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单反技巧 教你玩单反

来源:榕意旅游网
单反入门技巧 光圈

是一个用来控制光线透过镜头,进入机身内感光面的光量的装置,它通常是在镜头内。用f+数值表示光圈大小。

光圈f值=镜头的焦距/镜头口径的直径。镜头可以是N组M(N,M表示数字)片镜片组成的复杂结构,但都可以等效成一个凸透镜. f值的完整序列如下:

f/1,f/1.4, f/2, f/ 2.8,f/ 4,f/ 5.6,f/8,f/11,f/16, f/22,f/32, f/ 44,f/64。 f值越小,而光圈就越大(这个很多初学者容易搞颠倒),在单位时间内的进光量便越多,而且前一级的进光量刚是后一级的一倍,例如光圈从f8调整到f5.6,进光量便多一倍。记住上一串序列是有用的,实际上有一个规律,只要记住头两组f/1,f/1.4就可以了,他们各自的下下级数值都是其两倍。 快门

说白了就是用来控制曝光时间的装置,一般而言,快门速度跨越的时间范围越大越好,消费级家用DC一般能够提供1秒,2秒...16秒等慢速快门,通常普通数码相机的快门大多在1/1000秒之内,基本上可以应付大多数的日常拍摄.拍夜景的时候,一般快门速度都要大于1S,如拍摄夜晚车水马龙的景象,夜晚的烟花,下图中长长的光带实际上是行驶的汽车的车灯,由于长时间曝光形成的:

高速快门用来拍摄急速运用的物体非常有用,如飞行的昆虫,下落的水滴,如果快门速度达到20000/s,甚至能把飞行的子弹拍摄下来! ISO

在数码相机中ISO表示CCD或者CMOS感光元件的感光速度。ISO数值越高就说明该感光感光元器件的感光能力越强。ISO的计算公式为H*S=0.8(S感光度,H为曝光量),从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感光度越高,对曝光量的要求就越少。变形公式:H=0.8/s,相同曝光量的前提下,ISO50时的曝光时间为ISO100时的曝光时间的两倍。常用的ISO值有50、 100 、200、400 、1000等,ISO50,ISO100在光线充足的情况使用,而高ISO值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使用。

一般情况下,ISO值越低,相片的质量越高,相片的细节表现的得越细腻,ISO值越高,相片的亮度就越高,而相片的质量会随着ISO值的升高而降低,噪点会变得越来越严重,但高ISO值可以弥补光线的不足 光圈和快门的互补关系

光圈级数跟快门级数对进光量的控制其实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光圈增加一级的进光量,其实就等于快门减少一级的进光量,这个观念在计算曝光时很重要,而且,对这个概念进行实践性的了解之后,会使我们的拍摄效率大大提高。

打个简单的比方:在水龙头下放个杯子,假设杯子正好装满水就是一张曝光准确的照片,那么水龙头出水量就可以理解为光圈(进光量的多少),而一杯水满的时间可以理解为快门(光线持续进入的时间)。出水量大,那么这个杯子水满得就快,出水量小,水满的时间就会变慢,需要的时间也就变长了。所以,当用大光圈拍摄时,快门速度就可以快,而用小光圈拍时,快门速度可就得慢了。假如你用大光圈拍摄,快门时间又比较长,那么就等于是这杯水已经溢出来了,照片就曝光过度了。同样,本来光圈就小,快门时间如果再短,这杯水就会装不满,照片就会欠曝。 镜头的最佳光圈

由于光学原理和制造成本的**,镜头在使用最大光圈时的像质并不一定最佳的。经实验证明,收缩光圈后,像质有明显的改善。在摄影学理论上,每个镜头都有一个或者几个最佳光圈,在这些最佳光圈下,画面的质量能达到最好:分辨率高、色彩还原能力好、反差均衡、层次丰富。不同的镜头,最佳光圈的位置也不尽相同。一般情况下,最佳光圈在最大光圈收缩2-3档的位置。比如最大光圈为f/2.8的镜头,最佳光圈为f/5.6或者f/8。 但是,这些毕竟是理想情况。事实上,在很多时候,我们还是会以拍摄立意为先。使用得当的光圈,产生作者满意的效果,要比损失那一点点画质来得重要,况且,镜头在被设计和生产的过程中,最大光圈可能产生的画质问题已经被控制在最低了。 题外:

1、按照135单反相机的习惯,标准的光圈值应该是 F1.0、F1.4、F2.0、F2.8、F4、F5.6、F8、F11、F16、F22、F32、F45、F64。其中F1.0是最大光圈,而F64就是最小的光圈了。

2、快门以「秒」作为单位,一般可以见到的快门单位有:B、1、2、4、8、15、30、60、125、250、500、1000、2000、4000、8000。这些数字都是分母,也就是说快门应该分别是:1秒、1/2秒、1/4秒(依此类推)。一般准专业的单反相机快门能做到1/4000秒,专业相机则可以到1/8000秒。

-------------------------------------------------------------------------------------- Auto模式:

通常又叫全自动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拍摄的几乎所有参数都被相机接管。光圈、快门、曝光补偿,白平衡、感光度等。甚至部分产品的闪光灯模式都被接管。用这个AUTO档,你会突然,觉得数码单反是如此地平易近人!不过显然,用数码单反却选择AUTO档是“杀鸡用牛刀”。除了超级超级菜鸟,我实在不建议大家经常使用这种模式。否则就是买个单反当傻瓜机用,开着宝马去买菜了! 禁闪模式:

“强制不闪光”的目的是为保持画面原有的幽暗氛围,比如说拍摄灯光典雅的酒吧、咖啡馆等场景,如果采用程序模式,相机自行弹出闪光灯照明,不但将原有的氛围破坏了,而且经闪光一照,前景很亮,远景一片漆黑,现场气氛便荡然无存。此时只要启动“强制不闪光”模式,相机测光后会自动调整相机的ISO(高感光度)、低开门、调整到最大光圈,拍摄到颇具有现场感的效果。不过在使用这种模式低速快门时,务必采用三脚架或借助其他手段来确保相机的稳定性,不然难以保证图像的清晰度。 主要适用于那些禁止拍照,如寺庙,博物馆,给婴儿拍照等 人像模式:

