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工程机械用爬梯[实用新型专利]

来源:榕意旅游网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CN 211474004 U(45)授权公告日 2020.09.11

(21)申请号 201922318506.8(22)申请日 2019.12.23

(73)专利权人 柳州柳工挖掘机有限公司

地址 545100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江

县拉堡镇双拥路

专利权人 柳工常州机械有限公司 

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72)发明人 赫澜涛 刘方 任瑞昌 吴昊凌 

马若虚 (74)专利代理机构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

公司 44202

代理人 李群华(51)Int.Cl.

E06C 9/08(2006.01)E06C 7/18(2006.01)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附图3页

E06C 7/50(2006.01)

CN 211474004 U(54)实用新型名称

工程机械用爬梯(57)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机械用爬梯,为解决现有工程机械用爬梯阻挡爬梯内侧侧门打开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构造一种工程机械用爬梯,第一第二梯梁均设下支撑和上支撑,每个支撑包括支腿和支座,每个支座上设置有开口竖直朝上的插

各支腿具有插入到对应支座插装孔中的插装孔,装部,第一下支腿的插装部与对应支座转动连接;第一上支座上设支撑臂,支撑臂上设有与第一下支座上插装孔同轴的轴孔,轴孔中插装有与第一梯梁相对固定的枢轴。本实用新型中工程机械用爬梯在需要打开与爬梯相对的侧门时可快速简便地改变爬梯的姿态,避让出侧门打开的空间,在侧门关闭后可轻松简便地恢复爬梯的使用状态。

CN 211474004 U

权 利 要 求 书

1/1页

1.一种工程机械用爬梯,包括第一梯梁、第二梯梁、多根上下间隔布置且两端分别与第一梯梁和第二梯梁固定连接的踏棍,第一梯梁上设置有第一下支撑和第一上支撑、第二梯梁上设置有第二下支撑和第二上支撑,其特征在于每个支撑包括一支腿和一个用于与工程机械车身固定连接的支座,每个支座上设置有开口竖直朝上的插装孔,各支腿具有插入到对应支座插装孔中的插装部,第一下支撑中支腿的插装部与对应支座转动连接;在第一上支撑中支座上设置有伸向第一下支撑中支座上方的支撑臂,支撑臂上设置有与第一下支撑中支座上插装孔同轴的轴孔,所述轴孔中插装有与第一梯梁相对固定的枢轴;第一下支撑中支腿的插装部插入到对应支座插装孔中的长度和所述枢轴插入到所述轴孔中的长度均大于其他支撑中支腿的插装部插入到对应支座插装孔中的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程机械用爬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支撑和第二下支撑中支腿的插装部均设置有限制插装部插入深度的限位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程机械用爬梯,其特征在于任意所述支撑的支座与对应插装部之间和/或支撑臂与枢轴之间设置有用于防止插装部从插装孔中拔出的可拆卸限位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程机械用爬梯,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臂包括一端与第一上支撑中支座固定连接的悬臂和固定设置在所述悬臂末端的套筒构成,所述套筒的内孔构成所述的轴孔。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工程机械用爬梯,其特征在于第一下支撑中的支腿与第一梯梁为一体结构,所述第二下支撑中的支腿与第二梯梁为一体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工程机械用爬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梯梁的上端设有与第一梯梁为一体结构的第一扶手,第二梯梁的上端设有与第二梯梁为一体结构的第二扶手,所述第一上支撑中的支腿上端与第一扶手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上支撑中的支腿上端与第二扶手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工程机械用爬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支撑中的支腿与第一梯梁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杆,所述枢轴的上端与第一连杆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工程机械用爬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上支撑中的支腿与第二梯梁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杆。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工程机械用爬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支撑中的支腿与第一扶手为一体结构,所述第二上支撑中的支腿与第二扶手为一体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工程机械用爬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支撑中的支腿和所述第二上支撑中的支腿均竖直布置。

2

CN 211474004 U

说 明 书工程机械用爬梯

1/5页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爬梯,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工程机械用爬梯。

背景技术

[0002]对于大型工程机械,在机器上通常都设置由台阶构成较为相对较为平坦登机通道,以方便人员通过登机通道上到机器顶部的通道或平台。但对于有些机器并不具备设置由台阶构成的平坦登机通道的条件,只能在机器的侧面设置爬梯。[0003]爬梯主要由两侧的梯梁和两端与梯梁连接的踏棍构成。工程机械用爬梯通常由四个支撑固定在工程机械上,即两梯梁的下端各设置一个支撑,两梯梁的上部也各设一个支撑,四个支撑通过螺栓与工程机械车体固定连接。

