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味
【教学目标】
1. 通过反复阅读,提炼文章要点,领会“五味”内涵。 2. 学习文章并列式叙述的写法及详略得当的处理技巧。 3. 学习品味汪曾祺独特的语言特色,感受汪式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
1. 通过反复阅读,提炼文章要点,领会“五味”内涵。 2. 学习文章并列式叙述的写法及详略得当的处理技巧。 【教学难点】
学习品味汪曾祺独特的语言特色,感受汪式语言的魅力。 【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作者笔下“五味”的内涵。 2.小组讨论法、头脑风暴法品味“五味”。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在我们国人看来,吃饭就是上帝,吃实在是头等大事,马虎不得。所以吃文化中国最发达。由于中国地广人多,各民族聚居,风俗不—,所以口味各异。中国人的口味之杂,堪称世界之最。在中国民间,素
有“五味”之说,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汪曾祺的文章,一起去感受一下国人的口味百态吧!
二、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县人。从小受传统文化精神熏陶。1930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等名家学习写作。他是跨越几个时代的作家,也是在小说、散文、戏剧文学与艺术研究上都有建树的作家。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诗和散文。1948年出版第一个作品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第二个作品集《羊舍的夜晚》,1978年发表小说《骑兵列传》,1980年发表小说《受戒》,受到普遍赞誉,随后一发不可收。现已出版《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汪曾祺自选集》以及多卷本《汪曾祺文集》等十几个作品集。他的小说被视为诗化小说,其中《大淖记事》获全国短篇小说奖。他还写散文、评论和剧本。他与人合作改编、加工的《沙家浜》深受观众的喜爱。
汪曾祺的文章充溢着“中国味儿”。他说:“我是一个中国人”,“中国人必然会接受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影响”。儒、道、佛三家,“比较起来,我还是接受儒家的思想多一些”;不过,“我不是从道理上,而是从感情上接受儒家思想的”。正因为他对传统文化的挚爱,因而在创作上追求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中去。在语言上则强调着力运用中国味儿的语言。
三、字词检查
读准下面加点的字词并解释它们的意思:
1.汆(cuān):烹调方法,把食物放在开水里稍微一煮。 .2. 焐(wù):用热的东西接触凉的或湿的东西使暖和、变干 .
3. 趋之若骛(wù):趋,奔赴,归附。鹜,鸭。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多比喻成群的人争相追逐不正当的事物,常含贬义。
4. 蕹(wèng):菜又名竹叶菜、通菜、空心菜、藤菜。 .5. 苣荬(qǔ mǎi):多年生草本植物,嫩苗可食用。 ..
6.蘸 (zhàn):在液体、粉末或糊状的东西里沾一下就拿出来。 .
7.涮 (shuàn):涮是一种烹饪方式,把要吃的东西加工成极易烫熟的形状。.比如,肉切成极薄的片儿,且称之为涮料。补充:①摇动着冲刷,略微洗洗:~瓶子。②把肉片等放在滚水里烫一下就取出来蘸作料吃:~羊肉。~锅子。
采用抢答的方式,要求学生读出音、说出义。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朗读课文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有何收获,遇到了什么问题。
2.学生自由朗读后发言。 (1)谈收获谈感受。 (2)质疑问难。
对于提问有价值的学生进行表扬,同时找出有代表性的问题,供全班讨论,交流。
(二)把握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由学生发言,教师归纳明确。 本文条理非常清楚,一目了然。
全文共有32个自然段,按“酸甜苦辣咸臭”的顺序大致可以分成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7自然段),主要写中国各主要代表地吃“酸”的情况,虽然偏爱吃的东西不一样,但都透着浓浓的酸味。(山西人爱吃醋和酸菜,辽宁人爱吃酸菜白肉火锅,北京人爱吃羊肉酸菜汤下杂面,福建人、广西人爱吃酸笋,傣族
人爱吃酸笋炖鸡,延庆山里夏天爱吃酸饭。)
第二部分(第8-11自然段),主要写中国各主要代表地偏爱吃“甜”的情况,各地方大同小异。(爱吃甜食的地方和人还真不少。)
第三部分(第12-17自然段),主要写“苦”。 第四部分(第18-20自然段),主要写“辣”。 第五部分(第21-22自然段),主要写“咸”。 第六部分(第23-31自然段),主要写“臭”。
第七部分(第32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中国人口味之杂也,敢说堪为世界之冠”。
五、熟读课文,合作探究
(一)学生分小组进行朗读比赛,并由学生互评,教师相机指导。 (二)分小组问题探究。
采用头脑风暴法,分成4组,确定组长,由组长负责记录组内成员的思考答案并进行汇总,然后全班交流。
1.文章明明写了“酸甜苦辣咸臭”六种味道,可作者为什么取名为“五味”?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本文题为“五味”,但实际上文章中却写了“六味”。本文的“五味”,应该理解为食物的各种味道,绝非限指五种,此“五”是“多、杂”的意思(类似成语“三番五次” )。按作者理解,“五味”,泛指各种味道。
2.在写“酸甜苦辣咸臭”六味时,作者有没有平均用力?他是如何注意详略处理的?
