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一、 教材分析:
《圆明园的毁灭》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组课文中的第一篇,这是一篇引人入胜而又发人深思的讲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圆明园的宏伟壮观和它所收藏的大量无价之宝,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精华,建筑艺术的瑰宝\";二是强盗们肆意毁坏圆明园的罪行,激起了人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学生潜移默化地体验到了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更进一步认识到:侵略者之所以胆敢如此为非作歹,是因为清的,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篇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第一自然段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与文章的结尾提到的“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成了灰烬”,首尾呼应,作者的痛惜、愤怒之情跃然纸上。第二至四自然段详尽地介绍了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的珍贵,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最后一个自然段用精练、准确的语言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文章前后内容紧密联系,一扬一抑,一美一惨,爱恨交织。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由于语言文字的局限性、学生理解想象能力的有限性及类似生活体验的贫乏性,使得学生仅仅借助课文抽象的语言文字很难深切感受圆明园当年的辉煌,这又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爱国情感及振兴中华责任感的激发。因而,使学生深切感受圆明园的辉煌,通过圆明园的兴衰对比,使学生晓理动情,就成了教学上的难点。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
“儿童常常是依靠形象、颜色、声音的感觉来进行思维的。”在网络资源中不仅有丰富详实的文字资料,更有大量鲜明可感的图像、声音、影视资料。丰富的资源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实现自主学习。
基于以上认识,我决定虚拟再现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利用网络的多媒体功能,播放《火烧圆明园》中的电影片段和圆明园今昔景观,让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入情境,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进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让学生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以爱激恨,化难为易,达到使教学结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教学设计思路:
(1)以情激情,升华情感
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课堂学习过程就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这正如新课程标准所说:“要让学生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获得丰富的认识和情感体验”。因此,这节课从情入手,透过字里行间充分挖掘“爱恨变换”的情感主线,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并使这种情感逐渐加深、升华。在教师全情感染下,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引领下,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切己体察、感同身受,进入课文情境,与文本对话,带着他们在爱的情感中走进圆明园,在由恨而生的使命感中走出圆明园,达到刻骨铭心的教育效果。使课堂上自始至终洋溢着对圆明园毁灭的遗憾怀念,自始至终抒发着对帝国主义、清朝的痛恨,
( 2)读中感悟,悟中生情
本文与现实存在着时空差距,只有通过读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所以设计中把此法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朗读训练,如范读,引读,齐读,默读,指名读等,更注重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生情,以情促读。通过创造不同目的、不同方式的读书活动,力求以读导情,以议悟情,以情激情,让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语感能力得以培养,思想受到教育。
(3)直观演示,迸发情感
圆明园昔日的壮观已毁灭,无法再现,单单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远远不够,教学中借助各种媒体手段,先为学生播放毁灭的影片,激发起学生对侵略者滔天罪行的恨。以音乐、录象、图片,直观地感受圆明园的精美,规模的宏伟,收藏的珍贵,建筑的多彩,想象圆明园当年的壮观。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和扩展性学习提供了资源,搭建了平台。在图、文、声、像等多元信息的共同作用下让学生充分感知,再由这些感性认识深入到对文章中心的感悟。通过这些教学手段,使教学主题与思想达到自然的升华。
(4) 流动板书,激情总结
根据教学进度,教师先后在黑板上板书圆明园的景点:有…… 也有……,有…… 也有……等,随着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老师又相应地把这些“有”全部擦掉,配合当时的教学情境,在学生心中形成强烈的反差,激起无比的悲愤,痛恨。在课的最后,补充雨果的《文明与野蛮》片断,震撼人心,扣人心弦的话,师生互动交流,学生受到感染。让学生在悲壮的音乐中,奋笔疾书,写下想说的话。此过程中不仅培养提高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还促进学生创立学语文用语文的“大语文观”。
三、教学目标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和对教材文本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德育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知识与技能
(1 ) 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圆明园当年的辉煌,了解圆明园毁灭的历史,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理解、体会。背诵第三,第四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
(1)搜集相关文字或图片资料,了解屈辱的过去与今天的强大。
(2)以读激情,以悟促读,提高朗读能力;以悟促诵,背诵重点段落,积累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品读有关语句,领会句子含义;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想象圆明园当年的样子,了解它毁灭的过程,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培养学生爱国情操。
2、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着祖国的强盛与衰败,进一步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欲望
1、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断,感受圆明园的毁灭过程。
2、板书课题,质疑课题:关于圆明园的历史,你知道哪些?
