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类型教育视域下高职“课证融通”教学管理模式研究

来源:榕意旅游网
类型教育视域下高职“课证融通”教学

管理模式研究

学科分类:职业教育 课题类别:重点课题

关键词:类型教育 高职 课证融通 教学管理模式 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1.问题提出

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同年4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的《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提出:试点院校要根据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要求,将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统筹教学组织与实施。

类型教育视域下探讨高职“课证融通”的教学管理模式,对于高职院校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

力,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具有重要意义。 2.课题界定

本研究以高职“课证融通”教学管理模式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研究、个案研究等方法,对类型教育视域下高职“课证融通”教学管理模式的构成、运行、管理、监控、反馈等环节展开研究,借鉴德、英、美、日等国家高职“课证融通”教学管理的经验,从思想认识、制度完善、实践操作等层面提出高职“课证融通”运行的优化策略。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有关高职教育类型属性的研究

①早期对高职教育类型属性的研究是从高职教育的内涵以及特征出发,目的是促进完整高职教育体系的建立。如, 佩兹·汉斯格特与弗拉姆海因·格希尔(Peisert Hansgert & Framhein Gerhil,1990),斯克里布纳·S (Scribner·S,1999)指出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类别之一,为高职教育技术属性的类型确立提供了有力的知识论基础。杨近、姚启和(2000),陈宝瑜(2001),姜大源(2009)提出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类型的高等教育。

②随着研究的深入,对高职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的研究发展到以其为背

景,来完善高职教育模式。如,理查德·普林格尔(Richard Pringle,2011)研究表明,英国的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体系界限分明,职业教育更加追求实用性。苏志刚(2020),李漪(2020),张健(2020)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具体的“类型化”对策,促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2)有关高职教学管理模式的研究

①早期关于高职教学管理模式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指导思想和体系建设。如,托马斯·巴洛赫(Thomas Balogh,1961)倡导以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菲利普·J·福斯特(Philip J. Foster,1965)主张以企业培训为主的实用性职业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方怀志(1996),王智祥,柏伟,江鸣(2000),提出在适应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以及新内涵的前提下,推动以协调与服务为主的高职教学管理模式的建立。

②随着研究的深入,对高职教学管理模式的研究开始倡导多样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如,乌苏拉·贡茨与赫尔曼·赫杰(Ursula Beicht & Hermann Herget,2007),冈特·瓦尔登(Gunter Walden,2009)通过对“双元制”在服务型社会中发展的实证分析,证明“校企合作”教学管理模式的可行性。方华(2007),杨群祥(2008),徐岩(2011)借鉴国外教学管理经验,积极构建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模式,以推动高职教学改革。

(3)有关“课证融通”的研究

①早期对“课证融通”的研究侧重对双证制含义的界定及其实施现状的分析。如,艾利森·沃尔夫(Alison Wolf,1998),史蒂夫·威廉斯(Steve Willams,1999)指出英国国家资格证书框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推动其科学化的措施。虞思(2003),赵丽琴(2004),赵成、陈通(2006) 通过明晰双证的涵义,分析国内外双证书教育现状,提出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有机结合的策略,促进“课证”教育体系的建立。

②随着研究的深入,对“课证融通”的研究开始深入人才培养模式中去,强调具体的课程体系建设。如,安·玛丽·巴什梅克(Ann-Marie Bathmake,2005),安娜·玛丽亚·库佩与贝巴拉·罗瑞(Anna Maria Kuppe & Baibara Lorig 2007)主张设置不同的课程标准和证书类型,以迎合学生不同的职业需要。周大农,戚亚光(2006),刘晓欢,向丽(2008),陈晓琴(2011),李丰(2020),结合具体学科,从课程建设出发,探讨了“课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4)已有研究述评

