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执行力?
什么是执行力?可以简单地解释为:执行力,就是保质保量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和任务的能力,也可以说是按时按质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职责的能力。执行力是一种思想---“在其位谋其政”的思想。执行力是一种纪律---“不折不扣贯彻”的纪律。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执行力是一种文化---“细节决定成败”的文化。由于岗位性质不同,每个人对组织发展的贡献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岗位不重要就可以忽视执行力。执行力必须贯彻到每一名组织成员、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细节。只有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上都一丝不苟、不折不扣地执行了,执行力才能真正发挥效用。
执行力是一个组织成功的必要条件,当组织的战略方向已经或基本确定,这时候执行力就变得最为关键。战略与执行就好比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给予实践方向性指导,而实践可以用来检验和修正理论。
二、导致执行不力的主要原因
我认为,当前导致执行不力、政令不通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态度问题。在执行落实中应付了事,没有很好地将政策执行下去。典型的表现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作为”,“混日子”,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被动执行。或者“怕”字当头,畏首畏尾,不愿得罪人,遇事避重就轻,碰到问题绕道走,歪风邪气不敢管,难事硬事不敢抓。抱着这些不端正的态度去工作,再好的政策也发挥不了作用。
二是能力问题。在执行的过程中没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唯命是从,照本宣科,只当“复印机”、“传声筒”、“二传手”。上级布置跟布置,上级开会跟开会,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以部署落实部署,以讲话落实讲话,没有自己的东西,工作思路不宽、办法不多,缺乏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精神。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工作没有实际的成效,政策得不到有力的执行,。
三是品德问题。没有大局意识,对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抗拒执行或是有选择性地执行,有利可图的就执行,无利可图的就不执。以小团体利益为出发点,凡事把单位和部门利益放在第一位,有利益的抢着干,没利益的不推就躲,无视整体发展大局。或者是以个人利益为取舍,用心营私,于己有益的抢着做,于己无益的高高挂起。
三、提高执行力的主要方法 (一)要有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
工作积极主动,就是要在没被强迫的条件下,能自觉而且出色地做好自己的工作。要提高个人的执行能力,必须解决好“想执行”和“会执行”的问题,把执行变为自动自发的行动。一个人除了会做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工作意愿,即要自动自发。所谓的自动自发不是一个口号一个动作,而是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责任心,在接受工作后应尽一切努力与想尽一切办法把工作做好。最严格的表现标准应该是自己设定的,而不是别人要求的。自动自发地做事,同时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那些成就大业之人和凡事得过且过的人之间的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成功者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没有人能促使你成功,也没有人能阻挠你达成自己的目标。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和感触,当刚进入到一个新的工作环境时,工作起来往往比较有激情,这就是“主动”带来的工作效率。
(二)要有强烈的责任心
有没有责任心,是衡量其工作合格与否、称职与否的首要标准。因为工作就意味着责任,没有不需要承担责任的工作。用心去做好本职工作,不但是对社会、对国家负责的表现,同样也是对自己、对家庭、对事业负责的表现。有了责任心,精力就会集中在发展上,做工作就会用心、热心、尽心,就会积极主动地想办法、出主意,精益求精地抓落实,执行就会没有任何借口。要增强责任心,就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清楚地知道,执行不力、政令不通会导致的严重后果。
(三)要坚持学习与创新
作为管理干部,如果不能及时开阔思路,更新自己的管理观念,势必会被社会发展所淘汰。“在其位而谋其政”,谋,不但是一个思考和执行的过程,更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在现代人才体系的3大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善于学习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第一能力。要想做好本职工作,应对多变的政策执行需求,就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理论的知识的要学,实践中的知识更要学。面对竞争日益激烈、变化日趋迅猛的今天,创新和应变能力已成为推进发展的核心要素。在工作实践中不满于停留在现在的成绩上,不断更新、丰富、完善原有的技术和本领。要提高执行力,就必须具备较强的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坚决克服生搬硬套的问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敢于突破思维定势和传统经验的束缚,不断寻求新的思路和方法,使执行的力度更大、速度更快、效果更好。
(四)要发扬团结协作精神
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执行力更多是来自于团队精神的驱动力。团结协作是一种良
好的职业道德,但由于每个人在组织中所追求的利益趋向和自身素质的不同,并不能要求大家都能很好的完成自己所需要完成的工作。这就需要努力营造出“资源互用、信息共享、链接有力、流程顺畅、团队协作、整体推进”的执行氛围。要努力激发组织成员的“主人翁”精神,发扬“有人负责我服从,无人负责我负责”的工作作风,但不主张盲目而越位负责,特别是本职工作做不好而盲目越位负责的人,会严重影响管理的执行力。在工作中和其他执行人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有效的沟通,充分发挥每个执行人的优势,才能将工作做到尽善尽美。
(五)要建立健全的监督奖惩机制
用制度来克服一系列影响执行力的因素,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要靠强有力的效能监察来检查、督促各项制度的实施。执行力的产生和养成是以切合实际的激励约束机制为依托和载体,没有一个好的激励约束机制,就会造成执行力的缺失。因此,要在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和有效的约束制度。通过建立健全约束和激励机制保障组织成员执行力的提高。建立健全执行的责任、考评、问责等机制,完善保障制度执行的程序性规定和违反制度的惩戒性规定,把落实执行情况作为干部立功受奖、提拔使用和单位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随意变通、肆意规避等行为,追究其责任。对因执行不力,贻误工作、贻误发展的要追究责任。正确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常怀敬畏之心,绷紧执行这根弦,自觉养成严格执行和认真落实的良好习惯,使每个单位、每个领导干部树立“无功即是过”的理念。
如何提高执行力,需要我们在管理实践中不断地摸索,不断的改革、创新,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实践、总结过程。我们只有始终把握提升执行力的核心关键,不断提高组织成员素质,并完善组织的各项制度,政策才能更好地执行,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