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釜垒塑(盖釜!垒2期!No.4.Jul.20ll宁夏社会科学墨Q竺i垒!量壁i皇望竺曼!i望塑i旦g茎i垒£趋翌:趟Q:!鱼!JL童文学的言说方式及对JL童教育的启示木李丽华(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广东广州510630)摘要:儿童文学言说方式经历了三个阶段:成人对儿童的训诫性言说;成人对儿童的想象性言说;游戏精神下儿童的自我言说。儿童文学言说方式的转变也给予当前我国儿童教育一定的启示:我们应平等看待儿童的世界,认识和尊重童年状态本身;另一方面,成人应以合适的方式指引儿童成长,促进儿童健康发展。关键词:儿童文学;言说方式;儿童教育中图分类号:1207.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一0292(2011)04—0166一04一、儿童文学的言说方式变迁(一)成人对儿童的训诫性言说。儿童文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与儿童教育有着天然联系。作者对儿童形象的塑造,总是同一定的教育意图联系在一起的,强调利用儿童文学达到教育儿童的目的。人们一直坚信,儿童文学就是教育儿童的文学,认为“任何文学作品都有它的教育目的,但是什么也比不上儿童文学作品更需要明确鲜明的教育目的”…引,重视儿童文学在教育中的价值,并且认为它是儿童文学诸多价值中最重要的一种。这一倾向走向极端就成为“训诫主义”,它的主要特点就是通过“灌输”。让儿童接受作品的道德主旨和教化功能,作家们要传达给儿童的是滔滔不绝的训诫甚至是政治说教,直接强化了儿童文学的教育功利性。在这种观念下,作者在儿童文学的创作中往往利用故事中不同的角色和群体属性来传达社会的主流话语,展示儿童成为社会一员所应遵守的法则.帮助儿童从角色和情节中学习怎样做人,养成成人教育者所希望的道德品质,完成社会化的自我建构。儿童是被作为缩小的成人。儿童只是成人式的理念的“传声筒”。在儿童文学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乖孩子或好孩子的形象。这类儿童往往很“听话”,他们按照常规亦步亦趋,并尊崇某种“典范”的成人生活模式。比如积极上进,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意识,以成人世界给予的任务为己任等,而且这些儿童的特性随着社会所崇尚的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些儿童文学中,榜样形象被简化成为简单的说教与教条,儿童的世界实际上被遮蔽了,真正贴近儿童生活与心理的教育内容却被抽空了,所有的内容、情节、形象实际上都只是成人对儿童的训诫性言说。这样的言说实际上是以成人的需要去让儿童阅读儿童文学,既不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审美心理发展的特点,也忽视了儿童在童年应有的欢乐和兴趣,弱化了儿童本身的需要。(二)成人时儿童的想象性言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儿童文学的属性开始进行多元思考。认为儿童文学应包含多种功能:认知,教育,审美,娱乐与平衡心理等多元方面。儿童文学在理论上开始否定那种训诫性的言说方式,人们开始从文学的本质,从儿童的特征方面重新审视儿童文学。认为儿童文学应引导儿童探索人生的奥秘和真谛,即启发作用,它能够培养孩子健康的审美意识,净化孩子的心灵和情感,它的存在和发展能给孩子带来无穷尽的乐趣,如曹文轩指出:“儿童文学只能根据生活,塑造出一具具活着的艺术形象来,而不能强行使它成为教育的丁具,借一个影子般的形象,拨动它的唇舌,一个政治辅导员说出他准备在上思想教育课时说的那些赤裸着胸膛的政治观。”【2j3“儿童文学应该以幻想、幽默启迪儿童乐观地对待生活,对待他人,给儿童以生活的积极影响,扩展儿童的生活空间,不断解放儿童的想象。儿童文学应满足儿童之本能的兴趣与趣味。强调儿童文学应该是能够让儿童感到愉悦的文学作品。阅读儿童文学是收稿日期:20ll—05—09作者简介:李丽华(1969一),女,宁夏平罗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博士生,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教育学。·本文为广州市“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9A041)。一166—万方数据儿童游戏和娱乐的一种方式。在这种观念下,儿童文学的言说方式开始转变,成人开始对儿童进行想象性言说。他们建构出另一种存在状态的儿童形象——“顽童”。所谓顽童,是指有别于正统“好孩子”的“另类”儿童。他们往往有与众不同的个性,有很多缺点。因而在现实中,他们却被看作是难以管教、不懂得遵从权威的劣奄。但在顽童的世界里,自由的言语和行为是他们生活的重要元素。因此,这类作品对儿童读者充满了诱惑力。例如卡洛·科洛迪笔下的小木偶皮诺乔顽皮、淘气、贪玩、爱说谎,自我意识很强,经常自作主张,可以逃学,离家出走。拉格洛夫塑造的尼尔斯也是一个顽皮、不爱学习、喜欢恶作剧的小男孩。他们都经历了种种险境,他们精彩的历险故事既能极大地满足小读者的好奇心,同时他们的历险经历也契合了儿童的游戏心理和他们极欲摆脱束缚、追求自由和张扬天性的渴望。杨红樱的儿童小说《淘气包马小跳》中的主人公马小跳也是顽童形象的典型。