国内外对于高职教育的类型属性、高职教学管理模式以及“课证融通”的研究为本研究奠定了基础,也留下了空间。已有的研究主要聚焦于高

职教育类型属性的阐释,高职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以及“课证融通”的实施策略。对类型教育视域下高职“课证融通”的教学管理模式的研究较少。以类型教育为背景,探讨高职“课证融通”教学管理模式的构成、运行环境的现状,以及优化措施将是新的趋势。 4.选题的意义与研究价值 (1)理论意义

①拓宽了高职“课证融通”教学管理模式研究的范围。以国外发达国家高职“课证融通”教学管理的经验为基准,探讨其构成和运行,是对我国高职“课证融通”教学管理模式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与拓展。 ②优化了高职“课证融通”教学管理模式的理论构成。对高职“课证融通”教学管理决策中各主体的职责、教师教学素养等方面展开研究,并进一步提出优化方案,丰富了相关理论研究的案例。 (2)实际应用价值

①有利于高职“课证融通”教学管理模式的有效优化。研究有利于明确我国高职“课证融通”教学管理模式的优化目标,提高高职“课证融通”教学管理模式的运行效果。

②有助于推进高职“1+X”证书制度的落实。研究从思想认识、制度完善、以及实践操作等方面提出保障措施,有助于推动高职“1+X”证书制度的实施。 5.课题研究目标 (1)总体目标

为高职“课证融通”教学管理模式有效运行提供优化措施,推进“1+X”证书制度的落实,巩固高职教育的类型教育地位。 (2)具体目标

一是明晰类型教育视域下高职“课证融通”教学管理模式的构成。 二是得出类型教育视域下发达国家高职“课证融通”教学管理的经验,以及我国高职“课证融通”运行环境的现状。

三是提出类型教育视域下高职“课证融通”运行保障的优化措施。 6.研究内容

(1)相关理论问题辨析

“高职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提出的背景、适应的范畴和价值指向。“课证融通”的概念,所蕴含的教育理念、教育主体及其关系、运行组织结构及其组织原则和最终达到的人才培养规格及其社会效益。

(2)类型教育视域下高职“课证融通”教学管理模式的构成 高职“课证融通”教学管理决策中学校、行业、企业、培训机构的职责及其保障规则;课程群的设置与开发的原则、基本方法与运行规则;教师教学素养的要求及其形成路径,学校和行业企业教师资源的共享方式;教学过程的管理、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

(3) 国外发达国家高职“课证融通”教学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德国“双元制”中“课证融通”的指导思想、考评规则等的具体内容,英国资格与学分框架(QCF)中、美国社区学院等职业院校中“课证融通”的决策体系,日本高等专门学校中的学历教育与技能证书教育的融合衔接办法。上述国家“课证融通”教学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4) 类型教育视域下高职“课证融通”运行保障的现状及优化 “课证融通”运行需要的学制、学分换算、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其与“课证融通”运行的规范制度环境存在的差异。这种差异存在的意识上、规则上、实践操作中的原因。思想认识、制度完善、及实践操作层面优化的措施。

(5)类型教育视域下高职“课证融通”教学管理的案例分析 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课证融通”的决策系统、课程群的设置与开发、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和教学质量的测量

与评价的构建。“课证融通”教学管理模式运行的保障制度的优化措施。 7.研究重点

一是厘清类型教育视域下高职“课证融通”教学管理模式的构成。 二是国外发达国家高职“课证融通”教学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三是类型教育视域下高职“课证融通”运行保障的现状及优化措施。 8.创新之处

(1)研究思路上。本研究基于类型教育视域,始于文本规范分析、国外经验总结,到现状实证调查及优化,再到案例具体分析,具有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的结合,一般规律的总结与具体个案的分析。

(2)研究方法上。在方法选择、数据处理等方面,竭力使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做到规范、科学且具有代表性,得到的结果及其处理过程具有科学性与规范性。

