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俑彩绘 Itl b o/Qin y0ng caI huI 秦俑博物馆文物保护十年 吴永琪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西安,710600) 摘要:本文回顾了近十年来秦俑博物馆在文物保护修复的技术力量、仪器设备、科学研究、合作交流等方 面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果,提出了秦俑博物馆未来文物保护工作发展方向和目标。 关键词:秦俑;文物保护 Decade of Qin Terra cotta Army Museum’S C:Onservati0n and Restoration Wu Yong qi (Emperor Qin’s Terra—cotta Warriors&Horses Museum,Xi’an,7 10600)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s development of Qin terra cotta army museum’S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in past ten years,such as researchers,instruments,research pr ̄ects,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achievements.And expectation of future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is also outlined. Keywords:Qin terra cotta army museum;Conservation 1前言 1999年3月在西安举行的首届“秦俑及彩绘文物 保护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到今年第二届国际会议 已经过去整整10年了,这十年正是我国文物保护事业 突飞猛进的十年,也是秦俑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迅猛 修复保护实验室”和“金属文物修复室”,更是大幅 度地提高了秦俑博物馆在文物科学保护与修复方面的 专业水平。 同时,秦俑博物馆也非常重视自身文物保护人才 的培养,十年来引进了十几名文物保护及相关专业的 大学生,注入的这批新鲜血液,有效地提高了文物保 护修复工作的深度、广度和专业化水平。改变了只重 口头和经验传授而忽视理论学习的师承制度,以及只 发展的十年。经过秦俑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者的不懈 努力,这里的文物保护工作已进入系统化阶段和深层 次研究。 2文物保护人员和设施 秦俑博物馆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早在1974年秦俑 发现就已经开始了,但限于当时的客观条件,在缺乏 重操作忽视理论总结的现象,把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 与文物保护修复具体实践工作结合,同时通过对外合 作项目请进来走出去,逐步培养出具备现代文物保护 修复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可以说我馆的保护修复队伍 相应的文物保护设施和专业人员情况下,仅能开展简 单的修复工作;从1991年开始,同德国巴伐利亚州文 物保护局开展了文物保护和修复方面的合作,在德方 的支持和全馆科技人员的努力下,文物保护工作从硬 件和软件上均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而2000年以来,秦 构成合理,形成了梯队建设。 十年间,秦俑博物馆的文物保护修复人员结构趋 于合理,保护设备也曰臻完善,相对于十年前的3间 90平方米的实验室,目前的保护修复实验室共7间, 俑博物馆相继与比利时杨森公司和德国巴伐利亚州文 物保护局合作建立了“微生物实验室”、“彩绘文物 面积570平方米,拥有包括激光拉曼光谱仪、扫描电 子显微镜在内总价值超过800万元人民币的一系列仪 器设备,可对彩绘陶器、青铜器、石器等文物进行科 w E N B。w E N B o loi 学的修复、保护及相关的研究工作。其中微生物实验 室可承担文物、遗址及其环境的微生物指标调查,可 从事真菌采样、培养、分离、鉴定、真菌类群的数理 统计、真菌的药物敏感性等实验,筛选适合于文物及 遗址的霉害防治药剂及方法,有效实施文物及考古现 耐格拉格教授也获得了陕西省政府颁发的2008年度 “三秦友谊奖”。 3.2秦俑土遗址及相关文物的防霉研究 在现已发掘的秦俑坑内都曾发生过不同程度的霉 害。霉菌的生长和代谢物与土遗址表面、陶俑、彩绘 场的霉菌防治。彩绘分析研究室主要从事彩绘颜料分 析与研究、彩绘结构分析、彩绘损害机理等方面的研 发生化学反应造成更严重的危害。而对于空气湿度极 为敏感的彩绘俑的出土,也给俑坑的防霉工作带来了 新的难度。为此我们自1990年便开始了秦俑遗址及相 究。环境研究实验室可从事文物环境特别是考古发掘 现场的环境监测和评估。鉴于我馆在彩绘保护领域具 有长期的工作经验以及较为完备的软硬件设施, 2004年秦俑博物馆科学保护实验室被确立为国家文物 局首批三家重点科研基地之一。2008年获得玉、石 器,陶器,铜器,铁器,金银器,石刻砖瓦类文物修 复、文物保存微环境控制技术保护的“可移动文物修 复一级资质”,以及陶器,铜器,铁器,金银器,石 刻砖瓦类文物技术保护设计、文物保存微环境控制技 术保护设计的“可移动文物技术保护设计甲级资 质”,瓷器类文物技术保护设计的“可移动文物技术 保护设计乙级资质”。 3工作状况和成果 秦俑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者积极申请科研课题, 保持与提高科研能力。十年来,共承担国家和省部级 科研课题十多项,编写和制定了文物保护领域的国家 和行业标准共7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l项,省部级 科技奖励2项。 3.1秦俑彩绘保护技术研究 秦俑彩绘保护技术研究课题组在上世纪九十年代 末确定了两套行之有效的保护处理方法:一是用抗皱 缩剂和加固剂联合处理法,即PEG200和PU联合处理 法;一是单体渗透,电子束辐照聚合加固保护法。 1999年,首次采用第一种方法保护了整体彩绘俑。随 后,该项技术被应用于汉景帝阳陵、秦陵陪葬坑出土 的彩绘陶俑的保护处理。