选择人像模式后,数码单反会倾向于使用更大的光圈,这样在拍摄人像时,可以得到背景虚化效果。另外,相机将会轻微地降低饱和度,以便再现真实而不过分的肤色效果。 风景模式:

风景模式与人像模式正好相反。选择此模式后,数码相反将会使用小光圈来增加景深,保证前景和后景的成像都达到清晰。同时,部分数码单反还将适当增加画面的对比度和饱和度,或者是适当突出蓝色和绿色,以保证拍摄出来的画面更加鲜亮而生动。 儿童模式:

说明书没有详细解释,实际使用感觉到的区别是光圈选择,肖像模式倾向于选择最大

光圈,儿童模式选择稍微小一些(大约小两挡)的光圈。但是快门速度会选择比较快的快门速度,孩子好动主要是为了抓拍孩子瞬间的表情,不至于画面模糊! 运动

运动模式下,数码单反将会倾向于使用高速快门,用较高速的快门来凝结物体的运动。因此,在光线较为昏暗的情况下,请慎用运动模式进行拍摄,因为这可能会导致曝光不足,从而影响到成像质量。 微距模式

将小被摄体拍大的情况是非常多的。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花草了。比较大的花束可以直接进行拍摄,但特写拍摄一朵花就需要使用微距模式才能获得理想效果了。微距模式是被设置为即使当相机与被摄体十分接近时也能对上焦的专用摄影模式。通常的摄影模式下会产生对焦模糊,必须与被摄体保持一定的距离。而微距摄影模式下,镜头的内部可以自动调节来完成近距离拍摄,使相机可以更加接近被摄体进行拍摄从而将小物品拍得很大。通常情况下的使用方法非常简单,仅需将相机的拍摄模式切换至微距模式(通常采用花形标记)即可。这时变焦功能仍有效,所以可以根据与被摄体的距离和大小来区分使用。 大家要注意的是,近距离拍摄物体是请关闭闪光,不然会是主体过曝 夜景人像

夜景人像模式主要用于拍摄弱光条件下的人像。它的基本设置和夜景模式相同,唯一的不同是,它会使用闪光灯。实际上,这种“闪光灯+慢速快门”的模式就是我们以前所说过的慢速同步闪光。因为夜景人像和夜景模式相差不大,所以某些数码单反将两种模式整合了起来。当关闭闪光灯时,模式即为夜景模式,当打开闪光灯时,即变为夜景人像模式。 以上的模式,说了那么多,我以为实际还是用光圈、速度、ISO的不同组合和搭配,没有什么新的东东。要拍出好照片,还是用M、A、S档吧,既然你已选择了单反! P模式:

比Auto模式高级一点的通常用P来表示,是程序自动曝光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光圈快门还是由相机自动设置,但是除此之外,白平衡、ISO(感光度)、曝光补偿等等都可以手动设置。你可以充分享受到不同的感光度、白平衡和曝光补偿所带来的效果差异。 如果你开始不满足光圈和快门都由相机来接管了,这时候你就可以尝试光圈优先或者快门优先模式了。数码单反开始真正发挥自己的威力了。当然对你也是一种挑战。

S(快门优先模式):

快门优先模式通常用S或者Tv来标识。顾名思义,由你来选择快门,在相机允许的快门速度之间,你可以任意选择快门速度(D60是30”至1/4000),然后相机根据此来选择适合的光圈(当然这个适合也是镜头允许的光圈范围),这就是快门优先。

你可以使用1/1000秒的高速快门来凝固时间。比如,用高速快门拍摄喷泉,拍摄出来的水滴就是一颗一颗凝固的。而低速快门呢,则适合拍摄灯火辉煌的夜景等等。这个,就由大家自己去发挥了。

一般而言,快门速度越高,相片的锐度也就越高.慢速快门可以弥补光线不足,还可以拍出特殊效果的照片,然而慢速快门也会增加数码照片的噪点,锐度下降.在慢度快门下拍摄时,一般不能手持相机拍摄,最好用三角架. A模式:

光圈优先通常用A或者Av来表示。在这种模式下,由你来选择光圈,而相机自动计算出对应的快门速度。这样可以根据拍摄的题材来选择适合的光圈。典型的应用是:拍摄人像时,使用大光圈,这样可以虚化背景;而拍摄风景时,则使用小光圈,保证前景和后景都清晰。

在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光圈最大的就是F1(这样的牛头是非常非常……),在光线很暗的情况下你使用1/1000秒来拍摄的照片我估计也是一片黑!当光线和快门超出最大光圈所承受的范围(在不改变任何其他参数的前提),在牛镜头或机身照出来都是1片黑!的所以也要根据光线环境来调整适当的快门!所以各位同时要注意取景框内的提醒提示,相机会告诉你“被摄物体太暗“,调整快门速度! M模式:

要享受完全的操作乐趣,就只能靠全手动模式来实现了!这个模式通常用M来表示。所谓的全手动,当是时指光圈和快门都由你来决定,自动曝光系统只是给你提供一个参考量,并不会真是不起作用的。所以,使用全手动曝光一定要有充足的经验,要不然容易出现过曝或者是欠曝的情况。

综述:Auto档及以下的出厂设置好的模式我就不点评了!我基本没有用,所以也说不上什么,不过了解熟悉一下在一些紧急情况或不及调参数的时候可以直接拨过去使用!

S模式我默认在1/80-1/125秒,这是一个比较安全的快门值使用的时候再根据实际情况调,

A模式我默认的光圈是F5.6或F8.0这个也是最常用也是我的镜头理论上最好的光圈

练习:希望大家马上就练练,用相机的每一个模式在同一光照环境下同一角度拍同一个物体!不要怕拍花了,或是太暗了,就是要原始图片,然后看看每张图片的参数,光圈、快门

上次的练习作业好像忘给了,这次补上,用P档在不同ISO 的设置下拍同一光照环境下同一角度拍同一个物体!还是什么都不怕,这个主要是让大家看看相机在不同ISO情况下的噪点问题,当然也留心一下不同ISO值时快门和光圈的变化!

了解你的相机你能接收的最高ISO值,以后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ISO设置不要超过该值!我能接收的是800,但一般不会超过400!D60最高是1600但是设置成Hi1能达到3200!

