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抒情类文言散文的特点及解题策略

来源:榕意旅游网


抒情类文言散文的特点及解题策略

2004年湖南卷《放鹤亭记》的出现,标志着高考文言文在选材上有了新突破,从而改变了史传类选段一统天下的局面,也改变了人们对“浅易文言文”这一概念的理解。以这类文言散文命题的可能是很大的。所以有必要梳理这类散文的阅读方法,准确做好这类文言散文鉴赏题。

抒情类文言散文的阅读,首先也要树立整体阅读意识。即便是一个选段,出题者都是从文章相对独立的部分节选出来的。没有整体阅读意识,就会把文章弄得支离破碎,也就没法完整准确地理解文意。一些考生误以为只需理解所设题目对应的内容,贪图便道,由于没能抓住全文的主旨,导致对部分的理解出现偏差。所以必须认定“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因为只有把握了文章的整体,局部才会清晰,思路才会一目了然。

理解文言抒情散文的主旨,主要在于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有的情感是作者直接抒发出来的,有的情感是藏匿在景物描写之中的,有的情感是隐藏在具体的生活细节之中的,但无论哪种情感都能找到直接或间接表露的关键语句,把握情感就是要把握这些关键语句。如《项脊轩志》的情感主要由生活细节来传达,但归有光在文中依然有直接的流露:“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所以,在把握作者感情时既要把握在细节和景物中传达出的感情,更要把握作者直接流露出的感情。

“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把握文章的结构是高效快速阅读文本的捷径。文言抒情散文的阅读,主要要抓感情线索。如《兰亭集序》第一段写了美景、美事,溢于言表的是心中的快乐。第二段由“乐”而生“痛”,因为人总是被“欣于所遇”的乐和“情随事迁”的忧所左右;第三段由“痛”而生“悲”,在“悲”中作者并没有消沉,而是由此生出生死的感念,从而又表露了作者对人生的热爱与执着。作者感情是复杂的,但只要理清了线索“乐—痛—悲”就能较好体会文意了。

1

文言抒情散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借景抒情、叙事抒情与托物寄情。借景抒情,指借助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如《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作者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叙事抒情,指通过日常生活事件与情景的细致描绘来抒发感情,如《项脊轩志》、《始得西山宴游记》等。托物寄情,即借助对物的描摹,用物来寄予作者深厚的感情或志向。《项脊轩志》结尾“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归有光托枇杷树传达出对亡妻的一片思念与哀悼之情。

文言散文阅读题错误选项的设计,主要有以下三类:

1、无中生有。将文段里没有的内容硬塞了进来。

2、内容混杂。在文言抒情散文中则表现为感情杂糅,即将几个事件掺杂在一起,故意混淆它们各自所表达的情感。

3、曲解混淆。

⑴言过其实。

⑵因果混淆。命题者故意将因果关系误解、倒置或者强加因果。因果混淆最隐蔽,需仔细分辨。

⑶故意误译。文言阅读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将文意读懂了,它毕竟不像现代文那样考查对深邃含蓄的文意的理解。所以将词语故意误译,造成考生的误解,是常见的错题设计策略。

文言抒情散文的阅读解题,要强化五种策略:

2

1、梳理结构、全面把握。

对文章内容有了全局性认识,才能对局部有明确的指导。梳理结构,准确筛选信息要点,进而全面把握文章的框架与主旨。对结构的梳理可以注意文题、句段首句、句段尾句等。

2、锁定区域,准确筛选。

在全面掌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选择项在原文找到对应的区域,然后在具体区域中准确筛选,从而找准有效信息。

3、一一对应,仔细分辨。

在找准信息点后,将选项与文章要点一一对应,认真弄清原文内涵,琢磨内容要点,看选择项与题目是否完全吻合。

4、抓住重点、准确翻译。

在分辨信息点时,要注意准确翻译,当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译过来,此时需抓住重点,即对文意理解容易发生分歧的地方准确翻译。

5、综合分析,理清因果。

对文意的推理必须综合全文分析,尤其要结合主旨,看是否混淆概念,尤其注意是否倒置了因果,或故意混淆了因果关系。

考题例析

3

一、2004年湖南卷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放鹤亭记 (宋)苏 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4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升.

