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唐朝、吐蕃及南诏在西南地区的角逐

来源:榕意旅游网
第31卷第1期 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V0l_31.No.1 2011年2月 JOURNAL OF HUIZHOU UNIVERSITY Feb.2011 唐朝、吐蕃及南诏在西南地区的角逐 李中和 (惠州学院思政部,广东惠州516007) 摘要:七世纪初,松赞干布建立了吐蕃奴隶制政权,随后便向周围地区扩张势力。吐蕃势力进入云南洱海地 区,威胁着唐朝的西南边疆。南诏在唐朝的支持下统一洱河地区,成为唐朝遏制吐蕃势力的西南屏障。南诏的扩张 与唐朝的利益发生冲突,导致战争爆发,南诏遂弃唐而投蕃。吐蕃对南诏实行的民族剥削和压迫政策,使南诏再次 归附唐朝。唐朝与南诏结盟,共同抗击吐蕃。这一时期,西南地区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唐朝、吐蕃及南诏之间错 综复杂的三角关系。 关键词:吐蕃;唐朝;南诏;民族关系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34(2011)01—0071—05 云南自古以来就是部落林立的多民族地区。在今 经形成了力量较为强大的蒙舍诏部落。在诸蛮部中, 云南洱河周围,散居着六个较为强大且互不统属的酋 南诏已具备了统一洱海诸部的经济和政治实力。南诏 邦,称之为“六诏”,其中蒙舍诏地处最南,故称南诏。 与吐蕃隔远,受吐蕃影响较小,与唐朝联系更加密切, 蒙舍诏建立后就与唐朝保持了密切的联系。七世纪初 对唐廷“更效忠赤”,“率种归诚,累代如此。”653年,南 崛起于青藏高原的吐蕃,在与唐朝争夺河陇、西域等地 诏首领细奴罗遣使朝贡,并获赏赐锦袍。其后的数代 的同时,还在滇西洱河地区展开激烈争夺,给唐朝西南 首领如罗盛、盛罗皮、皮罗阁等都曾至长安入朝觐见, 边境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遏制和抵御吐蕃势 并得到赏赐或者封敕官职。在吐蕃南下洱海地区后, 力,唐朝扶持蒙舍诏统一洱海诸蛮部,建立臣服的南诏 南诏积极讨伐叛唐降蕃的群蛮,所有这一切都深得唐 政权,使其成为遏制吐蕃势力的西南屏障。依靠唐朝 廷的信任。因此,无论在经济方面,还是在政治方面, 扶植而建立政权的南诏,却为实现独霸云南的目的而 南诏都是唐朝在西南地区抵御吐蕃、实现对洱海诸蛮 不停地扩张势力,致使与唐朝的利益发生冲突,从而导 羁縻统治的最理想、最可靠的代理人。 致天宝战争爆发,南诏遂弃唐而投蕃。吐蕃对南诏实 在唐朝的大力扶植下,南诏开始了兼并其它诸诏、 行的民族剥削和压迫政策,使南诏深感苦痛,并产生摆 统一洱海的行动。在这一过程中,南诏首先兼并的是 脱吐蕃、归附唐朝的念头。在唐朝的积极争取下,南诏 其近邻蒙裔诏。《新唐书・南蛮传》记载,蒙{骜诏“其王 再次归附唐朝。 嵩辅首死,无子,弟祛阳照立。祛阳照死,子照原立,丧 明,子原罗质南诏。归义欲并国,故归其子原罗,众果 一、唐朝对南诏的扶植及南诏国的建立 立之。居数月,使人杀照原,逐原罗,遂有其地。”其后, 唐朝初期,洱海地区有六个部落政权,称为六诏, 南诏进军西洱河,皮罗阁及其子阁罗凤率兵又攻取石 南诏属六诏之一,本称蒙舍诏,因其在诸部之南,故称 桥城(今云南下关)和石和城(今云南凤仪)。736年, 南诏。在洱海地区诸蛮部中,南诏的社会经济较为发 南诏在剑南节度使的干预下兼并了越析诏。737年, 达。《蛮书》卷五说:蒙舍川“地气有瘴,肥沃宜稻禾。 皮罗阁攻取河蛮的太和城(今云南太和)与大厘城(今 又有大池,周回数十里,多鱼及芡之属”,“邑落人众, 云南喜州)。之后,皮罗阁于苍山、洱水交接孔道处筑 蔬果水之味,则蒙舍为尤殷。”可见,蒙舍诏的农牧业经 龙口城作为北防城堡。