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财政支农支出和产业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来源:榕意旅游网
第32卷第2期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Vo1.32 No.2 2010年4月 JOURNAL OF WUT(INFORMATION&MANAGEMENT ENGINEERING) Apr.2010 文章编号:1007—144X(2010)02—0324—05 文献标志码:A 财政支农支出和产业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江克忠 ,王德高 (1.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433;2.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在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基础上,实证研究我国财政支农支出和产业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动态影响。格兰 杰因果关系检验表明:我国农业的发展和非农产业的发展都是农民收入增长的原因;农民收入增长是财政支 农支出增长的原因;反向结论不成立。协整关系检验证明:这4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其中, 农民收入与非农产业发展正相关,与农业发展和财政支农支出负相关。向量误差修正模型说明:短期内,农民 收入具有惯性增长的趋势,其他变量的波动对其影响不显著,而且校正非均衡的能力很弱。 关键词:财政支农支出;产业发展;农民收入 中图分类号:F810.4 DOI:10.3963/j.issn.1007一l4J4X.2010.02.039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瓶 看,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生产性支出和基本建 颈,而农民增收问题一直被认为是制约三农问题 设支出占比过高,而农业科研和社会福利等方面 解决的根源。对农民增收的困难问题,众多学者 的支出过低,从而在增加农民收入上的效果不明 从不同角度提供了解释:林毅夫将制约农民收入 显 ;杜玉红和黄小舟对我国财政支持农业生产 增长的因素归结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认 支出、农村水利气象支出等各项支农支出对农民 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创新是增加农民 收入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财政农业生产 收人的重要途径¨ ;周其仁认为影响产权界定明 和救济支出有利于增加农民收人,而财政农村基 晰的一系列制度因素是阻碍农民收入增长的基本 本建设支出对农民收入有抑制作用 J。 因素,因此增加农民收入应从产权明晰人手 ; 笔者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 喻平认为,农民工资性收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 国产业发展和财政支农支出研究农民收入增长问 要因素,而这需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与产业结 题。研究方法与沈坤荣等的研究方法相类似,采 构调整等制度的支撑,农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市场 用时间序列的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的分析方 化改革不匹配也大多基于此 ;陶然等认为农村 法,目的是为了防止伪回归问题的出现;李建军也 收入差距的扩大以及农村税费征收比率的累退性 用时间序列的协整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财政支出 是农村税费问题Et益严重的关键,由此可以解释 与农民收入的关系 。 农村税费改革的相对失效以及农民收入增长的困 境 ]。陶勇结合我国财政支农支出和产业发展 1农民收入、产业发展和财政支农支出的变化 对农民收入增长进行过细致的研究,认为财政应 1.1农民收入总量和结构分析 该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同时支持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量和 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扶持乡镇中小企业的发展, 收入构成 都发生很大变化。其中,农民收入从 才能切实增加农民的收人 ;沈坤荣和张璨认为 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2008年的4 760.6元, 国家财政的农村支出对农民收入增长起到了一定 年平均增长12.89%;增长速度波动很大,1997年 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公共支出的管理、运用效率低 以前平均增长速度为16.20%,1997年后平均增 下,其作用在统计上并不十分显著;从支出结构 长速度为7.93%,总体处于下降趋势;在农民收 收稿日期:2009—09~18. 作者简介:江克忠(1974一),男,湖北阳新人,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第32卷第2期 江克忠,等:财政支农支出和产业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325 人来源中,1993年后家庭经营收入占农民收入的 33.94%,2006年占15.89%;而支援农业生产支 出和各项事业费年平均占67.1%,1978年占 51.08%,2006年占68.12%;农业科技3项费用 平均比例为63.10%,总体呈下降趋势,由1993 年的73.62%下降到2008年的51.16%;1993年 后工资性收入占农民收入比例平均为30.42%,处 于不断上升趋势。