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精神在和谐校园构建中的作用
作者:黄 玉
来源:《河南教育·中旬刊》2008年第04期
摘要: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较大影响,构建和谐校园也成为高校的目标诉求。“大爱”精神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和基础,这种人本主义的体现在现阶段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关键词:“大爱”精神;和谐校园;人本主义
收稿日期:2008-01-12
作者简介:黄玉(1972-),女,河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较大影响。和谐校园以校园为载体,以内和外顺、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保证学校各个子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稳定、自由地良性发展,形成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和谐校园应该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谐发展的文明校园。
高校作为培养教育青年的重要场所,相对于社会其他组织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和科学研究氛围,这决定了高校的管理理念不能与社会的管理理念完全同质,需要构建符合高校校园文化氛围的人本主义理念,“大爱”精神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的理念,对促进大学教育及教学活动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制度体系、管理理念将产生推动作用。显然,“大爱”精神在高校的运用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更重要的是,“大爱”精神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和基础,应成为维系和谐校园的重要力量。
一、“大爱”精神与人本主义理念
1.“大爱”精神的内涵
“大爱”精神归根结底是“一切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大爱”精神的人本管理模式不同于“见物不见人”,而是在深刻认识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作用的基础上,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其本质上是以促进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全新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以人性为中心的学校人本管理,就是育人要以学生为本位,办学要以教师为主体,通过以教师为主体实现以学生为本位、以“大爱”精神为核心,实现教师的“因爱而教”与学生的“为爱而学”。因此,“大爱”精神是实现人本管理的内在要求,对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作用。
2.“大爱”精神是人本主义理念的升华
“大爱”精神是实现人本管理、彰显人性光辉的客观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文明史就是逐步人性化的过程,是人的本性不断升华的过程。人有光辉的一面,也有懒散、消极、阴暗的一面,问题在于如何引导。激发人对真、善、美的追求,是管理的首要使命。真、善、美的统一,是人的本性的最高境界,也是人追求的最高层次。用“大爱”精神,形成教师爱学生、学生爱教师的浓厚氛围,使师生始终生活在“爱”的环境中,教育人真诚、感染人善良、熏陶人爱美。因此,人性中“仁”的一面,也就能不断得到激发和展示。有了这个前提,形成优良的师德、师风和学风也就指日可待。
人本管理的任务,就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释放其潜能,满足人的需要,使人们以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力投身于各项事业之中。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了“需要层次论”,把人类的需要归纳为自我实现、尊重、归属、安全和生理五大类。根据这一理论,当人得到尊重和承认时,内心深处的喜悦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就会油然而生,就会精神振奋、信心倍增,并以此为强大动力积极进取、努力工作。而“大爱”精神的实质就是要用真诚、无私之心来热爱学校、关爱教师和学生,给予师生最大的尊重和爱护,这也正是满足人性需要、开发人的潜能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大爱”精神是人本管理中合理运用情感因素、做好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人的情感已成为人本管理中极其重要的内容,这也是目前“情感管理”“安抚经济学”之所以盛行的真正原因。优秀的管理者首先是一个具有普遍人类情感的人,同时又是一位善于把握人类情感的大师。用“大爱”的胸怀来关心师生,在管理者与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思想、增进情感的桥梁,达到一种“通其情,达其理,导其行”的效果,从而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
二、“大爱”精神对构建和谐校园的意义
“大爱”精神是科学发展观统领的高层次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是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内核。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建立师生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大爱”精神就是前提和基础。要用“大爱”精神来关心每一位师生,让他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会感悟、思考、理解、沟通,从而不断提高师生的人格意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来做好思想工作,这不仅是管理者的基本功,更是赢得被管理者衷心爱戴和拥护的必要条件。
“大爱”精神体现了构建和谐校园的价值取向。21世纪是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高校也面临着来自外部社会变革的压力和挑战,需要以有效参与社会变革、构建和谐大学来适应社会。以人为本的“大爱”精神将成为学校发展的灵魂。“大爱”精神将会为师生提供更多的参与和分享的机会,体现每一个人的价值;“大爱”精神还可以使师生以各种形式展示自我、各尽其能、各展其才,也必然会促进学校良好的人文氛围、学术氛围、艺术氛围的形成,展示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