他不大听话,学习偷懒,怕吃苦等,但却是一个用直率的言语和行为来展示自我真实生命的“顽童”,比如当被视为后进生的马小跳带着脚伤来上学,班主任秦老师和校长准备树立他为后进生思想进步的榜样时,马小跳却大大咧咧地告诉他们:他纯粹是冲着漂亮的林老师来的,如果没有林老师的课他也就不会来了。虽然他的这种真实一再受到来自成人世界的打击,但却使我们感觉到儿童自身的力量与活力。与榜样儿童相比。顽童虽然以“另类”的形象,为儿童文学创作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但他们仍然是成人作者对儿童形象的一种主观建构,是成人世界对儿童天性的想象性言说的产品。这类童话是以突破以往的教育模式为主要旗帜的,但它自己却未能完全跳出教育童话的羁绊。比如顽童皮诺乔。他层出不穷的新花招制造了波澜起伏、变化莫侧的新奇故事,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但是,他必须接受“改造”,解除不良品格.具备了符合人类社会要求的美德(如诚实、富有爱心),最终告别“顽童”。走向成人所建构的社会规范中。这类儿童一方面是成人眼中童真天性的代表,另一方面又是被教育的对象。而另一方面,类似马小跳这这样调皮捣乱,不务正业,表面看来不符合循规蹈矩的好学生规范的顽童形象,也是成人对儿奄的想象性言说。通过描写少年儿童的个性,诚实,贪玩,反叛,一方面为展现儿童的天真烂漫的生活和精神现状,一方面为表现成人世界的虚荣、谎言和世故,循规蹈矩及对孩子的束缚。比如《笑猫日记>中马小跳的困惑:“我真的不明白,像杜真子妈妈这样的大人,难道他们就没有自己的追求?为什么要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为什么他们活着都是为了孩子?难道没有孩子.他们就活不成了吗?这些家长有没有想过,他们会让自己的孩子瞧不起?”这实际上是对成人世界的问题的揭示。在这种想象性言说下,成人以长者的权威引领着儿童的发展。儿童的世界按照成人的想象和成人世界的规则被成人万方数据顽强地建构着。(成人)作者在权力话语中为儿童代言,“代表”儿童展示儿童的精神世界,儿童文学成了它的创作者们表达自己的视界中的儿童的方式。儿童作为个体的入的初长阶段,无经验性使得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不能对其未来的需要以及当下的受教育过程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思考。基于这一观念,成人替儿童考虑和说话,帮助他们完成社会化这~行为就具有了合法化的依据。然而当太多成人的想象与情绪被纳入到对儿奄的思考中时,儿童的生活被掩盖在强大的社会化话语和教育话语之下,就会成为权力话语言说和想象的对象。诺得曼认为:“我们如何看待儿童是基于我们对于儿童的假设。儿童文学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我们相信,儿童对于文学的需要有别于成人。我们对于儿童的假设,就影响到我们给儿童提供怎样的文学产品。如果我们认为儿童是脆弱的。我们就不会给他们看恐怖色彩浓厚的书;如果我们认为儿童的发展有阶段性,我们就会给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不同特点的书,并且努力不超越儿童的理解力(我们认为缈她具有的理解能力)。这些都是所谓的意识形态在起作用。我们按照想象中的儿童的样子去塑造儿童,结果儿童最终就变成我们设想的那样。州副柳可见,对儿童的想象言说永远是成人借童心之酒浇心中块垒。成人在文本中想象儿童,模仿儿童,不仅是为了展示儿童情趣,恰恰是隐喻了作者自己对世界的观察和看法。虽然另类顽童也源于成人作家的想象性言说,但毕竟让我们看到了儿童的另一种形象与生存状态。这群顽童对童年的诠释带给我们另一种感官体验,让我们脱离那单纯的戒训主义的话语来看待儿童,促使我们去重新认识和理解儿童和儿童的世界。(三)游戏精神下儿童的自我言说。20世纪后期。理论家们开始从发展的、开放的观点看待儿童和儿童文学。有学者认为:“真正的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就不仅是服务于儿童,甚至不仅是理解与尊重儿童,而是更要认识、发掘儿童生命中珍贵的人性价值。从儿童自身的原初生命欲求出发去解放和发展儿童。州4J卿儿童文学应呈现儿童的真实世界。这种世界不是成人以儿童的口吻对儿童生活的刻意模仿或想象,而是成人以平等的姿态承认儿童的文化世界之后,作家开始充分展现儿童的游戏精神和娱乐天性,给予儿童以自我言说的自由。正如席勒(F.schiUer)所说:“只有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州纠”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游戏“并不是主体想服从现实,而是想把现实同化于自已。就是把真实的东西转变为他想要的东西,从而使他的自我得到满足。他重新生活在他所喜欢的生活中,他解决了他所有的一切冲突,尤其是他借助一些虚构的故事来补偿和改善现实世界”【6J43。卡洛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爱丽丝的奇遇是一个不断冒险开拓、不断发现新事物的过程,充满了传奇色彩。她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目睹了发生在动物们身一167—上的可笑又奇怪的事,充满了儿童的情趣,如会说话的兔子,还有鹦鹉、鸭子、渡渡鸟、蓝色毛毛虫、魔头兽、假海龟等充满趣味的小动物,有扑克牌红桃王后和红桃国王的可笑形象,以及活刺猬可以当槌球、滚烫的茶水不会烫伤睡鼠的鼻子等荒诞情节。整个故事中爱丽丝是自由的,她只为游戏与娱乐的心情来漫游这个动物的王国的。其中的历险经历给爱丽丝带来的是好奇心的极大满足和无穷的趣味。