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丙酮―甲醇混合物萃取精馏分离过程合成与模拟

来源:榕意旅游网
丙酮―甲醇混合物萃取精馏分离过程合成与模拟

当混合物组分之间的挥发性相近并且形成非理想溶液, 组分 间的相对挥发度可能小于 1.1 ,采用常规精馏分离就可能不经济, 若组分间形成恒沸物, 仅采用常规精馏达不能实现相应组分的锐 分离,这种情况可考虑采用强化精馏来实现相应组分之间的分 离。强化精馏包括萃取精馏、变压精馏、反应精馏、均相及非均 相恒沸精馏等, 其中萃取精馏是采用相对高沸点的溶剂改变混合 物的液相活度系数, 从而增大关键组分的相对挥发度以有利于分 离,若进料为具有最低恒沸点的恒沸物,则溶剂从进料板之上、 塔顶之下某适当位置加入,这样流向塔底的液相中都存在溶剂, 并且气提到塔顶的溶剂少;若进料为具有最高恒沸点的恒沸物, 则溶剂和进料从同一块进料板入塔。 溶剂不可与组分间形成恒沸 物,从萃取精馏塔底部出料后还需进一步分离,循环使用。

本文采用萃取精馏法, 对丙酮一甲醇混合物流股进行了分离 过程的合成与模拟计算, 合成的流程和模拟计算结构可以作为此 物系实际分离过程设计和操作过程的指导或参考。

1. 混合物性质及溶剂和物性方程

丙酮和甲醇的正常沸点分别为 56.2 C、64.7 C,在1atm下, 丙酮和甲醇形成最低恒沸物,最低恒沸点为

55.7 C,恒沸物组

成为80%mol丙酮。水的正常沸点是100C,而且在常压下,水 不与丙

酮和 / 或甲醇形成二元或三元恒沸物,丙酮一甲醇一水的 蒸馏残留曲线图表明, 丙酮一甲醇恒沸物与水混合蒸馏进程为从 恒沸物组成点指向纯水, 没有蒸馏界限存在, 这种情况非常适合 采用萃取精馏的分离方法。 由于物系含有极性组分, 操作压力为 常压,本文选用基团贡献法物性方程 UNIFAC计算液相组分的活 度系数,相应气相物性方程为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2. 混合物分离过程合成与模拟 丙酮一甲醇在常压下形成恒沸物, 仅采用普通精馏方法不能 得到纯净的丙酮和甲醇组分, 许多研究者对采用强化精馏技术分 离此类恒沸物进行了研究。 由于丙酮一甲醇混合物流股的组成为 丙酮含量为 75%,进料组成与恒沸物组成接近,因此分离过程流 程合成的第一个塔采用萃取塔。若进料组成偏离恒沸物组成较 远,则第一塔需要采用常规精馏塔将进料分离为一较纯组分塔底 产物丙酮(当进料组成小于 80%m ol丙酮时)和接近恒沸物组成 的塔顶产物, 或将进料分离为一较纯组分塔底产物甲醇 (当进料 组成大于80%mol丙酮时)和接近恒沸物组成的塔顶产物,此种 情况下, 整个流程为三塔结构: 即常规精馏塔一萃取精馏塔一常 规精馏塔(用于分离溶剂和回收另一组分);本文整个流程只需 要两塔结构:即萃取精馏塔一常规精馏塔。

2.1 分离过程合成与模拟方法 整个流程确定为两塔结构以后, 接下来的任务是着手对萃取 精馏塔和溶剂回收塔作详细设计。采用试探法合成萃取精馏塔, 运用 Aspen Plus 11.1 作为设计模拟工具,通过多次尝试计算, 最后确定采用 30 块理论板(包括塔顶全凝器和塔底再