高而望,得异境焉 升: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

之 和:和睦 C.隐德之士,狎.

而玩之 狎: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阴:北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易》、《诗》人以.

比贤人君子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

烦执事? B.纵其.

所如,或立于陂田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

孰能讥之乎? C.宜若有益而.

无损者

5

尝终日而.

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鹤鸣于九皋,声闻于.

天 夫祸患常积于.

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明年..

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

其缺 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

也 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

之君,未可与易也 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6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2)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3)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导析】1.B。此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B项“其子和之”的“和”读hè,动词,意思是“和谐地跟着唱或伴奏”。此处不作形容词,也不能理解为“和睦”。

2.A。A项两个“以”都是介词,当“用”“拿”讲。B项第一句“其”是代词,指“它们”,第二句是表语气的副词,此处是表反问语气。C项第一句“而”表并列,第二句连词,表修饰。D第一句“声闻于天”中的“于”是介词,“在”的意思,第二句的“于“是介词,当“由于”讲。

3.C。此题考查古今词义的辨别能力。A项“明年”是指“第二年”,与现代汉语“明年”意义不同。B项“适当”是“刚好对着”的意思,现代汉语的“适当”作“恰当”“合适”讲。C项“同日而语”是成语,指“放在同一时间谈论”,也就是“相提并论”的意思。成语词义有较大的稳固性,现代汉语中保留古汉语的意义。D项“南面”不是表方位的名词,而是“面向南”的意思。

4.D。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对引用“山人”作歌的作用理解不当,它不能理解为“意境悠远,余韵悠长”。文章最后写山人作“放鹤,招鹤之歌”,点明主旨,含义深刻,也表现归隐居之乐。

7

5.(1)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2)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3)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1)“乐”是意动用去,要解释为“以之为乐”。 (2)“全”“名”是关键词,“全”是使动用法,当“使之全”讲,“名”是动词,“闻名”的意思,(3)“履”是“踏”的意思。

二、2007年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一4题。

王定国①诗集叙 (宋)苏轼

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以余观之,是特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若夫发于情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以忝其父祖耳。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期人之浅也。

又念昔日定国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一日,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余亦置酒黄楼上以待之,曰:“李

8

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

今余老,不复作诗,又以病止酒,闭门不出。门外数步即大江,经月不至江上,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而定国诗益工,饮酒不衰,所至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今而后,余之所畏服于定国者,不独其诗也。

【注】①王定国:北宋文人,名巩,工诗。受苏轼“鸟台诗案”的株连,被贬岭南。②眊眊:昏乱,糊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忝其父祖耳 忝:羞辱,有愧于。 B.自恨期人之浅也 期:看待。 ..

C.畏其敏 畏:担忧。 .

D.饮酒不衰 衰:减退。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然后变风发乎情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

B.定国且不我怨 臣死且不避 ..

C.又以病止酒 梅以曲为美 D.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 置杯焉则胶 ....

9

3.以下几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定国豁达或洒脱的一组是( )

①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

②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

③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

④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

⑤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

⑥所至翱翔徜样,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③④⑥ 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引用司马迁对《国风》《小雅》的评论,指出其局限,意在肯定王定国诗作继承了《诗经》、杜诗以来一脉相承的“发于性止于忠孝”的传统。

B作者在评论王定国诗歌时,称赞他的“清平丰融”之作,认为有“治世之音”;对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略有微词,“废卷而叹”。

10

c本文善用对比,突出了王定国的心志气度。如他的贬谪遭际与其忠君情怀对比,“我”对他的揣测与其宽阔胸怀对比。

D本文先议后叙,叙事中夹有描写,议论时饱含情感,从而避免了叙事冗沓、说理枯燥之弊;辞简义丰,文气流转,文情酣畅。

【导析】 1.C。“畏”,敬畏,敬服。

2.B。B项中“且”均为连词,尚且。A项第一句中的“乎”为介词,相当于“于”;第二句中的“乎”为介词,“比”。C项第一句中“以”为介词,“因为”;第二句中“以”为介词,“把”。D项第一句中“焉”为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第二句中“焉”为兼词,“于此”。