参考:没有。从全文来看,作者在 “酸”、“甜”、“苦”、“辣”、“咸”、“臭” 这六味上,并非平均用力,而是进行了恰当的修剪,注意了详略处理。详写“酸”、 “辣”、 “臭” ,略写了“甜”、“苦”、“咸”。
六、课堂小结
汪曾祺的《五味》,虽东拉西扯,但杂而不乱,繁而有序,其中“酸、甜、苦、辣、咸、臭”六个叙事节段,彼此之间是一种并列的关系,但在文本的序列中以“酸”打头来展开,显然是就便地借用了“人生五味,酸甜苦辣咸”这一俗语的顺序,这也可算是“(自然)过程式”的一种变种罢。而最后以五味之外的“臭”来结尾,则和“臭”在“美味”中的特殊地位相关,较之前“五味”,“臭”更具独特性及生动性,这样,全篇的序列又呈现出“递进式”的痕迹了。
“拼贴”的结构方式,已经完全摆脱自然时空的参照而纯粹以心理逻辑和情感逻辑来组织叙事。这篇文章虽为随笔,讲饮食文化中的酸、甜、苦、辣、咸、臭。但写得有条不紊、顺序井然,形散神聚。虽写饮食文化却不吊书袋。又句句有所本,句句无虚言,以自己的经历为主线,重视写“我”。风格上举重若轻,谈笔风生,功力深厚,语言简朴老到。
七、作业布置
1.整理抄写重点字词及其注音解释,文学常识。 2.完成课后练习,做书上,下节课交流。
3.利用网络查阅汪曾祺的相关资料,并谈谈自己对汪曾祺语言的看法。
第 二 课 时
一、旧课重温 1.听写重点字词。 2.提问上节课重要内容。 二、交流探讨
学生交流查阅的资料,师生共同评价。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现场点评、鼓励。 教师补充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1.汪曾祺散文的特点──小叙事(龙协涛)
在当代文坛,当人们热衷于“大叙事”,习惯欣赏“大事物”“大场面”“大结局”,片面追求高、大、全时,另一种与之相反的审美情趣悄然兴起,即着眼于“小场景”、“小叙事”,着力写凡人小事,写油盐酱醋茶,写“一地鸡毛”……汪曾祺就是这种审美情趣的杰出代表。当他80年代重出文坛的时候,他的“小叙事”的作品居然引起了“大轰动”。
汪曾祺同别人不一样之处,在于他接受过西南联大正规的高等教育,当属科班出身。他虽也喜欢做学问,但同那些大学者不同的是,他多半陶醉于辞章考辨之类的“小学”,做的是阐幽发微的工作。他喜爱《世说新语》和宋人笔记,继承明清散文传统和五四散文传统,倾心晚明小品集大成者张岱的文章,同晚明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也息息相通。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深厚、从事过京剧编剧的汪曾祺,深谙“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东方古训和布莱希特标榜的“间离效果”的西方现代理论,加上个人身世浮沉的沧桑之感,促使他不去追求反映时代精神的最强音,而是以含蓄、空灵、淡远的风格,去努力建构作品的
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美学价值。他长于江南,定居于京城。翻阅他的作品,不乏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极少见到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观场景。汪曾祺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楔入,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考辞章典故,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
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等。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狂泻喧腾的大瀑布之美固然可敬可畏,然而置身清丽澄明的小溪边,观鱼游虾戏,听流水潺潺,不是让人忘掉精神疲惫而顿感其乐融融吗?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于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正是适应了中国读者文化心态和期待视野的调整。
当今社会,由于复制技术造成的那种虚拟幻化的“大文化”、“大话语”、“大叙事”,因为它们的虚幻和刻板,已经不再具备可体验的审美特征。真正具有可体验的美的特征的,恰好是真实的个体生存中的无时无刻不在的“小文化”“小话语”“小叙事”。汪曾祺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的贡献,就在于他对“大文化”“大话语”“大叙事”的解构,在于他对个体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和呼唤,在于他帮助人们发现了就在自己身边的“凡人小事”之美。美在身边,美在本分。汪曾祺散文的精神气质和艺术神韵之所以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魅力,就在于他对“凡人小事”的审视,能做到自小其“小”,以小见大,而不是自大其“小”,以小媚“大”。