3、学生交流课前查阅资料了解到的关于圆明园的知识。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课前让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查阅资料,收集资料,了解从先秦时代到唐宋元明清所经历的时间及圆明园大大小小景点的数量。
这样的设计,既遵循了母语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又使课内外有机衔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语文学习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同时,通过查阅、收集、交流,学生才能切实了解圆明园的价值,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悲愤、痛惜等情感,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初读课文,了解毁灭经过。
1、英法联军到底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5段。
2、读了这段,你能用一两个词来形容一下侵略者吗?畅谈感受。
(幻灯出示课文描写侵略者掠夺的内容,引导学生从“闯、搬、掠、毁”等词语体会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
3、教师总结:《火烧圆明园》电影解说词里有这样一段话:有一把火曾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同时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上了深深的仇恨.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一个拥有亿万双有力的手和亿万双泪汪汪的眼睛的民族,却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
(了解了圆明园的价值,再从课文中,在朗读中体会到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学生在思想上强烈震动,迅速投入到一种与课文内同相对应的激昂悲愤的情绪中,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愤慨,点燃学生爱国的热情。)
三、再现辉煌,深化情感
1、导语: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还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呢?如果圆明园没有毁灭,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走进圆明园,去看一看吧。
2、学习2—4段,体会圆明园辉煌。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2—4段,看一看圆明园是一座怎样的园林?
(2)谁能说一说圆明园是一座怎样的园林?文中有些句子是对圆明园的高度评价,你能感受到吗?
(3)填空(投影出示):圆明园是( )
同学读了课文后,你能分别用上书中的哪些语句来赞美?
(结合学生回答投影出示语句)
(4)齐读这三句,理解:“瑰宝” “精华”意思,并说说哪些地方能体现出它是建筑艺术的精华、园林艺术的瑰宝?
建筑宏伟:
①出示课件,展现圆明园布局。圆明园除了三个大园,周围还有许多小园,这就叫 ?——“众星拱月”。
②圆明园内有些什么样的景观?读一读第3自然段。重点抓住:
●引导学生从语句中体会:“有……也有……;有……也有……”
(景观多)
“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热闹、田园风光”(景观美而有各自特点)
“漫步园内,有如……;流连其间,仿佛……”(游园的美妙感受)
“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如……”“园中不仅有……还有……”(景观各异)……
(结合学生交流,出示相关语句,相机引导体会,指导朗读。板书:规模宏伟)
3、走进昔日圆明园,感受美景。
(1)这么美的景观,你想看看吗?(课件播放:“园中景观多而美课件” )
(2)了解“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幻灯演示“蓬莱瑶台”“武陵春色”景观,教师述介:看,这处叫“蓬莱瑶台”,是根据唐代的大画家李思训在《仙山楼阁》中的画意而建造的。谁知道“蓬莱瑶台”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神仙居住的地方)看,这里烟波浩淼,水天一色,有没有点仙境的感觉?
现在我们乘着小舟,沿着流动的桃花溪,前往另一个景点“武陵春色”(幻灯演示)这是根据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的境界而建成的。看,这里漫山盛开着的桃花掩映着小巧精致的房屋,人们在此过着快乐无忧的生活,这就是人们想象中的“世外桃源”。
师:蓬莱也好,武陵也罢,现实生活中有吗?这就是文中所说的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难怪作者感叹说“流连其间,仿佛……(置身于幻想的境界里)古代劳动人民多么了不起,他们具有非凡的想象力,创造力。
(3)游览在这样的园林里,真令人赏心悦目,真令人心旷神怡。你能用上什么语言表达你此时的感受?
(4)园中到底有多少个景点你知道吗?(150多个)而且,这些景观无一有雷同之处。啊,真是一个建筑宏伟,风景各异的世界。(板书:风景各异)
(5)指导朗读:漫游在这样的一个园林里,该是多么美妙。来,我们一起读,读出这种感受。
●学生齐读:“漫游园内……幻想的境界里”
●指导背诵(机动处理)
大家喜欢这段吗?让我们一起把它背诵下来。先自由读,尽情读,相信你们一定能行。
我们一起来背(映出提示语)
有……也有……;有……也有……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等。还有……如……园中不仅有……还有……漫步园内,有如……流连其间……仿佛……
引导学生从“……、民族建筑、西洋景观、饱览中外名胜等体会圆明园的美丽和伟大。
●出示课件,展现圆明园部分景观图片,并配以柔美的音乐,再指名读,齐读。
●这就是我们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这就是让人流连忘返的圆明园,可惜它被英法联军毁灭了,被他们化为灰烬了。此时此刻,你是什么心情?