皮罗阁又率军击溃浪穹诏、施 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吐蕃势力进入洱海地区之前,已 浪诏及迳赕诏三诏的联合进攻,三诏兵败被迫退保剑 收稿日期:2010—08—10 基金项目:惠州学院博士启动项目(c509・0l12) 作者简介:李中和(1975一),男,河南驻马店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民族法学、民族史及法制史。 ・72・ 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 1年第31卷 川I、野共川等地,其故地尽为南诏占据。在唐朝的支持 下,南诏统一了洱海地区,从而成为主导西南地区的强 大的政治力量。 力仅局限在滇西一隅,其势力的日渐强大使唐朝另眼 相看。《旧唐书・南诏蛮传》说:“归义(皮罗阁)既并五 诏,服群蛮,破吐蕃之众兵,日以骄大。每入觐,朝廷亦 7xll@L异。”南诏欲扩张势力,唐廷则要加以抑制,双方的 矛盾遂开始凸现。唐朝与南诏的矛盾起因首先表现在 对滇东爨区的争夺方面。虽说滇东已归附唐朝,但唐 朝在这里的统治不稳固,滇东爨区实际上处于爨氏家 族的掌控之下。南诏也早有心将滇东纳入其版图。为 为嘉奖皮罗阁统一洱海的伟大功绩,738年,唐王 朝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赐名“归义”,并给其加官 进爵。《旧唐书・南诏传》卷197记载:“开元初,逻盛 死,子盛逻皮立。盛逻皮死,子皮逻阁立。二十六年, 诏授特进,封越国公,赐名日归义。其后破洱河蛮,以 功策授云南王。归义渐强盛,余五诏浸弱。……归义 既并五诏,服群蛮,破吐蕃之众兵,日以骄大。”唐政府 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标志着南诏国政权的建立。739 年,南诏徙治太和城,成为唐朝抗御吐蕃的西南屏障。 南诏国的建立结束了洱海地区长期分裂割据的混乱局 面,对西南地区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唐 朝的支持下,南诏率众抗击吐蕃势力,致使吐蕃势力退 守于浪穹(今云南洱源)一带。唐朝也收复了洱海地 区,重新巩固了对洱海地区的羁縻统治,这对于该地区 社会秩序的稳定、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及各族人民 的安定团结非常有利。 二、天宝战争导致南诏与唐朝关系破裂及 南诏与吐蕃结盟 738年,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唐诏双方的友 好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于对唐朝的感激,南 诏在建国后的一段时间里与唐朝精诚团结,共同抵御 吐蕃势力。唐廷对南诏在抗蕃斗争中不遗余力的表现 颇为满意。不过唐朝与南诏的这种联合只是暂时的有 利可图,互相利用而已。对唐朝来说,吐蕃势力的南下 严重威胁着其西部边疆的安全,受其羁縻统治的洱海 诸蛮却根据各自的利益在唐、蕃之间反叛无常,时局对 唐实为不利,而在西南洱海扶植一个强大的藩屏南诏, 既可抵御吐蕃锋芒,也可巩固其在西南地区的羁縻统 治。从南诏来看,当时尚力弱势孤,需要借助唐朝力量 才能兼并其余五诏,统一云南。为此目的,只有依靠唐 朝,与唐朝搞好关系,才能求得发展,待势力强大后独 霸西南。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友好关系,本质 上就是一种互为利用的关系。然而,唐朝对南诏的扶 持是以南诏服从自己的利益为前提的,唐朝不希望南 诏强大到脱离其控制、危及其利益的程度,南诏自然也 不愿意满足仅局限在滇西一隅的藩屏角色。南诏势力 的逐渐强大及新的扩张不可避免地危及到唐朝在西南 地区的统治。 南诏兼并诸诏、统一洱海地区之后,并不满足于势 了加强对滇东的控制,唐朝决定打通南北交通线,将戎 州都督府和安南都督府连接起来。745年,剑南节度 使章仇兼琼派人到安宁筑城,以此为据点,开通自安南 都督府(今越南河内)北经步头(今云南建水)、安宁到 达戎州都督府的步头路。