必须指出,汪曾祺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文深蕴着他独特的人生体验,但其效用并不只是自娱一己的性情,他强调自己的作品还应于世道人心有补,于社会人生有益,决不是要把个人与社会隔离开来,对立起来。他的作品间或也流露出道家主张的随缘自适、自足自保的悠然任化的意趣,但断然有别于魏晋文人的清谈和颓废,在本质上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描绘是乐观向上的,相信“人类是有希望的,中国是会好起来的”。现代艺术,太多的夸饰,太多的刺激,太多的借助声光电气。汪曾祺则是要从内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种原汁原味的“本色艺术”或“绿色艺术”,创造真境界,传达真感情,引领人们到达精神世界的净土。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身边的“凡人小事”还没来得及完全呈现自己的意义就被抛到记忆的背后。由此看来,人们除了被“忙”包裹、挤压之外,似乎根本体验不到人生还有什么其他乐趣。汪曾祺的散文在向人们发出这样的吁请:慢点走,欣赏你自己啊!
(选自《凡人小事真境界》)
2.汪曾祺散文的特色(刘爱芹)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汪曾祺曾说过:“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的大敌。挺大的人,说些姑娘似的话……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因此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
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在《夏天的昆虫》中,他向读者介绍了蝈蝈、蝉、蜻蜓、螳螂
的品种、习性和孩童捕捉昆虫的情形。如他说:“叫蚰子(蝈蝈的俗称)是可以吃的。得是三尾的,腹大多子。扔在枯树枝火中,一会儿就熟了。味极似虾”。说北京的孩子在竹竿上涂上黏胶捉蝉。作者小时候用蜘蛛网捉蝉。选一根结实的长芦苇,一头撅成三角形,用线缚住,看见有大蜘蛛网就一绞,三角里络满了蜘蛛网。瞅准了一只蝉,轻轻一捂,蝉就被黏住了。读到此处,不觉会心一笑,好像说的就是我自己童年的情形。
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地的淡泊和对人情世物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在被打为右派下放劳动的日子里,他奉命画出了一套马铃薯图谱。他认为在马铃薯研究站画图谱是“神仙过的日子”,画完一个整薯,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面,画完了,“薯块就再无用处,我于是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全国盖无二人。”
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观念的灌输,但发人深思。如《吃食的文学》和《苦瓜是瓜吗》,其中谈到苦瓜的历史,人对苦瓜的喜恶,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后谈到文学创作问题:“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一个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个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说它是瓜也行,说它是葫芦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
(选自《品文如品瓜》)
三、问题探究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交流以下问题。
1.作者凭着他丰富的人生见识、深入的饮食体验和本色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中华大地多样的饮食文化。看起来东拉西扯,但有一根线贯穿起来,这根线是什么?表面上只是谈吃,但有何深意隐藏其间?