但是考察不同来源收入增长对 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发现,1993年后家庭经营收 入增长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只占到31.73%, 工资性收入增长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和农村救济费及其他支出年平均只占7.64%。 我国财政支农支出总量和结构相对于我国农村的 广大区域和人口,财政支农支出总量是不足的,支 出结构也有待改善。 58.78%。我国农民收入总量总体不断上升,但是 增长速度乏力;收人中来源于农业(第一产业)的 家庭经营收入比例不断降低,对农民收入增长的 贡献也不断降低;来源于非农产业(第二、三产 业)的工资性收入比例不断升高,对农民收入增 长的贡献也逐渐增强。 1.2产业结构的发展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产业结 构也不断地发生调整,从1978年到2008年,农业 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2.68%;非农产业的年平 均增长速度为16.95%;同时,农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例年均为21.73%,总体呈不断下降趋势,由 1978年的28.19%下降到2008年的11.31%;非 农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年均为78.27%;总 体呈不断上升趋势,由1978年的71.81%上升到 2008年的88.89%。非农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吸 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我国农业从业人员 占社会从业人员的比例由1983年的67.1%下降 到2006年的42.6%,农村非农产业劳动力占社 会从业人员的比例由1983年的6.5%上升到 2005年的26.9%。 1.3财政支农支出分析 我国财政支农支出主要包括农林水利和气象 支出、农业综合开发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 业科技3项费用和农村救济费。支出总量从 1978年的150。66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5 955.5 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4.04%,增速小于国家 财政收入增长速度(14.50%)和财政支出增长速 度(14.60%),没有达到《农业法》规定的国家财 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国家财 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要求。财政支农支出 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呈下降的趋势,从1978年的 13.43%下降到2006年的7.85%;从1978年到 2006年的财政支农支出中,基本建设支出年平均 只占25.23%,而且一直呈下降趋势,1978年占 2实证研究 笔者选用Eviews6.0软件进行计量分析,数 据来源于我国1978—2008年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http://db.eei.gov.en/)和《新中国五十年统计 资料汇编》。由于财政支农支出很难找到一个合 理的指数对其进行平减,因此这4个变量都取名 义值,这不会影响笔者得出的结论。农民收入sr 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业的发展用第一产业 增加值衡量,用+cy表示;非农产业发展用第二、 三产业增加值之和衡量,用escy表示;财政支农支 出用 凡表示。为了消除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异方 差,对这4个变量分别取对数得到1n In dycy、 In escy和In n,作为笔者的分析变量。 2.1变量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对于非平稳时间序列,时间序列的数字特征 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难以通过序列已知 的信息去掌握时间序列整体上的随机性;如果直 接使用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进行计量分析,在作统 计推断时,参数统计量的分布不再是原来的标准 分布,并且所作的回归也是一种毫无意义的伪回 归,这种回归关系不能够真实地反映因变量与解 释变量之间存在的均衡关系。表1显示了采用 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方法对变量序列 的平稳性检验结果,表明这4个变量都是一阶单 整时间序列,可以进行协整分析。 2.2协整关系检验和向量误差模型 笔者使用由JOHANSEN和JUsEuuS提出的 在VAR模型下使用极大似然估计的方法来检验 各经济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由于J0. HANSEN协整检验对滞后期非常敏感,因此首先 需要确定模型的滞后阶数,如表2所示;根据无约 束VAR模型确定VAR模型和协整模型的滞后阶 数,协整模型滞后阶数等于VAR模型滞后阶数减 1。选择协整项包含截距项,不包含时间趋势项的 协整模型。 326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表1变量序列的平稳性检验结果 2010年4月 注: 、”、 分别为变量在1%、5%、10%显著性水平下是平稳的;检验类型中的C表示带有常数项,t表示带有趋 势项,k表示所采用的滞后阶数 表2 VAR模型滞后阶数 注: 为根据本标准选择的滞后阶数;LR为序列调整的 2检验统计量(5%显著性水平);FPE为最后预测误差;AIC 为赤池信息量准则;SC为施瓦尔茨信息量准则;I-1Q为汉南一奎因信息量准则 由表2的检验结果可以确定,变量ln sr、 In dycy、In escy和In 系,滞后阶数选择1。 