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期中考试
1359 杨洋
1、试比较古希腊神话和中国古代神话中英雄形象的特点。
一、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
(一)“女神的失落”
所谓“女神的失落”,亦即女神的降格,是指随着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母权制也随之被父权制取代,女性的地位从高峰跌倒低谷,以至于被压迫、被奴役。女神世界是女性世界的折射和反映,所以女神也经历了如女性那样的地位转变。
中国神话中的女娲是创造人类的女神。她捏合黄土仿照自己的模样造出了一个个“万物之灵”,于是就有了人类。女娲爱这个世界,更爱她的孩子。当天塌地陷,人类几乎遭到灭绝灾难的时候,她炼五彩石补天,杀冀州平原上的黑龙为民除害,人类才从灾难中解脱出来。
在希腊神话中,最初的宇宙是混沌一片,而该亚正是从这片混沌之中产生的。该亚是万物和众神之源,她从自身生出了天神乌拉诺斯,并又与乌拉诺斯生下十二提坦巨人。该亚代表了母权制的社会力量。
然而,当氏族社会由母权制过渡到父权制,父系代替母系,父权代替母权,男神居于统治地位,而女神的形象从主角渐渐退到配角的位置。
许多神话中男神取代了女神,这在创世神话中有所体现。纵观神话史,创世神话大体经历了世界由女神独立创生、世界由女神和男神结合而创生、世界由一男神独立创造这样一个演变过程,这一过程是女神从创造生命的主角变为配角乃至失去了其天赋权利的过程。[5]中国神话中后起的男神盘古被认为是创造世界的神灵,他取代女娲独占了创世之功。希腊神话中,从以该亚为中心的旧一辈神发展成以宙斯为中心的新一辈神。
神话中男权高于女权的现象并不少见。据说雅典人选守护神时,男公民都选海神波塞冬,女公民都选雅典娜,结果雅典娜多一票当选。但人们害怕波塞冬水淹雅典城,剥夺了女子的投票权,孩子的姓氏也改为跟从父亲。
从中国及希腊古代神话中神的形象、地位的转变可以探索到当时人类社会历史的演变:从女权社会到男权社会。
(二) 崇拜英雄形象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原始先民对对自然的认识日益深刻,人类开始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人类在自然的力量面前无能为力,而人类天生有崇拜英雄的本能,于是民族的英雄成为神另外某些英雄崇拜是将有关的历史进行神话,其中的主人公原本是真实人物,或者传说中的凡人,他们被后世描绘成具有神异的本领,能改变人类命运,能避邪免灾的半神化的人物。人们创造的英雄帮助人类排忧解难,成为人们颂扬的对象,他们都被赋予了美好的品质。
英雄崇拜可以分为两类:
⒈对发明创造的英雄崇拜。人类文明在不断进步着,先民们学会越来越多的技能,如
钻木取火、建造房屋。这些进步给人们带来莫大的好处,如火不仅让人吃上烧熟的食物,还帮助人们御寒,从而对抗恶劣的生存环境。人们通过钻木能够取到火,但却不明白为什么钻木会产生火,觉得这是奇迹。所以在神话里,从上天盗火给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的是英雄。中国有火的发明者燧人氏,他游历日月,到了不识昼夜的遂明国,看到鸟啄火树燃起了火,就用小树枝钻木取得了火。被马克思称为“哲学日历上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的普罗米修斯,是人类的保护神,他为了保护人类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为了减轻人类的负担,他用牛皮裹上牛骨头,愚弄宙斯。宙斯上当之后,拒绝将火种传给人类。于是普罗米修斯摘取木本茴香的一枝,走到太阳车那里。他从车下驰过,将树枝伸到它的火焰里,直到树枝燃烧。他持着火种降到地上,即刻第一堆丛林的火柱就升到天上。因他私自偷取火种给人类,宙斯下令将他用铁链钉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用长矛将他的胸膛划开,每天早上有一只巨大的鹰来啄食他的肝脏。夜间肝脏重新长好,第二天,那只大鹰又来折磨他。这种难以忍受的痛苦延续一千年。人们在奥林匹克运动会时,从希腊奥林波斯山迎来圣火,并举行迎圣火的火炬接力跑,以此来纪念普罗米修斯。
