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国产体育鞋服行业也不景气。据了解,2011年国内体育品牌集体出现“大库存”现象,清理库存成为他们2012年的重点工作。与此同时,国际一线运动品牌向二、三线城市下沉的脚步却丝毫没有放缓迹象。国内运动品牌如今不得不面对“内忧外患”这一困苦局面。
陷入市场增长困局的不仅仅是体育大亨李宁,匹克、特步、361度、安踏等国内一批运动品牌也都面临着相近的困扰。记者从营业额曾一度超越李宁的安踏了解到,成本上升和销售渠道存货积压进一步加剧了国内体育用品零售市场的竞争,集团预期未来将面临一定的压力。
另外,匹克方面表示,2011年中国体育用品行业需求放缓,竞争日渐激烈,集团分销渠道中的过剩库存在最近数月内持续增加。
361度方面也大吐苦水:“2011年11月-12月份的销售急转直下,第四季度的渠道存货比率上升至4.2倍,新增门店速度也是有史以来最慢。”
疯狂扩张的背后,暴露出来的却是规模增速下滑、市场集中度偏高、存货高企等种种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多家上市企业调低2012年销售预期,甚至通过裁员来降低成本。
目前本土品牌面临的困境是‘前有强敌,后有追兵’,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本土品牌在北京奥运会之后并没有很好地成长起来。”谭可预计国产运动品牌未来将继续“涨价”。一方面是不可避免的成本因素,另一方面则是企业原先靠拓展渠道的单纯外延方式逐步被“开店+提价”所取代,盈利驱动模式也将由原先的“量价齐增”转变为以“涨价”为主。
业内分析认为,体育品牌企业不仅面临同行业的同质化竞争压力,同时还受到休闲行业的市场挤压。一方面,大量低价多款且具有快速补单和调货能力的本土休闲品牌遍地开花,另一方面ZARA、优衣库等洋品牌的推陈出新,都对本土体育用品行业构成压力。
业内普遍认为,疯狂扩张后的本土运动品牌目前面临一个新的轮回。高溢价的洋品牌耐克、阿迪达斯两大巨头牢牢控制着国内运动品牌的高端市场,本土品牌如何应对运动品牌“洋消费”的倾向,在白热化的竞争格局中突围是企业要思考的命题。
“运动品牌是有精神和文化内涵的,本土品牌要想突围,就需要与时尚、艺术等元素结合,创造符合时代消费者的文化符号。”李光斗说。
张庆也建议,在品牌同质化严重、低端产品大量过剩的前提下,要想安然度过这一时期,并有机会把握行业契机冲出重围,恐怕还是需要回到价值创新的轨道上来。
价值创新意味着一次关于商业成长的战略思想的改变,本质上来说,他是将企业进行战略思考的出发点从竞争对手转变为创造全新的市场或重新诠释现有市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