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你知道“兼词”吗?-文档资料

来源:榕意旅游网
你知道“兼词”吗?

“兼词”是古汉语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 对于兼词,我们可以从词义和读音两个方面去理解。从词义上说,兼词的词义是两个词的词义的组合;从语音角度看,兼词基本是合音字,即其读音是由两个字的声韵调拼合而成。杨伯峻在《文言文法》中说:“这类词的特点是,以一个字,却同时起两个不同的词性的作用。有些是合音词,有些却不是合音词,譬如常用的‘诸’字,有时是‘之于’两字的合音,‘之’是代词,‘于’是介词,那么,这一‘诸’字便同时既起代词的作用,又起介词的作用,‘一身而二任了’。因此,我们管它叫兼词,因为它表面上只是一个字,却兼任两种词。”简言之,兼词就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不同的词类。 常见的兼词有“诸”“焉”“曷”“盍”“叵”和“旃”等。

1.“诸”:用在句中时,相当于“之于”,即兼有代词“之”和介词“于”这两个词的词义和用法;用在句尾时,则相当于“之乎”,即兼有代词“之”和语气词“乎”这两个词的词义和用法。例如:

⑴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 ⑵乃赏成,献诸抚军。(《促织》)

⑶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

例⑴⑵中的“诸”等于“之于”,其中,“之”一代“土石”一代“促织(蟋蟀)”,“于”则分别表“处所”和“对象”;而例⑶中的“诸”等同于“之乎”,“之”代“语庄子以好乐”这件事,“乎”则是加强疑问语气的语气词,可译为“吗”。

“诸”是个合音词,其读音是由“之”与“于”或是“乎”两个字的声韵调拼合而成,类似于反切注音,即取“之”的声母――zh,“于”或“乎”韵母及声调――ū。例⑴⑵中的“诸”字,是“之于”的合音――之zh(ī)+于(y)ū=诸(zhū);例⑶中的“诸”字,则是“之乎”的合音――之zh(ī)+乎(h)ū=诸(zhū)。

2.“焉”:作兼词一般用在句尾,相当于“于之”“于是(此)”“于彼”等;不是合音词。例如:

⑷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⑸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⑹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例⑷中的“焉”相当于“于之”,“于”表比较,“之”代“改过”之事;例⑸中的“焉”相当于“于此”,“于”表处所,“此”代“积土”所成之“山”;例⑹中的“焉”则相当于“于彼”,“于”表处所,“彼”代“是间”,可译为“那里”。 3.“盍”与“曷”:“曷”通“盍”,相当于“何不”,即兼具疑问代词“何”和否定副词“不”这两个词的词义和用法,

不是合音词。例如:

⑺子曰:“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 ⑻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之!(《尚书?汤誓》) 例⑺⑻中的“盍”“曷”皆相当于“何不”,“何”表疑问,可译为“为什么”;“不”表否定。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盍”都是兼词。例如:盍不出从乎?(《管子?戒篇》)这个“盍”容易判断出不是兼词,因为其后已有一个“不”,“盍”就不可能是“何不”了。

4.“叵”:相当于“不可”,即兼具否定副词“不”和能愿动词“可”这两个词的词义和用法,是个合音词。不过,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已很难看出“叵”是合音词了。例如: ⑼布目备曰:“大耳儿最叵信。”(《后汉书?吕布传》) ⑽马岱曰:“曹操心怀叵测,叔父若往,恐遭其害。”(《三国演义》)

例⑼⑽中的“叵”相当于“不可”,“不”表否定,“可”是能愿动词,可译为“可以”“能够”。成语“心怀叵测”就出自《三国演义》中“曹操心怀叵测”句。

5.“旃”:这个兼词不常用,相当于“之焉”,即兼具代词“之”和语气词“焉”这两个词的词义和用法;其读音上取“之”的声母――zh,下取“焉”的韵母及声调――ān。例如: ⑾舍旃舍旃,苟亦无然。(《诗经?采苓》) ⑿愿勉旃,毋多谈。(杨恽《报会宗书》)

例⑾⑿中的“旃”相当于“之焉”,“之”是代词,“焉”是语气词,可译为“呀”之类。

此外,还有一个“耳”字,作兼词时,相当于“而已”,可译为“罢了”。例如: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项羽本纪》)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