课 义理论认为,教师不是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学 堂教学的重要方法。把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入课堂。 生也不是简单地接受知识,而是教师采取一定方法 通过探究教学活动,强化学生的探究体验,有利于激 让学生主动地选择、加工、处理并建构知识。在探究 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 式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的主人,探究活动只有 情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通过探究教学活动,促进 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才能激发和调动学 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持续发 生的主体意识,才能使学生在探究中创造性地解决 展,使学生学到终身受用的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 学习中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树立起学生探究主体 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在实施探究式教学时,把握这 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将探究的“主 一教学方式的客观规律,坚持其教学原则显得格外 权”归还给学生。 重要。 教师应树立由教师重教向学生重学、注重传播 一传统知识向注重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 、学生探究主体原则 “认识学生具有作为人所特具的主动性、独立性与创 现代教育显著的特征就是以学生为本,把育人 造性,具有人类特有的思想、情感,以此正确处理教 收稿日期:201l一03—28 作者简介:张小发(1988一),男,四川省大竹县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0级学科教学(思政)专业硕士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 育与社会思潮、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研究。 一82— 育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尊重和保护学生探究主体的地位,引导学生探究并 1.对探究方向的引导 教师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其目的在于达成教学目 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探究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学 生在自己现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 标,使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形成积极的情感、态 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在探究中,教师要采取相应教 学方法和策略,引导学生朝着预定的方向思考;同时 对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生成的消极的、背离引导方 向的思想、行为要就其情况进行分析,逐步引导其步 入正轨。 参与课堂探究。学生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与实践、 积极的探究和发现,最终以最佳的方式将知识、能 力、情感态度融入到自己的学习结构中,建构属于自 己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唯此,才能达到探究效 果、教育目的。因为实践已经证明如果不发挥学生 2.对学生参与探究积极性的引导 的主体作用,那么教师的作用和教育的结果就会几 乎为零。 在讲解《思想政治2必修・政治生活》第三单 元第七课第一框“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 共同繁荣”时,针对两个知识点:“我国是统一的多 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形成了平等团 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笔者先通过播放音乐视频 《爱我中华》,渲染气氛、增加感染,吸引学生注意 力、使学生内心产生共鸣。然后设置了“你能从歌词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 一家’中理解出哪些涵义?”“我们这个家(中华民族 大家庭)是由哪些民族缔造的?”两个问题供学生探 究。学生通过探讨得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伟大的祖国)是全国各 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最后,老师通过总结进一步延 伸学生的结论,得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形成 了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通过此探 究活动,老师将探究“主权”归还给了学生,很好地 完成了对知识点的讲解,达成教学的知识目标;同时 学生通过探究,不仅知道而且更好地理解了相关的 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探究、提升了运用历史知 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增强了对我们中华民族的 热爱之情。 二、教师积极组织和引导原则 (一)教师积极组织原则 教师的积极组织体现在教师对探究情境的组织 上。探究情境是指与学生探究相适应的大环境,主 要指学生探究氛围,探究情境的组织主要指教师对 学生探究氛围的营造。教师要通过利用现代教育技 术等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创设模拟的“真实 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使学生能在“真 实情景”中进行探究。 (二)教师积极引导原则 在课堂探究式教学中,教师的积极引导是一个 重要的原则,表现在教师对探究方向的引导和对调 动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的引导。 师者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在现代教育 理念下,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 极性。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必须对学生积极参与 探究加以引导,使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 动,才能真正通过探究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 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探究过程体验性原则 所谓探究过程体验性原则,是指探究过程更加 注重学生的探究以及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通过此过 程及其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培养学生探究的积极 态度和能力,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首先,由于学生在知识积累和经验阅历程度上 的不同,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会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组织学生积极、 独立、自由地探究,使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获得属 于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其次,在学生个体积 极、独立、自由探究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基础 上,教师应根据班级情况,采取分组的形式,让学生 集体合作、积极讨论、各抒己见、相互交流、形成共识 共同完成对问题的探究。