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环境下增值型内部审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作者:姜依盈
来源:《经营管理者·中旬刊》2016年第06期
摘 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内部审计已不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本文以大数据为背景,对大数据和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含义作了简要的介绍,从审计范围、审计效率、审计方法、审计转型等方面论述了增值型内部审计迎来的机遇,同时简述了在审计思维、审计执行模式、技术门槛、人员配置等方面增值型内部审计面对的挑战。 关键词:大数据 内部审计 机遇 挑战
在最近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大数据就以令人炫目的速度,深入并重塑了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方面,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和经济环境,而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环节,也应该顺应时代要求,与时俱进,直面大数据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大数据和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含义
维基百科中对于大数据的定义是,由巨型数据集组成,这些数据大小常超出人类在可接受时间下的收集、使用、管理和处理能力。大数据的特点,业界将其归纳为4个V,Volume(大量),Variety(多样),Value(价值),Velocity(快速)。第一,数据体量巨大,从TB级别,跃升到PB级别(1PB=1024TB)。第二,数据种类繁多,包括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结构化数据包括所有格式的办公文档、文本、图片等,非结构化数据包括图像、声音、超媒体信息等。第三,价值密度低,商业价值高。价值密度的高低与数据重量的大小成反比。比如一段1个小时的视频,有用的数据可能只有三、四秒。第四,处理速度快,在数据处理速度方面有个著名的“1秒定律”即要在秒级时间范围内给出分析结果,超出这个时间,数据就失去了价值。根据IIA最新修改的内部审计的定义,即“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该定义明确指出了内部审计的职能范围从监督和评价转变为确认和咨询,根本目的是为公司增加价值。 二、大数据环境下,增值型内部审计面临的机遇
1.发挥审计作用,更好地为企业增值。大数据时代,组织内外部环境影响着组织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期望,进而决定内部审计自身定位,组织推动内部审计工作向着更加综合方向发展,内部审计不再停留在纠错查弊的阶段,而是进步为确认和咨询的职能,审计目标也发展成为企业增值。在大数据背景下,审计可以对企业的经营过程和内外部环境有个全面的了解,审计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程中采集、挖掘、分析的大量资料和数据,可以提供给企业用于改善经营管理、为管理层的决策提供依据,从而促进企业管理者管理水平的提高,达到为企业增值的目的。
2.突破业务拓展瓶颈,扩大审计范围。审计业务的拓展瓶颈是掌握的数据信息不全,大数据可以集中获取数据,全盘掌握企业运营的各项数据,放大我们的能力,较大程度上地了解被审单位。在大数据时代,样本即总体,抽样审计将被总体审计所替代,审计对象即为总体数据,拓宽了审计范围的广度。审计对象除了传统的结构化数据,还包括非结构化数据,延伸了审计范围的深度。
3.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大数据的到来,让各种数据处理、分析、运用技术受到大家的关注和重视,让数据信息挖掘、持续性审计信息触发的信息化审计软件成为可能,运用审计数据库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和在线审计监控模型,可以极大的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及时发现审计线索和问题,为发掘更有价值的问题提供了可能。
4.创新工作方法,推动审计转型。瞬息万变的数据世界,加速内部审计创新与改革,推动审计转型,全面提升大数据审计能力。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发展是随着科学和管理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合理利用审计系统的监测和分析结果以及风险评估结果,使得审计计划更有针对性;审计视角由单条业务风险向运用整合信息全面识别风险转变;工作方式灵活,除了现场审计,还能实现信息化的非现场审计。
三、大数据环境下,增值型内部审计面临的挑战
1.审计思维方式的转变。首先,从抽样审计到总体审计的转变,大数据环境下,审计的样本不再依赖抽样,应是样本即总量的观念,突破了业务拓展的瓶颈,大大地扩大审计范围。面对海量的数据,抽取的样本难以代表总体,云计算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等应用为全部数据处理提供了条件,采取抽样分析的技术限制已不存在。其次,不再追求信息的精确性,对数据和信息的精确性要求是建立在信息量较小的情况下,大数据纷繁多样,精确度已不再是分析事物总体的主要手段,只需掌握事物的大致发展趋势,更注重数据的完整性和混杂性。最后,不再探寻数据间的因果关系,而是寻求相关关系。传统的审计思维总是寻求某行为和结果的因果关系,大数据的思维是仅指出某些数据和行为的相关关系即可,不必过于深究其因果关系,打破了固有思维的局限性,拓宽发现问题的渠道。
2.审计执行模式的变革。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通过信息的全面掌握、充分挖掘和技术的广泛运用,实现对风险的前瞻,实现全面、深入、持续的审计覆盖是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审计计划应从传统的年度计划模式转变为“年度计划+实时调整”模式,即在参考被审单位基础信息和以往审计结果的同时,考虑系统在线监测信息,让内部审计计划具有针对性和更好地把握审计重点。审计频率从“周期性审计”向“持续性实时审计”转变。实现对被审对象的实时监控可以及时发现审计线索和问题,大大提高审计效率,促进审计从事后监督向事中控制和事前防范转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相关技术条件的支持。为实现大数据环境下对海量审计数据的获取、储存、应用和信息的挖掘,为实现对被审对象实时的监控,为实现审计管理的全面智能化,离不开相关软硬件系统的支持。其一,各系统的协调开放,企业的业务系统、销售系统、办公系统、财务系统等相互独立,各系统间的协调开放,是实现审计数据收集的基本要求。将组织运营信息化平台的各个子系统衔接为一个整体,使得数据的汇集、传输、整理、分析过程在整个系统内得到顺畅的执行,实现横向互通。接通各个子系统数据连接的同时,还需实现企业内部各层级内部审计业务的资源共享,达到纵向互通。其二,建立审计数据库,通过各系统的连接,对内外部信息从产生、获取、应用、退出等环节进行自动化,系统化的管理。其三,对数据的分析和运用,在对数据的抽取、降维、转换等数据处理技术的基础上,搭建具备“大数据”处理能力的平台,形成一套智能化的审计分析体系。其四,实现内部审计管理数字化,探索建立审计流程规范管理系统、审计服务支撑系统、审计质量控制分析系统等,形成完善的内部审计管理数字化体系。 4.复合型人才的配套。现今内部审计人员大多数有着财务审计相关专业背景或从事过财务工作的人员,知识结构单一,审计视野有限,难以适应大数据背景下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工作要求。再多的技术更新和审计方法模式的变革都离不开人力的支持。如何培养出既具备审计知识和业务能力,又具有现代信息技术思维方式和技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是内部审计面临的一大挑战。大数据时代带来全新的视野,将进行一场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的大变革。我国内部审计对大数据的研究和运用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需要我们开拓视野、勇于创新,直面挑战,让内部审计更好地为企业增值服务。 参考文献:
[1]秦荣生,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审计的影响研究[J].审计研究,2014,(6);23-28 [2]刘荣,浅析“大数据”时代的内部审计应对策略[J].中国内部审计,2015,(5);42-46 [3]李健、王春昕,大数据环境下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内部审计,2015,(7);48-53
[4]维克托.迈克.舍恩伯格著,盛杨燕,周涛译.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基金项目:本文是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风险管控视角下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模式研究”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52205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