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夕卜体育活动发展的 四个阶段及其特点 文/燕摘凌’ 于冉 徐守森’ 孙伟。 要:我国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发展历经四个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初为初步摸索阶段,课外体育活动的发展因受社会影 响的牵制,导致主体功能体现不足的现象;改革开放以后是课外体育活动教育功能提升阶段,但是基于应试教育 的影响,其实践滞后于的发展;20世纪9O年代以来,课外体育活动进入服务素质教育阶段,其在素质教育的 推进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实践体系不够完善;201 4年,随着北京市中小学校课外活动计划的推行,课外体 育活动进入创新实践模式阶段,国家及地方层面均致力于其创新实践模式的探索,其发展过程中更为关注学生的 主体地位以及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全面发展;阶段;特点 中图分类号:G633.96 一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8)05-0033-03 初步摸索路径阶段 的颁布为起点,其中提出课外活动的 实施原则,审慎地启动了新一阶段课 规模、削减教育经费的现象;同时, 小组和运动队,每周2~3次,每次45 当时的基础教育被赋予强烈的政治使 分钟。劳卫制实施过程中,课外活动 外活动的开展。这一时期,国家逐 命,学校教育中生产劳动时间甚至超 逐渐成为劳卫制体育测试的附庸。因 渐开始重视学校体育的发展,课外体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课外活动 的发展处于初步摸索的阶段,受外界 会、卫生部联合下发 关于改进中小 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其本质功能未 学体育工作的联合指示》,提出“中 等学校体育的目的和劳卫制的目的是 得到充分认识,这与当时特定的社会 致的”,要求中等学校通过体育课 发展背景有密切的关系。当时国家将 教育视为上层建筑…,因此出现基于 和课外体育活动达到劳卫制的标准。“先经济后教育”的导向而压缩教育 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锻炼 一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精神及评价标 的主要载体,但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 准。1955年,教育部、体育运动委员 下,课外体育活动的本质功能并没有 得到深刻的认识,实践层面仅是课堂 教学的补充。 这一时期我国基础教育的主要 任务是恢复中小学教学秩序,以<<-e- 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 (1978年) 过教学时间,师生参与了大量政治学 此,这一时期的课外体育活动呈现出 习和批判活动,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 主体功能缺失的特点。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一段时期 受到极大的影响 】。因此,这一时期 虽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课外体育活动 内,课外体育活动发展无论在量还是 发展的(表1),但是在实践中并 质的方面都没有显著的突破,甚至一 未得到很好的落实。 这一时期教育深受苏联的影响, 1954年我国实行 准备劳动与卫国体 育制度暂行条例和项目标准》(简称 育活动也因此成为课外活动实施的主 要内容载体。1979年 中、小学体育 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 中提出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一 个重要方面,是增强学生体质的有效 度停滞,直至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展 措施”,以及因地制宜、基于学生兴 现出生机。 趣开展活动为原则,要求学生每周参 将身体好作为三好生的标准之一。之 改革开放以后,课外体育活动 后,相继颁布的 关于保证中小学生 m× 广。刃b —oz 刃mzo< _r—oz “劳卫制”),目的在于提高国民体 982 质。劳卫制一度成为中小学体育教育 逐步受到重视,成为中小学课外活动 每天有1小时体育活动的通知》(1表1 课外体育活动的相关(新中国成立初期) 年份 名称 内容 1951 《关于改善各级学校 学生每日体育、娱乐活动或生产劳动时间,除体育课及展操或课间操活动外,以1小时至1个半小时为原 健康状况的决定》 则。[ l952 《小学暂行规程》 课内和课外活动配合进行。教师对上课和课外活动的指导应负全面责任,并在统一的计划下配合实施。 1953 《关于整顿和改进小 加强学校体育运动与课外文化娱乐活动,注意使师生在课余时间和星期日得到休息,以增强师生体质和保 学教育的指示》 证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1954 《关于改进和发展中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教师通过课内各科教学和课外各种活动来进行。因此在课内课外,都应根据青年 学教育的指示》 的特点,从正面积极地以社会主义思想来武装学生。 1954 《小学“四二制”教 小学课外活动的时间学计划(草案)》 :一二年级每周180分钟,三四年级每周240分钟,五六年级每周300分钟 《“关于小学课外活 小学课外活动包括课前操(或课间操)和清洁检查,每周共9O分钟;课外集体活动每周共120到240分钟。 1955 动的规定”的通知》 课外集体活动包括:校会、班会、少年先锋队活动、体育锻炼、生产劳动、学习小组和社会活动等(社会 公益活动和参加少年宫、少年之家等校外机关的活动)。 二、教育功能提升阶段 加两课时以上的课外体育活动,并且 体育教学/201 8年第5期固叠㈡ 罅团国 m× ro 1I~oz鼬 mz0<》-r~0z 年) 《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试行办 高,且被赋予更多的教育功能与社会 艺术、科技三个领域,提出学校按照 法》(1 987年) 学校体育工作条 期待。