[0004]工程机械用爬梯通常安装在机器封板的外侧,若封板内侧空间安装有机器部件,对封板内侧部件进行维护或维修时需要打开封板。为方便打开封板,将封板设计为可旋转打开的侧门。但侧门外侧的爬梯会影响到侧门的打开。为了能够打开被爬梯阻挡的侧门,现有的办法是将爬梯整体拆下,在维修维护完成后再将爬梯安装回去。由于爬梯的安装高度较高,拆装爬梯存在一定的风险,同时拆装爬梯费时费力,为增加对机器维修维护的工作量。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工程机械用爬梯阻挡爬梯内侧侧门打开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工程机械用爬梯,在需要打开爬梯内侧的侧门时,能够轻松改变爬梯的位置,使侧门能够打开,侧门关闭后能够迅速简单地将爬梯回复原状。[0006]本实用新型为实现其目的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提供一种工程机械用爬梯,包括第一梯梁、第二梯梁、多根上下间隔布置且两端分别与第一梯梁和第二梯梁固定连接的踏棍,第一梯梁上设置有第一下支撑和第一上支撑、第二梯梁上设置有第二下支撑和第二上支撑,其特征在于每个支撑包括一支腿和一个用于与工程机械车身固定连接的支座,每个支座上设置有开口竖直朝上的插装孔,各支腿具有插入到对应支座插装孔中的插装部,第一下支撑中支腿的插装部与对应支座转动连接;在第一上支撑中支座上设置有伸向第一下支撑中支座上方的支撑臂,支撑臂上设置有与第一下支撑中支座上插装孔同轴的轴孔,所述轴孔中插装有与第一梯梁相对固定的枢轴;第一下支撑中支腿的插装部插入到对应支座插装孔中的长度和所述枢轴插入到所述轴孔中的长度均大于其他支撑中支腿的插装部插入到对应支座插装孔中的长度。在本实用新型中,当正常使用爬梯时,第一下支撑、第一上支撑、第二下支撑、第二上支撑各自通过其插装部插入到对应支座的插装孔中,使爬梯的四个支座与工程机械车身形成固定连接,在要打开侧门而移除爬梯时,将爬梯略微向上抬升,除了第一下支撑中支腿的插接部仍插装在对应的支座中外,使其他支撑中支腿的插装部全部从对应的支座插装孔中拔出,枢轴仍保留与轴孔的插装关系,此时可转动爬梯,使爬梯绕竖直和第一下支撑中支腿的插接部向旁侧转动,避让出侧门的打开空间。在侧门关闭后,可

3

CN 211474004 U

说 明 书

2/5页

转动爬梯,并在其他支撑中支腿的插装部临近支座时,将爬梯略微向上抬使其他支撑中支腿的插接部插入到对应支座的插装孔中,从而实现爬梯的使用状态复位。[0007]上述工程机械用爬梯中,所述第一下支撑和第二下支撑中支腿的插装部均设置有限制插装部插入深度的限位环。限位环与支座接触时可对爬梯进行支撑,特别是在转动爬梯过程中,可防止第一下支撑中支腿的插装部插入到对应插装孔的深度过深而使插装部与插装孔形成过盈配合,影响爬梯的抬升与转动。[0008]上述工程机械用爬梯中,任意所述支撑的支座与对应插装部之间和/或支撑臂与枢轴之间设置有用于防止插装部从插装孔中拔出的可拆卸限位销。在各插装部插装在插装孔时,限位销插上后,可防止插装部因爬梯意外被抬升而脱离插装孔。限位销可安装在支撑臂与枢轴之间,也可以设置在任意的插装部与支座之间。在所有限位销拔出后,爬梯才可以向上抬升,使插装部脱离插装孔。[0009]上述工程机械用爬梯中,所述支撑臂包括一端与第一上支撑中支座固定连接的悬臂和固定设置在所述悬臂末端的套筒构成,所述套筒的内孔构成所述的轴孔。[0010]上述工程机械用爬梯中,第一下支撑中的支腿与第一梯梁为一体结构,所述第二下支撑中的支腿与第二梯梁为一体结构。梯梁通常由钢管制成,支腿可以作为梯梁向下的延伸,为增加梯梁与工程机械车身之间的具体,支腿通常向工程机械车身方向折弯。[0011]上述工程机械用爬梯中,所述第一梯梁的上端设有与第一梯梁为一体结构的第一扶手,第二梯梁的上端设有与第二梯梁为一体结构的第二扶手,所述第一上支撑中的支腿上端与第一扶手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上支撑中的支腿上端与第二扶手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上支撑中的支腿与第一扶手为一体结构,所述第二上支撑中的支腿与第二扶手为一体结构。

[0012]上述工程机械用爬梯中,所述第一上支撑中的支腿与第一梯梁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二上支撑中的支腿与第二梯梁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杆。所述枢轴的上端与第一连杆固定连接。