即使在是否结束历险、回归地面的问题上。爱丽丝也有着完全的自主权。“请先告诉我,如果我喜欢是那个人,我才上去,如果我不喜欢是那个人,我要一直呆在这儿,除非我变成别的什么人!”这些都酣畅淋漓地高扬了儿童的娱乐天性和童话的游戏精神,自然地使儿童获得心灵上的愉快。同样,英国J.M.巴里笔下的彼得·潘则更是一个拒绝长大的孩子,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历险本身只意味着永无止境的游乐。他们在游戏中实现了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愿望,从而宣泄内心的天性冲动,获得想象中的快乐和满足。孩童是现实生活中的弱者,然而在游戏中他却是主宰者。而儿童的游戏也正是儿童在现实的种种约束面前抵达自由的精神通道。儿童赖以游戏精神的自由释放,就是完成了对生命意义追求和对人之自由的价值实现。通过游戏,他似乎又回到生命最初的自我中心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童话中游戏精神的张扬正是儿童内在生命活力的自由舒展,是对自由、自主与力量的追求,是儿童自我的解放与扩张。真正的儿童自我言说应该是还儿童以本来面目和真实世界。梅罗维茨就告诉我们:童年“纯真”的观念并未反映出儿童存在的一种本质或自然状态。相反,这种观念是被故意制造出来以证明成人与儿童之间社会分离的合理性¨拉7。在儿童文学中,长期以来人们尊奉的“儿童化”,把儿童情趣作为儿童文学审美追求的最高目标,带有一种“俯就”儿童的倾向,使很多儿童文学作品趋于这样的范围:形象要清晰,富有儿童情趣,要以儿童的眼光去看事物,并且把这些简单地认为儿童的“我”的视觉。这样难免会出现矫揉造作的“假天真”。其实这都是成人本位的对儿童的误解,体现成人的某种文化想象与建构,成人并没有真正的认识和理鳃儿童。诚然,游戏、快乐、好奇是儿童本性,但还有一类儿童,他们渴望长大成人,他们的童年是盼望长大的童年。正因为在儿童身上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小”,才促使儿童视角渴望着许许多多的“大”。正因为儿童身上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弱”,才导致儿童视角追求许许多多的“力”。也正因为儿童本身状态的“幼稚”,才产生出儿童的精神投射强烈地指向成人化的“成熟”,指向窥探成人社会生活的未来实践。lsJ43因此,真正的儿童自我言说是要尽量抛弃一切先入之见,直面现象本身,并追究其缘起现象背后的本质。要做到这样,儿童文学应该以儿童视角为叙述视角才能更好地实现儿童的自我言说。而儿童视角是指“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一168~万方数据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小说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的叙事角度”19】73。这种视角以儿童的眼光去观察和打量成人世界,把儿童当作外部世界的观察者或是创作代言人,这种言说可以作为一种艺术途径来更新鲜有力地揭示儿童生存世界。因为儿童作为个体的人的初长阶段,还保有不受任何文化与意识形态熏染的生命原初体验,他们的认识能力有限。在生活的复杂面前,他们只能是观察和体验,他们所看到的和感受到的一切恰恰可以脱离成人的理性价值判断,因而这种言说方式可以更真实地展现出儿童生活的本来面貌。二、对当前儿童教育的启示(一)对童年状态的认识和尊重。童年之所以被称为童年,是其具有区别于他者的内在精神文化特征。虽然古代也有不少人看重过儿童和童心,但“都还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儿童观,即不是表现为对童年状态本身的认识和尊重”【loJ36。童年的价值具体体现在:第一,儿童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在人格上与成人是平等的。第二,由于年龄等方面的差异,童年生活与成人生活完全不同,但是童年生活并不因此而没有价值。个体生活的每一个阶段如生长、成熟都是真正的生活并值得尊重和高度重视。第三,童年生活不仅仅是成人的预备期,也并不一定要成长为成人所规定的某种人。儿童应该享有健康、安全、精神充实的童年生活,这是每个儿童的基本人权之一。第四,每个儿童都应在成人的帮助下发展自己的潜能,使之有能力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创造自己的未来。第五,成人社会有责任为儿童创造一个适合儿童生长的环境,使儿童身心得到充分发展。…1儿童作为一种与成人相对的“他人”,有着自我发展的力量,有着异于成人看待问题的方式,有着不同于成人世界的规则和行为。我们不能仅仅按照成人世界的标准来安排儿童的生活,制定一系列所谓“发展”的教育目标。如果我们忽视儿童自身作为存在的力量和这种力量的巨大作用,那么这些貌似“发展”的教育目标,不仅不能起到“发展”的作用,反而会压抑甚至磨灭儿童的力量。“野蛮的教育为了不可靠的将来而牺牲自我,使孩子受各种各样的束缚,我认为孩子永远也享受不到所谓的幸福。”l也"4成年人和成年社会应该重视孩子的“未成熟状态”。杜威认为给孩子一个幼稚的环境,要从儿童现实的角度,而不是从儿童未来的角度去考虑他们的生活。童年是特殊的生命阶段,生活就是成长,所以一个人在一个阶段的生活和他在另一个阶段的生活都是同样真实、同样积极的。这两个阶段的生活,内容同样丰富,地位同样重要。成人要以平等的姿态承认儿童的世界之后,给予他们言说的自由。