(3)结果应用上。本研究力图实现从理论分析走到实践现场,从理论批判走到实践改进,从文献分析到现实调查的结合。 9.研究思路

第一步,对高职教育类型属性、“课证融通”教学管理模式等相关理论问题进行辨析。

第二步,解构类型教育视域下高职“课证融通”教学管理模式。 第三步,总结归纳德英美日高职“课证融通”教学管理的经验启示。 第四步,探讨我国高职“课证融通”运行保障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优化策略。

第五步,对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及运行进行解析。 10.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对国内外有关高职教育类型属性、“课证融通”教学管理模式等文献进行分析,解构类型教育视域下高职“课证融通”教学管理模式,以及其运行的保障制度。 (2)比较分析法

从课程设置、学分互换标准等方面,比较分析德、英、美、日本的“课证融通”教学管理模式。同时考虑制度环境、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校企合作的差异,总结归纳其可借鉴的经验。 (3)调查访谈法

为了解我国高职“课证融通”运行保障的现状,拟访谈地方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职业院校教师、行业企业人员,学生各10名,通过结构性访谈,明晰“课证融通”运行规则与实践操作过程中的重难点。 (4)个案研究法

本研究将对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课证融通”教学管理模式的构成,运行保障进行分析,为我国高职院校类型教育视域下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及运行提供可借鉴的案例。

图1 技术路线图

11.实施步骤

(1) 2020.08-2021.04 相关理论文献和经验研究文献的搜集、整理,研究方案的设计与修正,对国外发达国家教学管理经验进行总结归纳。

(2) 2021.05-2021.10 将选取地方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职业院校教师、行业企业人员,学生各10名,对高职“课证融通”运行与实践操作中的重难点进行问卷调查和结构性访谈,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3) 2021.11-2022.05 分析国外相关文献,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探究我国高职“课证融通”教学管理的优化路径。对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管理模式进行个案分析。 (4) 2022.06-2022.12 论文写作发表,研究报告的撰写,讨论与定稿,结题。 12.预期成果形式 (1)中期成果

① 文献综述报告一份。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高职“课证融通”教学管理模式的文献,归纳和总结已有研究的主要思想和基本观点,分析其成就与局限,形成一份文献综述报告,为该课题的研究奠定文献基础。

② 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2篇以上论文。其中,重点期刊上发表1篇以上,中期发表1篇以上。可能的主题包括:类型教育视域下高职“课证融通”教学管理的要素构成及其实现路径;德美英日高职“课证融通”教学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与启示。

③ 参加每年举办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管理等会议,通过大会主题发言等方式进行交流。

④ 制定一份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课证融通”教学管理模式的教改方案。 (2)最终成果

一份较高质量的研究报告、2篇以上发表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上的学术论文。 13.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前期相关研究成果、核心观点 (1)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

申请人本科毕业于湖北大学数学系,硕士、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并在清华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从事过博士后研究,目前在××××××担任教授职务。

申请人长期研究世界各国职业教育教学管理问题,具有较为深厚的知识积累,熟练掌握实证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围绕职业教育教学管问题进行了国际比较和国内大数据调查研究工作,对相关问题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一定影响的研究成果。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 1 部,在北大核心和南大核心等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等期刊全文或者摘要转载。2015 年获得“南湖学者”称号,是××××××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带头人。

申请人主持完成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项目、北京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等省部级项目,参与过教育部、财政部、国资委等部门委托的大型课题的调研工作,撰写了数十万字有关职业教育发展的研究报告,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扎实的理论依据。

主要参加者由5名高校的专任教师和4名研究生组成。其中3名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正高1名,副高2名,讲师1名。主要参加者都主持或参与过省部级以上课题,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发表了较高水平的相关论文。 (2)前期相关研究成果

表1 负责人近五年内以第一作者(独著)在中文(南大)核心(国家级出版社)发表的论文(专著)