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探 究活动给予足够的支持:要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 见解的机会,要鼓励学生说出问题、想出办法,要使 学生找到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案。最终使学生相互促 进、共同提高。 四、探究主题的问题指向性原则 探究主题的问题指向性是指探究活动以相关问 题为主题,并且坚持探究问题的开放性和可操作性、 新颖性和生活性相结合。 (一)探究主题内容的开放性和可操作性 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探究的主题内 容具有更大程度的开放性,探究内容的开放性和可 操作性在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求实的科学态度等 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探究内容的问题选 择上要树立“尊重教材,超越教材”的教学理念,即 一83— 探究的问题从书本出发,注重学科之间的整合,不断 深化和向更广的领域拓展;同时,要从学生的知识、 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实际出发,探究的难度要符合学 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使探究内容具有可操作 性、学生“跳一跳、够得着”,避免不切实际的跨越 式、跳跃式探究。 如笔者在播放《爱我中华》后所设置的问题之 一:“你能从歌词‘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 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中理解出哪些涵义?”一方面 探究的问题操作性强,学生可以探究出我国有五十 六个民族,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另一方面, 探究的问题具有更大程度的开放性:学生自己理解 歌词有哪些涵义,家如何理解。最终,通过对此问题 的探究,学生们达成一致的共识:我国是统一的多民 族国家。 (二)探究主题内容的新颖性和生活性 美国教育家杜威和我国教育家陶行知都认为 “教育即生活”,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改变课程内容 ‘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 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 系。”【2』因此,教师在使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其探 究主题必须坚持新颖性和生活性原则。要根据相关 的课程内容,从学生13常生活的实际出发,选择鲜活 的新颖事例作为探究的主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 学生在贴近生活的情境中去感受体验,并思考讨论, 最终使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形成积极的情 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达成教学目标。 笔者在讲解《思想政治2必修・政治生活》第三 单元第七课第二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 基本政治制度”时,有意设置了“我们重庆市有土家 族、苗族、回族、满族、彝族、壮族、布依族、蒙古族、藏 族、白族、侗族等众多少数民族,其人口200万左右, 那我们重庆市是否也应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一 探究主题供学生探究。此问题一提出,立刻引起了学 生们的思考,一方面问题设置具有一定的新颖性,满 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另一方 面问题设置具有一定程度的生活性,使学生乐于探 究,尤其是班级中来自重庆市少数民族自治县的同 学。通过探究,学生得出重庆市不适宜实行民族区域 自治,在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县可以建立 自治县。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 理解,也培养了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探究教师反思原则 探究教师反思是指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探究教学 的反思。“反思表示对自己的思想、心理感受的思 考,对自己体验过的东西的理解或描述。也泛指对 各种事物、现象的思考”。 J教学反思是指“教师立 足 教学实践,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为目的, 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教学过程本 身以及教学相关的活动进行理性的审视和分析的过 程”。-4 J探究式教学活动并不因课堂教学的结束而 结束,教师应该主要通过自我评价与学生对课堂探 究式教学评价两方面进行反思。首先是课前对探究 活动设计的反思,即探究活动是否坚持了学生探究 的主体性、探究主题是否生活化,是否根据学生的具 体实际而设计,探究活动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等等。其次是课中对学生探究情况的反思,主要对 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反应的反思,因为课堂上学生对 探究活动的反应折射着教师组织探究式教学的情 况。再次是课后对探究活动是否达成教学目标的反 思,教师应与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通过与学生的课 后交流,调查问卷等形式,收集学生对探究教学的反 映,了解教学效果。通过不断的反思,从而达到完 善、提高探究教学活动的效果的目的。 探究式教学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自 主、合作地进行创造性、能动性的探究活动,并使学 生发现问题、获得知识、体验情感,顺应了“学生希望 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心理需求,具 有明显的科学性、实用性和高效性。在探究式教学 中坚持学生探究主体原则、教师积极组织和引导原 则、探究过程体验性原则、探究主题的问题指向性原 则和探究教师反思原则相结合,才能使探究活动更 完善,达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I]唐智松.探究式教学的基本原则[J].中国教育学刊, 2001(5):l3一l6. [2]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 通知[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 2002/content.61386.htm(2001—06-08) [3]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320. [4-]邹绍清.思想政治教学技术论[M].北京:中央文献出 版社,2010:215. [责任编辑:吕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