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8年第39卷第2期 导师运用中医经典辨治血液病经验总结 卢佳岑 ,张超一 ,冯 帅 ,李妮雪 ,郭利华。△ (1.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650500;2.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昆明650021) 摘要:导师郭利华教授,多年来潜心研究中医学四大经典著作,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临证中力主‘‘能中不西、先中后西对于血液病的治疗,结合中医经典,调和人体气血阴阳的平衡,从整体出发,对于临证治疗血液病有其独到的见解。 关键词:贫血;出血;髓外浸润;发热 中图分类号:R5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8)02—0016—04 、 中西并重”的思想,倡导“治未病”、“带瘤生存”的观点,主张“中医药治疗应贯穿在恶性肿瘤的每一个阶段”,力推“合理用药”,其 “中医血液病学”是依据中医基本理论,借鉴现代技术与 思维来规范血液病名词术语、阐述生理功能、探讨病因病机与 证治规律、制定综合防治与调护方案、建立疗效评价体系的临 床学科。古代虽没有血液系统各种疾病的相应病名,但中医 血液病的流源历史悠久,历代医家多有论述…。结合1997年 血病(急、慢性白血病)。导师郭利华教授是南京中医药大学 博士研究生导师,云南省中医医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擅长于中 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疾病。现结合导师的临床经验梳理中医经 典辨治血液病。 1 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 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 分》(简称“国标”)和一些期刊 对于血液病名及其病机的规 范化探讨,中医常见血液病有如下:髓劳(再生障碍性贫血)、 中医经典理论中没有单一的贫血定义,从《黄帝内经》中 的血液病血虚、血枯、血劳、髓枯、髓劳,到《诸病源候论》的虚 劳,乃至现代医家总结的髓毒劳,都对贫血的相关病证的论 紫癜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恶核(恶性淋巴瘤)、骨髓瘤(多 发性骨髓瘤)、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溶血性贫血)、白 述,认为该病证是外感内伤情志等导致的精血亏虚,同时又引 起正气虚损,最终导致气血两虚的一类病证。西医临床上这 作者简介:卢佳岑(1991一),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结合临床内科肿瘤。 △通信作者:郭利华,E—mail:1027751175@qq.com 平时注其意保暖,少食生冷寒凉之品,下次月经前I周复诊。 4月10日二诊,末次月经:3月17日,6天净,经期第 1—2 d仍感腹痛,腹痛时间缩短、程度较前减轻,腰酸缓解,余 病史同前,舌脉同前,现无特殊不适。中药继予上方,改炒白 芍3O g,炙甘草15 g,制没药12 g,川芎18 g。经净后继服暖宫 七味丸、参归养血片,下次月经前1周复诊。 5月9日三诊,末次月经:4月16日,痛经明显好转,经行 气止痛之效;甘草调和诸药,又与白芍同用酸甘化阴、缓急止 痛,为使。患者经行腹痛明显,加乳香、没药增强行气止痛之 力;感腰酸,加杜仲补肾益精。结合患者月经周期,经前1周 及经期予中药调经止痛以治标,经净后予中成药暖胞散寒养 血以治本,标本兼顾则痛经自愈。 临床可根据具体辨证随症加减,气滞明显、乳房胀痛者, 加柴胡、郁金、枳壳行气解郁;小腹灼痛拒按伴有湿热者,加丹 皮、赤芍、车前草、川楝子清热利湿;瘀血甚而有少腹刺痛、经 血色暗排出不畅者,加鸡血藤、益母草、川I牛膝以增活血祛瘀 之力;气血亏虚、神疲乏力者加党参、黄芪、龙眼肉健脾益气养 第1 d小腹轻微不适,无腰酸及其他不适。