第二节就讲到这里吧,如果你是一个菜鸟的话我建议你在外出旅游或给朋友照相的时候最好使用P档!这个时候千万不要有怕浪费单反啊,对你摄影技术没有帮助啊这类的想法!如果你回家发现照片不如你意的时候,那才叫浪费,浪费了旅途,浪费了朋友的表情,还兴匆匆的回家看片,结果傻眼了!

回家看看P档的参数,经验是积累出来的!有时间自己没事用用A、S、M档琢磨练习一下!

---------------------------------------------------------------------------------------------- 三、测光模式

不知道对大家在实际拍摄中选择哪种模式进行拍摄是否有帮助!今天我们再来交流一下相机的测光模式,交流好大家把自己的相机设置到适合自己的地方,明天出发练手,希望能得到你满意的照片!

很多朋友是否在拍摄过程中同一场景,同一光照环境下会出现2张效果截然不同的照片,要不画面过亮,要不画面就是一片灰蒙蒙发黑!尤其是在太阳比较大的时候亮和暗比较明显的场景中最容易出现!

这种情况你最好是检查一下你相机测光模式的设置!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是你设置的测光模式是“点测光”,然后在你拍摄的时候一张焦点对在比较暗的地方为了让暗部表现出来相机自动判断曝光,而出现了暗部的地方曝光准确,周围亮的地方就过曝。反之你的焦点在亮的地方相机判断降低曝光,那么暗部就会更暗,甚至就是一团黑!

呵呵现在心里大概有数了吧,那我们就来了一下什么是测光模式,什么时候使用什么样的测光模式效果最好!!

在网上找了好久都没有找到我认为比较通俗易懂或说得比较清楚的测光模式概念的解释,我只有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和想法说一下,仅供参考,不作教学指导哈!当然后面对各个测光模式的解释是比较官方的了!

测光模式就是相机根据拍摄环境的光线情况和拍摄主体的受光程度进入镜头后相机通过运算自动判断需要曝光的程度!简言之,有了光圈和快门的相机,具有控制入光量的能力。可是到底要进来多少“光”,才不会 Under 或 Over 曝光标准呢? 下面是相机常有的测光模式,大家看看了解一下不是坏事! 1. 矩阵测光(评价测光、分割测光):

拍摄时相机把图像分为多个区域进行测光, 然后测算出整个画面所需的最适合的平均曝光量, 以确保最后获得准确曝光。矩阵测光(或称分隔测光)将取景画面分割为若干个测光区域,每个区域独立测光后在整体整合加权计算出一个整体的曝光值。

多区评价测光是目前最先进的智能化测光方式,是模拟人脑对拍摄时经常遇到的均匀或不均匀光照情况的一种判断,即使对测光不熟悉的人,用这种方式一般也能够得到曝光比较准确的片子。这种模式更加适合于大场景的照片,例如风景、团体合影等等,在拍摄光源比较正、光照比较均匀的场景时效果最好,目前已经成为许多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最常用的测光方式。

上面介绍了测光的原理以及几种常见的测光方式,希望能给大家在实际拍摄中带来帮助,不过实际拍摄中受到物体色彩、各种光源以及自然界的光影都会影响到相机的测光精度。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曝光补偿?正补偿还是负补偿,这些都需要您根据实际情况以及经验来判断。多拍片,多看片,多理解,希望大家都能拍出自己满意的照片。

适合于大场景的照片,例如风景、团体合影等等,目前已经成为许多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最常用的测光方式。

2.中央重点平均测光(中央平均测光)

平均整张图像的测光,但略为偏重中央的拍摄主体。中央重点平均测光模式是一种非常可靠的测光方式,几乎在所有的拍摄题材中都适用。概括而言,拍摄那些既需表现主体,同时又需兼顾整体曝光量的内容,就需要选择偏重中央平均测光系统。

例如尼康的相机采用的就是中央重点平均测光,尼康相机的中央部分测光占据整个测光比例的75%(这个比例各家品牌不同而有所差异),其他非中央部分逐渐延伸至边缘的测光数据占据了25%的比例。在大多数拍摄情况下中央重点测光是一种非常实用、也是应用最广泛的测光模式,但是如果您需要拍摄的主体不在画面的中央或者是在逆光条件下拍摄,中央重点测光就不适用了。

中央重点测光是一种传统测光方式,大多数相机的测光算法是重视画面中央约2/3的位置,对周围也予于某些程度的考虑。对于习惯使用中央重点测光的摄影者,用这种方式测光比使用多区评价测光方式更加容易控制效果。

3. 中央部分测光(或称:局部测光)

中央部分测光和中央平均测光是两种不同的测光方式,中央平均测光是以中央区域为主其他区域为辅助的测光方式,而中央部分测光则是只对画面中央的一块区域进行测光,测光范围大约是3%-13%进行测光。中央部分测光模式是适合一些光线比较复杂的场景,此时需要得到更准确的曝光,采用中央部分测光可以得到拍摄主体准确曝光的照片。中央部分测光可针对一些特殊的恶劣的拍摄环境应用,能更加确保相机处理器计算出画面中央主要表现对象部分所需要的曝光量。在舞台、演出、逆光等场景中这种模式最为合适,不过由于分割测光(矩阵测光)模式的兴起,这种模式现在已经逐渐较少在相机中出现了。

适用拍摄用途:特定条件下需要准确的测光,测光范围比点测光更大时在舞台、演出、逆光等场景中这种模式最为适合。 4.点测光

该模式在测光和拍摄时,测光系统只测量取景范围中3%的面积,完全不考虑周围其他背景的曝光需要。如果 拍摄主体与背景反差比较大时可以考虑用点测光,如逆光拍摄: 这是一种相当准确的测光方式,但对于新手来说,却不那么好掌握,怎样去区别一个测光点,变成了一个需要学习的技巧,错误的测光点所拍出来的画面不是过曝就是欠曝,造成严重的

曝光误差。由于点测光的技巧,还可以用在日益盛行的数字相机微距拍摄时大放光彩上,这样可以让微距部分曝光更加准确。因此喜爱微距拍摄者必须尽力学好这种测光方式,初步可以选则画面中的中间小区域来作为测光基准点。点测光在人像拍摄时也是一个好武器,可以准确的对人物局部(例如脸部、甚至是眼睛)进行准确的曝光。 综述归纳