题 目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意蕴、困境及对策 职教教育硕士设置目标实现的困境与对策 新时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价值导向及实现策略 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发展研究 英国高等教育普职融通运行机制及启示 中职师资培养目标的演变及展望——基于“十五”至“十二五”政策文本的分析 继承与变革:21世纪欧盟职教师资的质量保障 ——基于德芬奥职教师资培养的分析 美国私立高校财政资助分类管理制度的变迁及启示 期 刊(出版社) 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 职教论坛 教育与职业 高教探索 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 当代经济管理 瑞士职业教育交互式教学视频资源开发的经验及启示 “一带一路”语境下职教集团办学的目标与路径 德国职业教育契合“工业4.0”发展的策略及启示 筛选假设理论视阈下工士学位制度的构建 QAA 评估视阈下英国高职院校质量保障机制及启示——以诺兰德学院为例 “一带一路”我国内陆节点城市职业教育差异化发展研究 OECD技能战略及启示 面向2035年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目标与策略 中国技能型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及提升策略——基于1995-2014年统计数据的分析 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的价值诉求与实施策略 印度私立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改革及借鉴 MOOCs对地方高校发展的影响及其应对 中国公办高校学费标准研究 表2 负责人近五年内主笔或参与撰写的代表性研究报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职教论坛 现代教育管理 职教论坛 职业技术教育 职教论坛 当代经济管理 职教论坛 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高教探索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名 称 报告去向 主要贡献 “四化同步”背景下北京市职业教育的总体布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主 笔 局和宏观结构研究 规划办 湖北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转型协调发展的宏观湖北省教育厅 主 笔 结构研究 “四化同步”背景下湖北省职业教育宏观结构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主 笔 研究 办 社会转型发展与地方高校教育结构调整的关系教育部规划司 核心参与 研究 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教育部规划司 核心参与 式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总体布局和宏观结构研究 (3)核心观点

①论文《英国高等教育普职融通运行机制及启示》的主要观点:经济发展的利益驱动、教育公平的价值追求、质量要求的趋同转变,推动着英国完成了从二元制到一元制的普职融通改革。完善中国现代高等教育机制需要构建普职融通的有效通道,市场主体参与的普职融通管理模式,质量归一的普职院校质量评价体系。

②论文《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发展研究》的主要观点: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发展目标为培养适应社会转型发展的公民,积累匹配产业结构调整的技能资本。我国职业教育面

临校企合作主体内生动力不足、全面育人功能缺失、相关利益主体权责不清、合作领域单一的发展困境。深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需要社会转型、产业升级、政策引导、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等动力驱动,从建设校企一体化育人平台、明晰相关利益主体所需承担的权责利、扩宽校企合作领域、构建多元融合的评价标准四方面来加以实施。

③论文《新时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价值导向及实现策略》的主要观点:依据应对产业结构升级、满足人民获得感提升、实现自身发展的使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应着重于道德素质、创新创业能力、岗位转换能力、获得幸福的能力。 实现上述价值导向,需要强化高职教育相关主体对人才培养质量价值导向的认同度,聚焦国家开放发展战略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搭建开放融合的校企一体化平台,建立多元系统的院校管理体系。 同时,需要多部门联动构建优化技术技能人才获得感的社会环境,突出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校企的主体地位,落实多元评价标准,推动高职走出去战略实施的保障体系。

(4)社会评价

《全球语境下职业教育发展核心价值观的反思与深化》《德国职业教育契合“工业4.0”发展的策略及启示》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博弈论视野下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困境与对策》在知网上被下载545次,被引用25次;《“一带一路”我国内陆节点城市职业教育差异化发展研究》在知网上被下载468次,被引用6次。 14.主要参考文献

[1]刘晶晶,和震.“双高计划“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设预期与推进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20)(1):115-122.

[2]汤杰,石伟平.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政策工具:回归与展望---基于1995-2019年高职政策文本的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20(1):45-52.

[3]李鹏,石伟平.中国职业教育类型化改革的政策理想与行动路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内容分析与实施展望[J].高校教育管理,2020(14):106-114.