舌淡红,苔薄白,脉 细。中药上方继服。经净后予暖宫七味丸、参归养血片半月 以巩固疗效。后未再服药,随访至8月份,患者月经按时来 潮,未再出现痛经。 血;腰骶酸痛,头晕耳鸣者加杜仲、川牛膝、续断补肾益精;伴 恶心呕吐者加制半夏、砂仁和胃止呕,经行腹泻者加炒山药、 白术、茯苓健脾止泻。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18. [2]鲁红梅,朱海燕.原发性痛经治疗研究现状[J].河北医药,2011, 33(O3):432—434. 按:患者经前过食冷饮后出现痛经,辅助检查排除器质性 病变,诊为原发性痛经,根据其“小腹冷痛,得温痛减,伴腰酸” 辨证为肾阳虚寒凝血瘀证。治疗以温肾散寒、化瘀止痛为主。 方中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川芎辛香行散、活血止痛,共用 为君以暖胞祛瘀;小茴香散寒止痛,干姜辛热温中、散寒通脉, 五灵脂、蒲黄炭化瘀止痛,桃仁、红花活血祛瘀,共用为臣;当 归补血活血,延胡索活血止痛,香附疏肝行气以调经,乌药温 [3]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2lO一2l5. 肾散寒、行气止痛,白芍柔肝养血,可防止肉桂、干姜等辛热之 品耗津伤液,五味药共用为佐,以加强君臣诸药温经活血、行 (收稿日期:2017—12一o7) 2018年第39卷第2期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17 一类血液病多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骨髓增生异 常综合征等。 1.1补血兼顾补气《灵枢·决气》中早已有叙述:“中焦受 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中焦脾胃受纳运化饮食水谷,吸 取其中精微物质,即所谓‘汁’,在中焦脾胃处吸收来自心肾肝 脾的四旁之气,变化成红色的血液充盈脉中。而在血液化生 的每一个环节中都离不开相应脏腑之气的推动和激发作用, 这是血液生成的动力,即所谓气能生血,因而在贫血病人常规 补血的同时,还应兼顾补气,使气血之间恢复协调平衡状态 才能提高疗效。同时此乃临证辨证论治血虚病证的基本原则 之一。临床上导师常用黄芪、党参、太子参、白术等补气之药。 《本草汇言》:“人参补气生血,助精神养神之药也。”如经方有 八珍汤(《正体类要》)脾气虚衰时,气虚不能生血,久病至气 血两虚时,将人参与当归、熟地、白术等药相配伍加强气虚双 补之功效。对于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心悸乏力之气血两虚 证时,可加大用党参的量以替人参行缓补之用,常治疗气血虚 之轻症和慢性疾病患者。农本草经有言,黄芪为补中益气之 要药,其既补气又生血,如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 太子参乃为补气药中的清补之品,其性平力薄,气阴两虚、阴 虚火旺轻证者常用。 1.2阳中求阴,阴中求阳《景岳全书·血证》中有言:“人有 阴阳,即为血气。阳主气,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则行 强。人生所赖,唯斯而已。”因而导师在临证治疗中,在滋阴剂 中佐以补阳药,如仙茅、仙灵脾、补骨脂、杜仲、益智仁等,在补 血剂中佐以补气药,如前述人参、黄芪、党参、太子参、白术等, 即所谓“阳中求阴”;在助阳剂中,适当佐以滋阴药,如北沙参、 南沙参、百合、麦冬、黄精、枸杞子、墨旱莲、女贞子、鳖甲、龟板 等,在补气剂中佐以补血药,如当归、熟地黄、白芍、阿胶等,即 谓“阴中求阳”。以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阴得阳升而泉源 不竭。古人亦有经验,阳虚易治,阴虚难调,遵循“逆者正治, 从者反治“的原则,因“阳胜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多半生有 外寒,得温即通,阳虚则受补,反之,阴虚生内热,耗血动血,虚 不受补,多以养阴生津、气血双补为主。 