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中国字 做好中国人
摘 要: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国粹,但现代社会中,由于诸多原因改变了人们的书写习惯,书法教育的价值受到质疑,中小学和大学书法教育越来越被边缘化。本文从书法文化体现出来的中国人的生活之道进行分析,提出书法教育对青少年培植正气,涵养性格,提高审美水平,广博知识,提升文化内涵,增加情商,培养高雅性情,学会思考,培养良好的动手动脑能力,促进身体健康,提升爱国情感和民族自信力,养成合理规划人生习惯等多方面具有良性影响,由此呼唤全社会重视青少年的书法教育。
关键词:书法教育;身心发展;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240-01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国粹之一,在中国古代,作为知识分子,写好一笔好字,已成为文化阶层的最首要和最基本要求,一笔好字代表了一个人的第二张脸。
但自近代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书写工具的改变,深刻的改变人们的书写习惯,大多数青少年硬笔字写的都很差,更勿谈毛笔字;中小学和大学书法教育越来越被边缘化,书法教育普遍不受重视。其实,书法文化早已融入中国人生活,通过书法教育对青少年身心发展施加良性影响,在当今社会和人的成长仍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书法文化体现出来的中国人的生活之道
首先,中国汉字的结体形态,体现了中国人追求“方正之土”的做人标准。众所周知,中国书法之所以具有独特性,首先在于汉字本身的结体形态不同于西方字母固定拼写,以
象形和会意为主要造字形式,以饱满方正为形态追求形成的方块字,历经了几千年文化洗礼,仍保留着汉字独立的形式。方块字讲究横平竖直,堂堂正正,一句“字如其人”说明汉字的书写过程包含着中国人光明磊落的处事态度。
第二,中国书法的艺术追求体现了中国人的生活态度与追求。中国书法讲究中锋用笔,不偏不倚,中国人做人讲究中庸之道,不卑不亢;中国书法注重章法布局,中国人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中国书法讲究力透纸背,如锥划沙,中国人主张做人要威武不能屈,刚健有为;……,书法的艺术追求无一不体现着中国人的生活态度与人生追求,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正是组成生活的必不可少的因素,中国书法艺术的追求与中国人生活态度的契合,说明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国生活的密切关联,说明中国书法是中国人生活理想的精神化追求,在文字的书写过程中可以体味出适合中国社会的生存之道。
第三、中国书法的用笔,结体等创作手法和方式暗合着中国人做人的辩证思想与处世原则。书法的用笔方法讲究欲上先下,欲下先上,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无往不复,无垂不缩,这些都体现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辩证思想;中国人正是把这些生活智慧融入书法创作的体味中,结体布局的张驰有度,追求书法的俊逸潇洒,无不暗合着中国人的处世原则,书法的创作方式、手法无一不是提炼出来的最高明的为人之道。
第四,中国书法字体分类和艺术审美风格的多样性,既体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丰富追求,同时也体现出中国人对精彩生活方式的多样性选择和对多样化生活方式的尊重。中国书法包括真草隶篆等字体,尽管真书(唐后称楷书)成为使用最多的字体,但隶草行篆各体均未灭绝,而是代有才人出现。“颜欧柳赵”等诸多艺术风格,或潇洒飘逸,或沉郁顿挫,或行云流水,或运笔老辣,中国人尊重书法艺术的多样性追求,这体现出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涵容性,中国人的生活也是这样,各行各业,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土农工商,各得其道,在统一的伦理型社会中和谐发展。这既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态度,也是中国人以宽广
心胸容就万物的品性。
第五,书法艺术和中国人生活追求的最高境界都是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影响中国文化发展历程的儒家和道家虽然主张不同,但二者均认为生活和艺术的最高状态者是“天人合一”,中国社会是一个伦理型社会,中国人判断艺术作品的优劣常用一个标准,“善与不善”,认为美就是善,善就是最高状态的美,可见中国艺术和生活的追求是不谋而合的,书法艺术更不例外。“天人合一”境界,重要的是一个“和”字,家和万事兴,生活如此,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最基本的审美也是布局,章法、结体都和谐,每个字都需要精彩,但又不能脱离全篇的章法,以此达到最和谐的境界。这和中国人毕生追求的和谐、和平、和美之道,绝不仅仅是巧合。
