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校企合作案例

来源:榕意旅游网


“圣象模式”

——校企双主体育人,为企业群打造优质技能人才

江苏省丹阳中等专业学校

“圣象模式”是文化特色鲜明、贯穿中职三年教育教学、符合企业群需求的新型育人模式,是大亚科技集团旗下企业群之一圣象集团与我校机电专业双主体推进的实践成果。企业文化和技术融入机电专业教学全过程,显著提升了毕业生质量,为大亚车轮、圣象地板、江苏超力等企业群培养了一线班组长和技术骨干队伍,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也为学生毕业后在企业群的多元发展创造了机遇。

一、实施背景

(一)实践需要

1.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学生对就业质量有了新的要求:除了物质环境,更注重企业的人文环境;除了薪资,更注重职业生涯发展、实现自身价值、获得成就感。

2.丹阳本地上市公司大亚科技集团是国家520家重点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地方支柱产业,拥有“大亚包装”、“大亚木业”、“大亚信息”和“大亚汽配”四大企业群。大亚科技集团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公司成立30年,企业群的班组长和生产技术骨干队伍亟待补充新生力量,企业对于培养对象既有较高的技术技能要求,又有人文素养和对企业忠诚度的要求,以期为企业长期服务。

(二)发展需求

学校认识到大亚科技集团的企业群对人才的需求具有代表性,引入企业特色的人文素养教育,建设与企业群相对应的专业群,狠抓专业技能教育,可以根据企业需求显著提高人才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企业环境、为企业群服务,同时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促进专业发展。

(三)创新需求

从实践和发展的角度,我们需要创新一个可复制的育人模式,面向更多学生、适应更多企业的需求。

二、主要目标

1.创新一种模式——圣象模式。在企业界和职教界可复制、可推广。 2.解决两个问题——解决了学生入职后适应期长、企业培训成本高的问题。 3.实现三方“共赢”——培养出优秀员工长期服务,企业赢;拥有可以实现自身价值的优质平台,学生赢;校企合作,开拓专业建设,学校赢。

三、实施过程

(一)准备阶段

2014年,丹阳中专机电部与国内最大的木材加工企业——圣象集团在多年校企合作的基础上,酝酿以“圣象模式”进行双主体育人的构想,并对该模式的实施进行多轮调研和研讨,进行了充分的理论准备,我们提出了四个创新:

1.创新育人主体:企业和学校双主体育人,企业全程参与培养中职在校生。 2.创新育人理念:凸显“文化”特色——引入圣象文化,通过校企文化的浸润和熏陶,使学生认知企业、热爱企业,主动勤学技术、服务企业、依托企业获得发展。

3.创新育人程序:由传统的高一基础课程、高二专业课程、高三下企业顶岗实习创新为“工学交替”:新生入学伊始就直接接触企业,对企业产生感性认识、建立理性认知,对自身的发展树立明确的目标。

4.创新技术技能教学:学校、企业无缝对接,在不同阶段分别或联合开设专业课程,以企业车间为实习实训基地、聘用企业导师、用企业生产设备、以质量标准练岗位技术。

(二)实施阶段

圣象讲坛 新生 知企业事 校企联谊 识企业人 展厅参观 赏企业美 读书角 育企业人 座谈、体验 练企业能 在岗 晋升 企业 实践 转岗 发展 创业 讲坛/7S管理进校园 机电部 校企合作 办公室 育人环境四融合德育教育/企业理念 教师团队/技术团队 专业教学/生产实践 创新教育/企业激励 职业生涯规划进校园 石金炳创新工作室 技术人员进课堂 教师下企业 圣象创新奖 有成 修订与改进课程设置/产业需求 增设四门木材加工选修课 岗位标准纳入课程标准 实训教学高仿生产实践 校企实施两考核双证书 企校扶持学生学历再提升 人才质量 分析反馈 专业技能五对接课程标准/岗位标准 实训过程/生产工序 毕业证书/企业证书 职业教育/终身学习 1.校企文化浸润,学生循序渐进感受、融入企业、养成对企业的向往和忠诚