[4]周波,杨晓蝾.产教融合视野下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管理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19(20):90-92. [5]刘骞,沈言锦,黎休良.“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重构研究[J].成人教育,2020(5):74-78. [6]余彬.“大职教观”视域下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的实施[J].教育与职业, 2020(11):20-27.

[7]林夕宝,余景波,刘美云.1+X证书制度下高职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融合探究[J].职业教育研究,2020(1):4-11.

[8]孙善学.对1+X证书制度的几点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72.

[9]姜大源.跨界、整合和重构: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三大特征——学习《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体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9-11.

[10]张斌.技术知识论[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11]张健.职业教育的凝思与创新[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

[12]周明星.中国职业教育学科发展30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3](法)爱弥尔·涂尔干,马塞尔·莫斯.原始分类[M].汲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8. [14]李玉珠.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及其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4(10):109. [15]姜大源.为什么强调职教是一种类型[N].光明日报,2019-03-12(13). [16]姜大源.职业教育:类型与层次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11.

[17]姜大源.跨界、整合和重构: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三大特征---学习《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体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10.

[18]徐国庆.确立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是现代教育体系建设的根本需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1):1,1,4-6.

[19]杨近,姚启和.高等职业教育概念的界定———兼谈高等教育类型的区分[J].教育与职业,2000(8):16-18. [20]王明伦.高职本科发展定位研究[J].高教探索,2015(11):94-98.

[21]鄂甜.德国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改革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8(1):66-71.

[22]斯格特·派泽特,格茜尔德·弗拉姆汉.联邦德国的高等教育结构与发展[M].陈洪捷,马清华,译.北京:北京 大学出版社,1993:18.

[23]温亚丽.论“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1 (26):29-30. [24]刘炜杰.1+X证书制度下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研究[J].职教论坛,2019(07):47-53.

[25]李寿冰.高职院校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0):25-28. [26]课题组.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沟通与衔接研[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2):8-21. [27]许远.双证结合的职业院校课程结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6(16):44-47.

[28]陈爽,冀国峰.欧亚五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及对我们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 2001(24):56-61. [29]刘爱青.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转换机制与对策分析[J].职教论坛, 2006(3):47-49.

[30].Bendavid J. Centers of learning: Britain, France, Germany, United States: an essay[M]. New York : McGraw-Hill, c1977.

[31].Forest F, Altbach P.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Higher Education[M]. Cham: Springer, 2006.

[32].Kehm, B M. Higher education in Germany. Developments, problems and perspectives[M]. Wittenberg: Institut für Hochschulforschung,1999.

[33].Peisert H, Framhein G. Systems of higher education: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M]. New York: 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for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1978.

[34] Kerr C. The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learning and the nationalisation of the purposes of higher education: Two 'laws of motion' in conflict?[J].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990. [35].Ostermann H. 'Rotten at the Core?' The Higher Education Debate in Germany[J]. German Politics, 2002, 11(1).

[36].Ziegele F. Classifc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he European Case[J]. Pensamiento Educativo. Revista de Investigación Educacional Latinoamericana 2013, 50(1). [37] DECD,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J], V01.7 no.1, march 1995.

[38] Cleary M, Flynn R, Thomasson S, Employability skills from framework to practice: an introductory guide for trainers and assessors[M].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raining, Canberra, 2006.

[39] Nagendra KM. A new evolutionary model for employability skills development[J]. J Eng Sci Manag Educ, National Institute of Technical Teachers’ Training & Research, 2012, 5(1):342–346.

[40] Loma Unwin, Alson Fuller, Jill Burbin and Michael Young. What Determines the Impact of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A Literature Review[J]. 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004, 3(2).

[41] Gill Helbyet. Preparing students for the New York Order: the Case of Advanced General Nation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J]. 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1998, 24(1). [42] Eric Davis.Citizenship,Higher Education,and Neo-Liberal Globalization[EB/OL]. (2008-9-18)[2020-3-16]. http://journals.ufv.ca/rr/RR21/article-PDFs/davis.pdf.

课题编号:905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