筑城修路是唐朝巩固姚州、 抗击吐蕃、控制爨区的战略举措,唐朝筑安宁城后,便 把爨地控制于自己掌心之中,这意味着爨氏家族独霸 滇东的局面即将结束。诸爨酋长为此惊恐不安,他们 联合起来,以筑安宁城使南宁州地区赋重役繁为由,杀 死筑城使,捣毁安宁城。皮罗阁奉唐之命协同李宓等 人出兵镇压爨氏反叛。然而,唐军撤走后不久,南诏乘 机兼并爨区占据滇东地区。唐朝曾多次派人与皮罗阁 进行交涉,但均无果而归,至此,双方的矛盾渐趋明朗。 745年,皮罗阁卒,唐册封阁罗凤为云南王,加授 阁罗凤子凤伽异上卿兼阳瓜州刺史、都知兵马大将。 阁罗凤取得南诏王位后,继续向外扩张势力。为了加 强对滇东的控制,阁罗凤率军打击滇池地区的诸爨残 余势力,将滇池一带的二十余万白蛮强行迁至大理,并 将本族乌蛮人从滇西迁至滇东各要塞屯驻。南诏的势 力扩张,尤其攻取安宁城后的“日以骄大”,直接威胁 到唐朝对云南的统治,唐朝对此颇为不满,虽然没有立 即兴师问罪,但也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对南诏施加压 力。唐朝曾企图用阁罗凤的异母弟诚节来取代阁罗凤 为云南王,迫使南诏服从唐朝的利益。南诏对唐朝的 加紧控制以及唐朝边疆官员的横行不法行为也极为不 满,南诏与唐朝之问的关系遂日趋恶化。” 唐朝再也无 法容忍阁罗凤继续扩张势力,坐大云南,于是便暗地里 秣马厉兵,制定北攻南进政策,准备出兵南诏,以武力 夺回被占爨地。至此,唐朝对南诏的政策由扶植转变 为抑制,最后便是军事征伐。 749年,唐玄宗任命熟知云南情况的鲜于仲通为 剑南节度使,招募兵马,准备南下进攻南诏。750年, 阁罗凤按照惯例携其妻女至都督府拜见云南太守张虔 陀。张虔陀不仅想侮辱其妻女,还要勒索财物。之后, 张虔陀又“遣人骂辱之”。对于张虔陀之辈的横行不 第1期 李中和:唐朝、吐蕃及南诏在西南地区的角逐 ・73・ 法行为,阁罗凤曾多次向唐廷申诉,但唐廷置之不理。 阁罗凤忿怨,出兵姚州,杀死张虔陀,夺取唐朝32个羁 縻州。在这场南诏与唐朝的冲突中,“张虔陀事件”只 不过是引发天宝战争的导火线,其实质是南诏的势力 扩张与唐朝的利益冲突而导致的双方矛盾激化的结 果。751年,唐遣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和安南都护王 知进率军征讨南诏。大军将至,阁罗凤遣使谢罪,请求 和解,表示愿奉还所占唐朝土地、姚府战俘及所掠财 文献均有记载。《旧唐书・南诏蛮传》载:“自是阁罗凤 北臣吐蕃,吐蕃令阁罗凤为赞普钟,号日东帝,给以金 印。蛮谓弟为‘钟’。时天宝十一年也。” P.T.1287 号敦煌文书《赞普传记》亦载:“南方之东(下)部,南诏 地面,有谓白蛮子者,乃一不小之酋长部落,赞普以谋 略封诏赐之,南诏王名阁逻凤者遂来归降,前来致礼。 赞普乃封之日‘钟’(弟),民庶皆归附庸,(吐蕃)地域, 增长一倍。以南诏王降归吐蕃为民之故,唐廷政权大 为低落,且极为不安。” 南诏背叛唐朝与吐蕃正式结 盟之后,其与唐朝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暂时中断。 物,复置安宁、姚州都督府,并诚切地陈述双方交战之 利害,其结果恐为吐蕃坐收渔利。鲜于仲通拒绝接受 其建议,并固执地对南诏发动进攻。阁罗凤急忙遣使 至浪穹向吐蕃御史论若赞求援,论若赞“通变察情,分 师人救”。双方大战于西洱河,唐军惨败,鲜于仲通只 身逃回成都。随后,南诏又对唐军发起进攻。753年, 三、南诏与吐蕃关系破裂 南诏与吐蕃结盟之后,双方遂联手发起对唐朝的 进攻,唐之剑南边镇频频遭其攻扰。“安史之乱”爆发 后,唐朝调河陇、朔方之精锐军队东向平叛。吐蕃乘唐 朝西北防备空虚之际大举进攻河陇地区。在西南方 唐玄宗命汉中郡太守司空袭礼、内使贾奇俊率军至云 南郡,再置姚州都督府,以贾瑾为都督。南诏乘唐朝筑 城未就之际,派兵“绝其粮道”,出兵进攻姚州府,唐军 溃散,贾瑾被俘,南诏占领了姚州都督府。 对于唐军的惨败,宰相杨国忠却欺蒙唐皇,公然谎 称“大捷”。同时为挽回败绩,又派剑南留守李宓再讨 面,吐蕃与南诏多次合兵进攻松州、{砉}州等地。