1.3精血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相互滋生,精与血都化 源于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故称“精血同源”或“肝肾同 源”。临床上多用仙茅和仙灵脾、杜仲和续断、墨旱莲和女贞 子、当归和熟地等药对滋补肝肾;而精和血都由水谷精微化生 和充养,两者的化源相同,脾胃运化输布,变饮食水谷为水谷 之精,是人赖以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又称为后天之精, 《素问》“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故临证对于血虚的的 治疗,在肝肾并治的同时,应该兼顾健脾护胃,临床上多加用 黄芪、白术、山药、茯苓、薏苡仁等健脾药,组方上常选用四君 子汤、六君子汤、香砂六君汤加减加强益气健脾的作用。 2出血(紫癜病) 出血在中医经典的论述中属血证,早在清朝的唐宗海《血 证论》中有言,治疗血证的四大法:“止血、祛瘀、宁血、补血” 对于后世的临证治疗起到了指导的作用。 2.1止血血证急症以止血为第一要法,对于下血,唐宗海 认为下血与吐衄同是血病,治疗上遵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的治疗原则。临床上风热伤肺证者多用桑菊饮加减,肝火上 炎者多用栀子清肝汤加减,胃热鼻衄血者多选用玉女煎加减, 上窍出血血色淡红伴神疲乏力、心悸气短者常选用归脾汤,实 热齿衄者多选用清胃散加减,齿阴虚火旺齿衄者多选用知柏 地黄汤加茜草,肺燥咯血者多用桑杏汤加减,阴虚咯血者选用 百合固金汤加减,肝火犯胃的吐血证多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下血证临证治疗中常加小蓟、大蓟、槐花、侧柏叶、白茅根等凉 血止血药。下血者加用升麻以升举止血。 2.2祛瘀血证在出血之后,未排出体外之血,乃离经之血, 即是瘀血,不仅可变生气滞、热、痛、积聚、虚劳等证,还可与 痰、热等互结,因而应遵循“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的治疗原 则,以消瘀为第二要法,临床上常加以三七、蒲黄、茜草、仙鹤 草等化瘀止血,方药上常选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等。 2.3宁血对于血止之后,为了防止再次出血,必须用药安 之,故以宁血为治疗血证的第三要法。纵观临床血证的病因 分析来看,气机逆乱为出血的一大病因之一,《血证论》言: “运血者,即是气。”气机调畅,气行则血行,血液正常运行得以 保障;同时气能摄血,血液在脉中正常遁行也离不开气的固摄 作用,主要体现在脾气统血的生理功能之中。血证的中后期 治疗中,血止后常配以补气、行气、降气、提升等和健脾补气的 药物,如陈皮、砂仁、枳实、木香、川楝子、九香虫、苍术、豆蔻、 白术等。 2.4补血血出后气血耗散,继而后期多半会伤至阴阳,故 以补虚为治疗血证的收工之法。血证后期气虚下陷者多选用 补中益气汤加减,气血双亏者多选用八珍汤加减,阴虚火旺者 多选用六味地黄汤加减,阳虚内寒者多选用肾气丸,阴阳两虚 者多选用地黄饮子加减。 3髓外浸润(恶性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 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髓外浸润常常是引起严重并发症的 病理途径之一。中医将之归为痰核、恶核、失荣、瘾瘕、积聚等 病证,其病机是以肺、脾、肝、肾等脏腑的亏虚为本,痰毒瘀结 为标,而髓外浸润则属于中医传变理论的范畴。西医临床常 常表现为恶性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 3.1“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金匮要略》中,广义痰饮 的形成,是因为肺脾肾三脏阳气虚弱,气化不利,水液停聚而 成。