⒉对战胜邪恶势力的英雄崇拜。这种崇拜表现了先民朦胧的战胜自然,掌握命运的期望。在先民们看来,只有超能的英雄才能做到。后羿是中国古代神话中著名的英雄。《淮南子·本草经》说:“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禽封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为天子。”后羿为民除害,救民于水火,受到百姓爱戴,调遣他的尧也被拥为天子。赫拉克勒斯是希腊神话中最有名的英雄。他出生时,便遭到天后赫拉的胁迫。赫拉派遣两条大蛇去缠绕赫拉克勒斯,而被他掐死。长大之后,他天下无敌,完成了十二件大功:他掐死巨狮,烧死九头蛇,射杀生着铜爪、铜翼和铜羽的怪鸟,制服能喷火的公牛,战胜三眼巨人,甚至打败了冥王哈德斯,他还射杀那只每天伤害普罗米修斯的神鹰……他被希腊各城邦广泛赞颂和崇拜。
二、两者的不同点
1、神的体系不同
从整体上讲,古希腊神话不仅表现在是一种完整的体系,而且这种体系是可以传承的。古希腊神话里的神都各司其职,形成权力的系统,有了明确的分工。神可以繁衍后代,像一个宗族。中国的古代神话是凌乱的,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最知名的神话比如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刑天、黄帝等神话传说等等。诸神都是相互独立的,各神之间似乎不存在什么联系可言,联系也很模糊。
2、形态不同
在希腊神话中,神是人格化了的形象。他们有着与人相同的面目和身体,诸神大多拥有黄金比例的形体和俊美的有个性的容貌,如:宙斯、波塞冬被刻画成有王者威严的有须男子,阿波罗则为一美少年。女性神祗则个个丰腴饱满,体态婀娜,光彩照人,如:赫拉为雍容华贵之美妇,得墨忒耳为端庄慈祥的母亲,阿尔忒弥斯为冷艳的猎装少女,雅典娜是位高大美丽善作巧艺的女神,阿佛洛狄特则代表了女性美的极致,丰满而性感,常常挂着甜美诱人的微笑,连绝世美女海伦见到她“修长柔美的颈项,光滑丰满的秀乳和灼灼的目光”时,感到惊诧不已 。而中国神话则具有人兽同体的特征,其诸神大多是半人半兽形状。例如,伏羲、女娲人首蛇身,太阳神炎帝是牛头人身,蚩尤是人身牛蹄,四目六手,他们或是动物的化身,大多具有神秘的、超人的灵魂,不可思议的神力或魔力。
3、性格不同
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主要大神们具有“不食人世烟火,没有平凡人的情欲”性格特征。
如伏羲、女娲、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等等,都是崇高和干净的。他们道貌岸然,从不戏谑人类,更不会嫉妒和糟践人类。在个别的私生活上,他们从来都是非通例矩和检点的,非常注重小节、注重品行和德的修养,并且尊贤重能。在他们的身上,只有崇高的光环、干净的品和崇高的情。 在古希腊神话中,希腊诸神与凡人一样有着复杂的性格,他们具备人类的思想感情 , 性格也十分鲜明 , 他们同人类一样 , 有爱、有恨 , 七情六欲样样俱备 , 甚至好嫉妒、爱虚荣 , 有时在道德上还不如人。他们时而以人类为朋友和正义的维护者的面目出现,时而冷酷无情,狡诈多疑,嫉妒成性,背信弃义,不负责任,他们与世人维持着互惠关系,对虔诚供奉者,引为所爱,赐以福祗;对怠慢冒犯者,引为所恨,必施诅咒和报复。
4、本质不同
希腊神话以神为本,而中国神话则是以人为本的。在希腊神话中,神是整个庞大思想体系的中心,一切都围绕神展示、运转。在古希腊人眼中神主宰万物,无所不在,无所不能,长生不死,因此神左右人们的生活,甚至主宰人们的感情世界。 而中国神话则不同,人类的意志和精神力量是占主导地位的,连神都是为人类服务的。盘古为人类开了天地,又在其间支撑了一万八千年,等天地构成牢固以后,躯体化作人间万物,女娲造人,又补天排洪,斩除恶龙猛兽,使人间变成无忧无虑的乐园,炎帝在百姓除病疗伤时,尝断肠草而死等等。所以在中国的神话中,神不是摆布、统治人类、凌驾于人类之上的,而是与人和谐相处,且为人类服务造福的。
5、崇拜的对象不同
希腊体系神话所崇仰、赞美的,不是救苦救难、律己甚严的有“德”者,而是叱咤风云,扭转乾坤的有“力”者或技术大师。希腊的基本精神要素是对力的崇拜和追求。这一