参考:这根线是“酸甜苦辣咸臭”,作者显然是借用了“人生五味,酸甜苦辣咸”这一俗语的顺序,这也可算是“(自然)过程式”的一种变种罢。作者汪曾祺饱读诗书,行过万里路,对南北之味,东西之珍,自有高蹈的文化眼光,不同寻常的感悟。在看似拉拉扯扯的不经意的叙述中,以形散神聚的表达方式,充分表现中国人口味的“杂”,特别是文章所表现的平民化的饮食趣味,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2.就“甚矣,中国人口味之杂也,敢说堪为世界之冠。”这句话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首先在于它丰富的创造性,这得益于中国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和不断交融的历史文化。从热带到寒带,从海滨到高山,交错的地貌和气候使这里物产丰富,食料广泛,促进了人们进食心理的选择,使餐桌上的菜肴丰富多变。人们通过一起吃饭来加深感情或解决问题。中国饮食追求味道谐调和中,但不同地方的人的口味却千差万别。历来有“东甜”、“西辣”、“北咸”、“南鲜”之说。从北到南,口味由咸转淡,从西到东,口味由辣转甜;从陆到海,味道由重转轻。一个地方饮食文化的建立与它当地的物产、气候、历史文化、宗教等因素都密切相关。由于中国地广人多,各民族聚居,风俗不—,所以口味各异,中国人的口味之杂,就不足为奇了。
四、分析写作特点
本文在写作上的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全文脉络清晰,杂而不乱,繁而有序。作者凭着他丰富的人生见识、深入的饮食体验,向我们介绍了中华大地多样的饮食文化。文中涉及的地区有山西、辽宁、北京、福建、广西、延庆、苏州、无锡、四川、广东、贵州、上海、云南、浙东、湖北、南京、汉口、长沙、作者家乡,为了对比,兼涉越南、美国;说到的民族有汉、傣、佤;提及的人物有贾平凹、贵州女演员、广东与台州同学、老保姆、周作人、闻一多、同事、“一个大人物”;写到了众多的物产、菜品与饮食习俗。虽然东拉西扯,看似“很散”,但是由于作者采用了人们熟悉的“人生五味,酸甜苦辣咸”这一俗语的顺序为主线来贯穿全文,组织材料,使得文章纲目清楚,主题集中。作者驾驭材料似乎信手拈来,却能水到渠成。
2.语言朴素平实,口语性强,富于表现力,给人以清新之感。全文很少采用华丽的词藻和修辞手法,比如开头:“山西人真能吃醋!”一锤定音。以“酸”打头,其他甜、苦、辣、咸、臭一一列队上场,简明有序,多而不乱。这几句话完全是平直的描述,没有什么文辞的修饰,简括处往往多用短句,言简意赅。再如:“牛肉极嫩,汤极鲜,辣椒极辣,一碗汤粉,放三四丝辣椒就辣得不行。”文中有多处时不时的穿插一下十分朴素的“大白话”,使文章生活气息更为浓厚。还有:“苣荬菜分甜荬、苦荬,苦荬相当的苦。”“花椒得是川椒,捣碎,菜做好了,最后再放。”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类似的例子还很多。作者语言朴实自然,无哗众取宠之嫌,在轻松如叙家常中娓娓道来。
五、课堂小结:
本文题为“五味”,但实际上文章中却写了“六味”。本文的“五味”,应该理解为食物的各种味道,绝非限指五种,此“五”是“多、杂”的意思。按作者理解,“五味”,泛指各种味道。由于作者采用了人们熟悉的“人生五味,酸甜苦辣咸”这一俗语的顺序为主线来贯穿全文,组织材料,使得文章纲目清楚,主题集
中。作者驾驭材料似乎信手拈来,却能水到渠成。全文脉络清晰,杂而不乱,繁而有序。语言朴素平实,口语性强,富于表现力,给人以清新之感。总而言之,汪曾祺的语言,口语色彩浓厚,往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底。值得我们学习。
六、作业布置:
1.整理归纳本课内容。 2.完成课文后习题一、二。 3.课后阅读汪曾祺的小说《受戒》。 【附】板书设计:
五 味
汪曾祺
写作特色
酸 甜 苦
分 杂而不乱 繁而有序 语言朴实口语性强 辣
咸 臭
总
中国人口味之杂堪为世界之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