让儿童通过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去体认世界的万事万物,并放手让他们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的世界。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儿童世界的存在,并允许儿童在这个世界里自由地生长和长大,我们的儿童将从自由中走向成熟,从而获得自身发展的内在力量。儿童能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文化,形成自己的心理和个性。儿童教育追求对儿童精神的释放和奄年文化的激活,儿童教育就应当是生活化及活动性的教育。生活是过去、现在和未来连续发展的一个有机整体,所以我们要防止教育为遥不可及的、虚幻的未来作准备而牺牲了儿童当前的幸福生活,儿童毕竟是由现在的当前的生活逐渐向未来过渡、发展的。儿童教育与儿童生活是统一或同一的:教育融儿童的生活中,而儿童的生活也便是教育的过程。这里的生活是指真切的生活、经验的生活、现实的生活。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首要条件就是向儿童提供环境,以保证大自然赋予他们的能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i3j101教育应为儿童提供与营造一个生态化的成长背景与人文氛围,关注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组织,以来自于儿奄直观而感知着的生活情境和生活的经验作为其合法的课程来源,以儿童的亲身实践和体验活动为教育的常态形式,才可能实现儿童健康发展。那种忽略儿童天性,脱离儿童真实生活,甚至窒息儿童精神的教育必然是无效的教育。(二)成人的适宜指导。认识和尊重童年本身状态也并不是要否认成人的指导。成人的既往经验与思维定式会给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产生抑制性负面影响。在儿童向成人世界的过渡中,被动和过早、过多给予儿童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可能会导致儿童过度社会化,出现“少年老成”或“未老先衰”等现象。但是相对于成人而言,儿童社会化程度还很低,认知水平和身体各方面机能状况,决定其必须接受成人的引领和指导。儿童教育需要立足于儿童的天性,但儿童的天性发展既可能遮蔽在成人世界之后,也可能遮蔽在儿童自我的性情欲望之中。教育既要避免教育者主体意志的膨胀,也要避免儿童自身的主体意志的膨胀。教育需要引导儿童,让儿童的天性、主体性正确发挥其作用。就儿童文学的创作来看,成人经验的缺失,会容易造成作品的深度的缺失。比如有些少年作者以描写原汁原味的生活为标榜,迎合流行文化,写的故事也非常有趣和搞笑。虽然这些作品也拥有很多小读者,但儿童读完哈哈一乐之后就什么也没留下。因为这类作品在思想上和小读者看齐,使文学创造简化为简单再现,缺乏深厚的底蕴,这样的儿童文学没有意义。同样的道理,教育不应当是专制、压抑、武断和粗暴的控制,但教育也不应当是迎合、屈就和放任于时下泛滥的表浅的快乐,那样也会导致教育的无效和无意义。我们曾经习惯于忽略儿童天性和主体性的灌输和说教,致使儿童缺少独立的价值,但如果我们一味迎合儿童,将会导致儿童个人性情欲望泛滥和非理性的成长。成人(教师、家长)对儿童的指导不可或缺,但指导并不意味着成人可以包办,可以按照自己的理想或意愿去干涉儿童的发展。在儿童文学创作中,俯下身来为儿童,也并非要剔除成人的思想观念和对世界的感知理解,而是要以儿童可以理解、可以接受也乐于接受的方式,把成人经验和智慧传达给儿童,对他们有所助益。对儿童文学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回避“成人经验”,而是要为它找到一种“儿童化”的表达方式。同样,在教育中。成人(教师、家长)对儿童的引导也要以合适的、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进行。“教育只是根据人的天分和可能性来促使人的发展,教育不能改变人生而具有的本质。但是,没有一个人能认识到自己天分中沉睡的可能性,因而需要教育来唤醒人所未能意识到的一切。每一种教育的作用也并非是事先能预料的,教育总是具有无人事先能想到的作用。通过传承使人成为他自己,以及在近几百年中通过有意识的方式.使相同的才能以特殊形式表现出来。”¨4埘成人作为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儿童的学习过程之中,充分调动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潜能。儿童将在成人的适宜帮助下快乐地成长,健康地发展。参考文献:[1]锡金,等.儿童文学论文选(11949一1979)[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1.[2]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3]PerryNodelm∞.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M].刘风芯,译.台北:天卫文化图书有限公司,2000.[4]朱自强.儿童文学论[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5](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冯至,范大灿,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6][瑞士nE·皮哑杰.