矩阵测光(评价测光、分割测光):拍摄时相机把图像分为多个区域进行测光, 然后测算出整个画面所需的最适合的平均曝光量

适用拍摄用途:团体照片,家庭合影,一般的风景照片等。主要适合于被摄主体与背景没有强烈反差对比,亮度差异相对平和的对象。(对于新手石锅我推荐为默认测光设置) 中央重点平均测光(中央平均测光、):测光范围大约是取景范围中60%-75%的面积进行测光。

适用拍摄用途:个人旅游照片,特殊风景照片等。(本人使用此为默认测光方式) 中央部分测光(或称:中央局部测光):测光范围大约是取景范围中3%-13%的面积进行测光

适用拍摄用途:介于中央重点平均测光与点测光之间

不过由于分割测光模式的兴起,这种模式现在已经逐渐较少在相机中出现了。我的D60就没有这个,不知尼康其他型号有不,但对于这个测光模式,我个人觉得已经是一块鸡肋了。 点测光:测光范围大约是取景范围中3%的面积进行测光

适用拍摄用途:舞台摄影,个人艺术照(脸部或眼睛特写的时候),新闻特写照片,微距等。 这个模式对新手要求比较严,建议此测光模式不作为你的常用测光模式,如果你的相机是这种测光模式的话马上更换了,在拍拍照片看

当然如果你使用的使M手动档,就不会受到测光模式的**! 只需记住矩阵测光、中央重点测光、点测光这3个的区别就OK了

还有什么外测光、内测光啊!各位和我一样的菜鸟不需要十分了解,大概知道怎么回事就好了!我们目前使用的单反相机基本都用内测光模式,这种测光方式是通过镜头来进行测光,即所谓TTL测光。目前几乎所有的单反相机都采用这种测光方式。

[转载]单反摄影技巧 2点

摄影是一门技术,同样也是经验的积累。下面是无数摄影师的经验汇聚而成的十二条最经典、最实用的摄影技巧,将其熟记于心,将帮助你应对很多难以掌控的拍摄场景,70版的朋友

喜欢可以看看。

⒈阳光十六法则(Sunny16Rule)

“阳光十六法则”是在没有测光表时,正确估算日光下曝光数值的方法,所以这条法则只有在阳光充足的情况下适合使用。将光圈设为F/16,快门与ISO同步,或者略快。如,ISO设为100时,快门应该设为1/100秒(1/125秒)。所以,根据这个法则,在海滩上摄影时,

应该使用F/22光圈,在多云时应使用F/11光圈。

⒉月光11、8和5.6法则(Moony11,8and5.6Rules)

如果你想拍摄月亮,那么这里有一条很好的法则。快门与ISO同步的时候,拍摄满月

用F11光圈,弦月的时候用F8光圈,新月则使用F5.6光圈。

⒊相机抖动法则(CameraShakeRule)

当你手持相机拍摄时,快门的速度不能小于镜头焦距的倒数。如果快门速度越慢,那么拍摄抖动时就越可能降低锐度。如果用50mm焦距的话,快门就要达到1/60秒以上为宜,

只有当环境实在昏暗时,用闪光灯、脚架或者把相机放在硬物上防止抖动。

⒋灰板法则(AnatomicalGrayCard)

随身携带18%中灰板是拍摄的利器。可是如果身上没有灰度板怎么办呢?可以将手掌

摊开面向阳光,对手掌进行测光,然后加一档曝光。

⒌景深法则(DepthofFieldRules)

当被摄物体比较深的时候,应该对焦点选择在景深的前1/3处,因为这样,对焦点后的景深是之前的2倍。各种光圈和焦段组合都可以使用这个法则。记住,光圈越小,焦距越短,

距离被摄物体越远,景深就越大。

⒍数码冲印尺寸法则(LargestDigitalPrintRule)

如果你想把你的作品打印成大尺寸的照片时,照片的尺寸不能大于数码图片的长宽像素

各除以200,如果你对作品要求很高,那么至少得除以250。

⒎曝光法则(ExposureRules)

在处理数码照片时,最普遍的法则是保证高光区曝光准确,低光区随他去。可是当处理

负片,特别是彩色负片的时候,你最好增曝一档。

⒏快速闪光输出法则(QuickFlash-fillRule)

当你的相机不能自动输出控制的闪光灯时,将闪光灯的感光度设为胶卷的二倍。如果对主体测光,机身选择光圈整档,闪光灯设为同样的光圈。这样,照片的阴影区会比主体的亮

度低一档。

⒐闪光距离法则(FlashRangeRule)

这个法则很简单:距离乘以2,感光度乘以4。例如,你的闪光灯在ISO100时,有效距离为20米。如果你想使闪光灯的距离达到40米时,则需要提高感光度到ISO400。

⒑像素翻倍法则(MegapixelMultiplierRule)

如果你想使数码相机的分辨率增倍,那么很简单,就是要像素翻两番。

⒒捕捉动态法则(Action-stoppingRule)

这条法则是根据角度与速度的经验公式而来的。如果物体沿着镜头的轴线运动你能够用1/125的快门捕捉下,那么它追至于镜头轴线的运动能用1/500秒捕捉下来。也就是说,如

果物体沿镜头轴线称45度运动,只需要1/250的快门速度。

⒓日落法则(SunsetRule)

拍摄落日时,要对落日上部测光,但是不能让太阳出现在你的取景器中。如果想让日落

看上去比实际晚一小时,可以在曝光补偿中减1

适当的曝光模式:

1.自动曝光

自动曝光是数码相机根据光线情况,自动分析并选择曝光强度的一种曝光方式,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傻瓜式操作。这种方式没有任何技术性可言,一切都依靠数码相机自动识别。根据拍摄现场光线的具体情况自动设置所使用的光圈和快门速度。当光线不足时,相机将自动打开机内闪光灯。在一些新闻报道和突发事件中为了抢时间,一般都采用自动曝光。

2.快门优先

快门优先是在手动定义快门速度的情况下通过相机测光自动获取光圈值。在拍摄运动物体时我们时常发现拍摄出来的主体是模糊的,这多半就是因为快门的速度不够快。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使用快门优先模式,大概确定一个快门值,然后进行拍摄。当快门速度低于1/60秒时建议使用三脚架进行拍摄,以免因为手抖动而影响照片清晰度。快门越快,进光量越少;快门越慢,进光量越大。快门优先多用于拍摄运动的物体上,特别是在体育运动拍摄中最常用。高速快门可以用于凝固物体瞬间的状态,而慢速快门可以实现运动物体的虚化。