(任何视觉上的触摸产生的效果都远胜于文字的表述,因为它能更直接地将读者或观众带入情境之中,更容易令读者或观众产生共鸣。课件中图景的直观再现更利于学生感受毁灭前圆明园的美丽、毁灭中圆明园的惨烈、毁灭后圆明园的肃杀,还能帮助他们理解一些存在疑惑的词语,如“金碧辉煌”、“西洋景观”等,这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化语言。而一次次的朗读,让学生的情感在爱与恨的跌宕中进一步升华。)
4、了解圆明园的珍贵文物。
① 让我们再来看看圆明园内有哪些奇珍异宝吧。指名读第4段。重点抓住:
“青铜礼器”“名人字画”“奇珍异宝”(文物种类多)
“上自……下至……”(时间漫长,说明文物珍贵)
②同学们知道圆明园内有多少文物吗?课件展示圆明园文物图片。展示青铜猴首和牛首时,出示文字图片资料:
2000年5月,中国保利集团公司从佳士得拍卖行以1593余万港币,买回了被英法联军掠夺的圆明园文物──青铜猴头像和青铜牛头像。据美国历史学家统计,仅从1861年到1866年,伦敦就进行了大约15次圆明园物品的拍卖。据我们估计,散落在世界上47个国家200多个博物馆中的中国古代文物,至少有100万件,大量的圆明园文物分散在欧洲的各大博物馆里,特别是大英博物馆和法国国家图书馆,还有很多散布在世界各地的收藏者手中。(附图)
③ 我们能想象圆明园文物的损失有多大吗?无法想象,不可估量!可是这些无数的价值连城的文物被英法联军抢走了,还有无数的价值连城的文物被英法联军烧毁了。了解了这一切,你是什么心情?
(出示文字图片资料,让学生更直接的体会到圆明园文物价值的不可估量,从而更加深对英法联军的愤恨。)
三、激情总结,升华情感
1、课件展示,产生共鸣
展现圆明园的辉煌及今天的残垣断壁,最后定格在残垣断壁画面,同时师配合课件激情叙述雨果的《文明与野蛮》片断: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请您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将它化为灰烬。
金碧辉煌的殿堂?没有了(生答),随着学生的回答,师相应擦掉黑板上“碧辉煌的殿堂”几个字。同样擦掉黑板上其他板书,留下空白板书。
(圆明园被烧得什么都没有了,而黑板上也什么都没有了。这样流动的板书设计,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更激起学生心中的愤恨,在学生的内心深处留下磨灭的印痕。回顾盛时盛况,抚今追昔,从“有……有……有……还有……”中,推出“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也没有了……”,一读再读,一悟再悟,对比效果于是产生。而这一过程,也和语言的感悟融在了一起,同时,学生的情感也在朗读感悟中激荡,为后面学生的练笔──情动辞发奠定了感情基础。)
2、宣泄情感,挥笔疾书
师:就是这样一座……的圆明园,就是这样一座……的圆明园,就这样被“英法联军”这两个强盗无情地烧毁了。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请大家拿起笔来,写一写你心中的语言。
配“二泉映月”, 学生在悲壮的音乐中,奋笔疾书。
3、学生交流。
4、师激情小结:是啊,贫穷受欺压,落后就挨打!国盛则园兴,国衰则园毁!对于圆明园的毁灭,我们不仅仅是愤恨,更要明白圆明园的毁灭是因为清的,造成了这个不可估量的、无法弥补的损失。如今,141年的风风雨雨已经过去,圆明园的废墟始终屹立在那,它记载着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也记载着中华民族那段饱受屈辱的苦难历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相机板书:不忘国耻振兴中华(齐读)
(学生对圆明园的美丽已经有深刻的体验,而这样美得让人心碎的东西却被无情毁灭,学生一直处在对侵略者的愤怒情感中,这次,终于有了喷发的机会。面对强盗的无耻行径,面对清的昏庸,面对美的东西瞬间遭毁,学生情动于中而发于外,其强烈的情感如黄河之水,飞泻而下。学生在写话交流的过程中领悟到,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了祖国的强盛与衰败,只有祖国强盛了,才不会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在写中感悟,在感悟中积累,在积累中运用,在运用中感悟。)
板书设计:
圆明园 的 毁灭(损失不可估量!)
建筑宏伟 掠
景观各异 毁
文物珍贵 烧
(瑰宝精华) (化为灰烬)
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nry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