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孟子的与民同乐

来源:榕意旅游网
孟子的与民同乐

02-09 孟子的与民同乐

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讲国学经典导论第二章孟子与《孟子》的第九节

子的与民同乐。

孟子听闻齐宣王特别喜爱音乐,于是就问齐宣王说: “一

个人单独赏识音乐快乐呢,仍是与人一同赏识音乐快乐?”齐宣王回答说: “与 人一同赏识音乐快乐。 ”孟子又问道: “与少量人一同赏识音乐快乐呢,仍是与多半人一同赏识音乐快乐?”齐宣王说: “与多半人一同赏识音乐快乐。 ”而后孟子便因势利导,从正反双方面阐发了与民同乐的道理。孟子以为,只需能实

行德政,获得老百姓的拥护,也就是与民同乐。那么,不论古乐仍是世俗之乐,都是能够赏识的。这与孔子的主张有所不一样:孔子只倡导古之乐,而反对郑卫之声等世俗音乐。孟子看法,明显是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所谓“与民同乐”,就是要求统治者关怀人民的疾苦,在他们尽情享福的时候,不要忘掉自己的百姓,更不可以把自己的享福成立在广大人民的难过之上。

不然,这就不是“与民同乐” ,而是“独乐” ,也就必定受到人民的抗争。有一 次,梁惠王站在池沼之上,赏识着他的鸿雁麋鹿,问孟子道: “贤者也以此为乐 吗?”孟子回答说: “贤能的君主不先享受这类快乐,不贤能的君主即便拥有这 些,也不可以获得快乐。只有与人民休戚与共的贤者才能享受真实的快乐。 ”孟子 以为,统治者要“与民同乐” ,这是治国的一个重要原则。孟子不反对统治者追

求安适和快乐,但孟子以为统治者不可以先追求个人的安乐,而要努力与民同乐。他以周文王建灵台为例,从正面说明统治者只有与民同乐,才能获得人民的拥护;相反,像夏桀那样的封建暴君,自以为他拥有天下,就像天上的太阳同样,太阳消逝了,他才会消亡。他只图自己的“快乐”而不管人民的死活,因此老百姓说,太阳啊,你什么时候消逝,我们要与你玉石俱焚。孟子提示封

建统治者,决不可以你一个人快乐,若是老百姓生活在风口浪尖之中, “民有饥

1 / 2

孟子的与民同乐

色,野有饿殍”,你即便拥有亭台楼阁、珍禽异兽,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 ,你也享受不了真实的快乐;即便你自以为“快乐”了,你的这类“快乐”也保持

不了多久。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案例,汉代建筑华丽繁荣的上林苑,唐朝建筑五彩缤纷的华清宫,最后一个个都在人民造反的烈火中变为焦土、化为灰烬。这,又何乐之有?

孟子的“与民同乐” ,包括着关怀人民疾苦,怜悯人民磨难的难得精神。孟子对社会不合理的批评,既深刻又尖利。孟子伸展社会正义,主张社会公正,

敢于为民请命的精神是难得的。同时,孟子又说: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但是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是孟子“与民同乐”思想的提炼,是孟子民主思想的精髓。以天下的欢喜为自

己的欢喜,以天下的忧苦为自己的忧苦。与人民同欢喜,共忧患。这类广阔的胸襟,崇敬的境地,两千多年以来,培养着中华民族,启示了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英豪好汉。宋朝优异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就在他的《岳阳楼记》

中,将这类光芒思想凝固成为千古名言: “天生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更进一步发挥孟子思想,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

责”。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为优异的华夏子女代代传承,并形成了中华民族优异思想文化传统,培养了中华民族的崇高气质。直到今日,它仍保持着强盛的生命力。

2 /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