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
综合实践活动是为了改革中国教育弊端而提出来的一种新型的课程,它不同于原有课程中的学科课程,是一种基于学习者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社会,在以学生自主活动为特征的实践操作中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科学结论、发现新知识的课程形态。其课程价值是把以知识为中心转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上,强调学生多样化发展的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因此,我们从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出发,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构建了开放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参与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后,我觉得如何把学生短时间的兴趣转化为长久的志趣得是比较难掌握的。
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学生自主选择的、直接体验的、研究探索的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因此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是: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尊重学生基于自己的需要、动机和兴趣所选择的活动内容与方式。可是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过程中,如果完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独立自主地选择并确定研究主题,则会影响课程实施与管理的有序性,影响学生研究的深度和教师指导的有效性;如果是教师为学生预先选择并设定研究主题,则又将遏制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从而影响学生对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上个学期,我在我们班组织开展《走进大自然》这一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的目的在于:⑴、知识,通过活动是学生了解大自然,深刻理解自然与人类社会密不可分、息息相关的联系。⑵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调查研究、动手实践、运用创新和手记处理信息的能力。⑶情感:热爱大自然,培养对自我、对社会的责任感,具有环保意识。在实施过程中,我体验到了开展活动的不易。这一系列活动包括:“到大自然中去写生”、“制作昆虫标本”、“调查身边的环保现状”、“设计环保宣传画”、“进行环保宣传”等几个小主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进行选择并设计好具体方案。
我们发现学生在确立自己的探索专题,进行方案设计时,还是有一定的兴趣,比如“调查身边的环保现状”,有的小组说要上网,要回家请教爸爸、妈妈,要实地考察,到菜市、公园里看看。有的小组选择“设计环保宣传画”决定先查找资料,看看别人是怎样设计的,再动手。可是一个星期之后,我让各小组拿出他们的作品时,只有一个小组是作了调查的,其他小组要么没写,要么只有区区一两条学校操场有点脏,便草草了事。至于那个设计宣传画的小组,连个草样都没有。
为什么学生在根据方案设计开展实践活动时,就显得兴趣不浓,甚至有种厌倦的情绪呢?在刚开始上综合实践活动课时我曾做过调查,根据问卷分析: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最喜欢的课,而且学生也很乐于和他人合作,并且认为自己有调查、收集信息的能力的人占大部分。可是学生为什么会兴趣不高呢?经过分析,我意识到:我是从成人的视角来为学生确立专题,其实这并不一定是学生喜欢的专题。忽视了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是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兴趣。
因此确定研究的主题必须考虑该主题是不是学生真正感兴趣的,是不是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从有趣开始,毕竟学生还只有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能力水平等方面的限制使学生还不具有独立调查,完成调查报告的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活动的助长剂。但在选择活动的专题时,还必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完成活动必须要具备的客观条件,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完成的研究活动。因为,如果让学生只凭自己一时的喜好、冲动,去研究现有条件不能达到的东西,一次次的碰壁会冲淡学生的兴趣,消磨掉他们的意志的。
由于综合每一项课题研究的顺利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题的选题。因此课题易小不易大。小课题的研究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课题,模拟教育科研的方法,自主探索、自主发现、自主创新,在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
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和参与。指导时我们尽量注意启发性、全员性和差异性。教师不给学生提供现成的答案,教给学生方法,介绍一些资料或带学生到阅览室进行专项的查找,有些问题还需学生自己去尝试,去体验甚至在失败中获得经验。研究的课题确定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设计好方案,使学生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对整体探索有一个比较完整清晰的了解。并且在活动的过程中应该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活动体会交流,为同学之间提供取长补短提供机会。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课程学习中的重要领域,综合实践活动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因此主题的选择范围很广,教师的任务就是挖掘出适合的各种题材提供给学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