之间的关系建立VAR模 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2,因此它们之间的协整关 同时,采用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根统计量来 检验3个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变量的协 整关系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根统 表3变量的协整关系检验结果 注: 表示在5%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计量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了协整个数为 0的原假设,说明这3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经标准化的协整方程为: ln sr =一1.058 299 In dycy +1.664 510 In escy 一 0.376 661 In czzn +1.663 317 下是平稳序列,不存在单位根,并且取值是在0上 下波动的;而且,方括号内的系数t统计量值经检 验是显著的。 根据以上研究可知:长期来说,这4个变量之 间存在稳定均衡关系;其中,农民收入与农业发展 和财政支农支出负相关,与非农产业发展正相关。 在协整方程的基础上建立VECM可得到以 下结果: △ln sr,=一0.205 738ecru 一1+0.411 525A In r 】+ 『2.265 28] 『一3.715 64] [1.984 40] 令协整方程的残差项为ecm ,对其进行单位 根检验,采用无趋势项、无截距项和利用AIC准 则选择1阶滞后,得如下结果:ADF统计值为 一2.596 942,而1%、5%、10%显著性水平下ADF 1.610 011,则说明残差序列在5%显著性水平 -1十 0.126 030A In dycy 1+0.137 214A In escyc临界值分别等于一2.647 120、一1.952 910、 一0.030 248A In czzn, 1+0.029 120 一『一3.667 17] 『1.836 51] 『0.612 19] 第32卷第2期 江克忠,等:财政支农支出和产业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327 [1.167 47] [0.433 03] [1.470 70] 其中,R =0.730 698;F=12.481 21。 从短期各变量的变动来看:滞后1期的ln sr、 In dycy、In escy和In czzrt对当期ln sr都有正向效 应;从偏离长期均衡的影响来看,误差修正项的系 数为一0.205 738,符合对均衡偏离的反向修正原 则,校正上一期非均衡的速度为20.6%。 :\....一 同时,对VECM的估计结果进行变量的块外 生性检验,即检验短期内各变量的波动是否为 ln sr波动的格兰杰原因。检验结果表明,短期内 In dycy、In escy和In c 的波动以及它们的联合 波动对ln sr变化的影响都不显著,如表4所示。 表4 VECM块外生性检验结果 原假设 /] 陋 善是鸶 Chi—sq自由度P值 O O 0 0 O 0 0 O O 0 ∞ ∞ 协整模型有4个内生变量,最大滞后阶数为 2,因此VECM共有4×2=8个根,而估计VECM 有1个协整关系,从理论上应该有4—1=3个根 的模为1;由VECM稳定性检验结果(表5)可知, 有3个根为1,落在单位圆上,其他的均在单位圆 内,因此VECM的稳定性条件得以满足,由此可 见,所估计的VECM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表5 VECM稳定性检验 特征根 模 1.00o O00 1.000 000 1.000 000 1.000 000 1.O00 Ooo 1.oo0 Ooo 0.649 221—0.442 791i 0.785 845 0.649 221+0.442 791i 0.785 845 0.672 516 0.672 516 —0.220 727—0.191 367i 0.292 133 一0.220 727--I0.191 367i 0.292 133 2.3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能够刻画一个变量的随机误差 项的冲击对每个内生变量当期及以后各期的影 响,传统的VAR模型的动态分析一般采用正交脉 冲响应函数来实现,常用的正交化方法是Cho1. esky分解,但是其结果严格依赖于模型中变量的 次序,笔者采用由KOOP等提出的广义脉冲响应 函数克服了上述缺点。图1为脉冲响应函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滞后期数侔 图1脉冲响应函数 从图1可以看出:①在当期给In咖,,一个标 准差信息的正冲击(农业增加值增长),ln sr产生 持续的正响应;表明农业发展受到外部条件的某 一正冲击后,对农民收入带来显著持续的提高。 ②在当期给In esey一个标准差信息的正冲击(非 农产业增加值增加),1n sr产生持续的很强的正 响应;表明非农产业发展受到外部条件的某一正 冲击后,对农民收入也带来显著的持续的提高作 用。③在当期给In n一个标准差信息的正冲 击(财政支农支出增加),In sr除了当期有正响应 外,以后各期都是负响应;表明财政支农支出受到 外部条件的某一正冲击后,当期会增加农民收入, 但是以后各期对农民收入的增长产生持续的抑制 作用。④ln sr对自身一个标准差信息的正冲击有 持续的正响应;表明我国农民收入有很强的惯性 上升的趋势。 2.4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格兰杰因果检验 叫提供的是判断一个变量 的变化是否是另外一个变量变化的原因,格兰杰 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其结果表明:我国 农业的发展是农民收入增长的格兰杰原因,非农 产业的发展也是农民收入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农 民收人增长是财政支农支出增长的格兰杰原因; 反向结论不成立。 3 结论 (1)农业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长期来 说,我国农民收入与农业的发展负相关;短期来 说,农业的波动对农民收入影响不显著;农业发展 的正冲击对农民收入产生持续的拉升作用;农业 的发展是农民收入增长的原因,农民收入增长却 不是农业增加值增长的原因。 