饮为阴邪,遇寒则聚,遇阳则行,得温则化。因而治疗痰 饮,需投以温药,以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调水道;但同时温 药又不可太过,亦非燥之补之,应以和为原则。临证治疗上常 选用阳和汤加减,其中熟地、当归鹿角胶能生精补血,丹参、肉 桂、炮姜合用以温阳散寒,活血通络,胆南星用以化寒痰,温阳 益肾,补而不滋腻,温通经脉通而不散。 18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8年第39卷第2期 3.2“血实宜决之”合“温中补虚”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 指出,血实是指以血分兼有寒热之邪的证候,其病机为血邪相 互搏结、正气尚为充实。在中医血液疾病的诊疗中,可将骨髓 增殖性疾病/肿瘤所表现证候归为血实或血积这一类病证。 其治则为“决”,即为将凝注留积体内的瘀血用刺、破、化、散的 方式祛除;将蓄积之毒邪决泻而出以推陈致新,杜绝疾病的传 变。临证治疗上常选用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加减,活血祛 瘀化痰,软坚行气止痛,而气滞血瘀痛甚者,加以羌活、延胡 索、白芍、乌药活血止痛,伴有发热者加用青蒿、地骨皮、鳖甲。 《金匮要略》中,“五劳虚极赢瘦,腹满不能饮食…缓中补虚, 大黄蛰虫丸主之。”大黄蛰虫丸具有祛瘀生新的功效,主要用 以治疗五劳虚极、干血内停之证。“祛瘀而不伤正,补虚而不 留邪”的特点,能够兼顾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本虚而痰结血瘀的 病证特点,为临证治疗提供了理法方药的依据。 3.3“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素问评热病论》中,上述内经 的条文,提示了疾病的发生、传变、转归始终伴随着正邪的交 争,因而在临证中,既应注重祛邪解毒,又要重视固护正气,从 而避免疾病恶化。如以祛邪为主的天龙、地龙、龙葵、八月札、 石见穿、全蝎等方药中,还应根据患者体质,辅以黄芪、当归、 党参等益气养血扶正之品。《黄帝内经》特别强调:“正气存 内,邪不可干”可见在邪气入侵体内时正气强弱的重要性。 3.4充实元气,当调脾胃“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金匮要略》中有述,脏腑经络之病均有可能传变其他病变脏 腑经络,而《脾胃论》中也有言:“充实元气,当调脾胃”,本条 文提示在掌握疾病传变规律的基础上,强调调补脾胃,资化 源,养气血,益先天,调整脾胃功能正常,则脏腑气血阴阳调 和,调治未病之脏腑经络,虚实异治,从而防止疾病的蔓延,保 证机体的健康。而恶性血液病现代医学治疗上以化疗为常规 治疗,在治疗的同时多半伤及人体正气,阴阳失衡,脾失健运, 临证治疗上常选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等健脾补气之药, 调理脾胃应贯穿肿瘤治疗的的始终,脾胃虚弱是机体正虚的 一面,而肿瘤的病理产物邪毒、瘀血、痰凝等则是邪实的一面, 扶正与祛邪相结合,从脾胃着手,改善患者全身状况,提高机 体的抗病能力,保持内环境的稳定,对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 转移有重要的意义。 4发热(恶性血液病并发症) 血液病中的发热,按病因可分外感与内伤。外感多由外 感风寒,寒邪侵袭而致卫阳郁闭;伏气化热,内里邪热炽盛;风 温上受,卫失宣泄,风温发热;疫毒内盛,伤及骨髓,湿热之邪, 留恋三焦,三焦热盛;内伤多由情志不遂或饮食失节、劳倦过 度、阴阳亏虚、脏腑失调。其中又可按虚实辨证,而分为虚证 发热、实证发热,抑或虚实夹杂。 4.1轻清宣透清·吴塘《温病条辨》中,“轻”即轻开肌表、 祛表风邪;“清”即清解,用寒凉之剂清热解毒。宣透,是指宣 发透散在卫表之邪,轻清宣透包其要义轻清热毒合轻透发散, 二者缺一不可。