“秦俑彩绘保护技术研究” 成果于2001年通过国家文物局鉴定,2003年获陕西省 “科学技术一等奖”。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 奖”。由于与陕西文物保护合作方面的杰出贡献,原 国际遗址理事会主席米歇尔・佩策特先生获得中国政 府颁发的2001年度“国际科技合作奖”,德国巴伐利 亚州文物保护局文物保护中心实验室主任沃尔夫・史 021 w E N B O W E N B O 关文物的防霉害课题研究。 课题组调查了俑坑内的霉害现状、形成原因,菌 种来源,俑坑气候的环境条件等情况,进行了霉菌采 样、分离、培养、鉴定,掌握了坑中活动霉菌的主要 类群,并开展了防霉剂的对比筛选研究,找到了多种 高效、广谱、无毒防霉剂的配方。并且建立了遗址区 微环境监测系统,在对秦陵陪葬坑和唐大明宫窑址等 霉害实地治理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秦俑土遗 址及相关文物的防霉保护》课题通过国家文物局专家 组验收,并获得2005年度“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技 创新二等奖”。另外我馆还承担并完成了国家“十・ 五”科技攻关项目《古代纺织品的病害及其防治》的 子课题《古丝绸的霉害调查及防治》等项目的研究工 作。 3.3大遗址环境风貌的保护 秦始皇陵的核心区以其外城为界,有2.13平方公 里。多年来由于区内存在的大量居民以及由于他们的 生产生活而引发的各类活动,秦陵始终存在着一种渐 进的变化。为了延缓或停止这种不利于保护的变化, 政府决定由秦俑博物馆实施一项庞大的保护工程,投 资近十亿元人民币,将秦陵核心区土地征为国有,在 维持历史风貌的原则下进行局部绿化,全面保护,并 适当对公众开放。这项名为“秦陵遗址公园”的文物 保护工程将为秦始皇陵这处陕西唯一的世界遗产提供 强有力的保护。 3.4其它 秦俑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还涉及青铜器、石 器、陶器等多个方面:秦陵铜车马的后续保护问题仍 需进一步研究:石质铠甲出土后,对它的科学提取、 粘合剂的筛选、修复工艺的改进以及石质材料的产地 等研究方向成为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多年来,秦俑博物馆在坚持文物保护科研的同时 还协助兄弟单位进行文物保护,长期提供无偿的技术 援助以及科研成果推广服务。 4国际合作 秦俑博物馆非常注重加强国际问文物保护科技合 作,促进科研水平提高。目前正在进行中的国际问技 术合作共4项,同时还于2009年3月举办了“第二届秦 俑及彩绘文物保护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扩大了 我馆在国内外彩绘文物保护与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 力。 4.1中德合作 1987年以来,陕西省文物局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文 物局签署了包括秦俑在内的一系列关于文物保护科技 合作的文件,这一合作打开了与西方文物保护界相互 交流的窗口。涉及秦俑博物馆的有秦俑坑土遗址加 固、秦俑彩绘分析加固和秦俑修复技术改进等几方 面。旨在学习西方先进的文物保护理念和成熟经验的 同时,利用德国先进的技术力量,提高我馆科研人员 的业务水平,最终达到保护好文物的目的。 4.2中比合作 秦俑二号坑在发掘过程中,曾出现过大面积土遗 址霉害情况,文物保护人员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治 理,取得了很好效果。比利时杨森公司在抗真菌剂的 研制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也一直热心致力于促进 人类文化事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2000年开始的中 比合作提高了我馆原有的研究水平基础上,由比方出 资在秦俑博物馆建立的微生物实验室填补了中国文物 保护界微生物防治方面的空白。鉴于前期双方已开展 的卓有成效的合作,中比双方与2006年10月签订了 “中比文物保护第二期科技合作研究”协议,比方投 入142万美元,旨在加强保罗杨森秦俑微生物实验室 研究水平,并对秦俑遗址这一珍贵的人类历史文化遗 产保护方面开展更为广泛深入的科研合作,特别是在 文物材质分析研究、秦俑遗址保存环境研究、文物修 复研究及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新的合作。 4.3中英合作 秦俑博物馆与英国伦敦大学考古研究所于2006年 开展合作研究《秦代专业化生产及标准化课题》,该 课题利用科技考古方法从青铜器的合金成份配比和青 铜部件的制作等方面,分析与探讨秦代社会的专业化 生产及标准化水平。 4.4秦俑博物馆室内大气污染特征联合研究项目 由秦俑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牵 头、香港理工大学和美国沙漠研究所参加、开展的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室内大气污染特征联合研究项 目》于2005年3月开始全面启动。该项目是由合作四 方联合开展对秦俑博物馆室内大气污染的连续观测, 深入研究腐蚀性气体、大气气溶胶和降尘的变化规律 及其化学反应机制,全面评估污染物对文物的腐蚀机 理,以便科学有效地保护秦俑。该项目将在秦俑博物 馆建立起能独立运行的文物环境实验室,并建立室内 微气候综合数据库,为文物保护提供环境方面的各项 基础数据。 5文物保护工作发展方向和目标 我馆文物保护科研工作以秦始皇陵园各陪葬坑为 主要工作目标,以陶质彩绘文物、大型土遗址、青铜 器为主要保护对象。特别是在陶质彩绘文物的保护修 复及遗址和相关文物防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今后,我馆将继续努力提升各专 业实验室的研究水平;积极健全科研管理机制,进一 步加强对青年科研人员敬业精神和业务能力的培养工 作;与国内外同行业研究机构建立起畅通的信息交流 渠道和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研究信息的共享,继续 为我国文物保护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 ! ! !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