二、书法教育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良性影响
首先,可以培植正气,提升青少年的道德水准。中国传世的优秀书法作品的书写者,大多都是有文化品性的文人士大夫,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历代受推崇的书法作品都有一股浩然正气,而书法则是历代文人提升正气修养的重要手段之一。书法艺术能“观其相”,可“识其心”,因此古人强调“欲正其书者,先正其笔,欲正其笔者,先正其心”,“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通过持续对青少年进行书法教育,可以更好培养道德情操,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
其二,可以涵养性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现代社会,人心浮躁,在青少年成长阶段更是受到电视、网络等多方面诱惑,稳定性差,不能静下心来学习,练习书法,即可使其稳下来,坐下来,学下去,形成优良的学习品质,古人云“夫书,先默坐静思,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形,如对至尊,意在笔先,然后作字,”写书法,首要就是静下心来,从容淡定,举止安稳,收回心猿意马,才能写好一张作品,所以,长期的书法教育从笔画
练起,次之结体,引之章法,持久训练,就能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三,可以提高审美水平,促进身心健康。真善美是人生追求的三大终极目标,缺一都是不完善的人格,青少年接受书法教育、不管是书法临摹创作课,还是书法作品鉴赏课,都能使他们在创作欣赏的过程中,识别艺术的美与丑,懂得初步的审美常识,从而做到知美丑,识善恶。审美能力的提高,使广大青少年能意识自己原来书写的丑陋,更好的改进自己的书写水平,为其他学科服务。
其四,可以广博知识,提升文化内涵。书法教育最基础的训练就是写字的训练,通过书写,可以更多了解汉字的来源和字词的涵义,以及汉字发展的历程;同时,研习历朝历代书家的作品,必然会率先了解这些书家所处的历史时代和文化特点及其影响,这又丰富了其历史知识;书法作品的内容大都是中华民族的诗词歌赋、传世经典,书写的过程,无疑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薪火相传的过程,“腹有诗书气自华”,青少年的文化内涵会得到极大提高。
其五,可以增加情商,培养高雅性情。古今之优秀书法作品,无一不是饱含着创作者的真情之作。《兰亭序》的潇洒率真,风流倜傥;《祭侄文稿》的深沉悲怆,声声血泪,字字真情;《寒食贴》的质朴自然,返朴归真,无不以书法艺术最动人的形态流诸于世,通过研读这些作品,必然会在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深化其情感体验,至真至情,获得异样、高雅的人生体味。
其六,可以学会思考,培养良好的动手动脑能力。写一笔好字并不是一件易事,虽不象绘画那样三矾七染,九朽一罢,但对于字体的章法,结体的美丑都是需要动脑筋的,中国古人形容书法创作的最高状态时形容为“心手双畅”,实际上就大脑和肢体行动的高度协调统一。所以,书法训练的过程也是动手动脑,勤于思考的过程。
其七,可以提升其爱国情感和民族自信力。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与智慧的凝聚体,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广泛的体现在书法艺术作品中,历代的书家名帖,通过临习,创作,体味其形式上的多种多样,种类上的包罗万象,都是青少年身心教育的良好教材,通过鉴赏与创作,可以充分提升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从中深刻体悟中华民族审美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热爱我们的国家,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
总之,对青少年及至全体民众的书法教育是传播知识并用美的形态陶冶心灵的教育,更是形成良好知识技能的教育,它的实践意义在当今更应该被重视起来,上述所谈书法教育对青少年的施加的良性影响,不是通过思辨和喊口号能实现的,它必须使全体国民都深刻意识到中国书法教育(或者叫书写教育)的缺失带来的危害,各级教育部门更要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至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把书法理论、书法临习,汉字构成、作品鉴赏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书法教育的优势,以最大的热忱为青少年实施良性的身心影响。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世纪,书法教育应充分发挥其特有的功能,提升青少年真善美人格的完善,增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