血液病发热患者多为本虚体质,一旦出现微 风寒、周身痛等外感卫分之证,若用苦寒的药物来直折,不仅 不能截断病势,反而会伤及正气、引邪人里,以致于病深难解; 所以应以轻清宣透之品,则可使邪去而不伤正、病情向愈,吴 鞠通创制的银翘散即体现了这一思想的精华。 4.2实火宜泻,虚火宜补明·张介宾《景岳全书·火证》中 言:“虚中有实者,治宜以补为主,而不得不兼乎清;若实中有 虚者,治宜以清为主而酌兼乎补”以上论述提示临证时应根 据患者证候、病机的差异而采用不同的治法,属实者,宜以解 郁、活血、除湿为主,临证选方上常用柴胡疏肝散、逍遥散、血 府逐瘀汤、五苓散、苓桂术甘汤,适当佐以清热之品如石膏、知 母、芦根、淡竹叶、栀子、夏枯草等。属虚者,则应益气、养血、 滋阴、温阳,临证选方上常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 汤、归脾汤、六味地黄丸、肾气丸等,除阴虚发热可适当配伍清 退虚热的药物如青蒿、地骨皮等外,其余均应以补为主。对虚 实夹杂者,则宜兼顾之。 4.3甘温除热金元·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中,其以补中 益气汤作为治疗气虚发热的主要方剂,此法指用味甘性温的 药物治疗气虚发热或血虚发热,因虚为其发热之本,治疗中应 以益气养血为主,不可直用苦寒药物,以伤人体之阳。常用人 参、黄芪、炙甘草、当归等益气养血的药物进行配伍,代表方剂 有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等。 4.4清热滋阴利水血液病发热患者,临证中可伴有小便排 出的不畅,此类患者实际为余热邪气尚存体内,津液的亏乏而 水液气化不利;这时一味清热或利水不但不能达到邪去正存, 反而会进一步损伤津液,不利于疾病的向愈,因而在清热利水 的同时,伴以滋阴之法,才可使余热之邪尽除、水液气化复权。 实指温邪易于化燥伤阴,在血液病治疗中应时刻顾护津液,温 病的各个阶段都应重视滋阴之法的重要性,血液病患者出现 发热的症候,无论是汗液开泄,抑或热邪内炽,都伴随着津液 的耗伤,滓液的流失,因而在清热解毒的基础上,还应辅以增 液生津、滋阴凉血之品如北沙参、南沙参、百合、麦冬、石斛、黄 精、枸杞子、鳖甲等;当邪热己退,往往以阴液损伤为主要证 候,此时更应以救阴为重。临证选方上常选用一贯煎、麦门冬 汤、百合固金汤、养阴清肺汤加减等,加强滋阴润燥的功效。 5体会 从中医的角度来考虑血液病,不论何种血液病,其发病的 过程大致是:先有机体脏腑的虚劳亏损,而后邪实毒聚,或是 邪毒内服,耗伤机体正气,致气机失常,寒湿壅滞,进而发病, 临床上导师治疗血液病常采用“疏调气机与扶阳理论”两手并 抓的治疗思路,疏调气机的治法着重在维护肝脏的正常疏泄 功能的同时辅助以健脾补肾,用来保持人体气机的条畅运行, 使体内气血阴阳维持一个相对协调与平衡的状态,以利于 2018年第39卷第2期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19 导师治疗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经验 李国华 ,付 滨 ,高常柏 ,梁丙楠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000;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300000) 摘要: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出现关节晨僵、肿痛,症状较轻,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关节变形,骨质破坏,不能逆转。付滨 教授重视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主张以清热开宣为主。用药方面中西合参,既注重中药的疗效配伍,善用金银花,并与忍冬藤 配以药对使用,同时也注重现代药理研究。 