2006年,陈至立在全国学校体 例 “主导、社会支持、学校组织、 (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 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课外体育 学生自愿”的原则,通过“购买 育法》(1995年)均对学校课外体育 活动的重要性,提出“校长要亲自动 社会服务”的形式,开展课外活动,活动做出相关规定,凸显了课外体育 员和号召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中 北京市财政予以大力的经费支持。北 活动在课外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但 小学班主任、高校辅导员、体育教师 京市课外活动实践过程是我国中小学 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课外体育 及学生会要做体育活动的积极组织者 课外活动新发展的预热阶段,其中尤 3]随即,国家出台了一系 为突出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与支持作 活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践,其功能 和推动者”。[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 列致力于推进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发展 用、学校的自主创新能力、社会资源 动的实施主体主要是学校,形式上以 注重以学校课题研究的形式总结经验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素质教 体育训练队为主,在实践中缺乏相应 并予以推广。 育的推进,人们逐步对课外体育活动 的资源支持和监督管理。 201 7年3月2日教育部下发 关 三、服务素质教育阶段 的(表2)。这一时期课外体育活 的引入机制以及学生自主性的发挥, 的功能有了新的认识,课外体育活动 也逐步成为素质教育的实践基点,但 是由于应试教育的深远影响,以及课 段课外体育活动的发展并不充分。 四 创新实践模式阶段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迅速发展, 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 意见 ,课后服务工作内容包括“安 排学生做作业、自主阅读、体育、 外体育活动相关研究的薄弱,这一阶 人们在观念上对于青少年的发展有了 艺术、科普活动,以及娱乐游戏、 新的认识,应试教育的禁锢越来越薄 拓展训练、开展社团及兴趣小组活 这一时期,素质教育、“新课 弱,中小学亟需探索青少年身心健康 动、观看适宜儿童的影片等,提倡对 改”、教育研究的开放为课外活动的 发展的有效模式。这一背景下,无论 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免费辅 开展提供了新的实践逻辑,更加关注 教育研究还是教育实践,都对课外体 导帮助”;提出通过“购买服 学生的身心发展。在此基础上,教育 育活动的发展展开了积极、创新的探 务”“财政补贴”等方式对学校、单 部相继出台了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相 索。、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支 位和教师给予适当补助;通过将课后 关规定,如 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 持和参与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在发 服务工作纳入中小学校考评体系的方 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 展理念、经费支持、资源开发等方 式对其进行监督。由此可见,课外体 见》 教育部关于在义务教育 面均展现出创新性的发展特点。2014 育活动的主体功能更为凸显,不再是 阶段中小学实施“体育、艺术2+1项 年,北京市课外活动计划的实施标志 政治功能的附庸,或是课堂教学的延 目”的通知》等,中小学课外体育活 着课外体育活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 续,而是作为个体发挥“育人功 动在指向上趋向完善,不断与素 段。 能”。从整体来看,一方面,国家强 质教育的方向契合。 2014年北京市教委下发 关于 调将校内开展的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 随着国家及社会对青少年体质持 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行中小学生课外活 学计划,列入作息时间安排,与体育 续下滑这一问题的关注,课外体育活 动计划的通知 ,在小学和初中阶段 课教学内容相衔接;另一方面提升艺 动在中小学课外活动中的比重逐渐提 推行课外活动计划,其中包括体育、 术、科技活动在课外活动中的角色, 表2课外体育活动的相关(2006-201 2) 时间 文件名称 内容 2006年12月20日 《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学校要把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作为日常教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 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 的有机组成部分,并纳入教育教学活动安排,形成制度。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配合体育课教学,保证学生平均每个 2006年12月20日 《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 学习日有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育计划,形成制度。 体育运动的决定》 通过广泛开展学生体育集体项目的竞赛、主题鲜明的冬季象征性长跑 具有地方特点 和民族特色的学生体育活动等,不断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2007年5月7日 《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 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 少年体质的意见 入教学计划。 