3.光圈优先

光圈优先是由拍摄者首先选择拍摄所需要的光圈,然后由相机根据现场光线情况确定所需的快门速度。光圈越大,进光量越大,背景虚化的效果越明显,被拍摄的主体越突出;光圈越小,进光量越小,焦点前后的景深越大。一般来说,进行微距拍摄常常运用较大光圈来达到虚化杂乱背景的目的和效果。风景拍摄时为了取得前后清晰,细节丰富的图象,常常采用较小的光圈进行拍摄。大光圈适合微距拍摄,而小光圈适合风景拍摄。

4.手动曝光模式

手动曝光模式完全由用户确定拍摄时所需要的光圈和快门速度。用户能够根据自己的艺术创作意图和预计的拍摄效果进行光圈和快门速度的设置,为用户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度。当设定超过感光度后,相机会通过声音或闪烁的灯光予以提示。对于经验不足的新手来说,手动曝光模式有一定难度,而且操作稍显复杂,难以用于抓拍瞬息即逝的景象。

5.曝光补偿调节

在复杂的光线及强对比高反差德环境下中,利用自动曝光或者快门、光圈优先模式,有时很难照顾全面,无法突出主题,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时就需要拍摄者手工对设备进行相应的曝光参数调整,这就是曝光补偿(exposevalue),也称±EV。对于初学者来讲,曝光补偿一般用于静物、景物拍摄的场合。这个场合适合从容进行参数调整,用不同的补偿方案拍摄多张照片以供挑选。不过在存在反差极大的画面中,曝光补偿很难照顾全面,容易顾此失彼。

如何控制成像质量

第一,使用适当的光圈以获得优质影像。

在摄影当中,对镜头光圈的控制是最为重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因为光圈值可以影响到景深效果、快门速度、成像风格和成像质量!不过,这里我们主要是讨论光圈大小对成像质量的影响。

在一般经验当中,使用一只镜头的最大或最小光圈都不能得到令人十分满意的成像质量!当全开光圈时,光线几乎会穿过镜头镜片的全部面积而在感光物上成像。这样一来,镜头镜片因为生产过程中精度不足而产生的缺陷(尺度误差)便会在最终的影像上暴露无余。于是,我们收缩光圈,使得仅有镜片中心的一部分面积而不是全部面积透过参与成像的光线。结果是镜片边缘没有透过光线的部分的制造误差没有机会去破坏成像质量,画质就因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所以,依此种理论,应该是光圈越小(同一镜头,同一焦距),成像越好。可实际上,我们会碰到另外一个问题:如果缩小光圈使得镜头光孔变得过于微小,那么当光线通过光孔时发生的衍射现象就会显得十分严重。而这种光学现象同样会降低镜头的成像质量!

因为光圈值=光孔直径/镜头焦距,所以同样是使用较小的光圈,镜头焦距越短,光孔也就开得越小。根据这种关系,我们不难发现:当用较小的光圈拍摄照片时,焦距越短的镜头越容易因为光的衍射而降低成像质量。想一想,一只焦距为300mm的镜头,即使把光圈值缩小到f32,此时它的光孔大小也和一只光圈开大到f3.2的30mm焦距镜头的光孔大小一模

一样!

知道了这些,对于开始所提到的“一般经验”,我们就不必总是在意了。举个例子,我手中有一只70—300mm镜头。我专门测试了它在300mm端的成像质量,结果是最小的f29和f32为最佳光圈!

第二,快门速度也会影响到镜头的成像质量。

先我仍然要累述一个“一般经验”,即如果用1/M秒来表示快门速度,用N毫米来表示135相机的镜头焦距。那么在手持相机进行拍摄时,一般认为M需要大于N才不至于由于手的抖动导致图像模糊。也有人更严格地提出M要大于2N,以使图像的清晰度更有保障。其实,以上的“一般经验”与本文并无直接的关系,因为本文完全是围绕镜头而言的,而且还区分了高档镜头和廉价镜头。但是由于上述的“一般经验”让很多人一味地追求更快的快门速度。他们在期望得到清晰的影像时,总是认为“哪怕只快那么一点儿,也会更清晰”。这就有问题了!

众所周知,单反相机有一个弱点:在拍摄瞬间,反光板的运动会使整个相机产生震动,从而导致影像模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设计者为一些高档相机添加了反光板预升的功能,有效地避免了反光板带来的震动。不过目前,大多数照相机仍然不具备此种功能。当然,还是那句话:不是因为没有技术,而是因为没有利润!(我的数码单反机身花了6000元买来,不还是没有吗?!)这个时候,就只有我们自己想办法了。在这里,我们主要是讨论长焦镜头,因为根据几何当中的相似比,长焦镜头会放大相机的震动,使模糊程度加重。

高档次的长焦镜头往往一是较重,二是配备有专门的支架。前者就好像在射击时使用较重的枪械反而更稳,更容易射准一样,重力缓冲了震动。并且据我的经验,无论是手持拍摄还是使用三脚架,情况都是这样的。而后者让我们在使用三脚架时,整个照相机能够处于更加平稳的状态,当然也就减小了震动幅度。可是在于普通的廉价镜头,情况就完全不同了:镜身轻而不坚固,虽然长却又没有专门的支架。拍摄时,相机完全是靠机身和三脚架的云台相连。光是看起来就极不平衡!在拍摄瞬间,我们可以从取景框里观察到明显的震动,甚至还可以听见镜头各部分因为结合不严而发出的声响!这时,成像便自然无清晰可言。不过不必沮丧,我现在就告诉大家,用这样的镜头也能拍出清晰的图片!方法就是:加PL滤镜、加ND滤镜、收缩光圈、调低感光度(ISO)……总之,尽量降低快门速度,而不是“一般经验”当中的提高!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要尽可能地延长曝光时间。因为反光板的震动只在抬起和放下是产生。而反光板放下之前快门就已经关闭了。可见,只有反光板抬起时产生的震动会导致影像模糊。现在我们假设这种能够导致影像模糊的震动会持续1/3秒,那么如果整个曝光过程的持续时间都不足1/3秒,我们便可以认为照片完全是在相机的震动当中生成的。也就是说,它的清晰程度100%地受到了相机震动的不良影响。但如果曝光时间为3秒,那样照片的清晰程度就只有11.11%受到相机震动的不良影响。这样一来,“好的影像”便可以覆盖“坏的影像”,照片的清晰度就明显的提升了。