关键词:早期类风湿关节炎;金银花;付滨 中图分类号:/125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8)02—0019—02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外周关节骨 云:“夫四末之疾……不仁或痛者为痹”“痹病以湿热为源,风 破坏为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RA的致残率、致死率较 寒为兼,三气合而为痹”。热邪乃痹病之源,早期类风湿关节 高n]。RA早期病理表现为关节滑膜及其周围炎性渗出,之后 炎因热邪客于经络关节,蕴结不散,气血运行受阻,故致关节 则促使血管翳形成,进而包裹关节软骨,最终导致骨破坏,临 晨僵、肿胀;虽有末端肢冷,皮肤不红者似为寒像,此乃外寒内 床上晚期可表现为关节畸形,甚至丧失功能。付滨教授是天 热,为热邪闭阻,阳气被郁不达肢末所致,待热邪闭久,不得外 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擅长于中医治 泄,形成热毒,入络客骨,形成废疾,即使搜风剔络之品未可驱 疗风湿痹证。付滨教授强调早期积极治疗以延缓或阻止类风 之,再无逆转之可能。因此当重视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 湿关节炎骨质病变的发生发展尤为重要。付老师治疗早期类 于热邪侵袭关节尚未入络客骨时驱邪外出。 风湿关节炎经验丰富,笔者有幸跟师,受益匪浅,现将经验介 2治法用药 绍共飨。 2.1 开宣清热,妙用金银花付老师认为早期类风湿关节炎 1 辨析源由 属于热毒肿节范畴,治疗当以清热开宣为主,善用金银花,金 对于外邪侵袭肢体,气血经气不利,导致的肢体出现或 银花为忍冬科植物忍冬含苞待放之花蕾,甄权在《药性趋向分 痛、或麻、或重著等症,一般认为属“痹证”的范畴。《素问· 类论》中对金银花论述:“味辛,主治腹胀满,能止气下游”。 痹论篇》最早论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之后历代 辛能散能行,而花类药物大多具有开宣发散的特性,同时付师 医家对痹证的病因机转有所发挥,却少有对类风湿关节炎特 认为,可借金银花待含苞吐萼的开宣之势,以通达经络关节, 征性的外周小关节变形的描述,大都以关节痛为主。故依以 祛邪外出。 往“痹证”所述尚不能完全解释RA的临床症状及导致关节畸 古籍记载金银花药性为平性、寒性和温性 J,然而入药部 形的骨破坏机制。因此,付老师认为类风湿关节炎是不同于 位各有不同。经考证,宋代以前出现的“金银花”一名,主要代 古代“痹证”的一种疾病,早期类风湿关节炎当属“热毒肿节” 指其植物全草,宋代以后,金银花被单独入药 。直至清朝时 的范畴,“肿节”言其证,“热毒”论其理,但可以借鉴古人治痹 期,医家对金银花清热解毒的功效达成一致 J。因此采用金 之经验,金·张子和《儒门事亲·指风痹痿厥近世差玄说》有 银花开宣清热,祛邪外出。同时参照药理研究,金银花具有抗 作者简介:李国华(1989一),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临床肾病风湿。 ■ △通信作者:付滨,E—mail:fubin5393@126.tom 病体生理常态的恢复,而非单纯疏肝解郁之法;而扶阳理论的 医的血液病患者受益颇深,值得初人临床的肿瘤科医生借鉴 临证要点即是重视人体阳气的重要性,血液肿瘤在发病时均 和学习。 可导致机体生理功能减退,加上苦寒之中药、化疗、激素抗生 素的使用,情志不畅等因素均降低了人体的生理功能,而至外 参考文献: 寒更易侵人人体产生寒邪,因此在治疗上更需要扶阳,对于阳 [1]董青,侯丽,许亚梅,等.《中医血液病名词术语整理与诠释》研究 虚的血液病患者,重用附子、桂枝、干姜、细辛、吴茱萸等,从少 思路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9):1095—1096. 阴病人手“寒者热之,虚则补之”的正治法以及“热因热用的” [2]陈信义,麻柔,李冬云.规范常见血液病中医病名建议[J].2009, 的反治法,用来达到扶阳气之目的。导师在血液病的临证治 29(11):1040—1041. 疗中兼顾两者的优势,使机体气机调达,阳气渐复,使广大就 (收稿日期:2017—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