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考官下午好! 我是初中化学的第19号考生,我的试讲题目是《溶解度》。(写板书)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身份过渡语)
同学们,我们思考一下,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能不能在一杯水里无限制的溶解蔗糖或者食盐呢?对,不能。那么大家知道是为什么吗?好,没关系,那么现在我们就自己来寻找答案吧。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溶解度。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写板书)
我们先来做一组实验,希望大家能够认真观察,并将自己看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好我们开始我们的实验。在这里边,在我们的室温下,这里有一个烧杯,里边装了二十毫升的水,那么老师现在要向里边加入5克的氯化钠,大家看一下现象。接着我再加入5克氯化钠,大家再看一下,最后我再加入10毫升的水,大家观查到了什么现象?
好,我们将我们刚才观察到的现象以及我们的实验结果来汇总一下,谁来说一下呢?好,你来说一下。哦,这位同学说到他在第一组实验中看到氯化钠完全溶解了。好,不错。还有呢?嗯,你来说一下。这位同学提到在继续加入5克氯化钠时,氯化钠没有完全溶解。还有第三个实验呢?嗯,你来说一下。这位同学提到氯化钠再一次完全溶解了。那么我们从刚才所说的以及我们的实验可以得到哪些结论呢?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是如何定义的。(写板书)我们第一个来看一下饱和溶液,刚才同学们说到观察到第二组实验现象时,氯化钠没有完全溶解。我们是在一定的温度下,我们的室温,同时我们加入的是第二次的5克,从“没有完全溶解”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到饱和溶液的定义呀!(写板书)对,我们说它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同时加入一定量的溶剂,氯化钠没有完全溶解,我们说它不能再继续溶解了,我们将这样的溶液就叫做饱和溶液
同样的道理,大家能不能得出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呀?好,谁来说一下?嗯,你来说一下。
对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
(写板书)我们说不饱和溶液其实和饱和溶液是相对来说的。它也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加入一定量的溶剂,它的溶质溶解了没有?对,它还能够继续溶解。我们说它在第一次溶解了,我们又向其中加入5
克的时候,它没有完全溶解,则第一次溶解后的溶液,我们说它能够继续溶解,我们就将它叫做不饱和溶液。好,这就是我们大家刚才所得出的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大家观察的都非常的好。下面我们再看一下我们是如何判定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
(写板书)先来看一下它发生的条件,同学们注意到没有,老师刚才做实验时是在怎样的温度下呢?对,室温。我们是在一定的温度下,我们三组实验室是不是都在室温下呀?这就是我们判断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其中的一个条件。它必须是在一定的温度下,我们说这个是在三十度、这个是在二十度,能不能判断啊?对,我们必须有一个衡量的标准。如果说光是一个温度下,它就可以了吗?对,肯定不行的。我们说还要加入一定量的,嗯,
很好,一定量的溶剂。大家想一下,如果我在第一次加入10毫升、第二次加入5毫升,这样能否判断呢?嗯,很好,不能判断。(写板书)比如说我们的第二个条件就是:它必须加入一定量的溶剂。现在大家能会判断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了吗?对,我们还不能,因为我们只知道了它的条件,它在一定的温度下,加入一定量的溶剂,然后我们怎样判断呢?(写板书)好,现在我们看一下判断它观察到的现象,谁能再说一下我们刚才是如何判断?大家观察到哪些现象?好,你来说。嗯,不错。他说到在第一次我们加入5克氯化钠的时候,它完全溶解了;而第二次又加入同样5克的氯化钠的时候,它却没有完全溶解,说明什么现象呢?说明它第一次能够完全溶解,第二次不能完全溶解。是不是可以看出,(写板书)我们是根据它是否能够继续溶解。我们说,第一次它完全溶解了,第二次没有完全溶解,因为我们又给它加入了5克氯化钠,对不对呀?嗯,很好。这就是我们观察到的现象。“它能否继续溶解”这就是我们判断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条件以及判断的现象。好,这就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首先,我们先来通过一组实验,大家来共同得出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我们说,它必须是在一定的温度下,而且必须加入一定量的溶剂。好,接下来我们又共同总结了一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我们先给出了它的条件,必须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加入一定量的溶剂,观察到的现象就是,看它能否继续溶解,就能够判断它是饱和的溶液还是不饱和的溶液。好,同学们下去思考一下,这样一个问题,同样是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那么它们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呢?我们是如何判断的?
好,我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以上就是我的试讲内容,谢谢各位考官。
原子的构成
一、活动导入
师:在本单元我们将进一步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本节课我们首先探索原子的构成。[板书]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师:[过渡] 原子到底能不能分?如果能分,它又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本课题的第一个问题原子的构成。
二、新课讲授
师:[板书]
一、原子的构成
请学生阅读课本P68
内容原子的构成,在阅读的基础上讨论问题。[学生活动] [投影] 打出下列讨论题:
1.原子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
2..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都带电,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3.原子核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有什么异同?
4.不同类原子的内部构成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结束后,找学生代表陈述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以表明自己的不同意见]
生:[问题1的答案]原子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所以说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
师:大家思考一下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它在原子中的体积如何?占很大一部分吗?
生: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但比原子小得多,原子核的半径只有原子半径的几万分之一,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一只你们。因此,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做高速运动。
师:[过渡]刚才说的这些都比较抽象,接下来我们看“原子的构成”挂图,看一下原子核在原子中到底能占多大。[挂图]展示“原子的构成”示意图。[学生观看挂图,说出自己从挂图上得到的有关信息]
[学生陈述自己得到的有关信息]
师:大家再来想一想这些问题:
1.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从何而来?
2.质子数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有何关系?
3.电子数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有何关系?
生: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生:因为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原子核又分为质子和中子,所以原子的质量应等于质子质量、中子质量、核外电子质量之和。
师:不同的原子所含的质子、中子、电子数目不同,所以它们的质量也不同,比如1个氢原子的质量为1.67×10-27 kg,1个氧原子的质量为2.657×10-26 kg。
师:这样小的数字,无论书写、记忆、还是使用都极不方便,就像用吨作单位来表示一粒稻谷或小麦的质量一样。我们可选用一种跟原子质量相近的“砝码”来表示原子的质量,这就是相对原子质量。
[板书]
二、相对原子质量
师:什么叫相对原子质量呢?它是如何来表示原子的质量的?请大家带着问题阅读P69相对原子质量一段内容。
生:
三、巩固练习
师:那么氧的相对原子量为多少呢?
生:
师:说的很对,计算的很准确。同时经过这样的计算因为大家得到的数字都比较简单,便于书写、记忆和计算,对于这个计算过程大家要掌握。
四、课堂小结
师: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这节课我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生:本节课我们开始了对原子的结构进行了系统学习,知道了原子的结构以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五、作业布置
师:最后,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作业:画出原子结构示意图,深刻理解原子的结构。
生:好。
六、板书设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