当然,如果摄影光线强到足以使“M大于N”甚至“M大于2N”,那显然是最理想的。只是当N值较大,光线又不足,比如在室内、森林或者黄昏、黎明拍摄照片的时候,我们才考虑去降低快门速度。如果光圈为f8,感光度为ISO200时,快门速度仅有1/60秒,那么谋算着怎样去提高快慢速度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无论是开大光圈还是提高感光度都会明显地降

低照片的画质。这样,我们就收缩光圈至f32,调低感光度为ISO100,再加上PL滤镜,快门速度就可以降至1.5秒了。

第三,时时提防炫光的出现对画质的影响。

对于那种由大小不一的彩色光斑连接成一条线的炫光,我们也许是无能为力的。因为那种炫光是由于画面当中存在特别明亮的光点而造成的。例如太阳或路灯。这些东西存在于画面当中,如果挡住便无法拍摄了。虽然高档次的镜头可以在更大程度上避免炫光出现,不过有时候,这样的炫光却也是挺漂亮的。而对于另外一种最为常见的炫光,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减轻它对画面的影响。

其实炫光并不只是通过镜头才能观察到。我们拿自己的眼睛就可以观察到它:打开一本书,用左手举起来对着天空看,我们会发现书上的字变得没有平时看起来那么清楚,好像有一层薄雾蒙在上面。这就是炫光在作怪。然后再用右手掌尽量多的挡住天空,并向书本移动,最后让手掌挨着书的上沿。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看见那一层“薄雾”越来越淡,字也变得越来越清楚。眼睛是这样,镜头也是这样。而镜头上的遮光罩就起着刚才手掌的作用。可是,遮光罩往往制作得不够长,这里有三个原因:一,遮光罩的遮挡范围要照顾变焦镜头的较广一端;二,做太长了无论是携带还是使用都不方便;三,为了控制生产成本。这个时候,单反相机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我们可以用手、帽子、笔记本甚至反光板等一切既不透光又轻巧的物件去遮挡镜头前面很亮,但又不在画面之中的部分。然后在取景框里仔细的观察效果,以便控制、调整遮挡的方向和角度。直到我们认为所见的景物都处于最合适拍摄的清晰(通透)程度,再摁下快门。特别是在风光摄影之类的“慢摄影”中,这种方法是相当实用的。

第四,适当地改变摄距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善于使用变焦镜头的不同焦段来拍摄照片,也就是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变焦镜头各焦段的成像质量有差别。一般来说(特别是专为数码相机而设计的镜头),在使用较短焦距拍摄时,成像较好。主要表现为分辨率高、反差大、色彩饱和。而在使用普通廉价镜头的长焦端时,常常会出现相反的情况:分辨率低、反差不足、色彩平淡,也就是影友们常常说到的“肉”。所以说,我们宁愿多用“脚动变焦”,尽可能地使用镜头的最佳焦段以获得更优质的影像,也不要盲目的相信现在镜头上越来越夸张的“大变焦”。另一方面,因为廉价镜头大都不具备大光圈,若是需要虚化背景(包括虚化前景),不免为难。这也是众多影友不惜花费重金添置大光圈镜头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实际上,要想虚化背景,使用大光圈并不是唯一的解决方案。要知道,虚化背景就是要让景深变小。而景深是和光圈、焦距以及摄距这三个因素相关的。光圈越大,焦距越长、摄距越短,景深也就越小。反之,景深越大。所以,即使光圈大小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也只不过是三分之一的不足。只要把焦距和摄距控制好,一样可以得到另人满意的背景虚化效果。

微距摄影小技巧:

(1)克服风的影响

微距摄影最大的敌人莫过于风。拍微距的时候你会惊异地发现,即使所谓无风的天气也不是那么平静,诡异的空气波动总是在你按动快门的那一刻出现。有时候你用皮肤无法感受

到的小风却可以在取景器中真切地看到。而就这一点点小风就可以把你的惊世杰作变成平庸的照片。

克服风的影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以说几乎没有完全有效的办法。首先,尽量选择正确的天气和时间进行拍摄。如果正好赶上刮好几级的大风,最好还是趁早收拾收拾回家吧。一般来说,一天当中风速最小的时间段是在清晨,太阳出来之前效果最好。太阳升起后,即使没有风,空气受热后也会在小区域内产生气流。傍晚是一天当中第二个最好的时机,风速一般也不大,但是不如早晨效果好。清晨和傍晚还是拍摄昆虫的最佳时机,因为昆虫需要太阳的热量保持能量,早晚时分它们的活动能力比较弱,有利于拍摄。

除了选择正确的时机,还可以通过一些小附件来减小风的影响,比如Wimberley公司生产的Plamp(PlantClamp)。简单地说这个附件就是一个用塑料制成的短臂,一端有特殊设计的夹子用于固定被摄物,另一端可以固定在三脚架或者其它固定物上。短臂的方向可以任意调解。使用这类附件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在连接好夹子和三脚架后,不要随意移动三脚架,否则会拉坏连在一起的被摄物。在有微风的情况下,Plamp的作用比较明显,特别是对于高茎的植物或者栖息在上面的昆虫。Plamp通常可以让拍摄者降低1-2档快门速度,这样就可以使用更小的光圈以获得足够的景深。

除此之外以前还看到过有人介绍:利用自制的半透明塑料帐篷把整个布景遮起来,拍摄者和设备都在帐内操作,估计效果应该不错,不过没几个人愿意费那么大的周折,更何况拍摄一些特定的题材也并不适合。

其实克服风的影响最有效的办法是等待,按照我的经验,一般的小风总会有瞬间宁静的时候,只要有足够的耐心总能找到恰当的时刻按动快门。正巧,前几天翻看JohnShaw’sCloseupsinNature,作者在其中一张片子的题注里提到,他在Texas拍摄时便有自称摄影师的路人劝说他:Texas永远没有风停的时刻,所以拍摄微距应该在正午进行,并使用较快的速度。

