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丹徒区荣炳中心校 张辉军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脑在我国城乡已经普及,小学电脑课(信息技术课)也正逐渐成为一门必修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这是信息技术课老师的重要责任。如何教好这门课、通过信息技术课堂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诸方面获得一定的素养,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研究的重点。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激情导入,培养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入课题是很关键的。一节课的开场白,既可以让学生知道今天大概要学习的内容,也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导入语的设计我们教师应当特别注重,因为它不仅能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教学,更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就是他们对各种事物、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从实践中证明,许多小学生学计算机都是出于对计算机的好奇而学的。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性,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入语导入新课,来使学生进入课堂,被课堂所吸引,使他们产生乐学心理。学生短时间的积极性很容易调动,怎样使学生长时间的、经常处于积极状态是很难办到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做到根据教材内容,运用多种形式的导语,诸如发问式:你能把你的老师、爸爸妈妈的姓名写入到计算机里吗?你知道怎样用计算机播放动画片的呢?你能用计算机画出我们美丽的校园吗?你能给远方的亲人发送一封电子邮件吗?这一系列的问题,扣住了学生们的心弦,驱动了他们的好奇心,这时的学生一个个跃跃欲试,接下来进入新课的讲授学生便很容易接受了。另外,还可以用范例来代替语言,让学生看老师怎么迅速把自己的名字写入电脑、放
1
一段非常有吸引性的动画片、用Word设计的电子小报、用自己申请的电子信箱发一条信给自己等,用这些生动、形象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总之,上课一开始,让学生感到新奇、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学,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们,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让学生徜徉于知识的海洋了。 二、学而用之,使学生乐学。
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与意识,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的。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所学的知识为自己的需要而服务。因此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学而用之。首先,教学内容的制定要与学生的应用相结合。在教小学生学计算机时,制定的教学内容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例如使用“画图”软件,学生可以利用它来设计贺片,送亲朋好友;“Word2003”,学生可以利用它写作文、写信等;“录音机”,学生可以利用它放自已喜欢的乐曲,学英语;视频播放器(超级解霸3000),看些教学光盘或动画英语。这样,在课堂上学的都能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都能让所学服务于生活,都是学生所需要的,学生学起来就会有兴趣,乐于学。其次,在应用中练习,巩固所学。学到的知识与技能都是为了应用,有了应用的可能,应用的需求,才能用来强化巩固自己的知识。由此可见,计算机课堂上,设计练习要注重实用性。 三、尝试学习,培养创新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尝试,营造积极探索、具有创造性质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创新,强调在课堂上,只要敢于尝试,就有成功。比如在教学生制作幻灯片时,同学面对功能强大的“Powerpoint”软件,无从下手。模仿较多,创新较少,制作出来的演示文稿,没有新意。这时,可仔细观察学生作品中的特殊地方,让同学发表意见,接着大家一起试一试。这样,时间长了,学生的思路就开阔了,也愿意动手尝试了。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手脑结合的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淡化了失败的感觉,体会到了只有大胆尝试才有成功的道理,更重要的是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了创新意识。不仅这样,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还要努力去
2
探索创造性学习新途径。在平时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不以老师和同学以前所做过的样本作为标准,自己所做的作品要与众不同;同时注意,学生的优秀或独特的作品,让其进行展出。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或看到别人的作品展出,便会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另外,结合学校的各项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参与创新。例如,让学生用“Powerpoint”软件为篮球赛制作一幅宣传画,“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培养学生的美德;让学生利用“Word2000”为班级制作课程表等等。这样逐渐帮助学生树立了创新意识。 四、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人,教师应当以启发式教学代替灌输教学模式,以辅导代替管制。小学生好奇心强,持久性差,课堂上如果教师讲得过多,学生便会感到厌烦。所以在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时应当尽可能多考虑小学生的特点,应当做到各方面的合作,即师生合作,学生之间合作,俗语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可见。课堂上,学生有问题可以与老师交流,寻求帮助;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体现合作。比如刚学习鼠标操作时,通过游戏软件的操作,大家的合作学习,互相帮助,很快掌握了鼠标器的操作技巧。 五、因材施教,分层次学习
学生之间知识程度、个性等方面总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任务驱动法”为指导,分层次教学。在课堂上提出基本任务与扩展任务,只要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就算完成了教学要求,这样肯定了绝大多数同学的成绩,使他们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给部分学生留下了更大的创作空间,完成所要达到的扩展任务,并且进行互相激励。一个阶段后,学生的整体水平一定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要全面考虑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要。努力创造条件,以积极参与、学以致用为本,激发兴趣、培养合作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大胆探究,小组合作,使他们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不断取得成功。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