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塞罕坝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原生态恢复

来源:榕意旅游网
第9卷第6期 2011年12月 中国城市林业 Vo1.9 No.6 Dec.201l Journal of Chinese Urban Forestry 塞罕坝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原生态恢复 陈智卿 塞罕坝机械林场河北围场068466 摘要:经过多年的经营和保护,基罕坝机械林场目前已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人工林场,有林地面积7.24万hI112, 森林覆盖率达77.5%。区域内有植物600多种,野生脊柱动物200多种,生物多样性较丰富。然而,该地 区还存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不足、野生植物资源乱采等现象。文中在探讨塞罕坝地区资源现状以及存在 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一些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恢复的措施。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生态恢复,塞罕坝 中图分类号:¥759.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925(2011)06—0032—03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Original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t Saihanba Abstract:A largest artiicialf forest farm in the noah has been presently shaped at Saihanba Mechanical Forest Farm after years of operation and protection.with the forested area of 1.086 million ha and the forest coverage 77.5%. There are more than 600 species of plants and 200 kinds of wild spine animals in this region,which shows rich biolog— jcal diversity.Nevertheless.there are some problems.including insuffieient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measures and excessive cutting of wild plant resources.Therefore,this paper put forward some measures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 tion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based OU discussing the current resources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at Saihanba. Key words:biodiversity,ecological restoration,Saihanba 塞罕坝机械林场坐落于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 北部,地处河北省最北部,是全国北方最大的人工 33.84%,基本上处于1:1:1的比例,配置得当。 由表2可以看出,目前塞罕坝机械林场主要以纯林 为主,比例达84.81%。 表1 塞罕坝地区林龄结构 林场。其营造的大面积以落叶松为主的人工林有效 地阻止了浑善达克沙地向南推进和风沙对京津的侵 袭,涵养了滦河、辽河水源。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和 保护,塞罕坝地区已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以及动植 物资源。目前,共有维管束植物81科303属618 种,陆生脊柱动物66科261种,鱼类5科32种, 昆虫114科660种 。本文将在介绍塞罕坝地区 林分组成 面积(万hm )比例(%) 年平均生长量(m ) 资源现状并讨论其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一些多样 性保护和生态恢复的措施。 1塞罕坝地区资源现状 1.1人工林 目前塞罕坝有林地面积7.24万hm ,森林覆盖 率达77.5%。森林蓄积928万m ,年林木生长率 9.1%,年增蓄积62万m 。 由表1可以看出,该地区幼龄林、中龄林和成 1.2白桦混交林 目前塞罕坝地区有白桦纯林1.42万hm ,白桦 混交林1.07万hm 。白桦混交林是随着林场的建立 熟林面积所占比例分别为32.13%、34.03%和 收稿日期:2011—10—28 作者简介:陈智卿,河北省围场县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千层板林场场长,农业推广硕士,林业工程师 第6期 陈智卿:塞罕坝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原生态恢复 33 通过在原来遭到破坏的天然林基地上大面积人工造 林形成的。随着造林树种的生长,原有树种白桦也 开始萌生,因此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形成了比例、分 布各异的白桦混交林。 大型真菌22科51属79种。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 物47种,其中一级保护5种,二级保护42种。 2森林经营的主要经验 1.3土壤与水 塞罕坝地区土壤共有6大土类、11个亚类、18 个土属、32个土种。6大土类分别是棕壤、灰色森 林土、草甸土、沼泽土、黑土以及风沙土。其中以 棕壤为主,占62.50%;第2多的是灰色森林土,占 12.5%;其他分别为沼泽土、草甸土类、风沙土和 黑土(见表3)。该地区土壤垂直分布由低到高的顺 序为棕壤、灰色森林土、黑土;水平分布东部为黑 土,中部为灰色森林土,西部为风沙土。 表3塞罕坝地区土壤类型 塞罕坝地区共有水域和沼泽湿地面积5 088 hm 。 其中,沼泽地和滩地约1 327 hm ,大部分沼泽地上 积水10~15 cm,泡沼积水最深500 cm,沼泽地与滩 地地表蓄水约500万~600万Ill。。同时塞罕坝地区 还是一些外陆河的源头(见表4)。 表4塞罕坝外陆河资源 1.4野生动植物 塞罕坝地区属典型的北温带气候。目前有藤本 植物9种,木本植物102种,草本植物507种。具 体来说,该有大型真菌22科51属79种;自生维管 束植物81科303属618种,其中蕨类植物6科、10 属、16种;裸子植物2科、4属、10种;被子植物 73科、289属、592种,其中双子叶植物63科、227 属、462种,单子叶植物10科、62属、130种。国 家重点保护植物4种,特有植物1种1变种2变型, 在河北仅本地区有分布的植物有30余种。 