“大爱”精神对促进和推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起到重要作用。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第十五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和谐校园构建为和谐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用“大爱”精神来体现人本主义关怀,可以建立优良的物质和精神建设平台,形成和谐的教育氛围和学术氛围;另一方面,和谐社会的建立也会为和谐校园构建提供持续的动力和保障,一个幸福、公正、和谐的社会,一个处处闪耀“大爱”精神的社会,也会为和谐校园的构建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现阶段和谐校园构建与提升“大爱”精神的关系
“大爱”精神,主张以人为本,建立一种平等、信任、包容的关系,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解决问题、用和谐的方法处理矛盾,促进良好的管理环境的形成,用“大爱”精神可以有效促进知识融合、增强师生认同感。目前来说,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在教育和管理过程运用和谐与以人为本理念的进程也在逐步推进。对于大学来说,以人为本的管理虽然有较大发展,但作为一种软科学,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知识的发展相比较而言,具有滞后性和变化的缓慢性,这主要表现为校园文化需要提升、人文环境需要改善、管理意识需要提高。
现在部分教师在教学上缺乏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热爱学习的意识;在思想上不能给予正确的理论引导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生活上缺乏为人师的人文修养,不能给予学生人文关怀。虽然这些只是一少部分教师存在的问题,但足以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部分学生中存在思想素质不高、觉悟水平较低、看问题偏激、缺少集体和协作精神等缺陷,在思想上表现为个人主义严重,在行为上表现为缺少道德意识和修养,在意识上缺乏“爱社会、爱校园、爱老师、爱同学”的思想,这些都会对校园文化环境、校园管理环境、人文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四、构建以“大爱”精神为基础的和谐校园的方法与原则
1.积极引入情感管理理念,构筑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校园主要是人的和谐,是学校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指出:在教育过程中以解决教育者的情感问题为目标,建立一种接受气氛,让受教育者在情感体验中表达自我情感,接受并理解各种情感;然后,鉴别和追求自己的学习目标,在实践中实现情感参与和渗透,进而主动探索自己所爱的事物,并作出选择。以“大爱”的管理理念给师生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快乐、学习和生活上的活力和激情,建立平等和谐的民主氛围,给教师一定的教育自由,鼓励教学研究,支持教学改革,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舒展教师的学术个性,形成教师爱学生、爱学校的气氛;对学生积极引导,挖掘潜能,搭建学习平台,开展学术研究,给学生学习以自由发挥的空间,形成学习上主动探究、生活上自理自立、行动上自律约束,形成学生爱老师、爱学校的意识。
2.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构建和谐的校园管理环境
和谐来自于科学的管理。现代社会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人的精神压力加大,容易产生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心态,在管理中若不顾师生的情感需求,只注重规章制度,容易造成打击一大片的状况。“大爱”理念,则要考虑不同情况下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和解决,建立和谐的管理环境:一方面用“大爱”精神调节人的情感和心理,培养乐观、宽容、平和、理性、自尊、积极向上的心态,减少虽努力工作却得不到认可而产生的消极工作情绪;另一方面,用“大爱”精神有效处理矛盾和冲突,化解因情绪造成的矛盾,调整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真正提高管理工作效能。 3.提升校园文化水平,构建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
校园文化是一种不可替代的人文教育资源,它通过自由浓郁的学术氛围、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继承传承的校训和校风、丰富活泼的学生活动,形成一种无形的大学精神,指引并感染着师生在富有特色的大学精神下学习、交流、沟通、成长,以和谐的方式推动大学的发展和进步。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加强先进文化建设,满足师生文化需求就是和谐校园构建的目标。同样,满足师生文化需求要以“大爱”精神尊重和预见师生关心和关注的文化需求,研究各种文化表现形式,满足师生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同时,认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识到先进文化的发展对构建和谐校园的推动作用,尊重、包容、倡导并在文化创新上给予师生更多的关怀,鼓励多元的先进文化的竞争,创新先进文化的载体,提高先进文化的生命力,凸显先进文化对和谐校园构建的导向作用。
教育的效能是充分发挥师生在知、情、意、行诸方面的能动性,建立主动学习、积极实践、探究创新的教育过程,这是人本主义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大爱”精神将对其起导向作用,创造优质的教育模式,以爱心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使每一位教师教有所长,每一位学生学有所成、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发展,把校园建成一个富有爱心、充满爱意的世界。
参考文献:
[1]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高晓芹,史本林.新编组织行为学[M].徐州:中国矿大出版社,2003.
[3]欧嘉瑞.人际沟通分析——TA治疗的理论与实务[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4]周海燕.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调研与对策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2004,(1).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007,(10). 责编:永 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