756 年,两军联手攻克越嵩、台登,南诏遂占领嵩州的南部 地区,北部地区则为吐蕃所据。是年9月,吐蕃再令阁 罗凤进攻唐朝,称:“树德务滋长,去恶务除本,越街、会 南诏。阁罗凤令军将王乐宽等偷袭唐军的造船部队, 阻断了唐朝安南调兵、南路深入的攻势。随后阁罗凤 与李宓所率唐军在西洱河地区展开激战,唐军覆没,李 宓沉江溺亡。由于战争发生于唐玄宗天宝年问,史称 “天宝战争”。天宝之战以唐王朝的失败而告终,从而 给唐、南诏和吐蕃三者之问的关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天宝战争标志着南诏与唐朝关系的彻底破裂及南诏与 吐蕃的正式结盟,它使唐朝在云南地区一百多年的苦 心经营化为泡影,使唐朝抗御吐蕃南翼的战线全部崩 溃,使吐蕃实现了统辖洱海地区的夙愿。755年,“安 同,谋务在我,图之此为美也。”阁罗凤从命,遂派大军 将洪光乘、杜罗盛、段附克、罗迁、王迁、罗奉及清平官 赵全邓等,与吐蕃宰相倚祥叶乐、节度尚俭赞等联军进 攻越嵩,攻克离府,屠杀居民,南诏还掳掠了大量的人 口、牲畜及各类财物。南诏还乘唐朝穷于对付吐蕃及 内乱,无暇顾及西南之际,积极地拓展自己的地盘。 762年,阁罗风率军攻取永昌及其以西、以南地区,“裸 形”、“祈鲜”等部族皆降附南诏。∽ 至此,南诏取得了 对滇东、滇东北至滇南等地的统治权,阁罗凤正式统一 了云南全境。 史之乱”爆发,唐朝忙于平叛而无暇南顾,南诏乘机大 力扩张势力,终于成为割据云南的一个强大的地方政 权。 779年,阁罗凤卒,其子凤伽异先死,其孙异牟寻 继位。是年十月,异牟寻和吐蕃合兵二十余万,出茂 州、扶州、文州和黎州、雅州,分三道进攻唐剑南道辖 751年,南诏与吐蕃正式结盟。阁罗风派其子铎 地。面对敌方联军的大举进攻,唐德宗采纳杨炎的建 议,命大将李晟率领禁卫兵四千人迎击敌人,命金吾大 将军安邑曲环率领郐、陇、范阳兵五千人,赶赴剑南救 援。剑南东川与山南也出兵与之配合,此战大败吐蕃、 南诏军队,斩首六千人,唐朝收回七盘城、威武军、维、 茂等州。接着,将军李晟率军追击溃军,至大渡河以南 复破之,蕃、诏军队饥寒坠崖死者八九万人。此次交 传、大酋望赵俭邓、段忠国等人率使团六十人,携带珍 宝等物,赴拉萨结盟吐蕃,输诚纳款。吐蕃也遣宰相倚 祥叶乐持金冠、锦袍、金宝带、安扛伞等大量礼物使于 南诏,并封之为“兄弟之国”。752年正月,吐蕃于邓川 册封南诏为“赞普钟南国大诏”,册封阁罗风为“赞普 钟”,意为赞普之弟,亦号日“东帝”,颁给金印,又授阁 罗凤子凤迦异为“大瑟瑟告身、都知兵马大将”,南诏 朝中之官吏,皆受吐蕃封赏。南诏改是年(天宝十一 战,吐蕃、南诏惨败,将士死伤巨大。但是,吐蕃却将惨 败罪责归咎于南诏,处死了战败的将领及诱导其人寇 年)为“赞普钟元年”。对于南诏附蕃结盟之事,汉藏 的南诏官员。异牟寻非常恐惧,为防备吐蕃,遂把都城 ・74・ 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1卷 从太和城迁到苴咩城(在今云南大理)。吐蕃又改封 至南诏,并带去了唐德宗给异牟寻的敕书。吐蕃得知 异牟寻为“日东王”,其地位从兄弟之邦降为藩属之 国,由兄弟之国的平等关系转变为臣属关系。之后,吐 蕃、南诏互不信任,双方白天宝战争以来结成的友好合 作关系开始出现裂痕并逐渐恶化。 在吐蕃与南诏的联合中,尽管双方是兄弟之邦,但 是,吐蕃与南诏结盟的目的是控制并吞并南诏,进而占 此事后,遣使责问,并索要段忠义。异牟寻托言段忠义 本南诏使者,回故土而已。面对吐蕃的压力,异牟寻不 得不把段忠义送往吐蕃。吐蕃对异牟寻的疑心愈来愈 重,要求南诏送大臣子弟到拉萨做人质。吐蕃的无理 要求遭到了异牟寻的断然拒绝。吐蕃对南诏的肆意凌 辱使南诏君臣更加怨愤,这也促使异牟寻下决心彻底 据整个西南地区。就双方关系而言,南诏始终处于不 弃蕃附唐 平等的藩属地位。吐蕃攻唐辖地,常以南诏军为前锋。 尤其,大历十四年对唐战争惨败后,吐蕃更是对南诏征 四、南诏弃蕃附唐及唐诏友好关系的恢复 收重赋,夺取南诏的险要之地,构筑城堡,并命令南诏 792年,二月,韦皋派兵斩杀了表面附唐却暗中通 出兵助防。