3.D。①句指“先王之泽”;③句“恐死”,显然不是“豁达或洒脱”;④句是苏轼的心理。

4.B。“幽忧愤叹之作”是王定国诗歌的一部分作品,苏轼并无微词;“废卷而叹”的原因是“自恨其人之浅也”。

三、2006年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蚊 对 (明)方孝孺

天台生困暑,夜卧絺帷中,童子持翣①飏于前,适甚就睡。久之,童子亦睡,投翣倚床,其音如雷。生惊寤,以为风雨且至也。抱膝而坐,俄而耳旁闻有飞鸣声,如歌如诉,如怨如慕,拂.肱刺肉,扑股[撍]面。毛发尽竖,肌肉欲颤;两手交拍,掌湿如汗。引而嗅之,赤血腥然也。大

11

愕,不知所为。蹴童子,呼曰:“吾为物所苦,亟起索烛照。”烛至,絺帷尽张。蚊数千,皆集帷旁,见烛乱散,如蚁如蝇,利嘴饫腹,充赤圆红。生骂童子曰:“此非吾血者耶?尔不谨,蹇帷而放之入。且彼异类也,防之苟至,乌能为人害?”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端,其烟勃郁,左麾.

右旋,绕床数匝,逐蚊出门,复于生曰:“可以寝矣,蚊已去矣。”

生乃拂席将寝,呼天而叹曰:“天胡产此微物而毒人乎?”

童子闻之,哑而笑曰:“子何待己之太厚,而尤天之太固也!夫覆载之间,二气絪緼,赋形受质,人物是分。大之为犀象,怪之为蛟龙,暴之为虎豹,驯之为麋鹿与庸狨,羽毛而为禽为兽,.裸身而为人为虫,莫不皆有所养。虽巨细修短之不同,然寓形于其中则一也。自我而观之,则人贵而物贱,自天地而观之,果孰贵而孰贱耶?今人乃自贵其贵,号为长雄。水陆之物,有生之类,.莫不高罗而卑网,山贡而海供,蛙黾莫逃其命,鸿雁莫匿其踪,其食乎物者,可谓泰矣,而物独.不可食于人耶?兹夕,蚊一举喙,即号天而诉之;使物为人所食者,亦皆呼号告于天,则天之罚.人,又当何如耶?且物之食于人,人之食于物,异类也,犹可言也。而蚊且犹畏谨恐惧,白昼不敢露其形,瞰人之不见,乘人之困怠,而后有求焉。今有同类者,啜栗而饮汤,同也;畜妻而育.子,同也;衣冠仪貌,无不同者。白昼俨然,乘其同类之间而陵之,吮其膏而盬其脑,使其饿踣.于草野,流离于道路,呼天之声相接也,而且无恤之者。今子一为蚊所,而寝辄不安;闻同类之相而若无闻,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

天台生于是投枕于地,叩心太息,披衣出户,坐以终夕。(本文有删节)

[注] ①翣(shà):扇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12

A.赋形受质.

质:资质 B.今人乃自贵.

其贵 贵:以……为贵 C.畜.

妻而育子,同也 畜:养 D.乘其同类之间而陵.

之 欺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生惊寤,以为风雨且至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

B.尔不谨,褰帷而.

放之入 宁赴常流而.

葬乎江鱼腹中耳 C.其.

食乎物者,可谓泰矣 其.

孰能讥之乎 D.而物独不可食于.