[0013]上述工程机械用爬梯中,所述第一上支撑中的支腿和所述第二上支撑中的支腿均竖直布置。

[0014]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中工程机械用爬梯在需要打开与爬梯相对的侧门时可快速简便地改变爬梯的姿态,避让出侧门打开的空间,在侧门关闭后可轻松简便地恢复爬梯的使用状态。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实用新型工程机械用爬梯在安装使用状态的视图。[0016]图2是本实用新型工程机械用爬梯在转动移位状态的视图。

[0017]图3是本实用新型工程机械用爬梯在翻转移位完成后的状态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具体实施方案。[0019]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爬梯是工程机械用爬梯,比如该爬梯安装在旋挖钻机上,使人员能够通过该爬梯登上机器的顶部平台。

4

CN 211474004 U[0020]

说 明 书

3/5页

如图1所示,该爬梯包括第一梯梁1、第二梯梁4、在第一梯梁1和第二梯梁4之间连

接有多根踏棍7,踏棍7在第一梯梁1和第二梯梁4之间上下间隔布置。[0021]如图1图2所示,在第一梯梁1的下端设置有第一下支撑11,第一下支撑11包括第一下支腿13和第一下支座12,第一下支座12上设置有开口竖直朝上的插装孔。第一下支座12通过螺栓固定在工程机械车身侧面的结构件81上。第一下支腿13上端与第一梯梁1连接,第一下支腿13与第一梯梁1为一体结构,第一下支腿13是第一梯梁1下端向下的延伸部分,第一下支腿13向工程机械车身方向折弯,并在第一下支腿13的末端具有一个竖直的第一下插装部14,第一下插装部14插装在第一下支座12的插装孔内,第一下插装部14与第一下支座12之间为转动连接,第一下插装部14还可以沿插装孔的轴向方向向上移动。在第一下插装部14上端固定设置有第一限位环15,第一下插装部15插装在第一下支座12的插装孔中时,第一限位环15与第一下支座12的顶部接触,第一下支座12通过第一限位环15对第一下支腿13进行支撑。

[0022]在第二梯梁4的下端设置有第二下支撑41,第二下支撑41包括第二下支腿43和第二下支座42,第二下支座42上设置有开口竖直朝上的插装孔。第二下支座42通过螺栓固定在工程机械车身侧面的结构件81上。第二下支腿43上端与第二梯梁4连接,第二下支腿43与第二梯梁4为一体结构,第二下支腿43是第二梯梁4下端向下的延伸部分,第二下支腿43向工程机械车身方向折弯,并在第二下支腿43的末端具有一个竖直的第二下插装部44,第二下插装部44插装在第二下支座42的插装孔内,第二下插装部44可以沿插装孔的轴向方向向上移动。在第二下插装部44上端固定设置有第二限位环45,第二下插装部44插装在第二下支座42的插装孔中时,第二限位环45与第二下支座42的顶部接触,第二下支座42通过第二限位环45对第二下支腿43进行支撑。[0023]第一梯梁1的顶端设置有第一扶手16,第一扶手16的一端与第一梯梁1的顶端连接,第一扶16手的另一端与第一上支腿17的上端连接。第一扶手16呈半圆弧状折弯,第一上支腿17呈竖直状态布置。第一扶手16、第一上支腿17与第一梯梁1为一体结构,由一整根钢管折弯形成。在第一上支腿17的下方布置有第一上支座18,第一上支座18通过螺栓固定在工程机械顶部平台82上。在第一上支座18上设置有开口竖直向上的插装孔,第一上支腿17的下端具有插入到第一上支座18的插装孔中的插装部,在该插装部上设置有第一销孔24。第一上支腿18上的插装部插入到第一上支座18的插装孔中后,第一上支座18上的第一限位销19可插入到第一销孔24中,实现第一上支腿17与第一上支座18之间的固定连接。第一上支腿17与第一梯梁1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杆22,第一连杆2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上支腿17和第一梯梁1相焊接。第一上支腿17和第一上支座18构成第一上支撑。第一上支撑通过第一扶手17和第一连杆22与第一梯梁1连接。[0024]第二梯梁4的顶端设置有第二扶手46,第二扶手46的一端与第二梯梁4的顶端连接,第二扶手46的另一端与第二上支腿47的上端连接。第二扶手46呈半圆弧状折弯,第二上支腿47呈竖直状态布置。第二扶手46、第二上支腿47与第二梯梁4为一体结构,由一整根钢管折弯形成。在第二上支腿47的下方布置有第二上支座48,第二上支座48通过螺栓固定在工程机械顶部平台82上。在第二上支座48上设置有开口竖直向上的插装孔,第二上支腿47的下端具有插入到第二上支座48的插装孔中的插装部,在该插装部上设置有第二销孔54。第二上支腿47上的插装部插入到第二上支座48的插装孔中后,第二上支座48上的第二限位