(1)企业开办“圣象讲坛”,为学生讲述“企业事”(如图2、3所示)。企业高管、各部门负责人、优秀员工、成功人士定期授课,让学生认知企业、展望远景、畅想个人发展。

(2)校企联谊,带学生接触“企业人”。学生在篮球、足球友谊赛、植树造林等活动中接触企业员工,切磋技艺、交流联欢,结识企业朋友。

图2“圣象讲坛”活动现场图图3圣象集团朱玲英总经理授课

图1 “圣象模式”创新实践的流程图

(3)企业组织展厅参观,向学生展示“企业美”。学生亲手触摸全球最美最环保的实木地板,感受产品之美、艺术之美、北欧风格之美、企业之美。(如图4、5所示)

(4)设置“圣象读书角”,丰富学生“企业心”。企业在教室建“圣象读书角”、捐赠书籍,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将“坚持每天读书一小时”的企业文化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

(5)组织座谈,引学生苦练“企业能”。企业各部门主管亲自介绍生产流程、技术标准、设备养护要求,引学生苦练技能、适应岗位。

图4学生参观展厅 图5学生体验产品

(6)车间体验,激发“企业梦”。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目标有针对性地走进车间,感受实战氛围,消除畏难情绪,萌生“闯一闯”的念头、激发学生的“企业梦”。

2.育人环境“四融合”,学生拥有企业技术、管理人才所需素质 (1)企业管理与德育教育理念融合

企业通过“圣象讲坛”等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大力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企业文化,鼓励学生勇于践行。

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定规划、扬长处、补短板、提升综合能力,打造自身的职业生涯。

将“7S”管理从实训场地推广引入学生日常管理制度中,创样板宿舍、建规范教室,多方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2)企业技术团队与教师团队融合

企业设备部、生产部技术团队与机电部教师团队全面合作,设备部总监温宝军等专家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学校教师进入企业实践、共同参与企业技改和研发,熟练掌握岗位标准、引

入教学中。

(3)生产实践与技能教学融合

技能教学贴近岗位,全面推行项目化、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训场所高仿车间。企业导师亲自解析企业设备的原理及故障排除、帮助学生掌握岗位操作标准程序。

学校教师驻厂,会同企业导师全天候全方位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管理,车间成为第二课堂。

(4)企业激励与创新教育融合

企业出资两万元作为创新课程专项经费,并设“圣象创新奖”,奖励在各项创新教育活动中、特别是校企合作开发的节能、增效、环保等技改活动中成绩优秀的学生。学校将“创新教育”打造成“圣象机电班”的特色。

3.双主体打造专业“五对接”,校企技术技能平顺过渡,大幅降低企业培养成本 课程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机械基础 第三学年 PLC编程与应用技学校文化基础课程 开设 机械制图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与技术 液压与气动系统安装调试 7S标准认知 木材加工设备 装配钳工 实木地板产品鉴赏 木材干燥与防腐 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 机电产品维修技术 车间流水线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 顶岗实习 表1 双主体技术技能教学分工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与能 技能 校企职业道德 共同职业生涯规划 开设 企业入学(入企)教育 开设 闻香识木 (1)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设置与木材加工产业需求对接,开设四门(含选修)木材加工相关课程,课程针对性和实用性更强;

(2)钳工、装配钳工、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等课程标准、考试考核标准与木材加工岗位标准对接,学生入厂顶岗实习首次上机操作不合格率由67%下降为

11%;

(3)钳工、电工实训操作过程与木材加工生产过程对接,使企业岗前培训的时间由两周缩短为三天,深受企业各生产部门欢迎;

(4)学生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与“圣象机电班结业证书”对接,在圣象集团所属企业群内被认可,学生拥有更大的选择与发展空间;

(5)企业出资、鼓励学生学历进修和业务进修,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毕业生在岗成考通过率达到68%,既提升了企业员工素质,也为自身创造了更多机会。

4.毕业生获得了多元发展

(1)企业人事部根据学生个体特质、结合企业需求,帮学生开拓了在岗晋级、横向跨岗和离岗自主创业等多元发展方向,

(2)对于自主创业的学生,校企提供帮扶和支持。

四、项目保障

1.制度保障

签订“校企双主体育人协议”,规定双方义务和职责。学校建立完善各项校企合作育人制度,将企业要求开设的课程科目纳入教学计划,并严格执行、考核;将驻厂实习指导纳入教师工作量、进行考核。