人耶 13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台生困暑,夜卧(于)絺维中 B.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其)端

C.其烟勃郁,(烟)左麾右旋,绕床数匝 D.蚊一举喙,(人)即号天而诉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奏对、对策,原本用于臣子向君主陈述见解,提出建议。本文借用“对”的形式,以小喻大,借物讽人,言在此而意在彼,耐人寻味。

B.本文由生活小事入笔,从闻蚊、拍蚊写到照蚊、驱蚊,然后引发议论,逐步推进,最后以天台生“叩心太息”、“坐以终夕”作结,照应开篇。

C.本文描写细致生动,颇富情趣;议论鞭辟入里,启人深思;句式长短交错,整散结合,加之韵脚的巧妙运用,读来淋漓酣畅,令人击节赞叹。

D.本文借童子与天台生的对话,既揭露了同类相残的黑暗的社会现实,又批判了忽视异类生存权利的错误认识,阐发了万物平等、物我为一的主题。

【导析】1.A。质,本质。B项第一个“贵”为意动用法,“以……为贵”“看重”,第二个“贵”,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尊贵的方面。C项中“畜”为“奉养”的意思,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中有“俯不足以畜妻子”的句子。D项中“陵”通“凌”,欺凌;高中语文第一册读本《荆轲刺秦王》中有“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的句子。

14

2.B。B项中的“而”连词,表示相承关系;A项中的“也”均为句末语气词,但第一个表示陈述语气,第二个表示肯定、感叹语气;C项中“其”,第一句中为代词,指一般人,第二句中为副词,“难道”,表示反问语气;D项中的于均为介词,第一句中引出动作的对象,第二句中“于”和“见”组成表示被动的“见……于”句式。

3.C。“左麾右旋”的主语应该是“童子”。

4.D。《蚊对》,与课内学习过的《种树郭橐驼传》等课文相类似,主要采用寓言式的写法来讽喻当时的社会,因此D项后半部分“又批判了忽视异类生存权利的错误认识,阐发了万物平等、物我为一的主题”的理解显然有误。

5.(1)我被小虫咬得难受,(你)赶紧起来找蜡烛照明。(2)它们是异类,防范它们如果很周到,怎么会成为人类的视察?(3)听到同类之间互相残害却置若罔闻,(这)难道是先人后己的君子之道吗?

(1)句兼考查被动句式,“为……所”表示被动,“亟”,赶紧,赶快。(2)句兼考查判断句,“苟”,如果;“至”,周到;“乌”,怎么;“为”,成为。(3)句兼考查反问句式,“噆”,残害,残食;“而”,却;“身”,自己;“岂……耶”,难道是……吗。

四、2005年福建卷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送天台陈庭学序 (宋)宋濂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艳滪之虞。跨马行,

15

则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下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柔。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杨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候①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老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②,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注]①杨子云,即杨雄,西汉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司马相如,西汉著名文学家;诸葛武侯,即诸葛亮。②颜回,即颜渊;原宪,即子思。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累旬日不见其巅际 累:连续 .

B.杳莫测其所穷 穷:尽、完 .

16

C.于是其诗益工.

工:工整 D.皆坐守陋室,蓬蒿没.

户 没:淹没、遮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肝胆为.

之悼栗 而身死国灭,为.

天下笑 B.既览必发为诗,以.

纪其景物时世之变 独以.

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 C.篷蒿没户,而.

志意常充然 是以就极刑而.

无愠色 D.庭学其试归而求焉.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

耳矣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体现陈庭学能从中获得\"山水之助\"的一组是(

17

①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预之虞

②屡从大将北征,有劳

③杨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

④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

⑤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

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18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川蜀山水险峻奇特,非有官职、有财富、有才能、会写文章、年富力强的人不能到达,因而往往令人抱憾而止。

B.陈庭学,能做诗,曾任中书左司掾、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等官职。他乘船到成都,游山水

名胜,每次游览都写诗记述。

C.作者因学业未成、战乱等原因未能实现出游天下的愿望,面对陈庭学游览而归的收获,感叹自己因年老已难以做到了。

D.作者认为山水名胜能使人的情、志、学等方面上一个台阶,此外,应该还有高于\"山水之助\"的东西,那就是孔学儒道。

【导析】1.C。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用法。C.“工”在此处应当理解为“巧妙,精巧”。

2.C。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为”,介词,由于,因为/介词,被;B项“以”,连词,表目的,来/连词。表原因,因为;C项“而”,连词,都表示转折,可是;D项“焉”,代词,代“志”/语气词,无义。

3.B。本题着重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②是他人蜀的原因;⑥与山水无关。

4.A。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A项中的“有财富”,在

19

原文中没有体现,不能看作入蜀的必要条件。

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