吐蕃还以恐怖手段加强对南诏的控制以防 蕃的勿邓部首领苴梦冲,另立首领以统领勿邓部落,从 其背叛。这说明,阁罗风投奔吐蕃时,吐蕃当局对南诏 而使洱海地区与唐朝西川的道路得以畅通。同时,南 诸部就不信任。吐蕃奴隶主沉重的压迫和剥削,使异 诏与吐蕃的关系更加恶化,双方的关系到了几乎破裂 牟寻颇感苦痛。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不可能不产生摆 的地步。韦皋再致书异牟寻,言“欲与共袭吐蕃,驱之 脱吐蕃、重归唐朝的想法。南诏清平官、原唐{砉}州西泸 云岭以外,悉平吐蕃城堡,独与云南筑大城于境上,置 县令郑回乘机谏异牟寻弃蕃附唐。异牟寻十分赞赏郑 戎相保,永同一家。” 异牟寻得此保证,遂决意附唐, 回的建议,开始寻思弃蕃附唐之事,但因顾虑吐蕃报 与唐朝重建友好关系。793年初夏,异牟寻派遣三路 复,终未敢公开与吐蕃决裂。 使者,携带象征归唐意志坚贞的生金、象征对唐赤胆忠 在唐朝方面,“安史之乱”后,吐蕃乘唐朝西北边 心的丹砂及表章同时出发,殊路至唐都长安。三路使 防空虚之际,大举进攻河、陇等地。面对吐蕃强大的军 者至长安后,觐见德宗皇帝,呈上南诏归唐表章,贡献 事压力,宰相李泌向唐德宗提出“北和回纥,南通云南, 方物。唐德宗亲自召见南诏使者,向异牟寻颁发诏书, 西结大食、天竺,如此,则吐蕃自困”的建议,全面调整 并令韦皋遣使慰抚南诏。 与四邻诸族的关系,集中力量来对付吐蕃。李泌进一 794年,韦皋遣巡官崔佐时携带诏书,至南诏都城 步分析:“回纥和,则吐蕃已不敢轻犯塞矣。次招云南, 苴咩城。异牟寻率子寻梦凑等与崔佐时会盟于点苍山 则是断吐蕃之右臂也。云南自汉以来臣属中国,杨国 神祠,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点苍山会盟”。《资治通 忠无故扰之使叛,臣于吐蕃,苦于吐蕃赋役重,未尝一 鉴》记载:“崔佐时至云南所都羊苴咩城,吐蕃使者数 日不思复为唐臣也。大食在西域为最强,自葱岭尽西 百人先在其国,云南王异牟寻尚不欲吐蕃知之,令佐时 海,地几半天下,与天竺皆慕中国,代与吐蕃为仇,臣故 衣胖柯服而入。佐时不可,日:‘我大唐使者,岂得衣小 知其可招也。” 德宗采纳其建议。785年,唐廷以韦 夷之服!’异牟寻不得已,夜迎之。佐时大宣诏书,异牟 皋代张延赏为剑南西川节度使,采取措施招徕剑南西 寻恐惧,顾左右失色;业已归唐乃欺欷流涕,俯伏受诏。 南群蛮。韦皋首先招扶东蛮使之弃蕃附唐,再通过东 郑回密见佐时教之,故佐时尽得其情,因劝异牟寻悉斩 蛮来疏通与南诏联系的渠道。788年,韦皋通过东蛮 吐蕃使者,去吐蕃所立之号,献其金印,复南诏旧名;异 写信给异牟寻,希望他尽快弃蕃附唐,与唐朝恢复友好 牟寻皆从之。仍刻金契以献。异牟寻偕其子寻梦凑及 关系。异牟寻遂遣东蛮鬼主骠旁、苴梦冲等人唐朝见, 清平官等与佐时盟于点苍山神祠。”点苍山会盟,双方 转达其“内附”之意。唐廷宴之麟德殿,且“赐赍甚厚, 正式达成南诏归唐协议,并签订了盟书。此后,唐朝与 封王给印而遣之。”韦皋再施计离间南诏与吐蕃,促使 南诏抛弃前嫌,重归于好,双方互不干扰,南诏有难,唐 其矛盾进一步激化。 朝应予以救援。南诏应忠于唐朝,“誓为汉臣”,“永无 789年,韦皋致书异牟寻,劝其早日弃蕃归唐。尽 离贰”。会盟之后,唐廷遣使南诏,正式颁发“贞元册 管未得回信,韦皋却看到“吐蕃每发云南兵,云南与之 南诏印”。 益少。”这表明南诏已无心依附吐蕃,并在逐渐摆脱吐 点苍山会盟之后,南诏联合唐朝军队,进攻吐蕃。 蕃控制。是年十二月,韦皋再致书异牟寻以招谕其归 吐蕃屡战屡败,势力遂退回本土青藏高原,丧失了南下 附唐朝。南诏仍未明确态度。791年,韦皋遣段忠义 侵扰的能力。而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也开始走下坡 第1期 李中和:唐朝、吐蕃及南诏在西南地区的角逐 ・75・ 路,国势衰微,力不从心,对周边民族政权的控制力越 图南诏。”…在以后的唐蕃战争中,吐蕃南翼优势丧失 来越弱。