实施好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各地要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切实保 2012年10月 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 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严禁挤占体育课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时间。 作若干意见的通知 各级各类学校要制订和实施体育课程、大课间(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一体化的阳光 体育运动方案。 表3课外体育活动最新发展的标志性事件(201 4-201 7) 时间 标志事件 意义 2014年1月20日 北京市教委下发Ⅸ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行中小学生课 北京引领了新时期课外体育活动创新实践模式的探索 外活动计划的通知》 2017年3月2日 教育部下发 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 提出课外体育活动发展的新思路、新指导,开创 课外体 导意见 育活动发展的新局面 圆体育教学/201 8年第5期 ‘‘小篮 球发展计 划” X ̄IJ|学生教学i川练的影响 文/宋占军 摘要:本文从六个方面论述了“小篮球发展计划”启动和“小篮球规则”发布对小学篮球教学和训练产生的具体影 响,为学校开展“小篮球”运动提出具体建议。 关键词:小篮球;发展计划;教学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8)05-0035—02 一篮球运动是学校体育活动中开 展计划”启动同期,教育部公布了共 并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 展最为广泛、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 1976所首批“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 惯”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力的体育项目之一,深受中小学生喜 色学校”,并且提出“特色学校要深 二、强调“比赛”功能。为 爱。2017年11月,中国篮协在北京启 入推进校园篮球教学改革,切实发挥 动了“小篮球发展计划”暨小篮球联 好示范引领作用”的要求。应该说, 学生搭建篮球技能学以致用的平 赛启动仪式。作为这次启动仪式上的 这是沿着教育部相关部门领导多次 台 另一重要内容,篮协发布了专门针对 在讲话中强调的从“1+X”逐渐走向 小学生开展教学、训练和比赛的《小 中国篮协在“小篮球发展计划” “N+x”学校体育工作改革思路的 发布的同时,启动小篮球联赛,旨在 篮球规则》(以下简称“规则”)。 重要步骤,其目的就是为学生选择喜 引导和鼓励各地篮球运动开展较好的 可以预见, “小篮球发展计划”的启 欢和适合自己的项目作为运动特长提 学校和地区开展校际和区域内外的比 动和“规则”的实行,将对小学篮球 供了更多选择,对于全国各地的小学 赛活动,以比赛作为推进“小篮球发 教学和训练产生重大的影响。作为 校和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 展计划”开展的主要抓手。为了方便 各个年龄阶段的小学生都能享受篮球 “规则”的起草者之一,我参与了 “福音”。 “规则”修订的全过程,结合个人的 亲身体会,笔者总结和梳理了“小篮 球发展计划”对小学生篮球教学和训 练产生的主要影响。 一因此,强化责任意识,认识到 比赛的乐趣,在国际篮联“MINI篮 “小篮球发展计划”就是体育教师 球”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小学六年学 “应该干的事”,且与我们在日常工 制的特点,划分出U12、U10、U8等 作中开展篮球教学和训练的目标高度 年龄组的比赛形式,供不同阶段小学 一致非常重要。学校教育作为青少年 生选用。 强化教师责任,为小学 系统学习篮球技能的主阵地, “小篮 这对广大小学体育教师和基层 生的体育特长养成提供更多选择 球发展计划”必须以学校教育为依 教练的启示在于:要高度重视比赛在 、托。只有在广大体育教师的支持和努 篮球教学和训练中的核心功能,无论 是在轰轰烈烈的青少年校园足球开展 力下, “小篮球发展计划”制定的 开展体育教学还是组织课外活动,都 以来,由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手 “把篮球运动推广到基层的少年儿童 要善用比赛,用好比赛,为学生搭建 众所周知, “小篮球发展计划” 推广的另一项重点工作。 “小篮球发 中去,成为少年儿童最喜爱的运动之 学以致用的平台。小篮球包括基本技 m× o 》_r—oz 8【卫mzo< 一oz 逐步形成课外体育活动、艺术活动、 科技活动齐头并进的局面。 26(2):102-108. 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以及终身体育 2005,2]詹寰.课外活动不宜过多过重[J].人民 意识。当然,在课外体育活动蓬勃发 [950(6):17-18. 纵观我国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的 展的新时期,我们也要审慎地思考如 教育,1[5】政务院.关于改善各级学 发展,可以看出课外体育活动经历了 何做好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课以及其 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J】.江西政报,1 951 从附属地位到主体地位的发展过程, 他课外活动的衔接与协同发展的问 (4). 其育人的功能日益凸显,放眼未来, 题,以及如何能够有效融合学校资源 [4]教育部.小学暂行规程、 中学暂行规程[J].山西政报,1 952(3). 课外体育活动在学校教育功能中的作 与社会资源的问题。 用将更为重要,不可替代。这不仅需 要国家及地方的指引与支持,更 参考文献 需要一线体育教师、家庭、社会相关 [1]李永贤.建国初“先经济后教育”的教育 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资源不断探索新的实践模式,以此培 财政思想之评析[(1.首都体育学院 (2.北京市京源学校 (3.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体育教学/201 8年第5期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