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铁道游击队

来源:榕意旅游网
铁道游击队

刘星辰 少年班24 2120406102

“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

这是电影《铁道游击队》中脍炙人口的插曲,至今广为传唱。有一首诗写道:“有的人把历史当做工艺室中随意捏弄的软泥,有的人把历史当做合身而又会变色的彩衣,有的人把历史当做刀剑、甲胄、堡垒,也有的人把历史当做可能为正、可能为负的数字游戏。”历史是这样的吗?答案当然是不,历史是有灵性有尊严的,历史是人,人是历史,历史是人的良师益友。纵然这些年来戏说历史风情万种,但我们对真实而鲜活的历史却情有独钟。借此机会,由铁道游击队的真实事迹来展现抗战时期人民的机智勇敢,来揭露这段被人们遗忘了的历史。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时刻提醒人们不要忘了这段历史或者只是单纯的赞美抗战时期的革命先驱,至于是什么,相信通读后会有所体会。

铁道游击队,是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现山东枣庄一带的一支抗日武装,成立时称“鲁南军区铁道大队”。这支由铁路工人、小摊贩、矿工和流浪者组成的非正规部队,舍生忘死,在铁路线上与日军周旋了7年之久,是日寇侵华的心腹之患。人民群众称之为飞檐走壁的“侠客”,日伪军称之为从天而降的“飞虎队”,八路军首长称之为插入敌人心脏的“怀中利剑,袖中匕首”。而小说和电影并不是像现在的抗日神剧一样异想天开,飞车夺药、擒贼擒王、秘密通道、抗日受降等事迹是真实存在的,这才是正确对待历史的态度。说起铁道游击队的英勇事迹,有一句话说得好,“我们挥戈于百里铁道线上,出没于万顷微山湖中,声东击西,神出鬼没。截军列,打洋行,扒火车,炸桥梁,打的日伪军魂飞胆丧。有一段时间,敌人被我们打懵了,抓住我们的队员,第一件事就是脱掉鞋子,看看脚

1

心长毛没有。”正如其他抗日英雄一般,铁道游击队表现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之心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不灭的红星,其中也不乏英雄好汉。在此,我想着重写一个人 ,就是“芳林嫂”的原型之一,刘桂清。

1938年3月,刘桂清年届四十岁,鬼子攻打到自己的家乡临城,看着鬼子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刘桂清心中怒火中烧,毅然决然加入地下党组织,并深得组织的信赖。在家成为铁道队的情报站之后,她把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了情报工作当中,不仅让自己的儿女传递情报,还把自己的儿子送去支援战斗。在大旱期间,她卖掉自家几亩薄田,换成粮食送给队伍,还帮烈士抚养遗孤。她的准确情报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刘桂清多次受到上级表扬,而敌人对他恨之入骨。她在1941年5月和1942年7月两次被敌人逮捕,受到酷刑折磨,但她始终没有泄露过党的机密。直至病故时,背上的烙铁烙印还清晰可见,头上还有断骨。酷刑的折磨虽然给她留下了终生残疾,但始终没能动摇她的革命意志和斗争精神。小说《铁道游击队》作者刘知侠后来以她为原型写了一部中篇纪实小说《芳林嫂》,描述了刘桂清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写到这里不仅想要发问,抗战时期向刘桂清这样有着顽强意志的人比比皆是,而现如今像这样的人们却少之又少,遇到一个就恨不得捧到天上去作为全人类的楷模,是因为现实过于太平吗?也不能说没有这方面的因素。现世安稳,大家不必再为生死考虑,那么何苦要活的那么累,把自己往死路上逼呢?说到底,人性是自私的,就像芥川龙之介对人性欲望的剖析,描绘了人性欲望中趋利避害的本能和利己主义,或许他看透了人性所以他才会选择自杀,又或许他并没有参透而是觉得从这个世界已经不可能得到他想要的答案。话说回来,现实的太平只是放大了人性中自私利己,甚至懒惰的一面,所以当人们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出现了类似道德楷模、感动人物等一系列标榜的模范,希望可以重新唤醒已沉睡多年的、抗战时期的人们的精神和斗志。

2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而人只有在欲望被满足的时候才会开心。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前几天的一个英语讨论话题,大致意思是说过去的人要比现在的人更容易满足、更开心,我认为这本身就是一个谬论。在古时期的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生存,只要他们穿得暖吃得饱,他们本身就会感到愉快,他们的思想很单纯,过多的欲望还没有被刺激出来,因此他们是容易满足的。而对于战争年代的人来说,他们不仅仅满足于生存,活下来不是他们的唯一目的。反侵略、保家园才是他们的最终目标,但实现这个目标的道路是漫长的,换句话说,他们的这种欲望想要被满足是很困难的,所以,抗战时期的人们不容易被满足,因此他们不会比当代人开心。当一个人的欲望充分强烈时,他会用尽一切办法得到满足。有些人的欲望是保家卫国,正因如此,才会涌现出一大批像刘桂清这样的抗日英雄;而有些人在那个年代仅仅是想活下来,所以才会有汉奸的出现。欲望不同,导致了最终结果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对于当代人来说,不乏成功人士,也不缺整日游手好闲的无业游民,或是无所事事的行尸走肉。欲望的强烈程度不同,导致行动力相差甚远,结果可想而知。综上所述,人的生活离不开欲望,欲望分好坏,分强弱,我认为人生的根本区别就在这里。

另外我还想说明的一点是,在我还年幼时,每每提到日本人,我都会咬牙切齿心中咒骂万遍,并且发誓今生都不会和日本人有任何交往以及踏上日本领土半步。但当我在铁道游击队的队员名单上看到日本人的名字的时候,我似乎产生了一些改观,我们不应该单纯地把矛头指向日本人民,他们大多数是无辜的,错的是日本政府。把政府错误强行灌在日本人民身上的我们对于那些无辜穷苦的老百姓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侵略?看待事物要看清楚事情的本质,这样盲目的冲动或许会酿成大祸。

仅经过岁月的变迁,铁道游击队依然是老一辈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小说也罢,电影也好,《铁道游击队》为什么拥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用原铁道游击队长枪三中队指导员张静波的话说,是因为“铁道游击队的壮丽史诗,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碑,是抗日军民万众一心用血肉之躯铸成的一座无形的丰碑”。以这些文艺作品为载体,他们的故事已经成为

3

我们心中永远不老的传奇!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