还有一个解决办法是使用连拍功能,前面说过,微风总会有瞬间的宁静的时刻,同样道理,它们也会在瞬间毫无征兆地来临。连拍通常能够保证一个系列里至少有一张是满意的。我知道你肯定会心疼胶片,不过如果你象我这样每次花半个小时摆好一个姿势然后再拍摄,大概就不太在乎几张胶片了更何况,保留一些拷贝可以用于出版、投稿等等,原始的幻灯片效果远好于复制品和打印片。

(2)正确选择焦平面;

我们都知道微距摄影的景深非常小,无论镜头焦距是多大,在1:2的放大倍率下,f22对应的景深大约只有6mm;而1:1时f22对应的景深只有2mm。所以在拍摄时应该尽量仔细选择焦平面的位置,把需要表现的细节尽量放在一个平面内,并使这个平面与胶片平面(相机后背)平行――请注意“焦平面”和“胶平面”的区别。比较简单的情况,比如拍摄蝴蝶,如果蝴蝶的翅膀是并在背上的,那么最保险的办法是把机背调整至与翅面平行,这种情况下即使f8、甚至f5.6的光圈也可以拥有足够的景深(视具体放大倍率而定)。

焦平面的选择实际上应该是拍摄过程中耗时最多的一个过程,经过精心的选择,图片的

质量可以得到明显的提高。当然,焦平面的选择也没有什么一定之规,蝴蝶也可以从头部正面、侧面、甚至尾部拍摄,这里的准则是:一定要把你要表现内容尽量放在一个平面内,拍摄时要做到心中有数,哪些东西在胶片上是清楚的,哪些不是。有景深预测功能的机身这时候就发挥用处了,虽然预测的效果不见得完全准确,但是至少能给你一个参考。

(3)拍摄昆虫时,尽量把头部和眼睛的细节特征表现出来;

和拍摄人像一样,如果主体的眼睛没有合焦,整张片子就显得缺少了神采。不过要使昆虫的复眼清晰也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首先,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出昆虫的眼睛在什么地方。大家不用笑,这个是事实,有些情况下,甚至可能头尾的方向都会搞错。拥有一定的自然生物知识是拍摄好生态照片的保证,相比一些西方国家,我们这方面做得不是很好。其次,昆虫的复眼大多不是简单的平面结构,而成球形、肾形等等,在景深已经非常小的情况下,把这种立体结构表现清楚并不容易。昆虫的复眼一般也并不在身体的轴线上,所以如何选择焦平面的确很头疼。以蝗虫为例,如果从侧面拍摄,焦平面应该选择在凸出复眼的最高点和身体轴线之间的位置,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前、后景深的空间,使得尽量多的细节落在景深内。这个小技巧需要实际练习才能掌握。

(4)控制光线的方向和质量;

前面提到过,拍摄微距应该尽量避免很“硬”的阳光直射,一方面反转片的宽容度比较小,较强的太阳光容易产生高反差,超出宽容度的范围,应该有的细节都被抹掉了。另一方面,直射光容易在光滑表面产生强反光,局部的高光不但没有细节,而且容易产生刺眼的感觉,破坏片子的整体效果。所以在拍摄微距时应该采用各种办法控制光的质量。比较之下,散射光能够产生最好的效果,使整个画面被均匀照亮。

在直射阳光下,可以使用柔光板或者伞进行散射,对于微距来说并不需要很大的遮挡面积,一块很小的柔光板就足够了,携带起来也很方便。大多数微距摄影是在多云的天气或者树荫下进行的。这种情况下,一块琥珀滤镜(81系列)可以帮助过滤掉那种不讨人喜欢的蓝灰色调,使红色调的东西更鲜艳。

在拍摄具有光滑表面的物体时,比如甲虫,或者表面有蜡质的植物,如杜鹃、夹竹桃等,要小心使用闪光灯,因为闪光很容易产生局部高光。最好将闪光灯的补偿指数减小2-3档,并注意闪光入射的角度。

很多情况下,被摄物背光一面的细节不容易表现出来,甚至会产生讨厌的阴影,这时候可以在相应的位置用反光板补光,不仅可以点亮局部,而且还可以通过选择反光板的类型来改变局部的色调。我个人比较喜欢使用金色或者金银混色的反光板,因为暖色调的东西总是比较讨人喜欢的。这点对于经常在清晨林荫下拍摄的朋友也许比较有帮助。

微距世界很美丽,因为微距可以放大微观世界,获取的是我们日常视觉看不到的东西,所以更有视觉冲击力。微距题材很广泛,盆养的花、厨房菜板上被切开的菜、家中的小饰品、屋檐落下的水滴、楼下草地里的昆虫世界……

所谓微距摄影,一般指拍摄比物体正常尺寸要大的图像,即图像大小与实物大小的比例超过1∶1。传统相机镜头的焦距较长,要较好地实现微距拍照,需要配备微距镜头(包括标

准距离50mm~60mm、中距约90mm~105mm与长距180mm~200mm)、三脚架等附件。而数码相机CCD感应器的面积较小,镜头焦距较短,有的甚至仅为几个mm,因此能有相当理想的微距功能,即便是入门级摄影爱好者,也容易成为一个微距摄影高手,拍摄出花间采蜜的蝴蝶,树上蠕动的爬虫,层次丰富、背景虚化的小花……

虽然数码相机微距上手比较快,完全不需要传统相机要配备很好的微距镜头,并需要足够的经验才能实现精彩的“一拍”,但是,要想用数码相机拍到好片子,也需要一段时间的练习才行。在实拍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灵活把握好光圈、焦点、景深及光线等影响片子效果的几个重要因素之间的关系。

微距模式

目前市面上的数码相机都具有微距拍摄功能,也比较容易上手。但使用微距模式时一定要注意,在相机和物体之间距离小于20cm时,最好使用LCD取景而不用光学取景器,因为光学取景器在拍摄远距离景物时它和镜头捕获的范围相差不大,但当使用微距模式时这个差距就大了。另外,微距摄影会使快门速度变得很慢,使用自动对焦功能比手动还要慢。为了生成效果完美的微距图像,部分数码相机带有自拍器,可有效防止相机的震动。

数码相机的微距模式标示

焦点的选择

不同的焦点选择,能营造出不同的图像效果。在移动拍摄焦点时,应使拍照对象处于画面中间,一般情况下应该选取画面上最吸引人的部分,也就是你最想表现的部分,并保持快门的半按状态,在焦点对准以后(要稍微等一下以便相机进行对焦)再从容地按动快门,避免拍摄出的照片发虚。