2.资金保障

企业注入建设资金3万元、奖励基金2万元,联合开办“圣象机电班”,采取“工学交替、双证融通”的培养模式为企业订单式培养机电技术人才。

3.资源保障

校企均设立“圣象机电班教室”,实现教学和办公条件的保障;教师驻厂下车间、企业专家入校进课堂,实现人力资源的保障;学校产教研成果融入企业技改、企业管理理念和技能技术融入教学,实现技术资源的保障。

五、实际成效

(一)通过两年建设,既定目标圆满完成

1.圣象模式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

2.学生入职后适应期长、企业培训成本高的问题已经顺利解决。 3.实现了校、企、生三方“共赢”。

(二)与圣象集团企业群的合作不断延续、升级

1.由于学生进入企业后,能迅速上岗、熟练操作、缩短了成长期,顺利实现角色转换、成为企业生产的中坚力量。其间不怕苦、不怕累、忠于职守、乐于奉献。首批入厂实习20名学生中,18人被企业要求留用。

2.2016年初,新一届机电班学员被选拔入厂,直接成为基层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培养(如图6所示)

图6企业公众号的宣传截图

(三)“圣象模式”被圣象集团推广后,吸引了更多企业前来寻求合作 1.在实践过程中,“圣象模式”正在延伸到更多层面。学校开放机电实训基地,为企业提供硬件保障和裁判服务,校企联合举办“圣象地板职工技能大赛”,实现了校企设备资源共享,在企业界获得好评。江苏迈技、江苏文广集团等高科技企业也主动寻求合作,已完成初期考察、签订了合作协议。

2.“圣象模式”被企业作为亮点在上市公司大亚科技集团内部、微信公众号面向全国推广(如图7所示),有力推动大亚车轮、大亚滤材等企业引入该模式进行育人,目前项目正在推进中。

图7企业公众号的推广截图

(四)“圣象模式”帮助学生得到多元发展,取得良好社会效应 1. 学生获得在岗晋级、岗位间横向发展、自主创业多元发展

王星辰同学勤奋善思,在企业导师指导下撰写的技术改进方案被设备部评为优秀提案,其敬业精神和专业素质得到企业认可,获得在岗晋级;郭俊杰同学扎根生产一线,同时自学公关、营销课程,经考核和推荐,转岗销售部;王鹏同学积极参与创新实践,善于捕捉商机。2015年初申请学生创业无息贷款,并多方融资,自主创业,开办广告公司,已获得营业执照,踏上创业征程。

2.“圣象模式”吸引优质生源踊跃报考机电专业

学生的多元发展使圣象模式获得了良好的社会评价。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认识到,职业教育、机电专业可以帮助孩子取得成功。2015年,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招生4个班,170人,在校班增至到12个。同时与三江学院、常轻院、机电学院等高校联合进行3+4、3+3,中高职衔接试点。

(五)推动了校企合作和专业建设

“圣象”育人模式的成功,使企业受益、主动谋求与学校进行校企合作:学校开放机电实训基地,为企业提供硬件保障和裁判服务,校企联合举办“圣象地板职工技能大赛”,实现了校企设备资源共享,在企业界获得好评。江苏迈技、江苏文广集团等高科技企业也主动寻求合作,已完成初期考察、签订了合作协议。

六、完善与升级

实践证明,“圣象模式”是成功、有效的。同时,我们不断寻找问题、谋求完善、升级。

1. “圣象模式”大型企业取得了成功,能否在中小型企业取得同样的效果、通过“圣象模式”培养起来的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在中小型企业的职业生涯中如何固化、物化是我们需要继续探索的课题。

2. 学校教学计划经校企双方议定后,相对稳定。而市场瞬息万变、技术飞速发展,企业迅速调整后,学校如何在教学管理上,进行更加灵活、大胆的的调整?目前,我们已将部分纯理论课程、选修课程(如《企业管理》等)调整到学生顶岗实习阶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这是仅仅是一个起步,更多的方案将在2016年不断推出、进行尝试。

3.学校教科研团队和企业生产部门合作初见成果,然而申报成功的专利未能及时转化成生产力,经济效益不明显。为此,校企共同组建了“吴小芳研发工作室”,与现有的“石金炳创新工作室”一起形成强大的研发团队,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