沸器), 溶剂进料板为第 7 块(从上往下数),丙酮一甲醇混合物进料板 为第 13 块,回流比为 4,塔顶产物 31.226mol/s ,可以得到较为 纯净的丙酮产物;溶剂回收塔为简单精馏塔,采用 Aspen Plus 11.1中的简捷法设计模块 DSTW进行设计,采用16块理论板(包 括塔顶全凝器和塔底再沸器),进料位置为第 12块,回流比为 3,塔顶产物流量为 10mol/s ,可以得到较为纯净的甲醇产物和 溶剂产物。

2.2 流程结构图和模拟计算结果

整体流程结构如图1所示,EXTR-DIS为萃取精馏塔,共有 30块理论板,SOLV-RE(为溶剂回收塔,共有16块理论板。其中 1 为补充新鲜溶剂水进料, 6 为循环水物流, 1 和 6 两个流股均 从第 7块理论板加人。 2为丙酮 -甲醇混合物进料,进料位置为 第 13 块理论板。 3 为萃取塔顶产物丙酮, 4 为萃取塔底产物(水 和甲醇混合物,含微量丙酮), 4作为溶剂回收塔进料,从第 12 块理论进入, 5为溶剂回收塔顶产物甲醇, 6为溶剂水循环物流。

表1给出了分别对萃取精馏塔和溶剂回收塔模拟计算的主 要结果。其中精馏塔总效率计算采用

O'Connell 关联式:

Eo=50.3 ( a u) -0.226,相对挥发度采用塔顶、塔底和进料板条 件下的几何平均值(没有单位), u 为进料粘度,单位采用 cp; 塔板内径计算中采用 Fair 关联式计算液泛速率,接近液泛分率 取 0.8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萃取精馏塔进行效率估算时,进 料粘度采用 1和 2两个进料流股的几何平均值, 关键组分丙酮一 甲醇的相对挥发度采用

塔顶、 进料 1和 2以及塔底四个位置相对 挥发度的几何平均值。

由图 2知,萃取京馏嗒顶丙酮浓度达到 95.5%,第 7块板上 丙酮浓度突降, 这是因为溶剂水的加入稀释的结果, 丙酮一甲醇 混合物进料后丙酮浓度略有上升, 可见进料对丙酮组分液相浓度 有少许增浓作用, 往下到 20块板以后, 丙酮浓度开始加速下降, 到再沸器中只有微量丙酮存在, 可见这一段对丙酮具有明显的气 提效果; 溶剂水浓度的变化趋势正好与丙酮的变化趋势相反, 这 是因为水是最难挥发的组分, 丙酮是最容挥发的组分; 甲醇的浓 度分布由丙酮和水的浓度分布差减法确定,在第 28 块板处出现 最大值,高浓区在塔的中下部。

溶剂回收塔内的液相浓度分布为常规精馏塔典型的浓度分 布模式,此处不再给出,塔顶产物甲醇含量

99.8%,塔底产物中

水含量达到 99.9%。最后要特别说明的是:以上计算结果均为对 两塔单独模拟的结果,萃取精馏塔溶剂进料为 60mol?S-1 ,实际 操作溶剂循环时,补充大约 1mol?S-1 溶剂即可达到模拟计算的 分离效果,因为其中有 59mol?S-1 的水循环。

3. 结论

以水作为溶剂,采用试探法合成了丙酮一甲醇( 75%mol丙 酮)混合物萃取精馏分离流程的两塔拓扑结构, 采用 Aspen Plus 11.1 对两塔分别进行了模拟计算,得到如下结论:

1)萃取精馏塔 30 块理论板, 补充新鲜溶剂和循环溶剂均从 第 7

块板加入,丙酮一甲醇混合物流股从第 13 块板加入,回流 比4 (mOD,塔顶丙酮浓度达到 95.5%,回收率达到99%

2) 溶剂回收塔 1 6块理论板,进料板为第 12 块,回流比 3 (mol),塔顶甲醇浓度达到 99.8%,塔底产物水含量达到 99%

3) 补充新鲜溶剂约为1mol?S-1,此流量可根据操作情况适 当调整,以维持循环溶剂水的总量为 6Omol?S-1 ,保证萃取分离 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