5

CN 211474004 U

说 明 书

4/5页

销49可插入到第二销孔54,实现第二上支腿47与第二上支座48之间的固定连接。第二上支腿47与第二梯梁4之间使之有第二连杆52,第二连杆52的两端分别于第二上支腿47和第二梯梁4相焊接。第二上支腿47和第二上支座48构成第二上支撑。第二上支撑通过第二扶手46和第二连杆52与第二梯梁4连接。

[0025]在第一上支座18上设置有伸向第一下支座12上方的支撑臂,支撑臂由一端与第一上支座18固定连接的悬臂20和固定设置在悬臂20末端的套筒21构成,套筒21的内孔构成轴孔,轴孔与第一下支座12上插装孔同轴。在第一连杆22上设置有竖直的枢轴23,枢轴23插装在支撑臂末端的轴孔中,与支撑臂形成转动连接。

[0026]第一下插装部插14入到第一下支座12的插装孔中的长度大于第二下插装部44插入到对第二下支座42的插装孔中的长度,同时还大于第一上支腿17的插装部插入到对第一上支座18的插装孔中的长度和大于第二上支腿47的插装部插入到对第二上支座48的插装孔中的长度。枢轴23插入到轴孔中的长度大于第二下插装部44插入到对第二下支座42的插装孔中的长度,同时还大于第一上支腿17的插装部插入到对第一上支座18的插装孔中的长度和大于第二上支腿47的插装部插入到对第二上支座48分插装孔中的长度。将爬梯的梯梁略微向上抬升,除了第一下支撑11中第一下支腿13的第一下插接部14仍插装在对应的第一下支座12中外,使其他支撑中支腿的插装部全部从对应支座的插装孔中拔出,枢轴23仍保留与轴孔的插装关系。

[0027]在第一上支腿17的插装部与第一上支座18之间设置可拆卸的第一限位销19,在第二上支腿47的插装部与第二上支座48之间设置可拆卸的第二限位销49。在具体实施时,还可以在单独或同时在第一下插装部14与第一下支座12之间设置可拆卸的限位销、在第二下插装部44与第二下支座42之间设置可拆卸的限位销,在枢轴23与支撑臂之间也设置可拆卸的限位销,上述限位销的设置位置,可以单独设置限位销,也可以在各位置同时设置限位销。

[0028]本实施例中,爬梯正常使用时,如图1所示,爬梯通过第一下支撑11、第二下支撑41和第一上支撑、第二上支撑固定在机器车身上,位于侧门8的外侧,第一限位销19固定连接第一上支腿17与第一上支座18,第二限位销49固定连接第二上支腿47与第二上支座48。[0029]当需要打开爬梯内侧的侧门8时,拔出第一限位销19和第二限位销49,然后向上抬升第一梯梁1和第二梯梁4,直到第一上支腿17的插装部脱离第一上支座18的插装孔、第二上支腿47的插装部脱离第二上支座48的插装孔、第二下插装部44脱离第二下支座42的插装孔,此时第一下插装部14仍插装在第一下支座12的插装孔中,枢轴23仍插装轴孔中,此时枢轴23和第一下插装部14构成第一梯梁、踏棍、扶手等部件的转动枢轴,转动一定角度后,释放爬梯,第一下支座12与第一下支腿13上的第一限位环15接触,实现对第一下支腿13的支撑,防止第一下插装部14插入到第一下支座12的插装孔的深度过深而使第一插装部14与插装孔形成过盈配合,影响爬梯的抬升与转动。将爬梯绕第一下插装部14和枢轴23转动180度,如图3所示,使爬梯翻转到原来安装位置的旁侧,避让处侧门8打开的空间。在侧门8关闭后,可转动爬梯,并在其他支撑中支腿的插装部临近对应支座时,将爬梯略微向上抬使其他支撑中支腿的插接部插入到对应支座的插装孔中后,在第一上支座18与第一上支腿17的插装部之间插入第一限位销19,在第二上支座48与第二上支腿47的插装部之间插入第二限位销49,使之固定连接,从而实现爬梯的使用状态复位。

6

CN 211474004 U[0030]

说 明 书

5/5页

在本实施例中,爬梯可通过翻转避让处侧门的打开空间,侧门关闭后又翻转恢复

到原始状态,该操作简单方便安全,无需将整个爬梯进行拆装,减少工作量,降低劳动强度。

7

CN 211474004 U

说 明 书 附 图

1/3页

图1

8

CN 211474004 U

说 明 书 附 图

2/3页

图2

9

CN 211474004 U

说 明 书 附 图

3/3页

图3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