一般说来,在数码相机微距模式下,镜头距离物体越近,拍摄出来的物体越大,如果不注意画龙点睛,片子画面就会显得非常呆板。如对小昆虫一类的主体拍摄,焦点的选择应该落在昆虫的眼睛上。眼睛是生命的灵气的所在,拍得越清晰越好清楚。尤其是像蜜蜂、小青

虫和蚂蚁昆虫这样微小的生物,更要重视对眼睛的表达。

聚焦与景深

景深在微距摄影中往往是成败的关键。由于微距拍摄时镜头距景物很近,所以景深一般都很浅,背景都几乎看不清楚。但有时为强调画面效果,需要适当加强景深,因此要特别注意聚焦与景深的调整。

景深一般取决于三个因素:

1.光圈大小。在焦距不变的情况下,光圈越大景深越浅,光圈越小景深越深。为了展示花鸟鱼虫细节方面的微距拍摄,纵向增加主体的清晰度,一般适宜用较大的光圈值以加深景深。

2.镜头和景物的距离。距离越远景深越深,距离越近景深越浅。拍摄时最好把要拍摄的主题都能放到同一个与镜头轴向垂直的平面里,否则会有一部分主题可能不够锐利。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配置一枚广角镜头,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景深,而且可以让你更靠近景物。

3.焦距。焦距越大景深越浅,焦距越小景深越深。不同的光圈和焦距的组合可以产生不同的景深。我们应该学会合理地利用光圈和焦距的组合,既能虚化背景,又能保证主体清晰。如果用远端变焦进行微距拍摄,拍摄的照片就会不够理想。

曝光和背景

微距摄影曝光程序比起普通拍摄有少许不同之处,因为微距拍摄的物品一般都是很小的,占很小部分篇幅,曝光程序很有可能被背景所愚弄,所以在拍摄时最好人为加上背景,这样更能让主题突出。

添加背景,一般可以选择中性灰色的纸作为背景,使用灰色一方面可以让曝光更准确,还有就是使用灰色让背景显得很淡,这种色彩和一般的色彩都可以搭配到一起。也可以使用

白色或黑色的背景,不过这样曝光时就要特别注意,因为它们很容易导致曝光不准确,造成曝光过度或曝光不足,这时就要用到曝光补偿进行调整,如果背景太暗,就增加曝光,如果太亮就减弱曝光。

光线的控制

微距摄影的光线控制本质上是调节自然光与人造光的比例,正确地运行光线,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与意境。但一般不要使用闪光灯。虽然,闪光灯能缩短拍摄曝光时间,获得的景深更深,减弱因曝光时的抖动或物体运动所带来的影响,但微距拍摄时闪光灯的使用要比普通模式下难,很容易造成曝光过度。所以,一般摄影爱好者在进行微距拍摄时,要注意观察光线的照射方向,尽量利用好自然光,确保光线平均地照射在被摄物体上。在大多数情况下,从侧面射入的光线能更好地突出物体的质感。如果自然光线的不足或光线照射位不当,可以用个手电筒或白色泡沫板(充当反光板)补光。

拍摄时的注意事项

如果是拍摄花草类的静物,那么可以很用心地考虑用光与造型。大光圈可以助你获得极好的浅景深,并且有大的透光度,片子不容易虚掉,同时可以获得艺术美感的效果。但因为是微观世界,相机镜头与被摄物间已经离得很近,极有可能遮住部分光线,所以辅助光是不可少的。如果在室内拍摄,请使用大功率家用台灯之类,至于是白炽灯还是荧光灯并不重要,因为DC都带有白平衡调节,大不了多试几次。另外,一张白板纸用来补光也是很好的建议。为了获得清晰的照片,辅助架稳相机的三脚架、独脚架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拍摄对象是怕惊扰且行动迅捷的小昆虫,高速快门是第一要素。获取高速快门有三种途径,一是使用大光圈,通光量足了,快门速度就可以相应提高。二是使用高ISO,但高ISO会造成画面较粗糙,颗粒感加强,因为表现微观世界一定要细腻一些好,所以除非在高阶ISO还能获得足够精细的画面(很多新款单反数码相机在ISO800下还可以获得通透的片子来),否则不建议使用。三是使用闪光灯,例如为了拍一只纵深感清晰的蝗虫照片,只有通过小光圈才能获得,但是小光圈带来的负面效果就是透光量的减少与快门速度的降低,而行动快捷的小动物不会给你机会打辅助长明灯光,闪光灯是唯一选择,而且行动要快。为了避免直射过曝,请在闪光灯上加柔光罩。

用得着的小技巧

1.遥控或快门线的使用有助于获得清晰的照片,或者使用相机的定时自拍功能。

2.测光与聚焦模式尽可能不用点测,因为在点测时反而测焦不准。一般的消费类DC手动聚焦功能较弱,而在被摄物较小不易准确聚焦时,可以在同距离处手持手表之类的大一点的物件来辅助对焦。

3.使用液晶屏取景,因为拍微距本身就要与被摄物离得很近,再使用取景器取景不仅姿势不雅,关键是不易端稳相机。而使用液晶屏取景,可以让拍摄者很从容地构图,并方便看到最终的浅景深效果。

4.注意背景。尽管微距一般都可以很好地虚化背景,但也要留意背景物体间的接缝处,有时一不小心就会破坏整体效果。

5.巧妙搭配不同摄影器材。同事中有人成功使用E20P配标头反接,这时反接的标头就成了一个放大镜,可以获得更好的微距效果,尽管成像中带有黑圈,使用大分辨率做裁剪就可以了。

6.适当尝试逆光效果。特别是边缘薄且透的植物花、叶之类,逆光下会表现出特别的美感。

7.旅游景点中,像风蚀的石刻、锈迹斑斑的门锁之类,在微距拍摄中会表现出强烈的质感。

随身必备物品

黑布:方便人工布置背景,突出主体摄影。

白布、白卡纸(有一定硬度)、小夹子:一是可以方便补光,二是可以挡风,以防花草在风中摇摆。

水、小喷壶:拍花草时特有用,喷洒点水会使照片特灵光,简单一点的解决方法就是带矿泉水,口含水喷一下最方便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