328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010年4月 表6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注: 、 、” 分别表示在1%、5%、10%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2)非农产业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长期 [2] 周其仁.农地征用垄断不经济[J].中国改革,2001 来说,我国农民收入与非农产业的发展正相关;短 (12):28—29. 期来说,非农产业的波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也不 [3] 喻平.农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 显著;非农产业发展的正冲击对农民收入也产生 [J].现代财经,2003(7):61—65. 持续的拉升作用;非农产业的发展是农民收入增 [4] 陶然,刘明兴,章奇.农民负担、政府管制与财政体 长的原因,农民收入增长不是非农产业增加值增 制改革[J].经济研究,2003(4):3—12. [5] 陶勇.增加农民收入的财政支持研究[J].财经研 长的原因。 究,2001(7):38—43. (3)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长期 [6] 沈坤荣,张璩.中国农村公共支出及其绩效分析:基 来说,我国农民收入与财政支农支出负相关;短期 于农民收入增长和城乡收入差距的经验研究[J]. 来说,财政支农支出的波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也 管理世界,2007(1):30—40. 不显著;财政支农支出的正冲击除了在当期增加 [7] 杜玉红,黄小舟.财政资金农业支出与农民收入关 农民收人外,以后各期对农民收入产生持续的抑 系研究[J].统计研究,2006(9):47—50. 制作用;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不是农民收入增长 [8] 李建军.城镇居民收入、财政支出与农民收入:基于 的原因,农民收入增长却是财政支农支出增长的 1978~2006年中国数据的协整分析[J].农业技术 原因。 经济,2008(4):34—40. [9] 杨灿明,郭慧芳,孙群力.我国农民收入来源构成的 实证分析:兼论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J].财贸经 参考文献: 济,2007(2):74—78. [10] 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 [1]林毅夫.增加农民收入需要农村基础设施的牢固 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91—277. [J].调研世界,2001(7):3—4. Impact of Fiscal Expenditure for Agriculture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n the Peasant Income JIANG Kezhong,WANG Degao Abstract:Based on the vector auto—regression model,the dynamic impact of fiscal expenditure for agriculture and industrial de— velopment on the peasant income was analyzed.Granger causality tests implied that both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non—agri— cultural industiral development are reasons for peasant income growth in China.Peasant income growth causes the increase of fis— cal expenditure for agriculture.However.the reverse conclusion does not existence.Co—integration test certiifed that three varia— bles have long—term stable equilibrium relationship,and,the peasant income has positive effe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on—ag— ricuhural industries;has negative effect with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fiscal expenditure for agriculture.Vector error correction model proved that in the shoa—term.the peasant income tends to inertia rising.The impact of the other variables flue— tuations is not signiifcant,and the role of correction is not prominent. Key words:ifscal expenditure for agriculture;industrial development;peasant income JIANG Kezhong:Doctorial Candidate;School of Public Economics and Administration,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 nomics,Shanghai 200433,China. [编辑:周延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