点苍山会盟结束了天宝之战以来南诏与唐朝 殆尽,唐朝在西南、西北边疆的被动局面从根本上得以 对峙隔绝四十余年的局面,标志着唐朝和南诏都进入 改变。总之,这一时期的西南地区的民族关系是错综 了和平共处、友好往来、共同发展的新时期。南诏重新 复杂的,从总体上看,主要表现为唐朝、吐蕃、南诏三股 归附唐朝,巩固并扩大了唐在西南地区的统治。唐朝 势力为了各自的目的所进行的联合与斗争。 实现了断吐蕃右臂的战略,“吐蕃苦唐诏犄角,亦不敢 参考文献: [1]尤中.云南民族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135. [1]刘昀.南诏蛮传[M]∥旧唐书:卷197.北京:中华书局,1975. [2]王尧,陈践.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166. [3]赵鸿昌.南诏编年史稿[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107. [4]苏晋仁.通鉴吐蕃史料[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205—206. [5]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33[M].北京:中华书局,1956:7537. [6]欧阳修,宋祁.南诏传[M]∥新唐书:卷222.北京:中华书局,1975:6272 【责任编辑:沈天舒】 The Race of Tang,Tubo and Nanzhao in the Southwest Region LI Zhong—he (Department of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Huizhou Unwemi ̄,Huizhou 516007,Guangdong China) Abstract:In the early 7th century,slavery regime was established by Songtsen Gampo in Tubo,then expanding to surrounding areas. When the forces of the Tubo entered the Erhai areas,it threatened the southwest frontier of the Tang Dynasty.Nanzhao was the protec— tive barrier for the Tang Dynasty in this area to curb Tubo forces after it unified the Erhe areas in the suppo ̄of Tang Dynasty.But the expansion of Nanzhao conflicted with the interests of the Tang Dynasty,leading to the outbreak of war.Then Nanzhao abandoned Tang and defected to the Tubo.However the Tubo’S exploitation and oppression on Nanzhao caused Nanzhao to submit to the Tang Dynasty. So Tang allied with Nanzhao to fight against the Tubo.During this period,the complex tirangular relationship among the Tang,Tubo and Nanzhao was mainly manifested in southwest region. Key words:Tubo;the Tang Dynasty;Nanzhao;ethnic relations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