该地区有陆生野生脊柱动物4纲24目66科261 种,鱼类5科24属32种,昆虫12目114科660种, 1)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几十年来实行全封闭式 经营管理,充分发挥国有林场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优 势。目前,形成了有林地7.24万hm ,森林覆盖率 达77.5%。 2)选择乡土树种造林。该地区的乡土树种主要 是落叶松、云杉、樟子松,采用这些树种造林是人 工更新获得成功最大的保证。 3)实行长期禁牧。这有效地促进了草地植被恢 复,因而防止了风沙和保护了水资源。 4)常年重视护林防火。林场全年为防火期,在 防火期内禁止一切野外用火,有护林员全天巡护,同 时林场建有监控塔对林火进行监测。每年9月15日到 次年6月15日为防火戒严期,在戒严期内望火楼每8 分钟嘹望一次全场林火情况,同时增加流动岗对林火 进行监控。塞罕坝地区几十年来未发生重大火灾。 5)坚持科学抚育问伐。这使得塞罕坝成为北方 大面积生长良好片林的成功典型,为林业可持续发 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3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问题 1)生物多样性不够丰富,植物种类较少。当地 林地主要以人工纯林为主,林分郁闭度较高,因而 林下植被种类较少。而在土壤水分条件较好处也未 见较多的针阔叶、乔灌木和草本植物,野生动物种 类少,种群密度不高。 2)野生植物资源乱采现象严重。不少游人、当 地农民和职工在林中任意采挖药材、各种山野菜等, 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同时也减少了物种。 3)存在次生污染。随着当地旅游的兴旺发展, 出现了许多度假村,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管理,度假 村建设出现无序状态。垃圾处理不足,在景区内经 常见到建筑和生活垃圾,造成次生污染。 4)科普宣传不足。整体上该地区对生物多样性保 护的科普宣传不够,且技术手段落后,因此有待改进。 4生态恢复的路径与目标 4.1生态恢复路径 塞罕坝的生态环境经过了严重破坏阶段和经营 性恢复阶段,目前正向系统性恢复阶段迈进。 34 中国城市林业 第9卷 第一阶段:严重破坏。塞罕坝在古代曾是一处 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在辽、 新技术。 4)多元化投资支撑。积极争取国家、地方项 目,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国外资金和国内有实力的 私人资本。 5)生态文化支撑。继承红色创业史,发扬艰苦 金时期,这里被称为“千里松林”,曾作为皇帝狩 猎之所。到了清代,因吏治腐败和财政颓废,内忧 外患的清政府在同治二年(1863年)开围放垦,随 之森林植被被破坏。后来又遭日本侵略者的掠夺式 采伐和连年山火,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到解放初 期,塞罕坝地区退化为高原荒丘,呈现“飞鸟无栖 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此阶段历时上百年, 经过人类对森林的乱砍滥伐以及过度放牧,最后森 林遭到了严重破坏。 第二阶段:经营性恢复。原林业部1958年开始 在塞罕坝地区造林,1962年组建了塞罕坝机械林场 总场,在塞罕坝地区大面积营造用材林。目前塞罕 坝机械林场拥有百万亩林海,森林覆盖率达77.5%, 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以及动植物资源,森林生态环 境得到了极大改善。此阶段历时40多年,通过营造 用材林,森林生态环境得到一定恢复。 第三阶段:系统性恢复。目前塞罕坝机械林场正 在转变经营思想,从用材林基地向生态环保林基地转 变。未来森林的营造将以生态环保林为主,以此实现 森林生态的系统性恢复。此阶段估计需要10~l5年。 4.2生态恢复目标 1)恢复坝上森林草原原生地貌,构造地带性森 林结构,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稳定、采伐与生长平衡, 基本达到可持续发展状态。 2)山清水秀,草被全覆盖,水土流失基本制止。 3)野生动物栖息地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有固定 和迁徙活动空间,种群数量恢复到比较合理的水平, 食物链比较完整。 5生态恢复支撑体系和发展对策 5.1支撑体系 1)技术支撑。借鉴美国生态系统经营理念、德 国近自然经营技术、美国荒野保护和荒野经营技术, 在森林经营上以近自然经营为主,保护原有的生态 系统并建立良好的生态廊道,催进生态系统的恢复。 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营造生态林与用材林。 2)经济支撑。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和绿色有机 产业,鼓励发展职工家庭旅馆,提高整体经济实力 和职工生活水平。 3)低碳环保支撑。以小型化设施为主,充分利 用风能、太阳能,大力推广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 创业精神;形成对树木的敬畏观念,使爱林护林深 入人心。 6)法律支撑。防火,防盗伐,防环境污染。 7)人才支撑。总场和分场都要有开拓型带头人 和技术与管理骨干人才。 5.2发展对策 1)转变经营思想,从用材林基地向生态环保林 基地转变。主要措施是人工林自然化管理,提倡块 状混交,实行针阔混交林改造;保护好次生植被, 特别是白桦林,对其应停止采伐。 2)建设试验基地,为林业科研服务。可以在此 建立我国北方人工林综合实验基地,也可以建设国 家林业局森林抚育试验点。 3)建设生物廊道,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 1~2条坝上动物生态廊道,为野生动物提供连续路 径、水源和食物,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4)建立坝上植物园。收集当地乡土植物并适当 引种,形成完整的地带性植物库,为提高生物多样 性水平打下种源基础。 5)建设药材和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在现有土壤 水分条件较好的地方建设药材生产基地和有机蔬菜 基地以及粗加工厂,提高生态与经济效益。 6)加强人员培训,提高职工素质,以适应现代 林业发展需求。 7)对重要文物和最具价值的景点,应加大 投入。 8)加强林业执法。坚决禁止个人在林中采集松 塔、倒卖自然生长状态带土坨大树现象,保护该地 区原有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聂鸿色.塞罕坝湿地的重要功能作用及保护对策探析[J].河北林 业科技,2008(2):38—39. [2]刘春延,聂鸿飞.塞罕坝植物地理成分的分析研究[J].河北林业 科技,2008(5):19—21. [3]刘春延,聂鸿飞.塞罕坝植物区系组成的分析研究[J].河北林业 科技,2008(6):35—37. [4]马瑞先 谈塞罕坝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胁迫因素及保护对策[J],河 北林业科技,2008(3):55—5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