崇拜和追求很快导致了对某种能解释“力”之秘密“知识”的深刻好奇,对某种长于把握并支配力的知识的不倦探究。中国神话与民族精神的形成,得力于礼仪的、伦理道德的聚合力,在古代中国的社会意识里,值得崇拜的不是力,而是力所体现的道德性质。道德就是力量就占据了一定的位置,因而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确切地说是经过史官文化浸染过的中国神话中,提倡的是三皇五帝式救苦救难,律己甚严、品德高尚的圣德者作为以文化向心力来治理国家、团结人民。 中国神话注重对女神的赞颂,希腊则是男性受到特别的尊崇。中国神话认为人类来源于女性,把女娲当作人类的始祖,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女娲善良、慈祥是创造、护卫人类的神,具有女性优秀品质。古希腊神话则认为人类来源于男性,把普罗米修斯当作人类的始祖,在希腊神话中第一个女人潘多拉是宙斯为了惩罚男人而叫众神拼凑出来的。她的出现,给世界带来了灾难。希腊神话的这种处理明显地反映了扬男抑女的思想。
2、举例说明《诗经》中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及其文学表现效果。
一、“赋”的表现手法:“赋”的本义是贡赋,“赋为土地所生以供天子”。诸侯向天子献上贡赋之时必须开具清单,面面俱到,清楚明了,以供天子接受时按清单点收。贡赋的物品都是祭祀所用,必须一一铺陈,排列于神位之前。后来,这种物质的排列逐渐转化成语言文字的排列。从此,“赋” 成为一种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以 “直接铺陈”的方式把人和事、情志和外物完整地表述出来。郑玄注《周礼-春官-大师》之“六诗 ”是将“赋”解释为“铺”,“直铺陈”。唐代学者孔颖达在疏解《毛诗》大序时认为 “赋则直陈其事 ”,“诗文直陈其事,不譬喻者,皆赋辞也”。
二、“比”的表现手法:“比”,就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不是单纯的比喻,包括的面较宽,这就如朱熹所说的“以彼物比此物也”。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另一说,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对女方恩爱之浓。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从桑叶青春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而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另一说,比喻男子情意的衰落。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比喻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 !
三、 “兴”的表现手法:“兴”就是朱熹所说的“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兴”的意思是“起”,是托物寓情,是寄托,是联想,其作用是含蓄、蕴藉,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些情感如果直言表达,容易穷尽。把情感寄寓在形象之中,让读者不知不觉地从形象中受到感染,产生意味无穷的效果。
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如果舍去景物,不过是说“去时是春天,回来是冬天”,还有什么意味呢?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 “鴥彼晨风,郁彼北林”, 与下文 “未见君子,忧心钦钦” 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
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