儿童的心理发展[M].傅统先,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7儿英]大卫·帕金翰.童年之死[M].张建中,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8]班马.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与构想[M].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9]吴晓东,等.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1).[10】方卫平.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史[M].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3.[11]卜卫.重新思考媒介与未成年人的成长【J/0L】.中国青少年研究网,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2006.[12儿法]卢梭.爱弥儿(上卷)[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3][意]玛丽亚·蒙台梭利.有吸收力的心灵[M].高潮,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14]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责任编辑白洁)一169—万方数据儿童文学的言说方式及对儿童教育的启示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李丽华, LI Li-hua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广东,广州,510630宁夏社会科学
SOCIAL SCIENCES IN NINGXIA2011(4)
1.锡金 儿童文学论文选(1949-1979) 19812.曹文轩 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 1998
3.Perry Nodelman;刘风芯 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 20004.朱自强 儿童文学论 2005
5.席勒;冯至;范大灿 审美教育书简 19856.让·皮哑杰;傅统先 儿童的心理发展 19827.大卫·帕金翰;张建中 童年之死 20058.班马 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与构想 19909.吴晓东 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 1999(01)10.方卫平 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史 199311.卜卫 重新思考媒介与未成年人的成长 200612.卢梭;李平沤 爱弥儿 1999
13.玛丽亚·蒙台梭利;高潮 有吸收力的心灵 200414.雅斯贝尔斯;邹进 什么是教育 1991
1. 秦晓春 游戏精神: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期刊论文]-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3(3)
2. 刘晓东.LIU Xiaodong 儿童精神发生学对儿童教育、儿童文学的影响[期刊论文]-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7(1)
3. 赵可新.彭景芹.马彦芬 Word基本操作技巧[期刊论文]-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4)4. 李梦卿 AutoCAD上机实训技巧述略[期刊论文]-湖北工学院学报2004,19(3)5. 梁慧军.张娜 Flash操作使用技巧种种[期刊论文]-科技资讯2006(32)
6. 彭海蕾.高小丽 儿童幻想文学创作新议[期刊论文]-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4)7. 胡海娟 浅谈如何提高高年级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期刊论文]-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0(5)8. 刘士荣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乙肝肝硬化临床研究[学位论文]20119. 闻增昌 浅谈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期刊论文]-成功(教育版)2009(9)10. 沈翔 用写博客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尝试[期刊论文]-科技信息2011(3)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nxshkx201104035.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