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为天下先——“创新”之我见
作者:侯姝芳
来源:《教育界》2011年第14期
【摘要】本文主要从三大方面谈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即:一、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孕育创新意识的前提;二、合理的使用教师用书是激发创新思维的源泉;三、转变教学方式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动力。
【关键词】尊重 信任 激发 灵感 主动性 能动性 创造性
在全球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创新水平的高低、创新能力的强弱、创新人才的多寡,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和决定因素。可见,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重中之重。作为人民教师,祖国未来人才的教育者,就应堪当起此重任,把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应用到教学之中去。因此,教师组织教学时要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内容、新形式、新方法。
一、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孕育创新意识的前提
在小学教学中,大力提倡新课程倡导的师生关系,即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在教学中通过知识流、情感流、信息流的多向交流,真正实现师生间的沟通,体现互动。教师教学语言要儿童化,思维要稚化,教材要生活化、游戏化。在教学设计时,要融入学生思维,融合学生视角。在教学中关爱每个学生,为学生创设和谐民主的氛围,做到师生同学、师生同乐、师生同创。
二、合理的使用教师用书,是激发创新思维的源泉
众所周知,新的课程标准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材的选择搭配上留有很大的空间,这就需要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法的编排、设计、加工,博采众长。教师要根据每节课的知识特点、教学目标、学生知识基础,以目标达成为目的,有主有从地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应用,克服组织形式的模式化,这样的做法对于教师来说既是一次教材的重组、学习的创造,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次创新性学习。同时《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自主、合作、探究”中的独特的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教师要不断探索这三大学习方式具体有效的操作方法,而这些方法不单来自教师的实践和创造,更应该关注学习者自身的实践和创造,他们自己创造的方法更适合他们自身的学习特点和需求,这多么需要教师的敏锐地捕捉和推广具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的“生成”啊!例如《蟋蟀的住宅》的课堂教学 ,我们在初读、再读、三读课文后,我请学生说一说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子的?可是学生们用笔在本子上勾勾画画,我灵机一动,先画再说不是更好吗?于是我请学生画画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子的,学生的积极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可高了,他们很快动手动手绘制出各式各样的蟋蟀住宅平面示意图或立体图。“我口说我心”, “我手画我想”,既正确又新颖的出示意图或立体图就展现出来了,这样也就把课堂枯燥的教师讲解化作了学生有趣的画图理解。
三、转变教学方式,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动力
大家都熟悉日本、美国、中国的孩子“画苹果”的故事吧。由于教的方法不同,结果也不一样。中国孩子画苹果,是由老师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标准的苹果,规定出先画左,再画右,这里涂红色,那里涂绿色:日本的孩子画苹果,由老师拿着一个苹果,孩子观赏后再画;美国的孩子画苹果,老师提鲜果一筐,由孩子任拿一个而画。结果,中国孩子笔下的苹果最像苹果,因为孩子的画中输入了老师的观察和分析,而并不是中国孩子的能力强,中国孩子付出的劳动只是机械模仿,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则故事多么发人深省啊!
因此,我们要看到我们教育的弊端,多给孩子创造条件,让孩子开动脑筋,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在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上下工夫。新的课程理念关注的核心就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和情感体验,教学中要实行教学民主,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以愉悦的心情主动参与学习,使创造性和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本着这样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做的:
1.把课堂还给学生,我的课堂我做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又是学生学习的天地。所以,我把这天地还给了学生,让他们在这里展翅飞翔。
在教学目标上,要明确学生的学习,不但要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培养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争取造就学生强大的头脑,把不聪明的孩子变聪明,让聪明的孩子更聪明。
在教学观念上,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有些问题是能够自己解决的,即使解决不了,或者出现错误,也是一种经历,一种历练,也能获得一种经验。
在对学生的态度上,要让学生敢于纠正教师本人的错误,鼓励孩子“反对”自己。 叶老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从“需要教”到“不需要教”,这里有一个逐步放手的过程。他用孩子学走路作比喻,说明这样一个过程,开始“或则扶其肩,或则携其腕”,“既而去扶携,忧恐足未健”,再则“翼护之,不离其身畔”,“继之更有进,步步能稳践”。当学生健步如飞的时候,我们教师是多么欣慰啊,我就是朝着这样的目标努力的! 2.培养灵感,突破难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创新活动中,创新主体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常常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在关键的地方卡住,百思不得其解,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但是,一旦受到启发产生了灵感,就如同水冲开了拦路石一泻千里,亦如军队突破了关隘,大步走上坦途,进入新的境界,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感。 3.培养自我教育的习惯
培养小学生的自我教育习惯,指导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给他们参与、表现和获取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保持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状态。
参考文献:
[1]姜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新课程(教研版),2008(09). [2]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辽宁基础教育教研网2003-4-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